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遠程教育教學設計

遠程教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7-30 14:37:26

A. 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有哪些教學設計,遠程教育,試聽教育,個別話教學

很多,你說的都對,
另外你一定要知道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已經深入教育的每個領域,
即使是普通的班級授課也應用了多媒體投影等教育技術設備,
也採用了教育技術中講授的需要有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注重教學過程等方面內容。
可見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其實很廣泛。

B. 遠程教育 教學設計主要 包括哪些步驟

前期分析、教學目標編寫、教學過程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情境、資源、媒體、課程組織形式;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順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教學設計形成性評價與實施、教學設計總結性評價
1.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重點:本堂課的核心概念、數學思想方法;前後相關的知識);

(2)學生情況分析(重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新內容之間的潛在距離)。

2.教學目標的設計(重點:通過學習,學生能做哪些過去不能做的事)。

3.課堂結構的設計(重點: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教學活動順序)。

4.教學媒體的設計(重點:適應學習需要,揭示數學本質)。

5.教學過程的設計(重點: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問題串」;變式訓練;反思活動)。

6.教學評價的設計(重點: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任務,能准確了解學生在新的情景總會做什麼

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在實踐基礎上的不斷修正。

C. 遠程教育中,怎樣進行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
所有現代教育思想理念都可作為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其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要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二)遵循原則1、教師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因而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未來教育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設計教學活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為學而教。2、自主原則未來教育的自主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設計好學生獨立進行的探究活動。自主原則的另一個要求就是學生是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探究,與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建構起知識,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問題情景的創造,以及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適時指導或給予幫助。3、主題原則傳統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及教學組織的嚴謹性,這種大而全
的做法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個性品質的發展。未來教育認為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有其核心知識,其它知識都是圍繞這些核心知識來展開的。教學設計應根據核心知識確定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題,運用逆向設計的教學設計方法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目的性強,層次清楚,體現思維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4、發展原則未來教育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在知識方面就是教師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最為重要的知識,其他相關知識是學生通過活動自主建構起來的;體現在學生方面就是尊重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哪些知識是學生所必需的?哪些是提高的?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合作和交流可以自主建構的?哪些是學生比較困難的?教師如何點撥?5、合作、交流的原則
教師的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展性原則決定了課堂學習方式是合作、交流的形式。合作、交流的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問題情景的營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啟發引導。合作、交流的原則還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克服教師問題學生答,或者學生問教師答,或者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提倡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教師起穿針引線的作用。6、鞏固原則

D. 誰能幫我完成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的作業3:授導型教案及其課堂電子講稿,高分酬謝!

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場雪》,是一篇情文相融、描述精練的短文,寥寥數語,「下雪、賞雪、頌雪」的全過程及蘊含其間的雪韻、雪情便躍然紙上,可謂字字帶景,句句含情。如何引導學生吸納、內化這篇經典課文,在提前布置學生探究(收集有關雪的圖片、短文、影音材料)的基礎上,可以按下列思路來引導。
一、談雪
通過學生間交流記憶中的或其他途徑獲得的雪景、雪情、雪趣,為學習課文作鋪墊。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雪嗎?
生:喜歡。(絕大多數學生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師:為什麼喜歡呢?說說原因好嗎?
生:可以堆雪人、看雪景、賞雪趣。(有些學生甚至還想講講發生在雪中的故事,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將各自收集的關於「雪」的資料拿出來,相互交流交流。(可以讓同學們講一講「資料」中的故事,對影音資料老師可提供媒體讓學生播放)
[「談雪」貴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雪」的氛圍中來學習《第一場雪》]
二、讀雪
「讀雪」就是要讓學生去讀課文,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感悟。讀的過程中兼以老師的經典點撥,促使學生真正的讀懂課文。
1、感知雪韻。
(1) 讀順,先聽范讀後自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靜靜的感悟一下「第一場雪」,看:已經開始了(老師播放錄音,學生靜靜的欣賞)。
師:美嗎?我們自己讀一讀好嗎?(學生自讀課文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同學或老師)。
在這里,老師盡可能的少提要求(不一定非要「帶著問題讀書」),
讓學生放開思路讀。
(2)讀懂,在讀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劃出最感興趣或者描寫最恰當的句子、段落,並將感受寫在課文的旁邊(課文的空白處)。
(3)讀熟,將感興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讀幾遍。
2、感悟雪情。
(1)下雪—感悟描述的精練。
課文1—3自然段主要是在寫下雪的情況,這部分的最大特點是將陣陣寒意和簌簌冬雪蘊含在精練的語句中。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讀了課文,說說看,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語言的精練呢?(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前天……;昨天……。」、「前些天……,昨天清早……中午……。」、「開始……不久……」。
(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名學生把這些句子或者段落完整地讀一讀,在讀中領會)
師:是的,作者就是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語句,串起了蕭蕭寒風和紛紛瑞雪,易讀易解。我們再把這些地方讀一讀好嗎?
(學生各自再讀課文)
(2)聽雪—領會作者的心情
師:同學們,第一場雪是那樣的令人驚喜,作者期盼著,哪怕夜晚了,他仍然在用耳朵靜靜的欣賞呢!我們也來聽聽吧。
(老師引導學生去「聽雪」,即讀有關的段落,「簌簌」的落雪聲,以及枯枝被積雪壓斷的聲音等等。在這里既反映了雪大,更反映了作者對「第一場雪」的喜愛,因此,才有了後面「賞雪」中的愉悅。因而,對這部分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吸納,忌教師的生硬點撥和指導。)
(2)賞雪—體會文情的交融。
師:同學們,面對第一場雪,你們想不想走進去看看呢?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邊閱讀邊整理,然後回答)
在學生進行廣泛的自讀與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交流。
生甲:作者先描寫了所看到的整個的雪景(整體描寫),「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生乙:緊接著,作者走進了雪中,進行了仔細的描述:光枝乾的柳樹和松樹、柏樹上的景色……
生丙:作者眼中的雪景有動有靜,如「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雪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還有「咯吱咯吱」的響聲和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把「第一場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及人與景的和諧統一描繪得非常完美。
師:是呀!作者懷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全景的、動態的雪景。
在欣賞的基礎上,老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回味性描述(想像),比如:你看到的雪景也是這樣的嗎?通過適當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及表達能力。在拓展性想像訓練的方式上,既可分組進行,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
(3)頌雪—感悟自然的和諧。
頌雪,借介紹雪對莊稼的好處,感悟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體會文章的美麗而不空洞。
師:同學們,課文中作者僅僅是在向我們介紹雪嗎?(作者還由雪想到了什麼呢?)
生:作者想到了農業、想到了來年應該是一個豐收年……
師:作者在這里,為什麼會想到「豐收年」呢?(放開學生的思路,在學生自主想像的基礎上,老師可引導到「前幾年,農村遇到了全所未有的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的現實上來,表達了作者一種期盼的心情。)
老師要指導學生就課文中作者的聯想仔細的讀一讀、想一想,尤其是文中引用的一些質朴且富含濃濃的鄉土氣息的諺語,通過仔細讀,使學生不僅對雪的認識會更豐富一些,而且還能使學生感受到如何在作文中進行表情達意。因此,在這里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讀、思、議,另一方面,我們在感悟書中諺語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列舉一些自己收集的關於雪的諺語(其他也可),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對雪的認識。
三、積「雪」
1、解疑
師:同學們都讀了也欣賞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特殊的感受需要表達的嗎?當然也包括你的疑問(不理解的),請同學們都提出來。
[在交流中互補,在交流中升華。有利於學生在閱讀中吸取更多的營養]
2、積累
師:同學們,你能把課文背下來嗎?怎樣背?
學生間交流積累的方法,並試著進行背誦。
課後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但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將整篇課文背誦下來,這對學生在習作中學會准確描述和表達、強化語感是極有幫助的。當然,我們要注意背誦方法的指導,因為背誦的過程仍然是理解與升華的過程。
3、拓展
安排學生進行「課外練筆」訓練,既可以寫一種自然現象,也可以描述一處景物。要真心體會、合理想像,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一場雪》是語文第11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本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是一篇學習語文,熏陶情感、有很強美感的好文章。作者用豐富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情溢言表,充分體現了作者由這場雪預見到明年糧食豐收而無比喜悅之情。

本冊書有兩則讀寫例話,2單元的「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六單元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在學習了〈〈鳥的天堂〉〉後,本課也就初步具備了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用什麼方法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條件。

二、教學設計

根據我班實際以及自己的體會,我准備用兩課時完成,作了以下安排:

第一課時,我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交流預習,在預習作業中,我就安排了寫的作業:如,找生字的形近字組詞,同音字組詞,文中的多音字組詞,勾畫文中生詞以及自己認為好的詞彙,解釋難理解的詞。查找與本文有關的背景資料。讀的作業是讀准字音,看誰讀得熟。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我想,學生的「雙基」基本知識的積累,要靠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字詞抓起,落實到筆頭上,才行。勾畫文中學生自己認為好的詞彙,這也是教會學生從課文中去積累。交流預習情況,既給每個學生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又給學生一個通過自己的認真准備,得到老師、同學認可,獲得成就感的機會,這樣,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電的舞台。

(二)是解決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第一場雪的?(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後——聯想)

(三)是學生找出下雪前天氣變化的詞語,並讀出天氣的變化。

第二課時,我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感受下雪時、下雪後美麗的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領悟作者用什麼方法把雪寫美的,把喜悅之情表達出來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安排了兩步:

第一步,教學下雪時,我結合課後2題的第一個問,課文是怎樣把這場雪的「大」寫出來的?鼓勵學生從下雪時這一部分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場雪下得大?通過學生找到「鵝毛般的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等的匯報後,美美地讀一讀。這時,老師大大地鼓勵,為學生下一步的自讀自悟提供了興奮點。

第二步,讓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大膽匯報,這么大的雪下了整整一夜,雪後,那一幅粉妝玉砌的世界。你認為哪裡寫的最美,為什麼?作者聯想到了什麼,從這體會到作者的什麼感情?這一環節教學中,我想說兩點我體會深的地方:

〈一〉品味重點詞語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對雪後景象的描述,從整體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從靜態到動態,有聲有色有形。教學這一段時,我緊緊圍繞「雪美」的詞語,引導學生品評體味。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必有一部分內容學生能自讀自悟,也會有一部分內容學生悟得膚淺,甚至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導讀導悟。當學生抓住了重點段內容精讀品悟後,為了使學生更深入、更透徹地領悟文章的內涵,教師還要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指導。

師:同學們讀了這段課文,都好像置身於那雪後的美景之中。"嗬!好大的雪啊!"

這句話流露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流露出作者驚訝的心情。

生:是驚奇。

師:只是驚訝、驚奇嗎?再仔細讀一讀,注意這句話的標點符號,悟一悟。(學生再細讀這一段課文,通過充分感知、反復習染達到心領神會的目的。)

生:是又驚又喜。

生:是喜悅和贊嘆。

師:"我"贊嘆這……

生:雪下得真大啊!

生:雪後的景色真美啊!

師:作者還贊嘆什麼?

生:小孩、大人是多麼高興啊!師:是啊,這一"嗬"字飽含了作者的喜悅和贊嘆之情,為雪大而喜,為雪美而贊,為人歡而嘆,我們應如何通過朗讀來表達這一情感呢?(學生練習朗讀)

運用感悟進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提高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並能使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發表自己獨特的、新穎的見解,逐步提高自讀自悟的能力。

透過一個「嗬」字,品味出作者對大雪的贊嘆之情。經過品評,學生悟到,這一「嗬」含三贊:一贊雪之大;二贊雪景美;三贊人之歡。真是一字傳神,意境全出,通過仔細品味,達到「一字未宜忽,話語悟其神」的效果。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與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從而實現由情到理的過渡。
這樣,就是通過語言文字,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啟發他們形成與作者比較貼近的思想感情,引起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於學生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信念、正確的道德的形成。
〈二〉結合背景 體會感情

冬天下雪,對於北方人來說並不希奇,然而這里的「第一場雪」卻非同一般,特別是蘊含在「第一場雪」這篇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卻不是見過幾場雪、讀幾遍課文就能理解、體會到的,必須下一番真功夫。特別注重對「情」的體會。
對「第一場雪」這篇課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後產生的喜悅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對自然環境的喜愛,賞雪啊,贊雪啊,就很難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想不僅應該理解體會到作者流露出的喜悅心情,而且還應理解體會到產生這種喜悅心情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三年自然災害使國家在經濟上遇到了暫時困難)和作者的立場觀點棗對農業生產的關切,對群眾生活的關切,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責任感,相信會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信念,所以,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是』瑞雪兆豐年」,預示著來年農業的大豐收,預示著我們國家將要走出困境,前途更加光明。理解到這樣的深度,就貼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師應該首先理解體會到,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如果學生沒有理解體會到,學生不動情,那就沒有達到教學目的。所以,光教師受到教育還不行,還得讓學生產生「共鳴」。
通過前面課文的教學,學生對「瑞雪」已經有了形象的認識,也受到了「喜悅」的感染,講到這里,著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豐年」的景象加以描繪,使學生在腦子里產生一幅豐年圖。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問眼下的「瑞雪」為什麼會「兆」(預示)來年是「豐年」呢?結合這部分課文內容並聯系時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鳴」就容易產生了。

在教學末尾,我設計了一個寫的環節,師:看到那麼美的雪,假如你是一個攝影者,你拍攝的照片會是怎樣的畫面呢?用你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寫一寫。這一環節也可在課後進行。

一、教學要求:
1、理解「粉妝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鬆松、沉甸甸」的意思。
2、閱讀課文,體會雪大、景美、人歡,理解「瑞雪兆豐年」的科學道理,感受作者的喜悅之情。
3、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雪大、景美、人歡,理解「瑞雪兆豐年」的科學道理,感受作者的喜悅之情。
三、教具准備:投影、圖片、CD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9課(生齊讀課題)
課文按什麼順序來描寫這場雪的?(指名回答)板書:雪前
雪中
雪後
2、下雪前,作者抓住了時間短、變化快,突出了天氣驟冷。
板書:驟冷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2自然段。
(引讀:師讀時間,生讀天氣變化。)
3、小結:一天之內,天氣變化如此之快,預示著這是一場大雪。
(二)感受雪大,體會景美、人歡:
1、這場雪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指名說)
板書:雪大
景美
2、雪的大、美,你是怎樣從文字中感受到的呢?
請大家細讀3——5自然段,邊讀邊想像畫面。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圈圈點點,有什麼感受隨時用簡潔的語句記下來。老師相信你的感覺是最準的。(生細讀體會)
3、下面,把你最感興趣的語句讀給同桌聽,讀完後互相說說感受。(同桌讀、說)
4、交流:先讀句子,再說說自己的感受。師生議議、讀讀。(以下內容按學生思路安排教學)
A、第3自然段
抓住「鵝毛般的」「地上一會兒就白了」(視覺)
「簌簌地」「不斷」「咯吱」「壓斷了」(聽覺)體會夜靜、雪大。
(指名說、讀)
你們看他,讀得輕輕地、緩緩地,多安靜啊!把「夜靜雪大」的意境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學著他再去讀一讀,看能不能讀出這樣的感受。(齊讀第3自然段)
B、第4自然段
(1)「整整」(說明下雪時間長,雪下得大。)
指導朗讀:語速慢、語氣稍重
(2)「嗬!好大的雪啊!」(兩個感嘆號突出作者看到大雪景象的驚嘆。)
指導朗讀:突出「好大」,驚嘆的語氣
(3)從「罩」「厚厚的」「粉妝玉砌」整體感受雪大、景美。
指名讀
說說你對「粉妝玉砌」的理解?
想不想親眼看看粉妝玉砌的世界?先閉上眼睛,自己想像一下畫面,——睜開眼睛。(出示畫面:田野中、樹林里、屋頂上、公園里的雪景圖)
雪景美嗎?(生:美)你有什麼感受?(指名說)
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練讀、指名讀、齊讀)
說得好,讀得也好。老師送你們幾個描寫雪景的詞語。
(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潔白無暇、冰凝雪積)
你還能說出其他的詞嗎?
(4)從(部分描寫)樹上積雪的靜態描寫、動態描寫中感受雪大景美。
(指名讀、說)雪大、景美在什麼地方?
大家看——(出示柳樹、松樹積雪圖)感受「毛茸茸、亮晶晶、蓬鬆松、沉甸甸」「掛滿、堆滿」
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看到的雪景。
(看圖試背:生練說、指名說,評議)
小結: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玉樹瓊枝,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指導朗讀:親切、喜愛之情
「簌簌地」「玉屑」「隨風飄揚」「五光十色」(動態的雪景也很美。)
指導朗讀:歡快、活潑
小結;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靜態描寫給人以幽靜秀雅之感,動態描寫給人明快熱烈之感。這一動一靜使景物特徵更加鮮明,使畫面更加迷人。
C、感受「人歡」
(出示圖)下雪後,孩子們在干什麼?(指名說)
他們可高興啦!誰能讀出高興的語氣?(指名讀)
孩子的笑能把雪震下來嗎?作者為什麼要這么寫?(指名說)
板書:人歡
作者抓住了雪大、景美的特點,給我們描繪出一個童話般的雪的世界。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寫,再到粉妝玉砌的世界中去盡情地遨遊一番吧!(配樂朗讀:生自練、指名讀)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雪後的美景再一次浮現在老師的眼前。
(三)體會聯想,加深認識:
1、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了什麼?
(生自讀6、7自然段,四人小組討論)
2、交流:
(1)「瑞雪兆豐年」的意思。(指名說)
這句話包含著怎樣的科學道理?
3、此時此刻,作者看著眼前晶瑩剔透的世界,聽著耳畔孩子的歡聲笑語,聯想到明年的豐收,他的心情怎樣?(高興、激動、興奮)
4、簡介背景:
一場大雪使得作者如此興奮和激動,這其中必有原因,大家想知道嗎?
本文寫於1962年,當時國家遭受連年的自然災害,農業得不到豐收。這一場大雪預示著來年的豐收,預示著我國將從三年自然災害中走出來。這第一場雪是第一個豐收年的信號,「瑞雪兆豐年」,作者能不高興嗎?瞧,農民們都高興得扭起秧歌舞啦!
(出示圖片)
5、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親眼目睹了這一場雪,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
(模擬記者采訪,學生說感受)
總結:作者不僅寫了事物:第一場雪,還寫了聯想:瑞雪兆豐年,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點明了喜悅的原因,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充實,也深化了課文的主題。讓我們帶著無比喜悅的心情來朗讀一次全文。(配樂)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搜集雪景資料,寫一篇短文。

E. 網路教育教學設計是學什麼的

1、情感態度目標:能真切體會許地山先生通過落花生所贊美的「從不炫耀,默默奉獻」的可貴精神,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虛名,切實有用的人。

2、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積累生字新詞,能有感情的朗讀文章,能用自己的語言講出自己名字的含義。

3、發展性目標: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為人們「默默奉獻」的是哪些人,他們的可貴之處自在哪裡;能從長輩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長輩的期望。

二、適用年級:五年級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介紹教師的名字,請同學們分析含義。

2、揭示課題:落花生系許地山先生的筆名,他為什麼為自己起這樣一個筆名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為例,檢驗一行同學,比比看誰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統計講評)

2、以第二自然段為例,通過舉手搶讀,檢驗以上同學朗讀的程度。

3、老師帶四個同學分角色朗讀下面課文,看同學們朗讀的情況。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讀課文。

5、分成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探究課文,理解感悟

1、請一小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後評議。

2、再請一小組到前面演出,演後評議。

3、公推最好的一組到前面演出。演後評議。

4、許地山先生為什麼起名叫落花生呢?請根據課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處。

5、花生最可貴的用處是什麼?

(通過重點詞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6、許地山先生起這樣一個名字是矢志做個什麼樣的人?

(四)、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1、許地山先生要做的這樣人多嗎?舉例說明。(發揮想像,踴躍發言)

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長輩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愛,請寫一二百字片斷,說一說自己的名字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讀出自己寫的片斷

F. 結合自己所教學科,選擇一個教學課題,應用遠程教育資源設計一篇教案。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案——利用電教媒體教《秋天到了》
在教學第一冊看圖學文《秋天到了》一課時,我利用了投影、錄音、錄像等多種電教媒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利用投影,幫助理解句子。
在導入新課時,我把按書上的插圖製成的幻燈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幅放大了的秋景圖上。然後,我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方法,並把圖文加以對照,指導學生邊看圖邊學文。
《秋天到了》一課的幻燈片有一張是動片,片中南飛的大雁能隨意運動,變換隊形。因此,我在教學"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這句時,先讓學生觀察大雁飛時排成的一字形的隊形,而後又抽動幻燈片,讓大雁邊飛邊換隊形。書本上一句抽象的話,變成了學生看得見的具體畫面,靜態的語言變成了動態的情景,用直觀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錄音,引導想像情景。
低年級學生受年齡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為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輕松愉快的律動音樂搖頭晃腦。一方面讓學生放鬆、休息一下,一方面創設情景,讓學生想像秋葉飄落時的情景。學生們耳聽美妙的音樂,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中,欣賞著黃葉翩翩飄落的美景。學生通過耳聞和"目睹",加深了對課文中"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一句的理解。這樣做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3.利用錄像,進行說話訓練。
為了深化學生對秋天的認識,我剪輯製作了有聲有色的錄像片《秋天》,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記憶秋天的特徵。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度過了八九個秋天,但平時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對秋天的特徵沒有深刻的認識,而錄像打破了時空的界線,把各種秋景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錄像中淺顯易懂的講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美妙動聽的音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觀看錄像的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了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按照"秋天到了,(什麼)(怎樣)"和"(什麼)(怎樣),啊!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練說。由於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視聽結合,興趣盎然,因此說話訓練時發言踴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秋天到了》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了電教媒體,因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G. 遠程教育的教學設計與傳統教育的教學設計有什麼區別

一、個性發展比較
1、傳統校園教育強調統一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教育體系和落後文化因素的制約,使傳統校園的高等教育處於一種封閉保守的狀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個性進而是創造性的培養。這其中包括單一的人才規格和培養模式,不合理的課程結構、呆板的知識傳授方式和落後的教學理念、被應試教育主導的評價方式,以及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等等。所有這些都使得學生無法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廣闊的知識背景支撐以及思維上的靈活性。 2、現代遠程教育注重學生個性培養
現代遠程教育強調確定一種個性化、多元化的培養規格,為的是強調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首先是能力的「質」的差異。這表現在每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其次是能力的「量」的差異,這是智力的個別差異。再次是能力表現的年齡差異,表現為成才的年齡有早晚的差異。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學籍可以保留八年,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是開放教育個體化學習的重要標志。學生在選擇了專業和修業年限之後,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按遠程開放教育的專業計劃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制約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除了先天遺傳性的生理因素之外,主要是後天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因素,環境和教育是能力發展的外部條件,遠程教育給學生特別是我們成人學員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外部條件。幾年來,通過廣播電視和錄音錄像,我們可以聽到或看到千里之外的教授講課。通過課程光碟和網上教學,我們可以隨時在家學習,可以隨時在電腦上做作業和參加無紙化考試,這些外部條件都是傳統教育所不及的。

H. 遠程教育資源九加幾教案

9加幾

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P96、98頁內容。
教學目標 :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具准備:教學課件、小棒20根。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復習鋪墊
1、談話引入:同學們,我們學校正在開運動會,你們想去參加嗎?要想參加,就得先過兩關,下面就讓我們闖關吧。(採用闖關的形式復習1和幾組成幾與10與幾等於十幾的習題)
2、師:我們順利地闖過了兩關,趕快到運動場去吧,那裡的運動會已經開始了!(出示校園運動會的場景圖)
二、自主嘗試,探究演算法
1、創設情報境,教學例1
(1)師:運動場上的比賽熱鬧極了,請仔細看一看,同學們都參加了哪些比賽項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繩的、跑步的、跳遠的。
(2)你最喜歡哪個比賽項目,數一數每個項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歡跳繩的,有3人參加。……
(3)師: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這些運動員參加這些比賽很辛苦,於是學校服務隊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給運動員准備了許多好喝的飲料(出示數飲料畫面),送走了了一些,請仔細看一看,還有多少盒沒送?
生:還有13盒沒送。
(4)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討論、匯報。
(小組內同學交流,然後各級匯報。學生們有的用點數法,有的用接著數的方法,也有的用湊十法等多種計算方法)
(5)師總結:同學們可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這三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2、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料,也有的同學是通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的?
提問:要算有多少盒怎樣列式?(板書:9+4)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9加幾。(板書課題:9加幾)
師:9加幾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請一名學生操作,教師引導語 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幾盒式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後還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於多少?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師:誰能結合板書完整地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計算9+4的?
3、利用課本右邊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如:運動會上有9個踢毽子的,還有6個跳遠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列式算式後,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匯報後,教師啟發:你還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每提1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於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二、練習鞏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看圖說圖意,並動手圈一圈,再看圖寫出得數。
2、看圖列式。(「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看圖填寫,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教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會計算9加幾的算式嗎?請說出幾個9加幾的算式並說說怎樣計算的。
三、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9加幾)同學們想到了許多的方法。其中的「湊十法」能讓我們計算得更快。
板書設計:
9加幾
9 + 5 = 14 9 + 7 = 16
1 4 1 6

教學反思:這節課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數學地思維,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一個重點。低年級的數學教學,要注重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堂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些,在以上教學片斷中得到了較好地體現,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數學的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的體驗,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平等、開放、操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才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