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1-07-30 00:07:05

❶ 《風箏》一文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在前不久內蒙古赤峰市舉行的中學教學能手評選活動中,一位教師總結魯迅先生《風箏》一文的主題時,認為該文含有對「弟弟」受到虐殺卻不知覺醒的憤怒,並得出了「弟弟」精神上麻木不仁的結論。最近,我又在《語文學習報》初中教師版(總247期)讀到了一位教師撰寫的教學反思,他更是旗幟鮮明地將文章的主題定位到了作者對「弟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上。他認為:「作者寫到了弟弟童年時心靈上所受的重創,也反映了弟弟對此事的麻木不仁。從這一點來說,弟弟是不幸的,作者對他持有深深同情的態度,但同時也為他的不覺悟、不抗爭而感到悲哀!」他還認為:「魯迅再想到當時勞苦大眾的不自知、不醒悟,甘願被虐殺,這正是虐殺者橫行無忌的原因,於是提筆,寫下了不朽的篇章《風箏》,表示對精神被虐殺者的毫無抗爭的憤怒,進而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和抗爭,推翻舊有的封建秩序,這正是《風箏》一文的廣泛而深刻的意義所在。」

對於上邊兩位教師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我不但不能贊同,而且有著很大的分歧。

這篇文章到底有沒有上述兩位教師所挖掘的那樣廣泛而深刻的意義呢?或許有,但我傾向於沒有。
理由需要回到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找。關鍵是看「弟弟」到底是不是「全然忘卻」了童年時遭遇「精神虐殺」的一幕,是不是「毫無怨恨」。當作者在彼此都「早已有了鬍子」且「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時,向「弟弟」敘述到了童年時的「這一節」,目的是想給「弟弟」道個歉,然後再得到弟弟的寬恕,從而了卻一筆良心上的債務。出乎作者意料的是,「弟弟」當時是「驚異地笑著」回問了一句:「有過這樣的事嗎?」這個地方十分關鍵。上邊兩位教師得出「弟弟」麻木不仁、不覺悟、不抗爭的結論皆緣於此。他們認為這句話就是「弟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的證據。不僅他們,就是人教社的《教師教學用書》上也有如此的說法:「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看來,這里的「健忘」也是源自「弟弟」的這句話了。

弟弟為什麼「驚異」?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為了哥哥提到的事情而驚異,自己記憶中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另一種可能就是為了時過多年,「哥哥」居然還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情而「驚異」。我傾向於後者。理由是他說話時是「笑著說」的。這「笑」恐怕不是隨意的,值得咀嚼。如果是真的沒有記憶,本應該是一臉驚異的神態,「笑」從何來?既然「笑」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反映了「弟弟」的一個心理過程?是否可以理解為「笑」包含了「弟弟」的一種心照不宣的態度?你提到了這件事情,我也記得這件事情,但我偏要裝作糊塗,這符合「早已有了鬍子」且「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的弟兄之間的關系。「有過這樣的事嗎?」一句,並不是否定事情的存在,而是巧妙的有彈性的回答。有過這樣的事嗎?言外之意可以是咱們之間不應該有這樣的事,也可以是你還記得這件事?我早就不當作一回事了。「弟弟」的看似「什麼也不記得」了的話,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否則,為什麼不直接說「我不記得」或乾脆說「沒有這回事」呢?再說,作者自己也沒有完全認為弟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他意識到了是弟弟寬恕了自己而又不給自己一個懺悔的機會,要不,「無怨的恕,說謊罷了」又作何解釋呢?

其次,從魯迅的心情發展也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他是在讀到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之後,就有了「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的感覺,而且是此後就一直「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的,是在彼此「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情況下見面時就「心很沉重」的,而不是在聽到了「弟弟」說「有過這樣的事嗎」之後才產生的沉重。後來的「我只得沉重著」是因為得不到當面懺悔的機會而沉重,絕不是為了所謂的「弟弟的麻木不仁而沉重」,更不是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沉重。
第三,從常理推斷,「弟弟」也是忘不了這件事情的。「弟弟」那時「最喜歡放風箏」,他看別人放風箏是那樣地投入。他「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被「我」「伸手抓斷」「擲在地下」「踏扁了」,這樣粗暴的傷害,他能忘記嗎?他的「驚惶」「失了色瑟縮著」和「絕望地站著」等心理過程,能算是逆來順受,沒有反抗的意識嗎?只是因為「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而沒有行動上的反抗罷了。更何況,「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又給我們留出了怎樣一段繼續想像的空間呢?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對童年時大喜大悲大愛大恨的事情都會刻骨銘心的,寬恕是寬恕,看開是看開,淡化是淡化,但要從記憶里抹去恐怕是不容易的。不要把「弟弟」也當作閏土和日本的清國留學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看單元提示和文前的導讀提示,就知道文章原本就是寫兄弟之間情感上的事情,就是表達對兒童心靈虐殺的懺悔,就是反映親情的多樣性,何必非要上升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高度呢?不要把「弟弟」裝糊塗的美麗謊言視為麻木不仁,都一大把年紀了,經歷了那麼多的人世滄桑,發生在兄弟之間的這樣的事情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以為「弟弟」「全然忘記」是假,「無怨的恕」才是真。更以為作者不是在「哀」別人,而是在「哀」自己,「哀」自己「沉重的心」不能解脫;也不是「怒」別人,而是在「怒」自己,「怒」自己曾經有過的虐殺兒童精神的粗暴。

❷ 大班小風箏老風箏同游上海反思

很漂亮的電影 沒有那麼苦情 母子情深 美國電影 中國 下輩子還做母子 漂亮媽媽 白色夾竹桃 美國電影 母子威龍 喜劇 美國電影 夢之安魂曲 母子淚 70年代的老片子 初生 80年代

❸ 瘋狂博士玩轉科學製作風箏教案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剪貼以及包紮等手工技能,合作完成風箏的製作。

(2) 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 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及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老師的製作過程,能夠與小夥伴一起動手按照步驟製作風箏。

活動准備

一個做好的風箏、一大疊報紙、足夠的剪刀、足夠的簿竹片、膠水、足夠份數的長線團、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通過實物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1.出示風箏實物,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2. 讓孩子說說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風箏

3.喜歡同樣風箏的孩子坐在一起,准備合作做風箏

二、學做風箏

1. 給孩子講清楚做風箏需要的物品

2.對他們講明白做風箏的步驟

3.師生一起動手做風箏,老師一邊教一邊做給孩子們看,讓孩子跟著老師一起做。(這個過程是小組合作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好讓他們合作完成)

(1).先在報紙上畫好自己喜歡的風箏圖形,要大小剛好合適。還可以圖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2).用剪刀把已經畫好的風箏圖形剪下來。

(3).用線把小竹片按要求固定好形狀,做成一個框架。

(4).把風箏圖形與框架粘貼在一起。

(5).把長線團的一頭扎在小竹片框架的最中間。

三、展示作品,表現自我

1.讓孩子們把自己做的風箏舉起來,大家一起欣賞。

2.讓孩子們說說哪個小組做的風箏最好。

四、拓展

讓孩子們在大人的陪同下,一起到空地上放風箏。

教學反思

1、這節課我准備得比較充分,材料也准備得很充足。

2、整節課的思路比較清晰,時間安排也很合理。

3、做風箏的過程每一步都講得很詳細,教做風箏的過程也很到位。

4、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合作的體驗與快樂。

5、因為孩子們還小,所以做出來的風箏不是很漂亮,而且也沒能讓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風箏。以後如果再教孩子們做,我想讓他們合作完成之後,再繼續做,好讓更多的孩子得到風箏。

❹ 小學課文風箏教案 思考與交流答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過程與方法:
1、在「做、放、找」風箏的過程中,感受小夥伴的心情變化。
2、以「幸福鳥」統領全文,圍繞「憧憬」理解並感悟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感情。
3、以讀入情入境,以讀呈情呈境,以讀悟情悟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悟小夥伴們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
2、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尋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經驗,導入「風箏」
同學們放過風箏嗎?
誰願意把自己放風箏的心情跟大家說說?(請三至四位學生談放風箏的感受)
談得很好,請同學們打開書本,翻到38頁,看看關於風箏(貼出風箏),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小組一起先讀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課文。
二、感受 「憧憬」,體會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後,老師引導: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課文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初步感知全文內容(板書:做、放、找),並相機導入學習課文第二段「做風箏」
是啊!幾根細葦,幾張紙,就做成了風箏,並出示幻燈片: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學生默讀幻燈片上的內容。邊讀邊想:讀了這段話,你想到了什麼?
結合學生發言,點擊幻燈片,「憧憬」、「幸福鳥」變色顯示
理解「憧憬」的意思,並想像小夥伴做風箏時會有什麼憧憬和嚮往?(板書憧憬)
能通過你的朗讀把你想到的表達出來嗎?(2至3人讀)
風箏里有著我們美好的「憧憬」,所以我們才把它叫「幸福鳥」
三、放飛風箏,師生合作讀書
讓我們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
老師朗讀: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遠遠」重讀),說聲——(學生讀)「放」(大聲讀,聲音響亮而快速),那線——(學生讀)「一緊一松」(並做拉線的動作),風箏——(學生讀)「凌空而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學生讀)「翩翩飛舞著」(做動作),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村裡人看見了,說:——(學生讀)「放得這么高!」(指導:不夠高,再讀。)
村裡人誇我們的風箏「放得這么高!」,此情此景,我感到——(學生說)老師板書:「快活」等。
是啊!風箏帶著我們的憧憬,越飛越高,高過了飛鳥,高過了白雲,飛向了藍天。小鳥見了,高興地對「幸福鳥」說——(學生說),白雲笑著和「幸福鳥」打招呼——(學生說)
讓我們再放放風箏吧!(配樂共同朗讀,讀出放風箏時的快活、自豪)
四、尋找風箏,朗讀悟情
風箏把我們的名字帶上藍天,把我們的憧憬帶進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展示配樂動畫:快活地放風箏——風箏斷了線——失望的我們——看見水磨坊)
小夥伴們,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學生說),激發學生暢談自己觀看動畫後的感受。
學生暢談自己看配樂動畫後的感受。
是啊!風箏不見了,幸福鳥不見了,我們都很傷心(板書:傷心),我們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讓我們一起去找找風箏吧。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垂頭喪氣?(理解垂頭喪氣並說話)
有希望找到嗎?(能)
就在我們垂頭喪氣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了——(學生說「水磨坊」)
出示幻燈片:
「那兒找過了嗎?」(讀出希望又有一點擔心的語氣)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在那兒呢。」(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先請兩位學生讀對話,並談談自己說這句話時心裡想了些什麼?
抓住「說不定」進行句式、語氣訓練,換「一定」、「肯定」加強希望的語氣。
再讀對話,男女同學分讀,讀出希望、信心。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像。
五、拓展:尋找幸福鳥……
小夥伴們,能告訴我嗎?我們僅僅是為了尋找一隻風箏嗎?還在尋找什麼呢?
六:總結全文
(結合板書),我們在尋找幸福鳥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憧憬,我們是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託!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師生齊讀最後一段: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學生根據自己感受體悟讀書)

《風箏》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蘊涵在空白之中。對於空白美,明代哲學家王船山曾言:「唯此窅窅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可興可觀,可群可怨」。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