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學留白

教學留白

發布時間: 2021-07-29 20:53:44

㈠ 留白是什麼意思教材留白的美

留白本來是一種書法藝術,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
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隻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像之餘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
而這一藝術編輯們也遷移到了教材的編輯中。
教材留白是指經過精心創意嵌入教材中的空白版面和空白圖形。一般安排在單課教材的關鍵處,與上下文、圖的意境相聯系、相匹配。它是教材中的「 空靈」部分,是編者專為學生表白內心感受、體驗,抒發情感、進行創意、放飛自我而營造的空間。它較之教材中的實體部分,更具活力,更富有教育價值。
教材留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展示了新教材的新面孔。教師要將這些新教材的優勢轉化為成功的勝勢,把新教材中的「 亮點」轉化為燭照學生心靈的陽光。

㈡ 為什麼教育是留白的藝術

人人都知道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很多書中也列舉了如何教育孩子的例子,有帶孩子讀書、有給孩子補習、有帶孩子旅遊,但是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這就是教育中的留白藝術。一幅畫,只有適當的留白,才能有合理的構架;一張照片,只有適當的留白,才能突出主題,同樣對於教育,只有適當地留白,才能夠讓孩子生長出自發的成長力量,從對自己的梳理中得到啟迪。
在上學期間,孩子最多的時間是假期,兩個月的暑假和一個月的寒假,如何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是孩子和家長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傾向於給孩子報一些輔導班,更有甚者,為怕孩子浪費時間,會將整個假期都用輔導班排滿。家長認為,孩子每天都在上輔導班,時刻都是在學習,這時間一定不會浪費了吧?這種觀點其實非常錯誤。在學習理論上,孩子需要有時間去反芻上學期間所學的東西,若能透過課外相關知識的閱讀,將它組織和整理,就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假期是用來休息的,這是也是身體和大腦要求的。從大腦的生理上來說,長期記憶需要大腦迴路的固化,而固化需要時間。因此,學習要有成效,就要留一點時間給孩子去反思。如果我們一天給孩子報N個班,讓孩子從早學到晚,只會讓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掉,因為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地刺激腦部的同一個區域,神經對一直進來的刺激有飽和現象,疲乏了就不再處理它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學習很用功,卻學習不好的原因。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我們對事物規律的學習和把握必須用我們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掌握它,並且使它內化在我們心裡。王陽明的心法也強調「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意思是,當我們的心靈達到純天理、虛靈不昧的時候,也就是非常安寧、專一、虛靜的時候,就能體察、發現到各種事物的道理及規律,而萬物也由此而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需要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可以讓我們完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使心靈處於高度寧靜的狀態,從而發現事物的規律,整合所學的知識,把學習到的東西內化到自己的心靈中去。
教育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我看到的東西我忘記了,我背過的東西也忘記了,只有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才能學到自己心裡。因此,不要只盯著孩子背會了多少單詞,記住了多少名言警句,讓孩子在自由的狀態中學會整合知識、創造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教育的留白藝術,本質上也是給孩子自發成長的自由,讓她學慣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

㈢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使用教學留白研究

、精心設計導入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引入故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教學開頭也是如此。每節課能否有個好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導入的精彩,不僅能先聲奪人,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而且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出現最佳的教學效果。試想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教師的講課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因此,我們必須講究開頭的藝術。上課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備課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年齡特點、心理特徵、依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或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在教《七顆鑽石》一文時,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遭遇百年罕見的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所有河流、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莊稼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此時,人們最需要什麼呢?水,是啊,有了水,地球上的人們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只有死亡。假如這時候你意外得到一罐水。你會怎麼做呢?聽到這里,學生興趣倍增,問題也噴涌而出,是先滿足自己和家人,還是先幫助別人呢?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其主動性也得到了發揮,激起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為課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也是導入環節的一種絕妙的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採用多媒體手段引入情景,主要通過課件,出示桂林山、灕江水等畫面,將桂林山水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身臨其境。再通過其配樂、配圖反復朗讀,將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讀中體會得淋漓盡致。為了燃起學生興趣的火焰,我讓學生來當小導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點,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畫面,學生彷彿置身在這靜、清、綠的灕江水以及奇、秀、險的桂林山之中,領略著那秀麗的風光,學生高漲的情緒使知識點得到很好的吸收,這樣的教學真可謂教中有趣,學中有樂。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的內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任何教材都是根據一定年齡的學生心理特點編寫的。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引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直接興趣。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我採用指導表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小猴子看見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時的高興心情,以及有了桃子扔了玉米,有了西瓜扔了桃子,有了小兔子扔了西瓜的可惜可氣的語氣來,並讓學生通過配上動作,做出神態,再反復讀,體會小猴子貪心、做事不專一的樣子,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個個都成了「小猴子」,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同時生動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師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個語言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的教師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並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這樣的老師,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於學習。那麼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如何做到課堂語言富有啟發性,體現含蓄、幽默有風趣?首先教師發音要准確,吐字要清楚,授課時注意語言的表達,遣詞造句要恰到好處。其次,教師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精煉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授課時常常能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氛圍,用充滿激情,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語言,激發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三,教師教學語言要有明顯的節奏感。教學中,教師的語氣輕重強弱、語速的快慢疾緩、語調的抑揚頓挫都要與文本的內在結構相一致,做到起伏有致,有機融合。這有利於激起學生傾聽的興趣。總之,優美生動、抑揚頓挫、節奏鮮明的教學語言一定能讓學生覺得情趣盎然,自然會增添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此外在講授中適當運用生動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喻得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教學方式的變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小學生大多爭強好勝,競賽活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採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極進取,在競賽中品嘗成功的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如:在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就採用讀書比賽活動。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然後分角色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練習表演讀,並告訴學生練讀後要進行比賽,看看哪一組哪一個角色表演得最好,更能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辯斗的意味。一聽說要比賽,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各自找到合作夥伴後,就開始入情入境地朗讀,都力求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最出色,整個課堂不僅氣氛很好,而且效率很高。又如,每次到了期末復習時,有的老師經常「炒冷飯」,學生不僅聽得累,又覺得沒意思,不妨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復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重點要掌握的內容,老師用必答題或搶答題的方式來考查,看看哪組的紅旗最多,或評出獲勝組,並分發小小的禮物,學生一聽說要搶答比賽積極性非常高,舉手的人很多,而且答案准確性也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㈣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㈤ 如何實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部分內容。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們高段語文平時的教學主要是閱讀教學,對於寫作,一般是每一兩個單元專設兩節習作課,練習寫作。如果只靠這兩節孤立的習作課來指導學生寫作,提高寫作水平,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訓練。
我們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學生品讀的好文,還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優秀範文,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好好地利用這些範文,將寫作教學滲透進來,做到讀寫結合。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 利用課題,教學生審題、擬題方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課上,我板書好課題後,會先讓學生分析課題,說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推測作者會寫些什麼,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想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在教學生審題的方法,讓學生能讀懂題目,能抓住題眼。習作中的命題作文就能用上這種方法審題。
「題好一半文」,一個好的題目能使文章增輝添彩。對於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課題,我會在學完課文後,回到課題,讓學生分析課題,想想作者為什麼以它為題,這個題目好在哪兒。如《荷塘舊事》《夜鶯之歌》《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有的題目點明中心,有的題目指明線索,有的題目設置懸念。在平時教學中滲透了這些擬題方法,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以「往事」為話題的作文時,學生們也能採用不同的方法,擬出不少新穎獨特的題目,如《未說出的道歉》《如果時間能倒流》《捉魚記》《與釘子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等,比《往事》《難忘的一件事》這類俗套的題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開頭結尾,滲透開頭結尾的寫法。
小學階段的寫作叫「習作」,可見孩子們的作文可先從學習和模仿開始。課文都是名家之作,開頭和結尾的寫法,是學生模仿的好例子。例如「往事」這一單元,有三篇主體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花臉》《荷塘舊事》。這三篇文章開頭結尾都各有特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採用倒敘手法開頭,首尾呼應。《花臉》開頭就設置了懸念,結尾也是首尾呼應。《荷塘舊事》以開門見山的方式,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要素,結尾點明主題,畫龍點晴。在寫作前,我讓學生回顧了這幾篇文章的開頭結尾方法,想想自己的習作可以用哪種方式開頭結尾。
三、 積累好詞佳句,在習作中學習致用。
閱讀和寫作密切相關,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釋放。我們在對文本中關鍵語句進行評點、賞析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經過感悟過的語言學生不僅記得容易,而且模仿起來也容易,這樣有助於學生的吸收和運用。長期堅持積累,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寫文章時就能下筆有神了。
四、 抓課文結構和寫作順序,教學生謀篇布局的方法。
學生寫作往往不知道怎樣對文章進行整體布局,常常是寫到哪裡算哪裡,詳略也不恰當。對於各類文章,諸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教師都要善於總結課文的結構方式,甚至細致地總結出自然段的構段方式,例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轉折式、遞進式……對學生寫作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在寫作中碰到相類似的內容就自然而然採用學過的布局謀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寫作順序,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恰當地把寫作順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寫文章時要注意「言之有序」。如教學《三峽之秋》一課,我除了和學生一起感受三峽之美外,還教學生注意文章的寫作順序,從而告訴學生:我們寫文章時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在教師的長期指點和引導下,學生在作文時就會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讀重點詞句段,教給學生遣詞造句、細節刻畫等寫作方法。
每篇課文都有重難點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句段的妙處。比如文中對人物刻畫的方法、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應讓學生體會這些寫法的好處。如果學生能把在閱讀課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靈活運用於自己的寫作中,作文就猶如錦上添花,語言也能有血有肉,細致入微。
六、依課文特點,讓學生隨課文進行小練筆。
有的課文可讓學生抓住課文空白點,進行想像補白;有的課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進行仿寫訓練;還有的課文,學生讀後感受頗深,有思想共鳴,可以讓學生寫短篇的讀後感。例如《夜鶯之歌》一課的課後思考題是:想像一下,當敵人進入游擊隊的包圍圈裡,小夜鶯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這是課文的空白點,給了學生發揮想像的空間,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結合上下文和課文插圖進行補白。在教學《做一個最好的你》《把掌聲分給她一半》兩篇課文時,我選取了文中精彩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讓學生進行仿寫。學完《學弈》《小英雄雨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寫讀後感受。這些寫作訓練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寫成篇的文章而言,學生更不受拘束,更樂於表達,學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幾點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的做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地方落實得也不是特別好。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我們老師堅持不懈地努力。

㈥ 「教學空隙」法最難的是什麼

這種教法最難把握的是「空隙」的大小:「空隙」太大、太多,學生摸不著門路,「空隙」太少,則學生就沒有探索的機會,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漸漸對這門課失去興趣。恰到好處的留白是建立在對全班學習情況的深刻了解,和不斷嘗試,觀察,總結的基礎上的。

㈦ 什麼是教學設計的留白

在國畫中有一種繪畫的技法,叫「留白」,它不是刻意地用筆墨去畫出來,而是在紙上留出空白,用紙的空白處表現。國畫中的「留白」,是畫者在用智慧,教學中的「留白」,是教師在用心靈,而不僅僅是用教育理論和技法在施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達到對知識深層次的掌握。
在新課程理念下,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在進行設計時,要適當「留白」,隨時調整,隨時補充。不要把學習限制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新精神,呵護師生交往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智慧火花。這樣,就能處理好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處理好學生不斷增強的學習願望和學習動力,鑒於此,教師要深切地領會「留白」的真正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留白」給學生自我發展開辟道路
教學中的「留白」,表面上看是教師的「啟而不發」,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實質上,是教師為學生的自我發展預留一條寬闊的道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促其主動學習,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 「留白」為學生自主探究留一片藍天
探究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最高層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已有經驗的喚醒,學生搜集利用信息能力的應用等都有較高水平的發揮。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的根本策略是「引而不發,躍如也」,目標、情境、工具都為你准備妥當,只需要你自己去實踐。這種策略如同教學中的「留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 「留白」為教師資源的生成留一個空間
課堂上的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是寶貴的。教學中的「留白」正是「預約」這種「美麗」的捷徑。教師依據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可能出現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會有意識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環節形成「留白」的方案,並預設好當生長點出現時的應對措施,從而給學生留下自主體會和悟解的空間,為課堂動態生成創造了條件,為豐富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高手,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我認為,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最有啟發的就是其中的「留白」,總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借鑒:
1.在時間上留白
(1)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後「留白」。科學家克萊因曾極力提倡:留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它獲得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決,一種方法的掌握,而是一個人從整體意義上對科學活動的領悟。從本質上說,這種領悟離不開積極意義的探究空間和時間。但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提問後就急著讓學生舉手發言,結果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得上,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
(2)問題闡釋後還要給學生「留白」。教師在課堂上張弛有度,讓人感覺有節奏,在分析一道題或一個小結內容完成後,應留點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想一想,整理一下思路,記錄下重要的知識。這也是對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只有當學生真正有所領悟時,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3)如在課堂結尾處「留白」,彈好「終曲」,則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並獲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教師要捨得花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今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知道了多少(整理內化)?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確定補缺方向)?對教材中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提高質疑能力)?這樣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無限,以此就為一堂好課的結章節附註入了濃郁的色彩和藝術的含蓄,給學生以想像和回味的空間。
2.在內容上留白
(1)教師在課堂上處理重難點內容時,自己不用直接詳細講解,而是精心設計問題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合作學習,直到解決問題,這也可認為是「留白」。
(2)教師在設計問題,製造懸念後留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它具有含而不露、開而不達的特點,給學生們留下足夠的空白去思考、探索,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欲擒故縱」的效果。
(3)當面對容量大、課時緊張的新課程時,教師要在把握主幹知識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益,這也是教學中的「留白」。
3.在評價上留白
實行延遲性、暫時性的不評價,即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還給學生。教師在有思考價值、有爭議的問題上,不要直截了當地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對」與「錯」的評判,而是將評價的時間推遲,給其他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像,暢所欲言,相互啟發,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果教師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新穎但不成熟的認識立即給出評定,常常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發散思維能力產生抑製作用。所以,課堂中對學生的信息反饋,並非一律都要「及時」評價,有時「及時」評價反而會扼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還給學生,時而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在評價同學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對自己的認識,甚至是對問題的理解上升一個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而且,學生在互相評價時往往是站在同一個高度來看問題,這樣更直接、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使其樹立了自信心,當然夥伴的肯定更是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慾望,點燃了他們智慧的火花。4.在情感上留白
教師應盡可能為自己的情感體驗留白,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情感,積極探究,並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作為非認知因素的情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動力學力作用,承擔著學習的定向、維持和調節等任務。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尤為重要,而課堂學習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以富有情感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才會以富有情感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的情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就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如在課堂的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必去指定合作小組的組長,發言人名單,而由學生自己去把握,去產生。
5.留白於質疑問難時,豐富想像
「首先是懷疑,其次是探索,最後是發現。」有了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一次次的探索發現,而質疑發現離不開學生的想像,想像在心理學上是指在直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同樣,有了豐富的想像才能有敢於質疑的源泉,愛因斯坦曾說:「現代的教育方法竟然還沒能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樣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之外還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讓學生積極質疑,大膽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丹青大師巧妙聰慧的「留白」給我們以美的熏陶和藝術享受,而我們課堂上的刻意「留白」給學生留下的則是無窮的想像、寬泛的內容、深遠的意義,這也是一個教學大師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㈧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留白」

小學數學教學的「留白」乃是以此引起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和想像,展開大膽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行積極地「再創造」,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的「留白」,不但能使學生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而且能留給學生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留給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留足學生自由思考的餘地,並以此突出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