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佛教法器教學

佛教法器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7-30 12:00:17

1. 關於藏傳佛教各種法器的使用知識

密宗屬於佛教的一個分支。在我國,密宗主要活動在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由於密宗特別重視修法儀軌,因此其法器的種類十分豐富獨特,甚至讓人們以為法器就是專指密宗的法器。

從諸佛菩薩本尊的一般供養到修法,乃至護摩法,密宗的法器琳琅滿目,將佛法出世間的解脫意義,以極致具體的表徵顯現出來。

佛教的法器,是實踐佛道的器物,除了於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之外,更象徵著出世間的意義,使修行者不但在世間的生活安穩,透過戒律的規范,形成一種不互相侵擾的生活,維持簡朴卻合乎健康的生活條件,安心辦道,來圓滿佛法生活。

而密宗的法器,除了晚期印度佛教的傳入之外,更吸收了西藏當地苯教的法器,而產生了不同的風貌。藏傳佛教密宗法器的種類,大概可分為六種:

1、禮敬時所用:袈裟、掛珠、哈達等;

2、嘆贊時所用:鍾、鼓、鐸、人骨喇叭等;

3、供養時所用:香爐、花、幡、蓋等;

4、持驗時所用:曼荼羅、念珠、金剛杵、金剛鈴等;

5、護摩時所用:火壇、護摩勺、寶瓶等;

6、弘化時所用:摩尼輪、祈禱石等。

在修法法會時,行者透過法器來實踐佛法的儀軌,以法器象徵的內在意義,使行者之身、語、意趣入佛菩薩本尊的圓滿境界。

密宗的法器,有些是用人骨製成的,並不是隨便什麼人的人骨都能製成法器。比如嘠巴拉碗,這種骨器是先由高僧或信徒生前發願,死後將頭骨獻給寺廟做法器,再根據密宗經典規定製作而成,用於密宗灌頂儀式中。藏傳佛教密宗法器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貝殼雕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其質材各異,造型奇特,製作構思巧妙,數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繁多,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2. 請問哪裡有辦佛教法器學習班的感恩各位!

阿彌陀佛,師兄你好,隨喜你,在我們這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大寺學規矩,小寺學法器,你有學法器的願,可以按照我說的去找下附近的小寺院,當家的師父都很願意教你的。阿彌陀佛。

3. 佛教法器教學敲打練習

學習佛教法器,要上寺院,跟精通法器的僧人學習,尤其要向寺院的維那師父請教學習,因為維那師父是領殿的,一切法器的總指揮。

4. 佛教法器怎樣學習單手打擋子

鐺子的形狀如一隻圓盤,四邊留有小孔,用細繩把它梆在圓形或方形的邊框上,而後用鐺椎敲擊它,鐺子在不敲時,鐺子與鐺椎一起拿在左手,鐺椎夾在鐺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鐺子齊口,敲擊鐺子時,左手握鐺,右手執椎,鐺子照面,稱為「照面鐺子」,執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執住而擊之。

5. 想學習佛教晚課的法器敲打,哪裡有網站可以教人

佛教音樂-- 這網站還不錯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

蓮山雙林寺 http://www.shuanglin.org/chinese/fxzd/ArticleShow.asp?ArticleID=208

6. 佛家法器的打法

學習佛教法器,要去寺院,跟精通法器的師父學習,尤其應該向寺院的維那師父請教。

7. 佛教引擎法器 的用法

法器是龍天耳目,大眾共遵的訊號,叢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為准,例如晨鍾暮鼓以及各種報鍾、板聲等。寺院中用於庄嚴佛壇及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資具,都是法器法物。茲將寺院道場常用的法器法物列舉如下:

引磬:俗稱小手磬。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擊之,以引起大眾注意之法器。

大磬:大磬為直徑三十至六十餘公分之磬,由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三下。

8.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佛教常用法器
一、鍾
鍾,是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常打擊木製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記載,在七月十五日比丘夏安居圓滿而增長戒臘的日子,稱為受歲日,佛陀告訴阿難,在露地上速擊犍椎,召集大眾。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便以中國固有的鍾、鼓等代替了犍椎。
鍾有梵鍾與喚鍾兩種,梵鍾就是大鍾,因為能曲靖梵剎。所以稱為梵鍾,因為大鍾「聲振而遠」。所以稱為洪鍾(因為吊在鍾架上及撞擊令響。所以又稱為釣鍾,撞鍾)。
梵鍾通常高約一米左右,直徑約六十公分,是掛在鍾樓上,用來召集大眾,或者在早晨、晚上報時。在寺院中,懸掛在鍾樓上的鍾最大。另外有一些比較小的鍾,稱為小鍾,如北京廣化寺五佛寶殿前掛的那是小鍾,或者,吊在禪堂的進門處。用來擊鳴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所以稱為行事鍾,又名小報鍾。另外,一種懸掛在方丈寮外,由侍者擊鳴、傳喚學人單獨入內參學,稱為喚鍾。
鍾不僅是寺院報時、集眾的法器,而且對於修道有極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記載,古代月支國王,因為與安息國發生戰爭,殺人九億,因為殺業而受惡報。死後化為千頭大魚,被劍輪繞身砍頭,隨砍復生,病苦難以忍受。因此求羅漢僧常擊鍾聲,使他痛苦能夠熄滅,《高僧傳「智興傳」記載,有一位亡者,托夢給他的妻子說:「我病死後,生在地獄中,有幸依賴禪定寺僧人智興鳴鍾,響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時都得到解脫。」
佛教徒對鍾都極其尊重,寺院鳴鍾以一百零八下為准,象徵破除百八煩惱,所以稱為百八鍾。根據《百丈清規》記載,鳴擊手法是,引持鍾杵應該緩慢,擊鍾揚聲應該悠長,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並且敲鍾的鍾頭在擊鍾時都要念鍾聲偈。
早晨先報聲三下,敲三下鍾,然後便快敲十八下,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每字一下,接著,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祗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與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法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通都敲完後,最後念「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三稱,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聲三下,敲三下鍾,然後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鍾初(再、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當今元首,大統乾坤;下祈人類相親,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飢饉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干戈永息,甲馬休徵;陣敗傷亡,俱生凈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鎮靖,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法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然後,快敲十八下,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鍾聲悠揚,從清凈梵剎中緩緩傳來,警醒在生死夢中的人。所以,從古以來,鍾聲成為詩人靈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詩作是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二、鼓
鼓是敲打樂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時作法事都是離不開的,由金、玉、木、石等製造而成,有各種形狀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較廣泛的擊鳴器,我國很早便將鼓用於儀式、舞樂、軍陣中,具有集眾、報時、警報振奮人心之用。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西域的鼓也隨著傳來,再加上中國原有的鼓,於是鼓的類型和稱呼便豐富多彩。比較小的稱為「應鼓」,比較大的稱為「 鼓」,懸掛在高處,而擊打的稱為「懸鼓」,鼓種類很多。
在印度,僧團使用的主要是為了集合僧眾,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記載,比丘們在布薩時沒有按時集合,於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唄,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寢時,規定擊鍾鳴鼓作為號令,於是便有「晨鍾暮鼓」之稱。後來,鼓又加入了贊誦的行列,配合唱念,譜成曲調。作為「伎樂供養,庄嚴道場」,這是用音聲來做佛事,為了幫助大眾生起虔誠的心。
鼓在中國漢傳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廣泛,日常生活、說話、上堂等活動都會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齋鼓、問訊鼓等等。
現代寺院的鼓,除了報時之用外,最多的是做為法器鳴擊。一種是放在架上,旁邊有一隻吊鍾,稱為鈴鼓。另外,在離開位置時可以敲擊的稱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時,兩手捧持,鼓槌擺在鼓的外側,用兩食指和中指托住,兩大拇指夾在鼓內,其餘四指(兩無名指與兩小指)環攏著。這種姿勢稱為「捧月手鼓」,擊鼓時,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著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執槌,向內敲鼓。
三、引磬
磬,起源於我國古代,在很早時期,便成為重要的樂器,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據(文獻通考)考證,我國在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銅制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頭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
我國古代「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扁磬、銅磬等,每一種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這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團中,各種發音法器都統稱為「犍椎」,所以,這是將中國原有的磬引進佛教中,成為「犍椎」的一種。從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還是中國傳統的扁磬。而現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圓磬,大約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間出現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種。
1、圓磬是銅制缽盂型,在課誦時由維那師擊鳴的法器。大磬是用來指揮腔調,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敲擊,如同樂隊中指揮的指揮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維那師指揮,另外,還有一種小圓磬可移動,做法事時所用。
2、扁磬,形狀如雲板相類似,常用石頭或金屬製成,懸掛在方丈院門廊的裡面,作為通報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見方丈,知客僧鳴三下。
3、小手磬,俗稱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個鈕來貫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鐵槌敲擊。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用引磬來指揮行者的動作,執持引磬的方法,左手執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於胸,將引磬正對口部。所以稱為「對口引磬」。敲擊時,左手拿著,右手執磬槌敲擊,或者僅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手掌拿住,並且用食指與大拇指向上勾擊。
磬的聲音清脆、悠揚,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體現著佛教庄嚴、肅穆、超塵、清凈的形象。
四、木魚
木魚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可以稱為木魚鼓。魚鼓或魚板。
木魚也是由印度佛教的犍椎發展而來,但是,在中國佛教中,根據《教苑清規》記載,木魚起源於一種傳說:從前有一位比丘,違背師言,敗壞佛法,因此死後轉生為魚,魚背上還長著一棵樹,在風濤激盪的時候,樹搖魚身,痛苦難忍,以至於流血。後來,他的師父從海上經過,那條魚恨他的師父,以前不善教導,欲加以報仇。師父問清事情的因果後,憐憫其所受的痛苦,於是便為他啟建了一場水陸法會,魚依仗法會的功德利益,得已脫離魚身,囑咐師父將樹獻給寺院。他的師父按照遺言,將魚身上的那棵樹雕刻成魚的形狀,懸掛在寺院,用來警示僧眾們。
根據《百丈清規注》中說。魚類目不閩睛,晝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使用木料雕刻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用來警惕大眾不要昏沉懈怠。
木魚的形狀,有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的木魚稱為魚梆,這種魚梆懸掛在寺院的齋堂,或者是庫房的走廊下,在過堂時作為集合大眾之用,魚梆的掛法有一定的規矩,叢林的梆,魚頭向著山門:子孫廟的梆,魚尾向著山門。
圓形的木魚,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贊誦唱念時敲擊,可以用來控制聲調與節奏,並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奮精神的作用。在圓形的木魚中,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還有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據說這是來源於「魚化成龍」,表示具有「轉凡成聖」的意義。
殿堂里的木魚有大小兩種,大小木魚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擊的,小木魚則是那在手裡敲扣的,執持小木魚的姿勢是:不敲時,雙手扶持,魚椎在木魚之外,兩食指與兩大拇指夾住,其餘六指托住它,敲擊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執魚,魚椎頭與木魚頭向上相對,兩手如合掌,稱為「合掌魚子」。敲擊木魚,要用力平穩,不可忽輕忽重,忽緩忽急。如果要快敲,應該又緩入急,漸漸加速。
五、鐺子和鉿子
鐺、鉿是佛教唱誦偈贊時的重要唄器,都是用銅片製成的。兩者配合板眼,控制節奏,用來「伎樂供養」。
鐺子的來源,由於文獻記載不足,有待日後考證。鐺子的形狀如一隻圓盤,直徑大約有四、五寸,四邊留有小孔,用細繩把它梆在圓形或方形的邊框上,而後用鐺椎敲擊它,鐺子在不敲時,鐺子與鐺椎一起拿在左手,鐺椎夾在鐺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鐺子齊口,敲擊鐺子時,左手握鐺,右手執椎,鐺子照面,稱為「照面鐺子」,執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執住而擊之。
鉿子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圓,此圓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內附有一紐,或系一布條,使用時,以兩手各持一面銅盤,互相撞擊鳴奏。鉿子在不敲時兩片合龍,兩手執持平胸,用兩大拇指與兩食指壓在鉿子邊沿上面,其餘六指托住它,稱為「平胸鉿子」。打鉿子時,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鈳邊與下鈳邊相差數分。這樣敲叩聲音比較響亮。
(捧月手鼓)(對口引磬)(合掌木魚)(照面鐺子)(平胸鉿子)。
鉿子古代稱為「鐃鈸」,但是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之樂器。後來混稱為鐃鈸。
鐃,古來即廣泛用於佛教,有金鐃、銅鐃等分別。金鐃據《周禮》《禮記》所載,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鳴擊的,互相撞擊時就令發出「鐃鐃」之聲,所以稱為鐃。銅鐃,即所謂「銅拍子」,與金鐃不同,聲音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做銅鈸、銅鈸子,根據《律書樂圖》的記載,銅鈸子從西域傳來,西域的音樂大多用它。根據《通典》記載,出於西域、南蠻等地之銅鈸,其中央隆起之圓,有數寸高,也有大致數尺者。中亞貝沙魯克出土的壁畫。敦煌出土的凈土變相及「阿彌陀菩薩來迎圖」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中,都有這種樂器圖像。所以稱為「鐃鈸」恐怕是因為銅鐃與銅鈸形狀類似,以致於混同並稱。從而流傳至今。
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會時鳴擊鐃鈸以外,藏殿、祝贊轉輪、大眾行道等,也都要鳴擊,鉿子不僅是佛教的樂器,而且在世俗間以及道教、民間信仰中,都普遍使用它。
六、板
板是寺院為集合大眾而鳴打器具之一,板多為木造,少部分為青銅制,木灶的板,一般長一尺一寸,寬一尺八寸,厚二寸,上方缺兩角,平穿二孔,用鐵環貫穿,便於懸掛和手提,由於懸掛場所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同時板的形狀隨著禪宗五個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敲板和鍾的規矩也不同。一般都用臨濟宗,如江西雲居山禪堂鍾板是溈仰宗,板行的臨濟宗。
雲板,多用銅、鐵鑄成,直徑三尺左右,形狀像雲紋,所以稱為雲板。一般掛在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齋時敲擊,如北京廣化寺五佛寶殿前懸掛的即為雲板。
七、鈴鐸
鈴鐸,也稱為手鈴、寶鐸、風鐸,用金、銅、鐵等金屬所製造,呈鍾形,內系銅珠,頂端有柄,形狀不一。在經典中經常提到鈴鐸,而且千手觀音一隻手執持寶鐸所以鈴鐸最早出現在印度。
密教修法的時候,為了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意。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為振鈴。因為,鈴的柄是採用金剛杵的一部,所以稱為金剛鈴。鈴有五種代表五智五佛:獨鈷另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率都婆鈴)。鈴則是代表說法,金剛鈴則為最後一尊金剛鈴菩薩的三昧耶形。
在現代寺院中,手鈴的用場最常見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在漢傳佛教中,鈴主要是用來引魂,禮懺和指揮唱贊念誦,庄嚴韻調。
另外,鈴可以懸掛在佛堂前椽,作為庄嚴具,內系銅珠,能因風發聲,稱為「風鈴」如(釋門歸敬儀)中記載,布施鈴鐸於塔廟,則感得世世好音聲的果報。釋尊有位弟子唄比丘,曾經布施風鐸懸掛在佛塔的檐下,因此感得生生世世音聲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手持法器的姿勢可分別概括為:(捧月手鼓)(對口引磬)(合掌木魚)(照面鐺子)(平胸鉿子)。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