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動物教育

動物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6:34:24

1. 動物的學習和人的教育什麼不同

最初,所有動物的學習模式都可以被認為是強化學習。在未知的(學習)環境中,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學習中的個體獲得報酬(可正可負),並將這種報酬通過行為鏈傳遞;通過反復試錯,收斂得到一個(可能有隨機性)的解(決鏈)。但後來,人類創辦了學校,出現了教師的職業與課程的受眾——學生,所以出現了所謂監督式學習。監督式學習的特點是,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監督,告訴學生正確答案,幫助學生更快地得到學習模型——一個收斂的、相對確定的解。以上是從人工智慧的思考方式來解讀人類與動物的學習模式的異同。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2. 動物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有「紳士」著稱的南極企鵝,曾以獨特的餵食方法給科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給剛剛學會走路的小企鵝餵食時,總是在跑步中完成的。企鵝父母親明白在食物匱乏的南極大陸,那些體弱的、跑不快的小企鵝,根本得不到充分的食物,遲早都得餓死。所以它們選擇了一邊跑一邊餵食的方法,以保護那些跑得快的、競爭力強的小企鵝。自然法則表明,只有強壯的後代,才有足夠機會獨立地獲得食物。
母狐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更有系統性。第一步它們將咬傷的田鼠放在幼子身邊,讓它們各自去咬、去打。接著鼓勵孩子相互爭奪食物。第三步要求孩子們與負傷的田鼠格鬥。最後是實戰,帶它們到樹林、田野中去捕捉田鼠。正是出於對幼狐的關愛,母狐才有這份耐心,才能竭盡全力教育小狐學會獨立獲得食物之道。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獵豹捕捉到受傷的羚羊或斑馬後,不是馬上咬死,而是有意放它逃走,接著敦促尾隨過來的小獵豹前去追趕獵物。小獵豹稍有怠慢,母豹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撲打、驅趕,直到它們明白母親的用意,兇猛的母獅將獵物羚羊撲倒咬傷後,立即用吼叫聲鼓動幼獅前來撕咬,並示範如何撕開羚羊肚皮,取食其中的內臟器官。道理很簡單,如果幼獅闖不過這一關,將永遠喪失生存的機會。
抖擻精神,奮力追趕受傷的獵物方才罷休。
夠多夠詳細了吧。
跪求給個滿意答案吧。

3. 動物界是否存在教育

不存在,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①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②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③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3)動物教育擴展閱讀:

動物有學習,但是不存在教育,教育具有社會性,動物不具有社會性。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4. 童話故事有五種動物有教育意義的

只找到了有四種動物的故事

小兔子「我知道」
有一天,雪下得很大。兔媽媽病了,她對小兔子說:「孩子,你自個兒出去找點吃的吧,當心碰上狼……」沒等媽媽說完,小兔子就說:「我知道,我知道,當心碰上狼。」兔媽媽說:「你知道狼是什麼樣子?你聽我說,狼的樣子很可怕,小小的眼睛……」
還沒等媽媽的話說完,小兔子就跳出洞去,跑走了。小兔子在森林裡碰上了一個「徉徉」叫,長著鬍子的怪東西,彎彎的角,還長了一雙小眼睛。小兔子想起了媽媽的話,心想,這一定是狼了,嚇得轉身就逃。那怪東西沒有去追小兔子,笑著說:「你這小兔子,連我山羊公公也不認識啦。」小兔子聽媽媽說過,山羊公公可好了,這才鬆了一口氣。山羊公公對小兔子說:「你自個兒出來,可要當心碰上狼,那狼拖著一條粗粗的尾巴……」
小兔子沒等山羊公公說完話,就說:「我知道,我知道!」邊說邊跳著跑遠了。小兔子正跑著,抬頭一看,樹枝上蹲著個小動物,小小的眼睛,粗粗的尾巴,小兔子害怕得叫了起來:「狼!狼!」那小動物聽小兔子這么一喊,以為真的狼來了,嚇得馬上鑽進樹洞躲了起來。這一來,小兔子才知道那小動物不是狼。一會兒,小動物從樹洞里鑽出頭來,對小兔子說:「我不是狼,我是小松鼠!你沒見過狼吧,我告訴你,那狼嘛,尖尖的爪子,血紅的嘴巴……」還沒等小松鼠說完,小兔搶著說:「我知道,我知道!……」說著又跳著跑開了。
突然,大樹後面竄出個東西來,長了一身灰灰的毛,樣子挺難看,可是說話挺和氣。小兔子望著他,心裡有點害怕,他想會不會是狼呢?狼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他真後悔沒把媽媽、老山羊和小松鼠告訴他的話聽完,這時候,那東西便一步一步朝著他走過來了。「孩子!快跑!他是狼!」小兔子聽出來了,是老兔奶奶的聲音。這時他轉身就沒命地跑。小兔子跑著,跑著,跑不動了,眼看快給狼追上了,正在這時,老兔奶奶從樹叢里奔了出來,在狼面前一閃,狼看見了兔奶奶,就丟下了小兔子,來追老兔奶奶了。小兔子鑽進了樹洞躲起來。老兔奶奶繞著一棵大樹兜了幾圈,突然鑽進一個土洞里去了,狼只好拖著尾巴走開。天快黑了,老兔奶奶知道狼跑遠了,才從土洞里出來,找到了小兔子,把他帶回家去。兔媽媽向兔奶奶謝了又謝,回.頭對小兔子說:「你出去了大半天,懂得點什麼沒有?」小兔子說:「我認識了山羊公公,小松鼠,還認識了狼這個大壞蛋。」「還有呢?」 「還有就是我以後再也不老說『我知道,我知道了。」

5. 動物界的教育和人類的教育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一、需求動力不一樣:動物的「教育」是一種基於生存本能的自發行為,它的產生與動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關,其內容也緊緊圍繞生存本能;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相比,產生於社會延續與發展的需要,教育一開始就是一種為了社會的活動。

二、知識傳遞方式不一樣:動物沒有語言,不具備將個體經驗積累起來向他人傳遞的能力,也就不可能通過「教育」使動物一代勝過一代;人類能夠把各自不同的資源通過語言和其他的形式把個體的經驗保存和積累起來,成為共同經驗。人類教育傳遞的正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積累的類經驗,不只是個體的直接經驗。這些經驗不是本能的產物,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三、教育的結果不一樣:動物教育的結果是使其能適應環境,維持生命,並獨立生存;人類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獲得適應環境的經驗,而且培養了人進一步改造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創造財富、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了人創造新經驗的能力。這也是人類社會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5)動物教育擴展閱讀

從行為學上說,動物哺育後代、傳授技能往往是出於遺傳和本能,大多是客觀的生存環境造就。而人作為社會動物,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賦予孩子社會屬性,讓其長大後能獨立在社會上工作、生活,並進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如今社會角色多種多樣,每個孩子的特質又有所不同,所以教育追求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6. 教育孩子,要學習動物嗎

"教育孩子,要學習動物",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一般從行為學上說,動物哺育後代、傳授技能往往是出於遺傳和本能,大多是客觀的生存環境造就。而人作為社會動物,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賦予孩子社會屬性,讓其長大後能獨立在社會上工作、生活,並進而獲得人生的幸福。
如今社會角色多種多樣,每個孩子的特質又有所不同,所以教育追求因材施教,需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也許很多家長心裡有這樣一桿秤:如果說社會角色有鳳凰、老鷹和家雞,那孩子最好變成鳳凰,最不濟也應該是老鷹,家雞就讓別家的孩子當吧!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天生適合當家雞,如果硬要學會飛行則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若順其本心也許可能成為家雞中最出色的一個,還附帶「快樂、健康」等。因為人與人之間本身都是不可類比的,而更何況動物,故不可取。

7. 動物間的教育有那些

動物主要還是本能的模仿

8. 誰在《動物界的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物起源論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Charls Letourneau,1831一1902)在其所著《動物界的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起源於一般的生物活動。他說:「動物尤其是略為高等的動物,完全同人一樣,生來就有一種由遺傳而得到的潛在的教育。」他根據對各種動物生活的觀察,認為在動世界裡存在著如母隼教幼隼,母鴨帶雛鴨,燕雀、歐棕鳥等各種禽類的示範與學習,獸類中的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他甚至說:「在脊椎動物中,人們已經可以確認存在著有意識的教育」,如小雞、狗、猴等。利托爾諾由這些觀察堅定地得出結論;「從觀察得到的,互相有聯系的許多事實已無可爭辯地向我證實:獸類教育和人類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樣的基礎,由人強加的人為的教育,可以動搖甚至改變動物的,被稱為本能的傾向,並反復教它們具有一些新的傾向,為取得這一結果,通常只要讓年幼動物反復地練習並恰當地利用獎勵也就夠了。

9. 人們用動物來教育人有哪些例子

長幼有序
講秩序、守紀律是沙丁魚的特點。沙丁魚結群在大海里
遨遊時,如果遇到狹窄的地方,總是幼魚在上層,年老的魚在下層,
依次前進。
一些動物對長者的尊重程度不亞於人類。猴子吃東西時總是讓猴
王先吃,然後小猴們再分吃。其貌不揚的烏鴉卻是鳥類中的大孝子。
老烏鴉孵完卵後眼昏體衰,卧床不起,小烏鴉就四處覓食給媽媽吃,
這就是俗話說的「烏鴉反哺」。非洲有一種羚羊,當不懂事的小羚羊
在長者面前躺下時,會很快被其他羚羊叫起來,長者站立,小字輩怎
能躺下?
患難與共
動物的團結互助精神也令我們欽佩。海豚為了不讓生病
的同伴窒息,會齊心協力,把喘不過氣的朋友頂出水面換氣。非洲有
一種以蜜露為食的螞蟻,採食歸來後,如遇到挨餓的同類,就將蜜從
口中吐出與之分享。蜜蜂世界實行分工合作制度,蜂王、工蜂、雄蜂
各司其職,是敬崗愛業的楷模。
舍己為眾
有些動物還具有犧牲自己保全集體的胸懷。當斑馬群遭
到敵人襲擊而又來不及逃跑時,一頭老斑馬會不顧一切地迎敵而上,
為保護同伴而獻身。
見義勇為
動物還有見義勇為的行為。西雙版納有一種模樣像烏鴉
的鳥,一旦發現某處山林著火,便會喚來成千上萬只同伴,向火頭吐
唾液,大火止住後,又不惜用自己的翅膀撲打殘火。此外,海豚在海洋中常做救人導航的好事。
蜘蛛織網,當它結的網破了的時候,它仍會重新再來。告訴人們做事要鍥而不舍,有毅力,有恆心!

10. 動物界有沒有教育

動物界沒有教育,只能說傳授、本能。不能說教育。樓上就是瞎扯。別看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