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博客
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已成為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呢?筆者的作法是:
一、與政治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理論水平
與政治學科進行滲透,是歷史的使命,也是對政治學科的有益補充。同時,歷史學科又是理論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沒有理論,不成史學。正因如此,在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特別要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如果運用恰當,既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又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如在講述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一節時,筆者先運用唯物主義內因外因關系的原理分析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明確中國的三大發明是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對資本主義的興起不起決定作用,只是一個重要條件;而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即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商品經濟的繁榮才是內因,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決定的作用。然後又運用政治學科經濟常識中的商品、貨幣、資本的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的特點,即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通過運用政治學科中的相關原理去分析認識歷史,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的水平,又提高了對歷史的分析能力,使政治與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還簡化了教材的知識結構,真是一舉多得。又如在講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引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的具體原因,使學生明確了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而兩國革命的發生不可避免。就這樣,既使學生復習了政治科的原理,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教材,又解決了學生史論不能結合的難題。依此方法,再讓學生分析我國春秋奴隸社會的瓦解過程,學生很快就能運用該原理,得出正確結論。象這樣,運用政治科原理解決歷史教材問題,每章節都有,不一而足。
二、與語文學科滲透,提高 歷史學科能力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由於歷史絕大部分均是由語言文字描述的,這就決定了學習歷史必須要有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分析、歸納、概括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實質源於語文學科。近年的高考試題中,與語文學科的能力滲透有不斷上升之勢。材料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等,沒有一樣不藉助於語文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語文學科的滲透尤為重要。筆者的做法是:首先,了解語文教材課文,盡可能把歷史知識與語文教材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如在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與語文課本中的《過秦論》聯系 起來,讓學生回憶語文中的觀點,再用歷史史實來判斷,辨別其觀點的正誤。這樣,蘇洵的觀點正確與否不言自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又如,在講楚漢戰爭時,讓學生與語文課中的《鴻門宴》相聯系,既復習了語文,又為項羽失敗,劉邦獲勝找到了歷史的佐證。其次,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多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用語文課中分析現代文的辦法分析整理教材,從找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到段落大意,再分析概括這個子目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分析該子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並要求語言精煉,邏輯嚴謹,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又升華了語文能力。
三、與地理學科滲透,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和人文意識
自然地理和行政區劃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它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科學的空間概念。列寧曾說過,「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及隨在經濟關系後面的其它社會關系的發展。」由此可見,地理學科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在歷史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利用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幫助他們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分析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點時,指出他們的出現都與大河流有關,因為羅尼河、印度河、兩河流域、黃河等流經的地方其氣候、土壤、動植物的生長均有利於原始社會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講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時,引導學生分析江南的氣溫、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使學生明白這些均比北方優越,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從而更全面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在講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壯舉時,筆者先介紹了鄭和船隊的基本情況,然後告訴學生,鄭和的船隊一般都在冬季出發至南洋各國,第二年夏季又從南洋各國返回。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引導學生回憶高中地理中關於季節和洋流的知識,學生很快就發現鄭和船隊選擇了正確的季節,利用風力和洋流系統,順風順水,省時省力的道理,從地理的角度證明了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在講清初農業的發展時,筆者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此時洞庭湖地區、江漢平原澇災嚴重,一般年份受災面積在千萬畝以上。然後指導學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清初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與山、湖爭地,盲目移民墾荒,圍湖造田,破壞了生態,降低了湖泊的調洪蓄水能力。因此,在發展經濟時,應注意調節人口、保護環境,這樣也就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意識。另外,歷史教材中的地圖、地名特別多,運用好這些地圖,便於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如在講奴隸社會的瓦解時,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這兩幅圖對比有哪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通過比較發現,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時被趙、魏、韓三國取代,說明社會經歷著劇變,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崛起,奪取了政權。北方出現了長城,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強大,南下搔擾中原,導致民族關系緊張。各國出現了不少新興城市和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說明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起來,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又提高了歷史的分析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應樹立大文科意識,在搞好本科的同時,盡可能向其它學科滲透、輻射。這既是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對人才結構調整的需要,更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B.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創新設計 博客
要不斷的更新知識,關注史學研究新動態,引入新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內,為學生更好地認識容現實,適應新時代。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真正體現教學新理念呢?我認為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結合我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探索並完善。
C. 誰能給我解釋:BLOG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博客」的意思那「..
什麼是博客(BLOG)? 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詞彙之一——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網路營銷教學網站 2005-01-03) 「什麼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麼叫博客」、「博客是什麼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BLOG)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日記。國內外眾多媒體和網站都將BLOG作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彙,關於BLOG(博客)的介紹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里簡單摘錄部分的介紹。 【相關概念】:什麼是博客營銷 (馮英健對博客營銷的定義) 【相關研究】:博客與網路營銷專題研究 (網上營銷新觀察) 下面摘錄博客中國發起人、「博客」中文譯文的創始人方興東博士有關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可以參考一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國網站剛發布不久。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 方興東)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com(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誰能給我解釋:BLOG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博客」的意思?那「..?
D.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E. 鄭州教育文明博客為什麼用電腦可以登手機登不上
鄭州教育文明博客用電腦可以登錄,用手機無法登錄。是因為該博客內容顯示在手機端無法載入信息。所以手機端不可以。
F. 如何提升教師落實核心素養的能力 博客
「以前是以知識點學習為導向,現在是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此外,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首次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並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突出強調通過學習、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樹立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
G. 對歷史學貼吧的幾點建議
是統考。
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調整了教育學、歷史學、醫學等三個學科門類的初試科目和內容。
這三個學科的初試科目為三門,即:政治理論、外國語、專業基礎綜合。其中,政治理論、外國語科目的滿分值仍各為100分,專業基礎綜合科目滿分值為300分。 歷史學備考核心教程(高教社),歷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詳解(中國石化出版社)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精解與模擬試題(浙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輔導全書(山東人民出版社)歷史學基礎(北師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實戰練習(北師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綜合考試模擬試題與詳解(20套)(中國石化出版社)歷史學基礎過關2000題(新華出版社)中國古代史學習輔導與習題集(齊魯書社,教材學習筆記)。
考試具體內容: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六)黃金時代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9.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四)千古風流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1.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七)落日余暉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8.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一)中華之源
文/學史博客考研結束了,面對這自己身邊七大本的歷史筆記,感覺還是挺有收獲的,至少在考研期間認真閱讀了18本教材(考研10本+北師大8本)、回顧了以前的課堂筆記。由於市面上的歷史復習資料多缺乏線索感,知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4.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一)千年變局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7.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三)帝國崛起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2.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四)走向共和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4.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三)功過千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5.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五)萬國來朝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0.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二)亂世風華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3.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現代史(一)少年中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2.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五)文武北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3.html
H. 免費的用英文寫的世界歷史網站、網頁或博客怎麼找
用google找
網站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q=world+history&aq=f&oq=
博客
http://blogsearch.google.com/blogsearch?hl=en&q=world%20history&um=1&ie=UTF-8&sa=N&tab=wb
I. 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課堂 博客
首先,要教會學生獨立地分析和思考問題。雖然歷史主要講述的是已經發生過內的事情,在很多人眼中,這就容是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沒有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後必有果。
其次,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如上所述,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同樣也應該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
第三,歷史課堂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第四、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貫穿著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精神品格。
J.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創新教學設計 博客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材,啟導學生學習;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開拓智力,發展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探討:1、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把握住這一良機,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課堂設計的首要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設計講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學研究的成果》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新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背景,接著插入了一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場面的影視資料,隨後就將媒體展示的重點放在了傑出的科學家鄧稼先身上。為此,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他的同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的兩幅對比照片,讓學生在這種歷史氛圍中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世界諾貝爾獎和中國「兩彈元勛」的稱號孰輕孰重?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這個似乎無法准確、圓滿回答的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波。一時間,活躍的課堂頓時變得沉寂了,上課後一直處於激昂狀態的學如今卻相繼沉入深深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一段沉寂,是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作為教師,我同樣無法對這個問題下准確的結論也不可能下准確的結論。最後,我只能以楊振寧在鄧稼先逝世後所講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總結—「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這節課後,「兩彈元勛」鄧稼先便成了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在諸如此類輸入情感信息這些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於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和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2、創設學習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在比較了各學科的不同作用後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他們開始大量地接觸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完全接受是比較困難的。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在歷史思維的層面上實現一種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溝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結論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側重點放在生產關系的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上。在這里,我首先選用一幅似乎與歷史教材沒有聯系的圖片:由於法官的秉公斷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隨著圖片的展示,我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如何相互促進這一問題。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即能結合生產關系的內涵得出「生產關系的調整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結論。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抽象知識的深度直觀,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是復雜而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素材,將多媒體放在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時刻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使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歷史事件的聯繫上不至於偏離思維軌道。如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節,如果將多媒體的重點放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過程上,勢必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引到如何捉著蔣介石的情節上。我在製作這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時,採取了口頭講述這個過程、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蔣介石被扣壓以後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讓學生據此分析、討論如何處置被扣壓的蔣介石?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偉大歷史意義,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3、倡導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向學生傳遞知識,它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發展,知識主要起載體作用。在學生的精神發展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事實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創新史。歷史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然後引導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後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創造性思維。不難想像,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一段音樂去體驗一段流逝的歲月、可以通過觀察一幅圖像去解釋一種歷史現象、可以通過觀看一節影片來了解一段艱難的生活並為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時,我們的多媒體歷史課堂將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意識會是何等的踴躍,那麼,在我們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便成了一種創造性實創新活動。我在講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放和清代的閉關導致的兩種結果的對比資料,與我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為什麼要開放、怎樣開放和在開放時如何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堅持什麼原則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利用多媒體分層演示我國《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講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最後,我又向學生提供了表現我國改革開放後出現巨大成就的幾幅圖片,讓學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他們認真思考、各抒己見,表現出了良好的參與意識。從長遠看,這樣做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和在社會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也可以說,這樣做更接近現代教育的本質。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於教學效果的提高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在我所做的關於我校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反饋表上,還有近5%的學生提出了精力不夠集中、多媒體課堂秩序不如傳統課堂等問題。經過分析,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的原因一是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上,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為多媒體所興奮,難以迅速實現思路的轉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成敗與否,關鍵在於教師教學設計水平。而教學設計水平的高低,則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樹立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觀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觀念,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的教學模式,給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正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以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視野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入中小學課堂這一新事物加以審視,才能科學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