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能改變嗎

教育能改變嗎

發布時間: 2021-07-30 05:17:08

『壹』 《教育能改變嗎》觀後感

《教育能改變嗎》觀後感
自從孔子開辦私學授徒以來,中國的教育行走了幾千年。中國教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主要引進前蘇聯的教育體制,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歐美教育,教育理念發生重大變革,教育體制與國際接軌,教育迎來一個春天。目前,我們的教育遭遇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發展的均衡問題。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發展教育大市,鞏固教育強市的地位,任重道遠。目前,我市鄉村「麻雀小學」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邊、窮」的現象,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由於師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學生家長心理上滋長了「趕名校」的現象,致使一些學校生源爆滿,而另一些學校則產生了「學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變革的問題。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工程,一時很難看到的明顯成效,而最簡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試,不少老師這樣認為,考試,名在考學生,實際是考老師!那麼,考了試之後,要不要公布學生的成績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師認為這樣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於是,公布學生成績,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
也許,這是長期形成的一貫做法,在現實中一時難以轉過彎來。也許是中西方教育的傳統習慣不同,西方學生的分數是當作隱私來加以保護的,老師交給學生的打過分的作業或試卷時,總是扣著或裝在一個信封里遞到學生手中,這樣以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楊振寧教授在闡述東西方教育的區別時總結出東西方教育的兩大特點: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動手能力,所以學生善於發明創造;東方教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所以學生識記能力強。也許,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們處理分數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語教育問題。安慶日報文藝副刊沈天鴻老師寫過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語文是禍國殃民》,曾在省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我讀這篇文章,是因為它的標題吸引了我。說實話,現在是新聞爆炸時代,一天有幾千條幾萬條新聞在轟炸我們,讓我們猝不及防,讓我們目不暇接,一個標題抓住讀著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語文是禍國殃民》引起我的興趣,首先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其次是個「老牌文藝青年」,平時好鑽故紙堆。我曾嚴厲地批評,當下國人語言的粗鄙化現象,嘲笑人們的腰包越來越鼓,而腦袋越來越貧(主要是說人們的道德素養、人文素養),可謂「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一個大款就會讓一個書生窘得鑽地縫!人們對物質的熱衷,沖淡了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語言修養,到了尷尬的境地。
我平時好文墨,偶爾寫寫東西自娛,偶有見報,欣喜之餘,與同事共享,沒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寫這些詩詞干什麼,那可是退休的老頭子乾的!」現在,連教師都鄙視詩文,何況他人乎?據我了解,在我區近千人的教師中,沒有幾人閱讀文藝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藝青年」,也是「漸行漸遠」,無心境再去親近詩文。沒准想,你在大路上,見到一個西裝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時候,他們會冷不丁給你個「粗鄙」!
現在,就連一些高校的老師,也會迎合市場,語言「大眾化」起來。譬如,我的女兒語文很不錯,有當新聞主播的願望。於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幾個老師、教授、行業人士輔導下來,都有一個點評,「注意啦,某某同學,你說話不可太文藝!」再如,現在電視劇鋪天蓋地,我看了一些,覺得語言太貧乏,太小學化。當然,語言的口語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語化其實是很豐富的,鮮活的,水靈靈的,脆生生的。總而言之,生活語言簡單起來,電視劇語言簡單起來,我總結一句,「如果你的語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員!」
因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語文,學校就根據高考指揮棒,弱化語文教育,據了解,一些重點高中,高三的語文課就是理科生的睡覺課。語文教師一上堂,望著底下嘩啦啦的倒下睡覺的風景,也自得其樂,自顧自地講起來,算是對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語文,誰的不幸?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世人矚目。所以,紐約也好,溫哥華也罷,倫敦也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彷彿一夜之間,嘩啦啦,一下子冒出許多的「孔子學院」出來,現在,我看,一些老外學漢語的熱情遠遠蓋過國人,他們埋下首,啃起線裝的「磚頭」來,是傻還是精明!?幾年前,我看過一篇國際論壇獲頭獎的論文《孔子——21世紀道德的坐標》,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在道德、人文即將喪失殆盡的時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類的道德,感觸頗深!

『貳』 中國的教育能改變嗎

不是不能而是上位者不想改變,只有愚化才能更容易控制,他們是這么認為的,明白..

『叄』 教育能改變社會嗎 教育能夠改變社會嗎

教育能改變人,社會改變則需要人自覺自願的去參與其中。時間是漫長的,涉及社會諸多方面的問題,千頭萬緒。當然中國社會之改變多數是由上至下的,普通人難度很大。
改變社會的東西很多,如戰爭和宗教信仰。教育會不會改變社會,你去問台灣,那裡的小孩不知道什麼是大陸,去問日本,那裡的孩子不知道侵華的錯誤,再問問你自己,是不是記得熟悉的馬克思,還列寧主義

『肆』 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嗎

「教育改變命運」是一句流行的口號。但事實上,很多人不僅沒有因為受教育而改變命運,反而因教致貧。因為現在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提高了,你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的、基本的、必須的教育。對現在的人來說,受教育已經不是個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所必須的問題,是容不得你選擇的,你必須接受。 然而教育卻是個昂貴的事。 以前我發誓要實行「快樂教育」,不讓兒子去讀這樣班那樣班。但是隨著兒子的長大,從三年級開始,我不得不開始給他報班了。因為大家都在報,你不報不行。這些事,當了家長,你就知道了。 五十年代,初中畢業生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文革中,高中畢業就已經不錯。粉碎「四人幫」以後,能考上大學就端穩了鐵飯碗,一輩子都不再為吃飯發愁。現在是不僅本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連碩士、博士都有了過剩的感覺。一個貧寒人家,特別是生在農村或者偏遠地方的人家,傾其所有讓孩子讀書,所能上的學校不過是個教室破爛、師資不足,其他教育資源更是嚴重缺乏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里讀書,要想去和城裡那些重點學校的孩子競爭,無論如何是很困難的。 而這些簡陋學校里的孩子,他們所花費的學習費用,從絕對值來說也許不多,但相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所佔到的比例就非常巨大了。 對很多家庭來說,傾其所有,只能讓孩子勉強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這點可憐的教育是不足以改變他們下層人的命運的。但是如果不接受這些最基本的教育,就只能墮落到更下層。 整個社會的教育層次在提高,逼著你必須受教育,哪怕傾家盪產,哪怕受到的只是一點點必要的教育。 教育的嚴重不公,使得人的發展機會從一開始就有了天壤之別。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讓權貴更加權貴,窮人更加貧窮。更何況,即使受到同等的教育,不同階層的子女在畢業之後的發展機遇也是很不相同的。家庭背景越好的學生,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越高,父母的社會地位越高,擁有的權力越大,社會關系越多,動員和利用這些資源為其子女求學和就業服務的能力越強。至於再往後的職業生涯和創業道路,家庭背景往往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育真的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嗎?不錯,是有幾個這樣的例子,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你是哪個階層的,子子孫孫都是那個階層,很難跳出這個圈子。(注意,我說的是大多數人。) 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認為,一個人是窮人還是富人,主要取決於「出身、運氣和努力」,而且他著重指出,「這些因素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就是努力」。雖然很殘酷,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伍』 教育能改變嗎

對於中國式教育,哪些是正確該堅持的。
哪些是應該改革修正的。
今天就作一個簡單的分析和討論。
在做相關討論之前,有必要對新中國以來的教育情況進行一下了解。
新中國後中國教育發展狀況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不足500人,各項科技研究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全國大多數人為文盲或半文盲。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和較為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科技上更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際領先成果。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國高校共培養大學生(包括大專、函授和業余大學畢業生)超過三百萬人。
小學入學率從國民黨統治時期的23%躍升至1976年的96%。
中學方面,1931年,中國中學畢業生約1萬人;
1936年,全國一共僅54萬中學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學人數分別為124萬和14萬,1966年分別為272萬和20萬,1976年則增至2344萬和861萬。
到了今天,國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已經超過90%,一些省份已經達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來義務教育完成率就達97.58%)。
2013年,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4.5%(美國毛入學率是50%,完學率34%);
截止到2011年,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13%,全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有1.2億。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理工科差不多佔五分之二。
改革開放後,中國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後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如今中國製造、中國工程能力世界實力最強,與新中國成立後國在基礎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進行經濟改革時,有一半國民既不會讀也不會寫。
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
所以,說新中國教育沒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觀的,在這方面必須實事求是。
中國教育的問題那麼,中國式的「填鴨式」教育真的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了嗎。
對這個問題,占豪看法有兩點:一、中國的考試壓力的確讓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是客觀事實。
這些壓力來自於哪裡
是來自於教育體制嗎。
個人認為,並不能簡單這么看,因為壓力不僅僅是來自於教育體制,而是整個社會。
包括歷史人文,包括教育資源等等,當然也包括體制因素。
那麼,為什麼中國整個社會有這么巨大的考試壓力。
最重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教育資源仍然不夠豐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這必然會帶來考學壓力。
當前社會,在教育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的情況下,高考是兼顧社會公平所必須走的一步,諸如美國名校被豪門望族基本包了的情況是不能在中國出現的,這也是為什麼占豪一直批評那些要求大規模擴大自主招生言論的原因。
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某大學的招生處長,受賄竟然過億,由此可知自主招生帶來的社會不公平和權力尋租腐敗。
二是中國社會處於高速變化中,由中下層向中上層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學。
寒門子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學習考到好的大學,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應該是中國之幸。
因為,社會只有這樣健康的循環流動,才會維持發展、進步與和諧。
當前,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很多人批評教育,但批評中國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階層,他們認為這種殘酷的學習壓力對孩子是殘酷的;
但普通百姓多不這么想,他們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而不是合法權益被有權、有錢者侵蝕。
也正是基於此,諸如自主招生之類的招生方式,客觀上是增加了社會的不公平。
當然,考慮到一些特殊人才,給大學一些自主招生權力也是適當的,但不可再繼續擴大,因為那樣會增加社會的不公平。

『陸』 中國的教育能改變嗎

教育能夠改變自己,強大自己, 不管教育如何改變,都不會適應所有人。
讓自己強大,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這是關鍵!
教育如何更改 其本質都離不開學習, 不要盲目相信國外教育比中國教育好,其實如果自己夠努力,你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
中國教育不可能改變,客觀原因太多。
台灣以前教育制度與大陸相似,曾經試圖把教育方式改成跟美國一樣,可是失敗了。因為他們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

估計你我有生之年是看不見中國教育的改變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謝謝!

『柒』 中國教育能改變嗎

感覺不能吧,什麼社會體制下有什麼樣的教育,感覺這個很難改變了,再說了中國教育這么多年也不是說改就能改得了的,要想改畢竟還得搞試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況且這種大教育背景下也沒少出人才...改的可能性不大,至少我認為在我們這代人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大的改變了....既然不能改變就學著去適應....

『捌』 教育能改變嗎:教育能改變嗎第五集:大學

中國的教育向何處去,一直是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關注的焦點,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與試點工作的展開,教育這個話題再次被激活。電視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主要圍繞我國當前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完整的梳理,並從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對中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作出思考,將中國教育問題置於國際背景下考量,關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借鑒他山之石,通過芬蘭、日本、德國、美國的教育實踐,讓觀眾了解到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並通過對來自中國民間的鮮活的教育現象的展示,呼籲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希望能對中國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了使這部大片更加客觀、專業,在開拍前,攝制組在北京、上海邀請教育界人士開了兩次研討會,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全片拍攝歷時一年,采訪了130位中外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員、學生、家長,製作完成後,又多方聽取意見,反復修改。
全片重點是講問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並且不偏激,能站在理性的高度看待當代的教育變革,追問教育的使命,盡最大可能呈現多元觀點,理清中國教育症結所在,激發觀眾共同思考,堪稱一部給力的教育藍皮書。
這部闡釋模式的作品預示著某種轉折,即敢於正面出擊,干預現實社會問題,展現了紀錄片的特質。
在製作上,《教育能改變嗎》也改變了以往許多政論片說教味道過於濃厚的問題,表達觀點往往從具體的故事切入,電視化手段相當到位。
曾為《法門寺》、《大秦嶺》等紀錄片作曲的張大為譜寫的主題歌《起跑》,為紀錄片《復興之路》、《公司的力量》配音的譚江海的誦讀,都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
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全片6集,分別為《起跑線上》、《學習革命》、《公平之惑》、《高考變局》、《大學危機》、《再度出發》,每集45分鍾。

『玖』 《教育能改變嗎

一部全面梳理中國教育現狀,關注方興未艾的教育改革的電視紀錄片。
中國的教育向何處去,一直是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關注的焦點,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與試點工作的展開,教育這個話題再次被激活。電視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主要圍繞我國當前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完整的梳理,並從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對中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作出思考,將中國教育問題置於國際背景下考量,關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借鑒他山之石,通過芬蘭、日本、德國、美國的教育實踐,讓觀眾了解到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並通過對來自中國民間的鮮活的教育現象的展示,呼籲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主創人員希望能對中國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全片拍攝歷時一年,采訪了130位中外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員、學生、家長。

『拾』 《中國教育能改變嗎》觀後感

觀看《中國教育能改變嗎?》觀後感
教育是關乎國運的大事,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我們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呢?我們需要讓孩子有個光明的前程,需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觀看的過程中記錄了這么一個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的一段記錄。
美國教育考察團來到中國考察,總結出幾點:1、中國的孩子是起的最早,睡得最晚學習最勤奮的學生;2、中國的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做家庭作業,3、中國把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稱之為最優秀的學生,並給他們發證書,而其他人沒有。美國人以此預測中國人在今後的20年科學技術上將遠超過美國。然而有趣的是,中國也派了團隊出使美國考察,訪問團發現,美國的學生無論品德優劣,成績高低,個個都是趾高氣揚,躊躇滿志,他們還在很小的時候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乏人問津;課堂幾乎失去控制,課堂如逛街一樣,混亂不堪。當時的中國代表團認為美國的教育已病入膏肓,而事實是正是這種病入膏肓使得美國誕生了80多個諾貝爾獲得者。
教育體制的好與壞需要一個標準的,美國和中國教育情形的比較讓我們深思。
「這次考完後我一輩子都不會再用,但正是這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決定了我一輩子。」
「教育的本質在於完善人格。」
「成功沒有標准答案,發現孩子比設計孩子重要。」
這是幾句很有深意的話。
中國的教育道題怎麼了,能改變嗎?許多人在思考、探討這個問題。
想起自己,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受中國教育的毒害了。
先說說高考,高考就如同一個指揮棒一樣牽引著許多許多的人,許多的家長為有一個價值理念,那就是都希望孩子上一所好大學,211高校,985學校,那麼要上這些名校就必須成績好,需要通過高考這個關卡;於是為了上好大學必須上個好高中,為了上個好高中也就不惜花費精力上個好的初中好小學甚至好的幼兒園。這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深入父母的心。在我看來,好的學校確實無可厚非,也認為起跑線很重要,農村的孩子為什麼比不上城市的孩子,不是農村的孩子不聰明,不努力,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城市的孩子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教育質量都比農村的好。
曾經,高考占據我全部的身心精力,曾經,高考深入我心,曾經,成績的提升讓我不斷努力,曾經,一切只是為了高考,為了上大學。當時,沒有什麼宏大的願望,沒有什麼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夢想。其實真的很簡單,考個本科的大學就夠了,而就是這樣願望,我卻用了三年的時間,三年的高考,最後也還只是考的一個普通的本科學校。當然我並沒有埋怨什麼,能在江西農大上大學已經知足了。那時,成績非常好的同學經常受老師的喜愛,同學的歡迎,因此我也曾經羨慕他們。每年高考的「高考狀元」也備受大家關注。
到了大學之後,感覺教育也出現了問題,許多的同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僅散失了學生的鬥志,退去了激情,而且對學習上課產生了厭學、不願學的情況。而大學學費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是非常昂貴的。了解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情況後,也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高中時候,對大學的專業不了解,許多同學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到底是什麼,到底應該選擇什麼專業。
中國的教育一直提倡要進行素質教育,卻始終是應試教育。觀看了《中國的教育能改變嗎?》的專題片,有許多的感想。教育的現狀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問題在哪裡?到底應該怎麼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許多許多問題擺在了中國人面前。
國家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發展靠教育。「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讓各類人才都擁有廣闊的創業平台、發展空間,使每個人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發表講話的關於人才的一段話。
紀錄片第一集《起跑線上》記敘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對小學、初中的教育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與把握,提出教育必須從小時候開始還小孩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在教育的最初階段讓孩子減負,放棄在起跑線上的爭議,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二集《學習革命》記敘了中國教育的方式的問題,列舉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方案。學習的革命從何開始,有誰能夠給出一個答案?行進在民族復興之路上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嗎?
第三集《公平之惑》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獲得了成功,然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卻使中國陷入了公平之惑。在這一集上,紀錄片給我們展示了中國城鄉、中國地區之間教育的差距。偉大的思想家盧梭說:「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偉大工具」中國的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此教育需要公平。但是感覺要做到公平公正確實真的很難。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質。然而經濟的發展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制度在執行起來確是備受艱難。經濟尚且如此,何況教育的公平公正呢,不過仍需努力。
第四集《高考變局》有人提出了廢除高考這個制度。要不要廢除高考這個制度成為眾人爭議的話題。這一集中記敘了高考的方方面面,指出了其弊端……在高考制度的壓迫下,許多學生產生了厭倦的情緒。高考制度到底好不好?有利有弊,只是希望那些想要取消高考制度的人能夠再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選拔人才的制度或者措施來。
第五集《大學危機》,讓我感慨萬千,大學生的價值真的能體現嗎?《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人後悔上大學,51%的人表示在大學里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這也讓我反思,我們讀大學到底能有多少含金量,有時甚至覺得,沒有讀大學的人不僅早賺錢,即使我們將來畢業了工作了工資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學的高。這一集中指出了大學為什麼讓我們失望,我們國家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其實大學有其大學精神內涵的,不知道大學危機如何才能解決。大學需要有的是大學的精神,有其培養人才的標准、任務和職責。
第六集《再度出發》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教育改革的問題,但卻難免陷入迷茫與困惑。在這一集中,中國的教育改革再度出發,不說改革到底會怎麼樣,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觀看了《中國的教育能改變嗎?》讓我了解了中國的教育問題,希望中國的教育改革能夠真正有所成效。應試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能夠徹底地解決。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