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對比
1. 中外教育差異
一、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陞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二、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三、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四、師生關系: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麼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苟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系。
考試制度不同
五、考試制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六、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並不能約束什麼。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於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時間: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八、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於「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布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九、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復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課外生活: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並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2. 比較中外社會教育!!!!!
1、外國教育更重實踐的能力,留給寶寶的自我空間也要大些,自由些;
中國教育比較停留在理論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根據老師、家長或者以往的經驗來教育。
2;國外比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如果教孩子,中國則比較自我。
建議去媽媽學院網站看看相關的知識,比較多。
3. 國內教育與外國教育,應該如何比較
橫向激勵與縱向發展,在中國的兒童教育中,表揚和批評是通常的教育手段。老師喜歡採用橫向比較的方法,比如用小紅筆、小紅旗、排名表等鼓勵孩子看誰表現好。另一方面,美國老師一般不會表揚或批評孩子。原因是批評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而表揚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孩子。他們關注孩子自身的縱向發展,避免拿孩子互相比較。集體精神與個人發展。中國人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要和集體保持一致。

許多城市大學提供校外實踐機會,包括通過合作班和實習探索工作環境。城市大學傾向於吸引多元文化的學生。學生可以在城市校園內外找到不同的娛樂項目,如博物館、音樂會和戲劇。城市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
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都有哪些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
5.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
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
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
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
子多動手。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
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學校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
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
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
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
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
新思維。
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
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
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
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
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
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
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
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
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
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
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
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
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
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
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視「精」和「深」,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
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
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
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
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
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
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
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
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
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
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
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
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
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
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
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
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
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
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
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
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
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
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
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
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
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
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
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
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
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
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
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
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
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
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
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
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
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
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
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6. 比較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
概括說就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同,
中國教育比較死板,但學的基礎回扎實,
外國教育比較答開放,學生的後天創新思維得到開發,
所以中西教育結合出來的學生是最棒的.
也就是在中國讀完大學,再到國外進修,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高中文憑在國外反而得到認可的理由了,
7. 中西教育的差異
中西教育的差異
對比中國與西方的學生,中國的學生是學得多,悟得少,西方的學生則是學得少,悟得多。中國學生大多表現出基礎扎實、思想依附、唯師是從、唯書是從、缺乏創新精神的普遍現象;西方的學生大都表現為敢想、敢幹、富於競爭。眾所周知,幾千年來中國教育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基礎,重視基礎教育。但是遺憾的是,過分地強調了「基礎」,「把那些不是對每一人都需要的基礎當做是人人需要的基礎加以學習」。中國教育採取的初級教育打基礎,很注重基礎知識,注重對學生灌輸知識,強調對前人知識的繼承和掌握,而長期忽視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悟」性;高級階段才做學問,到了大學才開始學做研究,而此時,由於創造意識、創造能力沒有從小得到培養,創造力匱乏,難怪「悟得少」。而西方教育注重創造意識、創造能力的一貫培養而忽視基礎教育知識的傳授【中西教育的差異】為您提供有關中西教育的差異,中西教育差異論文,中西教育方式的差異相關內容,其中包括中西教育的差異 西方、中西教育的差異 老師、中西教育的差異 美國幾個方面。
8. 中國和外國教育區別
主要是教育資源相對貧瘠的區別。
教育投入比較少,老師素質較低,學習不好的學生都版上師權范了,這不就是黃鼠狼下豆比,一茬不如一茬了;這樣的老師哪裡會搞啟發式素質教學,只能玩題海戰術了;
中國學生太多了,學校入學都成宿排隊,這是幹嘛呀,還炒學區房啥的,這說明人太多。那麼學生一多,老師精力一分散,只能批量生產了,專人定做就不要考慮了,因材施教,教不過來。
所以呢,應試教育那個國家都在搞,美國也考試啊,法國也考試啊,猶太人不考試嗎?所以這不是應試教育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是應試,應試的目的是選拔人才,所以不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是教育方式的問題,填鴨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的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