美國人教育
美國人的家教觀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 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絕大多數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 我從紐約到費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她拿著行李下了車,旅客陸續走完了,我等人來接,於是車站上就留下她與我。我問她是否也等人來接,她搖搖頭說不是,她還不知該往何處去。我接著問她從哪裡來,她說她18歲,剛念完中學,爸爸媽媽生活困難,她四個弟弟妹妹還在念書。她到了該獨立生活的時候,所以離開家外出找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我懷著同情想給她以幫助。這時,接我的車來了,我請她一起上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輕易說「不」 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但潔西卡的媽媽在無比悲傷之餘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陪伴孩子渡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於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因為完全可以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當孩子看人家開飛車,自己也想試試時,父母明明不贊成,也會請專業賽國車手來教。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還有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既滿足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可做或相反。簡單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由此可見,首先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願望,然後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程度不同,把握這點有些困難,但一定要盡力去了解。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其實能力達不到,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容許他們試仟並犯錯誤。當然,像小潔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況,就不能完全讓他們決定。 不嚇唬欺騙孩子 我剛到美國留學時,常接觸美國家庭,不知不覺地就把我們中國的習慣帶過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時連騙帶嚇。比如「不聽話,魔鬼就來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我發現大多數美國家長對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預。這時我才明白美國人教育子女同我們中國人有個重大的差別:絕對不嚇唬小孩,不能用謊話來騙小孩。他們認為小孩的壓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使他們睡不好,吃不下。我後來也為此吃過一回苦頭。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為了不讓她吃口香糖,就說口香糖吃下肚會死人。哪知她記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後情緒突然低沉,弄得我進退兩難,實在沒法排解她的煩惱。後來只得說吃一片問題還不致於十分嚴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看來,在這點上美國人是對的,對孩子,善意的恐嚇和欺騙也不行。
❷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凈凈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 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 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台劇上演時,在台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台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 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秘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鑒。 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不同的獨特的教育裝備,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二是美國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 據教育資料稱,美國至少有一百一十萬的孩子,完全脫離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束縛,只在家裡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筆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學校似乎很有市場。每次去社區圖書館,我幾乎都會看到家庭學校的媽媽和孩子們在那裡上課。有一次,我與一位家庭學校的媽媽交談時,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課程進展太慢了,她在家裡全職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學業上喂飽,讓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讀過一篇新聞報道說,美國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我想,這和家庭學校的快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關。美國的家庭學校,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家庭作坊。美國教育部門有專門為家庭學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家庭學校的孩子們不僅有自己的團體,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雖然家庭學校的利與弊並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美國父母有選擇家庭學校的權力和可能性。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個城市,美國學生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誦這篇國旗宣言:我宣誓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國家不可分割,民眾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從這篇誓詞中,我們看到了上帝這兩個字。上帝,在美國孩子們的眼中並不陌生。不管他們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能欣然接受國旗宣言中上帝庇護美國這個說法。以前,筆者在我的拙文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中提過,教堂是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之一。美國的教堂遍布各個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達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國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去教堂時,總會帶上他們成長期的孩子們。當大人們在做禮拜時,孩子們則參加為他們准備的主日學。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中,通過那些深淺不一的聖經故事,主日學的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愛人如己的道理。身為父母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無私要有愛心。在美國,主日學就是美國孩子們愛心教育的大課堂。即使是在我們華人教會,孩子們也有在聖誕節為窮人捐獻聖誕禮物,為非洲難民絕食30小時籌備捐款,為美國無家可歸者送衣送飯等慈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庭學校很具美國特色,但它並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國孩子還是會去公立或者私立學校求學。至於主日學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過,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中流行一種說法,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愛心,也比較懂事。
❸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外向也不一定要用來美國的教育方式自啊,也有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才沒好好教育你家孩子的,建議你看下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的光碟看看,裡面的專家講的相當精彩,你可以一看的可以去網路上搜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的光碟就能找得到的。
❹ 美國人教育小孩
看完了《美國式家庭教育》一書,感觸很多。雖然我還沒有為人母,但作為一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廣大的人來注意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不能單純的指靠學校和社會,家庭教育是尤為重要的第一課,是每位父母都應具備的技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幸福。所以在此過程中首先就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線條,應該有明確的指向。丟棄中國式的追求分數,讀認字卡的單一教法,以為學習好了勝於一切。更多應該的關注是孩子習慣的養成以及對社會的體驗和分析能力,所以我個人不贊同寄宿學校,統一的作息統一的要求,磨滅了孩子獨自的生活空間。建議身邊的人都去看看,有了觀念的轉變,再慢慢的滲透到行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教育的習慣。 這本書是中國的一位研究生母親,在美國富翁家當家庭教師的手記寫成的,主要對比了美國家庭教育和中國兩種不同的方式、理念,很好的一本書力推給你
❺ 美國人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越詳細越好。謝謝
感覺中國人應該明白自己五千年的教育才是最可貴的
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都交給保姆,交給補習班,交給電視、電腦。電視電腦裡面都教什麼?殺,盜,淫,妄,都教這些東西,所以孩子的思想、觀念慢慢就偏頗掉了。而且很多的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送去學一大堆的東西,孩子一個禮拜排得滿滿的,他的內心是叫苦連天。因為父母又沒有照顧他,沒有親,然後又把他搞得這么累,這些怨氣慢慢一點一滴在積累。而家長可能覺得出去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都說,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了多少名,我的孩子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所以孩子學這些東西,變成是父母拿來炫耀的,拿來讓他很有面子。他一直覺得他以孩子為榮,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孩子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忙於工作,沒有注意到。 所以孩子的思想、觀念到底往哪裡變化,其實現在為人父母者,心裡很多有沒有底?沒有底。當孩子從小就父子無親,他就無法形成仁愛之心,他的發展就會自私自利;慢慢提升就變成競爭,變成斗爭,變成戰爭。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來看看,現在每天你打開報紙,在社會上、在國際上上演的戲碼是不是就是競爭、斗爭、戰爭?這些果相根源在哪?在於一念私心。我們只要把這一念轉正確,整個社會的惡果就會慢慢改善過來,而轉成正確的思想,一定要從仁愛下手。``我們再看看,孩子叛逆是結果,原因在哪?我們來思考一下。聽說叛逆叫正常,有沒有這個說法?有?聽誰講的?把他找出來,誤導!請問五十年前,你有沒有聽過叛逆兩個字?幾千年的中國史書上,你有沒有看過叛逆兩個字?你看,都沒看過。中國人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叛逆,我們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就產生了叛逆,厲不厲害?為什麼四千多年來沒有產生叛逆的下一代?為什麼在幾十年當中卻快速產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導?不是!他沒有孝心,沒有恭敬心,當然對父母言語、行為就會有冒犯。 我就會回想,我還很慎重跑去問我媽媽,說媽媽,我有沒有叛逆?害我媽媽想半天,沒有。我們對父親是什麼態度?又敬又畏,又很尊敬,又很害怕,所以父親都很有威嚴;當我們對父親敬畏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會叛逆。父親為什麼能讓我們產生對他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父親言行一致,他很孝順,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所以,打從小對父親就是尊敬的態度,不可能有叛逆。所以現在的孩子會叛逆,我們做家長的要省思一下,為什麼孩子對我們沒有恭敬之心?有可能是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在那裡打麻將,然後跟孩子說:你給我去看書,我數到三。孩子依依不捨,慢慢離開電視螢幕,還抱在牆壁那裡,久久不忍離去。媽媽很生氣:最後通牒,不然我棍子就要拿過去了!這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上樓。當他坐在椅子上,請問,他的身體在書桌前,他的心在哪裡?電視。你們怎麼知道?都在電視節目,不知道男主角怎麼了,女主角怎麼了。 當父母沒有做出榜樣給他看,他的內心服不服氣?不服氣!你說對你講話要很有禮貌,你對爺爺奶奶講話也沒禮貌。當這些不服氣慢慢積累,到哪一天會爆發?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跟你一樣大,他還要不要聽你的?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叛逆是結果,根源在孩子從小沒有對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這個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環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這些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後叛逆的現象就愈來愈多。要讓叛逆的現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續聖賢教誨,然後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當孩子的好榜樣。`````古聖先賢孝為宗 萬善之門孝為基 禮敬尊親如活佛 成就生命大意義 父母恩德重如山 知恩報恩不忘本 做人飲水要思源 才不愧對父母恩 小羊跪哺 閉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 受乳恭身體膝落地 姿態如敬禮 小羊兒 天性有道理 人間孝道 及時莫遲疑 一朝羽豐 反哺莫遺棄父身病 是為子勞成疾 母心憂 是憂兒未成器 多少浮雲遊子夢 奔波前程遠鄉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風霜的累積 雙親容顏已漸老 莫到懺悔時 未能報答父母恩 為人子女 飲水要思源 圓滿生命 盡孝無愧意 兒女心 無論在何地 給雙親 一聲感恩您
❻ 美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美國人的家教觀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
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絕大多數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
我從紐約到費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她拿著行李下了車,旅客陸續走完了,我等人來接,於是車站上就留下她與我。我問她是否也等人來接,她搖搖頭說不是,她還不知該往何處去。我接著問她從哪裡來,她說她18歲,剛念完中學,爸爸媽媽生活困難,她四個弟弟妹妹還在念書。她到了該獨立生活的時候,所以離開家外出找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我懷著同情想給她以幫助。這時,接我的車來了,我請她一起上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輕易說「不」
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但潔西卡的媽媽在無比悲傷之餘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陪伴孩子渡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於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因為完全可以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當孩子看人家開飛車,自己也想試試時,父母明明不贊成,也會請專業賽國車手來教。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還有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既滿足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可做或相反。簡單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由此可見,首先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願望,然後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程度不同,把握這點有些困難,但一定要盡力去了解。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其實能力達不到,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容許他們試仟並犯錯誤。當然,像小潔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況,就不能完全讓他們決定。
不嚇唬欺騙孩子
我剛到美國留學時,常接觸美國家庭,不知不覺地就把我們中國的習慣帶過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時連騙帶嚇。比如「不聽話,魔鬼就來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我發現大多數美國家長對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預。這時我才明白美國人教育子女同我們中國人有個重大的差別:絕對不嚇唬小孩,不能用謊話來騙小孩。他們認為小孩的壓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使他們睡不好,吃不下。我後來也為此吃過一回苦頭。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為了不讓她吃口香糖,就說口香糖吃下肚會死人。哪知她記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後情緒突然低沉,弄得我進退兩難,實在沒法排解她的煩惱。後來只得說吃一片問題還不致於十分嚴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看來,在這點上美國人是對的,對孩子,善意的恐嚇和欺騙也不行。
❼ 看美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極不認同,我總是認為中國的孩子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苦最累得一群。放眼望去,滿大街花樣繁多的補習班、啟蒙班、輔導班層出不窮,支撐起了龐大的教育產業,已經成為新「三座大山」中可能最重的一座,不僅壓得家長抬不起頭,孩子更是苦不堪言。 最近看到一篇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文章,頗有感觸。我們從小有誰受過這樣的教育嗎?我們有了孩子會這樣教育他或她嗎?中國有太多的從娃娃抓起,諸如外語、諸如電腦,甚至足球,可是最應該從娃娃抓起的究竟應該是什麼,是否應該是健全的心智,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想像,真誠自信以及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胸懷。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見仁見智,可以有一百種說法,但這個國家的文化及由此催生出的教育制度,應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全文轉貼如下:看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台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 1. 最喜歡誰和最不喜歡誰 老師: 你們喜歡故事裡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 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l 2. 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 老師: 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 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臟臟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 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裡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 (全班大笑) * 3. 繼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壞人 老師: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 (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 為什麼?學生: 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後。 老師: 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 4. 我們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師: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 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 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 是的! 老師: 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 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 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 5. 要愛自己 給自己機會 老師: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 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 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 她自己。 老師: 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 要愛自己! 老師: 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後,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 是的!!! * 6. 你們會比偉大的作家更棒 老師: 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 (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 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❽ 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對比了一下,看來中外父母對錢財也有不同的愛的表現方式。接下來,看看美國教育專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一、讓孩子們接觸到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錢,幫孩子提早有計劃的儲蓄和消費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國人對錢沒有「銅臭」的思想,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美國的父母認為憑勞動獲得收入是一種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觀念,應該有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自我要求的責任感。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教導小孩通過正當手段賺取收入並且學習如何理財。 二、教導孩子面對慾望——用自己賺的錢買心愛的東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們是充滿好奇的,特別是在玩具店裡,琳琅滿目的新奇玩意兒真讓人難以抗拒。當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時,父母親不必拒絕說:「不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來制止孩子的慾望。在專家看來,這時可以把玩具從架子上拿下來,告訴孩子這樣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再問問他:「你打算怎麼得到它?」之後,幫著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量力而為,有計劃地消費並且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 三、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財的好習慣 現在的消費和儲蓄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不容易看到父母親如何處理金錢。專家認為,家長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看得到「的理財習慣,比如:把旅遊基金存在玻璃罐子里,帶著寶貝們一起體會「積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時,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為了金錢而爭執,免得讓孩子們從小對金錢形成負面的印象。 四、學習「給予」的快樂——帶著孩子學習如何發揮金錢的價值,幫助他人 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只是教他們怎麼「得到」財富,更應教他們如何「給予」,讓金錢的價值不只體現在滿足慾望,還要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例如,可以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奉獻習慣,把零用錢中一定的比例存起來作為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量後,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讓他們親自體會什麼是「給予」以及「給予」給他所帶來的感受,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捐款用在什麼地方、幫助了多少人、發揮了多大效果,最終讓孩子真正體會並養成「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觀。 以上這些美國人的做法,能夠給我國的家長們一些啟發嗎?至少,它應讓我們明白,教孩子做金錢的主人和好管家,比替孩子賺錢,讓他們坐享其成更重要!中國第三方理財網聲明:轉載上述內容,不表明證實其描述,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❾ 美國的教育方式
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性格不同。才產生兩種不同的教育。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訓練人才。
(1)美國人自強自立,務實並注重個人能力,敢於冒險,開放和創新等,使美國的教育呈現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強列的素質教育。美國老師承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並鼓歷他們努力張楊自己的特長。美國培養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比如,美國從1980年到現在共為他們培訓出300多名億萬富翁。和數不清的諾貝爾獲得者。這正應了美國的締造者華盛頓的話:讓美國人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2)反過來看中國,雖然很勤勞,獨立性差(從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中可看出),過於安於現狀,相對保守,強列的中庸之道,喜歡傳統等等,這些性才造成了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當然,這也受到古代科舉的影響。中國的孩子上學不是為了學真本事。而是為了「考大學,光宗耀祖,找好工作」。咱們說個日常的情況吧:學生平時很少學課本里的真本事,而是一心想想如何應付考試,奴隸性強。老師都是強行布置作業逼學生去完成。
總之,美國的教育模試不適合中國人,中國的教育模式也不適合美國人。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中國,當老闆的都是沒文化的。而沒有大學生。我想這不是意外。
美國的教育方法我想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知識教育變得更好。培養更多的知識分子。這也能泥補能力上的不足吧。我們應當努力找出適合我們更好的教育。也許我們不是幫學校如何為我們孩子提高考試成績,而是如何何護自己孩子的天賦不在受到學校的侵害。
❿ 美國人的教育和 中國人的教育有什麼區別
大多數中國人的教育方式,伴有很強的傳統觀念,很多學校里也是這樣,特別是義務教育。特點是對同一個班的學生進行一股腦的灌輸式講授。並追求計分制,教出的學生死板固化,實用性很差,而且心理被創傷。無法適應後來的社會生活。因為學生間的差異,真正能學好的學生寥寥無幾,這種情況在農村尤其明顯。當老師感覺學生考試得分不如期望時,迫於家長和學校的施壓,有些老師被逼無奈,常常體罰學生,或者通過其它方式懲罰。這種事情在過去的幾十年司空見慣。
歸根結底,新中國的教育歷程短,經驗少,體制殘缺。改革進程又怠慢,令很多在校學生的家長堪憂。一些有教育經驗的家長開始主張放棄學校而在家學習,並且大都表現很好。培養出了相當於在校學生來說的天才。他們是邊幫著打理家族事業邊學習文化知識,社會適應能力與時倶進。由於沒有限制,文化知識學習進度比在校學生快很多。這種模式在當前中國被當作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採用。
美國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實踐,美國學校也是如些,小孩在學校大多數時間是在玩,只考試不公布得分。或者給大概得分等級。老師通過每個學生的考試結果判斷學生的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幫助,他們非常注重學生的自由。並且常常設置很多實踐課,讓學生參與,練習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得來說,美國的教育,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體制比較健全,並且一直不斷地改善。力求培養出最好的人才。為國家建設提供強力後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