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教學
1、以語言對比為基礎。利用漢語與母語的對比,會讓老外更好的理解漢字的特點。
2、與文化因素相結合。中外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作為漢語教師,除了學習漢語教學基礎知識和方法外,也要多去了解國外的文化。
3、以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老外往往沒有太多時間來進行漢語學習,他們希望能學以致用,盡快將漢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來。這也是漢語教學最重要的特點。
⑵ 對外漢語教學的的40個語法點
1.漢語的基本語序
主語 + 謂語 + 賓語
我 學習 漢語。
2.用「嗎」、「呢」的疑問句
你去嗎?| 你去哪兒呢?
3.用疑問代詞的疑問句
他是誰?|這是什麼書?|你去哪兒?|你怎麼去?
4.正反疑問句
你是不是中國人?— 你是中國人不是?
你有沒有照相機?— 你有照相機沒有?
5.用「A還是B?」的選擇疑問句
你喝咖啡還是啤酒?| 你去商店還是(去)書店?
注意:「還是」和「或者」是有區別的:
星期天,我在家裡看電視或者(× 還是)聽音樂。
6.定語(用在名詞前)
(1)說明領屬關系,應該用「的」:
這是我的書,那是他的筆。
(2)說明人或事物的性質,不用「的」:
他是漢語老師。| 這是中文書。
(3)說明親屬關系或單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們學校。
7.狀語(用在動詞 / 形容詞前)
(1)副詞作狀語: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詞短語作狀語:
我在中國學習。| 我從美國來。| 我跟中國老師學漢語。|
我給他寫信。 | 你往前走。 | 我對他說了這件事。
(3)雙音節形容詞作狀語,常用「地」:
他高興地說:「今天是我的生日」。
(4)單音節形容詞作狀語,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詞前有程度副詞,一般要用「地」:
他很認真地學習。
8.結果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果)
形式:動詞 + 動詞/ 形容詞
(1)動詞 + 動詞(懂、見、完、在、到、給、成…):
我聽懂了。| 我看見他了。| 作業做完了。|車停在門口。
(2)動詞 + 形容詞(對、錯、好、清楚……):
你說對了。| 飯做好了。| 我聽清楚了。
9.簡單趨向補語
動詞 + 上、下、進、出、回、過、起 / 來、去
動詞後有賓語,趨向補語是「來 / 去」的情況:
(1)賓語是處所詞語的形式:動詞 + 處所詞語 + 來 / 去
明天他回北京來。| 他進圖書館去了。
(2)賓語是事物詞語的兩種形式:
表示完成:動詞 + 來 / 去 + 事物詞語
我借來一本書。| 他拿去了那支筆。
表示要求:動詞 + 事物詞語 + 來 / 去
你快倒茶來!
10.復合趨向補語
動詞 + 上來 / 上去、下來 / 下去、進來 / 進去、出來 /
出去、回來 / 回去、過來 / 過去、起來
(1)賓語是處所詞語的形式:「來 / 去」在句末
他走進教室來。| 他跑回家去。
(2)賓語是事物詞語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賓語前有數量詞的兩種形式:
他拿出來一本書。| 他拿出一本書來。
表示完成,事物賓語前沒有數量詞:
他拿出書來。
表示要求,事物賓語在「來 / 去」前:
你拿出書來!
11.程度補語
形式:形容詞 + 極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壞了 / 得很 / 多了
他高興極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餓死了。
12.可能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形式:動詞 + 得 / 不 + 結果補語 | 趨向補語
表示能力:這本書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來,我明天回不來。
13.情態補語
形式:動詞 + 得 + 非常 / 很 / 比較 + 形容詞
(1)動詞後沒有賓語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
(2)動詞後帶有賓語的形式:
他學漢語學得很好。(重復動詞)
漢語他學得很好。 (賓語提前)
他漢語學得很好。 (賓語提前)
14.時量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持續多長時間)
(1)持續性動詞的三種形式: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 (重復動詞)
我學了一年(的)漢語。 (動詞+時間+賓語)
漢語我學了一年。 (賓語提前)
(2)非持續性動詞的形式:
他離開中國一年了。(動詞+賓語+時間)
(3)賓語是人稱代詞的形式:
我等他等了十分鍾。(重復動詞)
我等了他十分鍾。 (動詞+人稱代詞+時間)
(4)副詞或能願動詞,要放在重復動詞前邊:
我學漢語只學一年。/ 我學漢語要學一年。
15.動量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數量)
形式:動詞 + 動量詞(主要是「次、遍、下」)
(1)動詞 + 動量詞 + 事物賓語:
我看了一次電影。| 他看了一遍課文。|
(2)動詞 + 人稱代詞賓語 + 動量詞:
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現句
形式:處所詞語 + 動詞 + 名詞
(1)表示存在:牆上有一幅畫。
(2)表示出現:前邊來了一個人。
(3)表示消失:停車場上開走了一輛車。
17.動態助詞「了」
形式:動詞 + 了
說明:「了」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完成(與時間無關):
昨天我吃了早飯就去學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飯去學校。
平時我吃了早飯就去學校。
18.語氣助詞「了1」
形式:「了」在句尾。
說明:表示事情已經發生:
現在他去書店買書了。| 昨天你去書店了沒有?(正反問)
19.語氣助詞「了2」
形式:「了」在句尾
說明:表示變化:
春天了,天氣暖和了。
他是大學生了,可以獨立生活了。
20.動態助詞「了」+ 數量詞 + 語氣助詞「了」
說明:表示動作可能繼續,或不再繼續: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了,我還要學習一年。(還要繼續)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了,以後不學了。 (不再繼續)
21.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說明:表示動作或事情很快會發生)
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車快要開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國了。(「快要」前不能用時間詞語)
22.動態助詞「著」
形式:動詞 + 著
說明: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
外邊下著雨,刮著風。(動作持續、動態)
房間的門開著。 (狀態持續、靜態)
23.動態助詞「過」
形式:動詞 + 過
說明:表示過去的經歷
我去過北京,沒有去過上海。
正反問:你去過北京沒有?
24.在 / 正在 / 正 + 動詞……(呢)
說明:表示動作的進行
他在看書(呢)。| 他正在看書(呢)。| 他正看書呢。
外邊在下著雨。| 外邊正下著雨。(可以跟「著」一起用)
25.連動句
形式:有兩個以上的動詞
昨天他去商店買了東西。 (「了」在最後一個動詞的後面)
26.兼語句
形式:A請 / 讓 / 叫 B + 動詞
我請他來。
老師讓學生寫作文。
爸爸叫兒子去買東西。
27.用「比」字句表示比較
(1)A(不)比B + 形容詞
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還 + 形容詞
我很高,他比我更 / 還高。
(3)A比B + 形容詞 + 數量 // 一點、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我比他高一點。
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動詞 + 數量
我比他早來五分鍾。
我比他多學了三篇課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補語,有兩種形式:
我比他來得早。
我來得比他早。
28.用「A跟B(不)一樣 +(形容詞)」表示比較
我的書跟他的書一樣。| 我的書跟他的書不一樣。
我跟他一樣高。| 這個房間跟那個房間不一樣大。
29.用「A有 / 沒有B(這么 / 那麼) + 形容詞」表示比較
他有我這么高。
我沒有他高。(或:我沒有他那麼高)
他有你高嗎?(或:他有你這么高嗎?)
30.動詞重疊(表示時間短,或嘗試)
(1)動作還沒有發生,單音節動詞之間可用可不用「一」:
這個問題,我要想想。
這個問題,我要想一想。
(2)雙音節動詞之間不能用「一」:
這個問題,我們要研究(× 一)研究。
(3)動作已經完成,單音節 / 雙音節動詞之間要用「了」:
這個問題,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動作的進行,動詞不能重疊:
他正在聽(×聽聽)音樂。
31.形容詞重疊(有生動、形象的作用)
(1)單音節的重疊形式:AA
她有一雙大大的眼睛。
(2)雙音節的重疊形式:AABB
這是一個乾乾凈凈的房間。
(3)形容詞重疊作定語,或單獨作謂語,後邊要用「的」:
一雙大大的眼睛 / 他的臉紅紅的。
(4)重疊的形容詞前不能用「很」:
她穿得(× 很)漂漂亮亮的。
32.「把」字句
形式:A把B + 動詞 + 其他成分
語義:說明移動、變化或產生的結果
我把門關了。 (動詞後用「了」)
我把作業做完了。(動詞後用「結果補語」)
你把箱子拿上來。(動詞後用「趨向補語」)
你把這本書給他。(動詞後用賓語)
注意:
(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補語:
× 我把這本書看得完。
(2)賓語一般是確指的,或雙方都知道的:
你把這本書(× 一本書)給他。
(3)能願動詞 / 否定詞,放在「把」前:
我要把這本書給他。| 我沒把這本書給他。
(4)動詞後有補語「在、到、給、成」時,常用「把」字句:
我把車停在門口。|我把書放到桌上。
我把筆還給他。|我把這本英文書翻譯成中文。
33.被動句
(1)用「被」的「被」字句:
形式:A 被 B + 動詞 + 其他成分
我的詞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錢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動句:
飯吃完了。| 信寫好了。
34.「是……的」
(1)強調已發生動作的時間、地點、方式
他是昨天來的。
他是從北京來的。
他是坐飛機來的。
(2)表示態度或看法
我認為,你打人是不對的。
他的學習態度是認真的。
35.越來越 + 形容詞 / 心理類動詞
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
我越來越喜歡音樂了。
36.越……越……:
(1)主語相同:風越刮越大。
(2)主語不同:老師越說,我越不明白。
37.一 …… 就 ……
說明:表示第一個動作發生後,第二個動作馬上發生。
(1)主語相同:我一下課就回家。
(2)主語不同:老師一說,我就明白了。
38.「有一點兒」和「一點兒」的區別
(1)有一點兒 + 形容詞(有「不如意」的意思):
這本書很好,可是有一點兒貴。
(2)有一點兒 + 心理類動詞:
他們想去公園,我也有一點兒想去。
(3)形容詞 + 一點兒(表示比較):
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點兒。
(4)動詞 + 一點兒 +(賓語):
我會說一點兒漢語。
39.定語的一般順序
名詞|代詞 + 指示代詞 + 數量短語 + 形容詞/名詞 + 中心語
學校 這 兩個 新 學院
她 那 五件 漂亮的 絲綢 衣服
40.狀語的一般順序
時間 + 處所 + 范圍 + 程度 + 情態/方式 + 介詞短語 + 動/形
我們 都 對他 很熱情
我們 在學校 非常 認真地 跟老師 學漢語
我們昨天 在家裡 都 很 高興地 給他 打了電話
=============================
注意:1.「也」+ 別類副詞:
我學漢語,他們也都學漢語。/ 我常去公園,他也常去公園。
2.別類副詞 + 程度副詞:
我們都很喜歡他。/ 他們也非常努力。
3.時間副詞+介詞短語:
我正在給他寫信。/ 他已經從國外回來了。
4.時間副詞+形容詞短語:
他常常熱情地幫助我。/ 他總是認真地學習。
5.表示重復的副詞「也、又」+否定副詞:
我明天也不來。/ 他昨天又沒來。
6.否定副詞 / 時間副詞 / 能願動詞 +「把、被、讓、叫」構成的
介詞短語:
他沒把書還給我。/ 我的書已經被他借走了。/我能把這件事做好
7.時間詞語 + 表示處所的介詞短語:
我下午兩點從學校出發。
8.表示空間、共同的介詞短語 + 表示對象的介詞短語:
他在電話里對我說了這件事。/ 我跟他一起給老師寫了一封信。
9.能願動詞 + 介詞短語:
我本來想跟他商量這件事的。/ 他願意為大家表演節目。
10.表示重復的副詞「又、還」+ 能願動詞:
他的病好了,又能來上課了。/今年我來了中國, 明年我還要來。
11.能願動詞 +「常常」、「再」:
你應該常常復習課文。/ 那個地方太美了,我要再去一次。
12.「就」+「都」/ 能願動詞:
吃完飯我們就都回家了。/ 你打電話給他,他就會來的。
13.「再」、「就」+「把」字句 / 「被」字句:
這本書今天不用還給我,明天再把它還給我吧。
明天你來的話,就把照相機帶來。
你要努力一點兒,不要再被老師批評。
他剛吃完飯,就被同學叫走了。
14.形容詞短語 + 介詞短語:
他高興地對我說了這件事。 / 他滿意地把東西買走了。
15.時間詞 + 表時間介詞短語 + 表時間的副詞
* 他最近常常感冒。
* 我從現在起永遠不吸煙了。
* 他昨天從早上七點一直睡到下午四點。
* 關聯詞語
因為---所以--- | 不但---而且--- | 只要---就---,只有---才---,
如果---就--- | 一---就--- | 雖然---但是--- | 不是---而是---
既然---就--- | 即使(縱然、哪怕、就算、就是)---也---
連---都(也)--- | 凡是---都--- | 無論(不管)---都(也)----
與其---不如--- | 寧可---也不--- ……
⑶ 如何理解"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二者有何聯系與區別
對外漢語專業注重漢英雙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兩者區別在於:培養目標不同、要求不同、主要課程不同。
1、培養目標不同: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

2、要求不同:對外漢語專業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進行課堂與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掌握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社會文化,對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法律、科技等有較全面的了解。
3、主要課程不同:對外漢語專業主要有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有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
⑷ 第二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區別
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外國人的 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 教學
⑸ 基礎漢語教學內容
1.
圍繞這一主要任務,我們的課堂流程設置如下:
2.
組織教學 教師跟學生問好,詢問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情況,組織課堂.
3.
復習舊課 可以用提問、聽寫、復述等方式進行,調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切入本課學習內容.
⑹ 漢語教學的中國特色
語文教學中還有一個中國特有的問題,即文言文的教學問題。所謂文言文是秦漢以下逐步定型了的、與實際使用中的活語言脫節的一種書面語,在歷代的官府和文化教育界一直作為標準的書面語使用了2000多年。中國悠久的文化遺產主要是用文言文記載的,要保存和繼承民族文化傳統不能不理會文言文;但是由於它與現代實際語言脫節太遠,教學困難,而收效往往不大。因此,幾十年來,文言文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何處理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變化比較多,起伏比較大。至今,這個問題仍在繼續研討之中。

⑺ 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是
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語言教學包括第一語言教學、第二語言教學和雙語教學,這是三種性質不完全相同的語言教學。因為同樣是語言教學,所以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共同的規律:因為是性質不完全相同的語言教學,所以它們又有各自的特點和特殊的規律。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它跟作為第二語言的其他語言的教學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共同的規律,同時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和特殊的規律。我們在這一部分將分別討論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的總的性質和特點,同時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特點。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討論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在內的第二語言教學的結構。
⑻ 對外漢語教學一點兒和有點兒的區別
有點兒和一點兒, 在日語,韓語和英語等語言裡面,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在外國人學習中文時,這兩個詞很難區分。
例如他們會說:今天一點兒冷,咖啡一點兒苦;他比她高有點兒。
正確用法如下:
工資低一點兒,他個兒高一點兒,衣服大一點兒,褲子短一點兒
工資有點兒低,個子有點兒高,衣服有點兒大,褲子有點兒短
1. Subject+Verb+一點兒+Noun: 我喝了一點兒茶。
2.A 比 B Adj. +一點兒: 大偉比韓江高一點兒。
3.S + 有點兒 + Adj.: 今天有點兒熱。
如此,便可以總結出:形容詞與二者搭配使用時放在「一點兒」,放在「有點兒」後,其語義也不相同。形容詞與「一點兒」搭配含有與標准情況對比的意思;而「有點兒」與形容詞搭配使用,含有與自己理想中的標准對比的意思。
如,「500塊的工資低了一點兒,正常都能拿600元。」其含義為與標准工資水平相比而言低一點兒。
而「500塊的工資有點兒低,能拿600就好了。」其含義為與理想中的工資水平相比而言有點低。
⑼ 在線漢語教學是什麼意思
就是通過網路教學,是一項新型的教學方法,但是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是需要相關的回教學能力和教學答資質的,根據2007年12月31日的國務院73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中要求:為有效遏制職業資格設置、考試、發證等活動中的混亂現象,切實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維護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確保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順利實施,更好地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經國務院同意,近期對各類職業資格有關活動進行集中清理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