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模糊教學

模糊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7-30 06:46:12

A. 教學導入藝術和模糊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
模糊教學藝術中的「模糊」不是指那種不合思維規律的悖理模糊,而是指符合思維規律的辯證模糊,它既馬馬虎虎,又含糊不清,那就是對模糊教學藝術的曲解。要知道,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作為藝術可以模糊;作為科學,必須嚴謹再嚴謹。 僅供參考

B. 什麼語文教學的模糊情境

語文感悟,在感的基礎上有所悟,而不重抽象分析。它所抒寫的僅僅是具體情境中瞬時的體驗。這種以人為本的感悟傳統,不想竟與當前的創新教育息息相通。
二、語文創新的泯滅。
語文課缺乏創新的現象極為普遍。究其原因,大抵有二:其一,迫於應試壓力,不敢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以致對文章的段落劃分、段意歸納、中心提煉,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於連對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統一,明確到了極點。其二,教師的觀念問題。不少教師仍固執地堅持著課堂教學的明確論,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一切的問題,統一所有的認識。我們聽課時常常可以聽到「懂了嗎?還有問題嗎?」這樣的問話。其實,閱讀本身的魅力就在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任何見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為問題爭執不下,思想不能統一而有所遺憾,相反倒是件幸事。
三、模糊教學的構建。
欲煥發語文創新的生機,模糊教學不失為一劑良葯。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所謂模糊教學是一種具有極大自由包容性的教學。無論是教學情境、教學評價,還是師生角色關系,其內涵均不是單調刻板的。它給學生的思維、處事留下了極為廣闊的自由空間,直接成為激動學生思維的動力。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這是一種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單調性教學相對立的教學思想。
模糊教學與語文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模糊教學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了營造學生進行語文感悟的大環境,促發學生的感悟思維,創造性地學習語文。
對模糊教學的教學策略,我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形諸文字,求教方家。
1創設模糊情境。
所謂模糊情境就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情境,可分為形象性模糊情境、問題性模糊情境等。
① 形象性模糊情境。
為了引發學生豐富的想像,達到體悟語言文字的目的,教師利用聲音、圖象等手段,設置一個較為空靈的情境,即形象性模糊情境。所謂的「空靈」,就是形象既具體可感,又留下了思維的空白,成為學生感悟語文的契機。
如《三顧茅廬》一文的教學中,進行角色朗讀訓練時,我對《三國演義·三顧茅廬》這段錄象作了改造,畫面剪輯後,再去聲處理,讓學生為它配音。這樣情境中保留了鮮明的視覺刺激,留下了聲音的空白。人物戲劇性的神態、動作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想像,根據各自的體驗確定語氣、語速、重音,用聲音塑造了眾多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領悟了人物語言獨特的美感。
② 問題性模糊情境。
所謂問題性模糊情境就是促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的問題情境。所謂「憤悱」狀態,就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處於一種「既有所知,又不全知;熟悉而又非真知;既清楚認識所面臨的困惑,又不甘心於這種困境的迷惘不解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往往能爆發出靈感的火花。
例如,特級教師虞大明在《景陽岡》一文的教學中創設了一個「給武松寫自薦信」的問題情境。寫自薦信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替武松寫自薦信,縮短了學生與小說人物的時空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看這封自薦信的欄目設計,誰都可以胡謅上幾句。可要寫好,那又非仔細閱讀課文不可了。何況,個別欄目是開放性的,雖然一時無從下手,但是對好奇的學生來說極富誘惑力。這個問題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它的模糊性成為推動學生對文章積極地感受、理解、創新的動力。⑴
2、模糊師生角色。
語文感悟,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只有教學民主,才能使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像,不斷產生新觀點;否則,學生處處看教師臉色行事,惟教師觀點是從,斷斷不能對語言文字有任何鮮活的感悟。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模糊師、生之間的角色差異,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語文感悟思維得以激活的關鍵。
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曾總結說:「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輔導後進同學中,嘗試過不少失敗,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給學生當助手,而是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強制、壓迫學生去學習。結果和學生搞得很僵,師生心理都不愉快。」「教學相長」嘛!若是處於此等境地,就連一般的知識傳授都顯得困難,遑論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個性化的體悟了。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如在《三顧茅廬》一文的教學中,十幾位學生認為劉備有點虛偽,他們憑語感感受到了劉備語言、行動中潛在的做作。⑵這是與《教參》分析完全相悖的觀點。它的出現,與寬容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師道尊嚴」,教師角色顯化的課堂環境中,出現如此創見,是絕對難以想像的。我認為,模糊師生角色,實際上就是把師與生僅僅看作兩個各具優勢的,為探討一些問題而組合在一起的個體。這樣交流更為自由,思維也更為活躍。
3實施模糊評價。
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的評價往往是標准,是權威。經過教師贊賞的,是真理;否定的,便是謬論。評價之後,留給學生的似乎都是絕對清晰、明確的知識,殊不知它是以扼殺學生思維為代價的。在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感悟已成為共識的今天,評價的權威化,單一化已成為不合時宜之舉。模糊評價傳達出的豐富信息,給學生以多方啟發,安下了一個個引發創造思維的支點。因此在充分體現感悟精神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會見到它的身影。

C. 模糊數學的科學思維體系方法

現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評論,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在質疑我國的傳統數學教學方法。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常常做為被動的接受者很少為自己作任何辯解。在這里我想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我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看法。首先「我們」並非頑固的守舊者,「我們」也希望通過改變自己使自己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為了使「我們」能更快地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下面僅對傳統數學教學方法做一些分析與反思。

1、對傳統數學教學方法的分析

我國學生與其它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有著較好的學習效果。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不是國外的評價標准比較適合我國的學生,而是我國傳統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份,從而導致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下面就傳統教學的合理成份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1.1、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空間。

我國傳統數學教學方式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有一個新課引入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並非馬上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因為這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我國的數學教學實際。一般來說我們先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或者復習舊知識為引入新課做好知識上的准備,或者介紹生活實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上的准備。在進行新課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測定「認知起點」,搭起「認知橋梁」,為學生認知結構中能夠提取適當觀念起固定作用,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APOS理論的活動(Action)階段。現代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與反應的簡單聯結,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思維活動、理解或頓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習者己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認為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非常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特別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如普通高中數學教材第一章第一節「集合」中以鮮明的實例「我班的全體同學構成一個集合」引入,既自然又生動。

1.2、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能使最主要的數學內容呈現出來,避免學生走太多的彎路,教師在師生互動環節上多採取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由學生得出答案。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還特別強調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理解概念的外延。如在「函數的概念」教學中教師這樣引入:(1)先給出實例:設火車以8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行駛的路程、(千米)與行駛的時間(時)有怎樣的關系?(2)問:其中哪些量數值保持不變,哪些量可以取不同數值?由此引出常量和變數的概念。(3)通過幾個例子說明常量和變數是相對的。(4)創設情境引入函數的概念①。可以看出傳統數學教學並不象有人分析的那樣是「機械記憶」「被動接受」的典範,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不僅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現「活生生」的數學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而且是指教師通過自己的「理性重建」使之真正成為「可以理解的」,並通過提出內在的思想方法使之成為「可以學到手的」和「可加以推廣應用的」。

1.3、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強化

在傳統數學概念教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就是課堂練習,也就是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完成教師精心准備的配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練習。這些練習要麼是為了突出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要麼是為了建立所學概念與其它概念間的聯系;要麼是為了深化概念的內涵,從而對概念進行再創造。在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中特別強調「精講多練」、「變式練習」。如教師在介紹「求函數y=(x2-x+2)/(x+1)(-1<x<0)的最小值」的解法之前通常會先讓學生訓練以下練習:(1)求函數y=x+4/x(x>0)的最小值;;(2)求函數y=(x2-3x+4)/x(x>0)的最小值;(3)求函數y=(x2-x+2)/(x+1)(x>-1)的最小值。容易看出這些練習循序漸進,它們雖然解法相同,但卻能起到深化概念內涵的作用。「然而所謂有價值的活動應能夠在較高水平上完成內化過程的活動,即應使外部實踐活動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漸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經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所以,我認為我國傳統數學教學中的課堂練習以及課後練習並非沒有價值的活動,它能使學生在外部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漸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從而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它絕不是「機械練習(drill and exercise)」,「死記硬背(rote learning)」,「灌輸式教學」等的教學方式的典型,它能夠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強化。

2、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思

雖然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沒有幫助,甚至有抑製作用。此外,教師還是個弱勢群體,受社會各界所制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效果的評價都由別人說了算,教師缺乏自主權。於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的應試教育產生了,為了完成高考應試教育的全部內容,「爭課時」、「滿堂灌」等現象應運而生。下面就傳統教學的不合理成份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2.1、傳統數學教學以教師的教學思路為指導,不提倡學生無方向性的自主思維。

傳統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以其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步步為營,為學生鋪設問題情境,但不鼓勵也不允許學生有其它不遵循教學目標的行為和思想,在教學內容上也只是注重問題的解決方法,不重視問題的提出,造成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很低下,與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不能同步。

2.2、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單一化,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單一化表現在數學課堂上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

2.3、由主動變被動,失去自由發展空間。

教師在完成為「教」而教的課堂中,學生的「學」難以體現,致使學生從主動的「學」變成了被動的接受,學生的思維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2.4、為謀求短期效益,忽視長遠利益。

教師為了謀求高考升學率的提高,採取如「滿堂灌」、「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等投機取巧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能產生立竿見影的短期效益。而且這些方法因為我國現行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2.5、為謀求眼前利益,忽視學生整體發展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在現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體制的管理下(即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評價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標准),許多教師為謀求眼前利益,忽視學生的整體發展,特別是只關心個別優等生的發展,甚至出現過教師主動放棄學生的現象。也許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人人都該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奮斗,何況還可以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是這畢竟是違背良心、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

2.6、教師缺乏有針對性的再教育,對於探究性、合作性、創造性等新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難以展開。

大多數教師都知道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有探究性、合作性等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對於如何開展、怎樣開展、如何掌握活動度、如何評價活動效果等問題許多教師都感到一片茫然。

2.7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缺乏科學的評估,甚至有盲目自信的情況。

有的教師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盲目自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缺乏科學的評估。如在一所農村小學的數學課堂中,一位教師在給三年級的學生上關於重量單位換算的數學復習課,這位教師和同學們共同做了約30分鍾的練習(每節課是40分鍾),練習的內容非常單一,類似於1噸是大於、等於還是小於1250千克的問題,練習的形式就是老師問學生答。課後這位老師的自我評價是她認為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她對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滿意。但當被問及她是如何知道學生掌握得好時,她卻不知如何說才好。而當令家隨機地對其班級的6名學生問了幾個與本堂內容相關的問題後,發現學生們並沒有真正理解重量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

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就必須不斷學習,因此,教育中更重要的一個問題,並不是教的內容,而是如何掌握與操縱這些內容。所以,對於中學數學教育改革來說,教師的掌握與操縱水平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總之,我認為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中有其可讓後人繼承並發揚的精華,但傳統教學方式又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如何做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勇於創新是我國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我希望所有有識之士都能清醒地面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真正找到我國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途徑。

D. 我想學模糊數學和灰色系統,但是考自學根本看不懂怎麼辦有沒有這方面的視頻教學我一點都不懂,謝謝

建議您讀汪培庄《模糊數學》,也許容易懂些。
可以把模糊數學與明晰數學類比、對比,找出兩者的異同。例如,在明晰集合中,元素a屬於集合M,或不屬於集合M,二者必居其一且僅居其一。在模糊集合中,元素a是否屬於集合M,用隸屬度來描述。
僅供參考,祝您進步!

E. 北京師范大學模糊數學課在哪個教學樓上

在數學教學樓。

F. 如何避免教學目標陳述的模糊不清問題

教學目標陳述模糊不清 
目標表述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具體、明確。樣例1中的「欣賞」是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詞語,「概述」雖然比「理解」更近於外顯行為,但仍是籠統的,用這樣的動詞來陳述教學目標,其難以檢測與操作。怎樣來陳述目標才可以做到具體與明確呢? 
1具體明確的行為動詞   行為的表述要說明通過教學後,學生能做什麼,一般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來表述。如,能操作顯微鏡;能識別細胞亞顯微結構圖中的各結構、並說出它們的功能。其中行為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說明學習的內容。 
  為了便於教學後的評價,行為動詞應該避免運用了一些籠統、模糊的術語。如果使用「提高……」、「培養學生……的精神」、「學會……」等行為動詞,教學目標就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評價就無法開展。因此目標所採用的行為動詞應該是具體的、明確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即應該是可評價的。 
  樣例2中的「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如果修改為「經歷或觀察實驗的過程,並做好必要的記錄」也許更具觀測性。同理,「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可以修改為「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願意與同伴合作」。
2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 
  條件是指學習者在什麼情況下表現行為,在評定學習者的學習結果時,要結合具體的條件。如要求學生操作顯微鏡,要說明是在教師指導下操作呢,還是獨立操作。注意這里的條件是用以評定學習結果的約束條件,說明在何種情況下來評定學習結果。 
  另外還可以規定符合要求的行為標准,以達到目標的可觀測性。標準是指衡量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最低要求,如,「能在給出的6個分子簡式中(教師給的作業練習),准確識別出氨基酸,沒有錯誤」,「沒有錯誤」就是標准。對行為標准給出具體要求,可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測性。標準的表述一般與「好到哪種程度?」「在多少時間內」等問題有關。 
3給出分解的行為樣品 
老師直接搬來內容標准中的「概述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這樣的表述對教學而言,仍然是模糊的,這時給出分解的行為樣品,這個目標就變得可操作、可測量了。

G. 教學依據的確定,我很模糊請問怎麼做才能把握好

教學依據確定有多方面:依據課程標准確定,依據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確定、依據學生知識水平確定。有些東西需要區別對待,不是死定的。能教會學生就是最好的依據。

H. 怎麼用PS把模糊的圖修的很清晰

這里給出使用USM銳化使圖片變清晰的方法:

所需材料:PS。

一、首先通過PS打開模糊的圖片,然後左鍵雙擊背景圖層,新建圖層內點擊「確定」解鎖背景圖層。

I. 怎麼把模糊的圖片變清楚圖片教學

聽不懂,麻煩說清楚點

J. 學校的W7教學機很模糊該怎麼調

投影儀上攝像頭應該可以轉的,轉一下,可以試試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