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情教育
① 中國的國情對中國教育發展的影響
"國情"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也特指一個國家某一時期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屬於上層建築.經濟慢慢好起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大,當然會促進教育的發展了.
② 國情教育的國情教育側重的基本內容
1、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育了解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斗爭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熱愛黨和人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維護祖國尊嚴,樹立國防意識。教育師范生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從現實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力量,從而了解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
2、滲透基本國情教育對學生進行維護政治環境穩定,熱愛人民、國土、資源、文化、語言和優秀傳統教育,使學生珍視本民族光榮歷史和對人類所做的貢獻,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視和摒棄崇洋媚外的心理。
深入了解家鄉實際,辯證分析本地優勢和制約城鄉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對自己的家鄉充滿情感,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
3、對當代中國的了解和展望未來的發展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尖銳復雜,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展望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中國人民的崇高使命,我們要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毫不動搖地沿著已經開辟出來的道路繼續奮勇前進。

③ 國情教育要放在什麼的大背景下進行 中國歷史 世界歷史 整個世界環境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盤古開天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後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
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④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國情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國情教育有哪些內容?主要是教育我們自己手法
⑤ 目前中國教育國情是什麼樣的
很尷尬,工作以後工資很低。
⑥ 應試教育是否適合中國國情
中國素質教育是這樣的。沒有試點,只是停留在理論方面,但是小學有可能先行發展,但是絕不可能取消應試教育。
中小學素質教育( quality-oriented ecation) 搞得如火如荼。然而我們不得不靜心回過頭來問一問自己:"到底什麼是素育?""素質教育"一詞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來的。1985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的決定》. 在〈〈決定〉〉中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提高全民素質。但中國素質教育已經走進了一個誤區。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心目中素質教育就是"減負"更有人認為就是在玩中學習。導致這個誤區的原因是許多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學校教育,即校園內的教育。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素質教育是為了提高個人和全民整體素質並終身受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想走出這個誤區讓全民素質得以真正的提高要解決的問題是素質教育從誰開始.人們都很清楚,在我國素質教育搞得不太理想,主要表現在普及程度不高,所以我認為素質教育應該從家長和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教育者,特別是教師那兒抓起。首先讓家長和教師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應該怎樣實施素質教育即實施素質教育應該做些什麼?然後教師和家長才可能很好地指導孩子和學生受到素質教育。從而可以形成一個良好循環.具體該怎樣讓家長和教師知道去實施素質教育?我想最好的方法是去學習西文特別是美國.還有亞洲的日本.我在這里給大家推薦兩本書<<素質教育在美國>>和<<素質教育在日本>> 在這兩本書中詳盡地介紹全面地介紹了怎麼樣去實施素質教育.
中國想實施素質教育所面臨的任務是巨大的挑戰更是嚴峻的.
我國是需要去學習西文和日本等一些國家的.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民族差異人,土風情不同,他們的素質教育只適合他們的國情和生活習慣.這樣我們一味地效仿,我國的素質教育將會被西化.這樣的素質教育不適合生長在我們的國度里,從而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那麼這樣中國素質教育之路應借鑒適合我國國情的別國成功經驗,同時一定要摸索自己的一套符合自己口味的理論.這種摸索需要我們政府成立一個獨立研究機構,在教育理論研究者,教師,家長及其他人士共同努力.談到政府的支持我國和日本是不可能同日而語的.他的教育與經濟科技的關系模式是科技推動教育發展然後用教育的成果來推動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而我國的模式還處在只有經濟來推動教育的發展而教育對其它的行業的作用卻很小.另外,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因為學校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中,想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應做到小班教學.這樣就需要大量的教學硬體,尤其是師資力量.另外,隨著網路的發展,中國素質教育趨勢是採用遠程教育。網路教育是現代教育手段.這樣就要求大量的計算機,穩定高速的網路系統,能熟練運用網路教育的教育者和一些維護維修人員.我國政府就要提供更足的資金投放到教育上,加快轉軌速度,加快從教育中獲得利益推動經濟科技等發展 .
其次,中國素質教育搞得不成功的話,不但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會加重他們的負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接觸素質教育,比如說:音樂,繪畫等開發智力的學科,也就是說開發兒童智力開發是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也只有很好的智力,孩子才能迅速地獲取大量全面信息使自己成為一個素質很高的人進而全民素質得以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化的趨勢加劇,中國的素質教育之路是艱難的.但有你,有我,有熱愛我中華的子民的努力,付出和關注,我們相信雄雞的歌喉會更加嘹亮!醒來的雄獅會更加威猛!
⑦ 中國當前教育符合中國國情嗎
中國當前教育符合中國國情,國情就這樣。教育單獨再改革也沒有用,需配套改革。就像一個智障者娶了一個智障妻子一樣,這樣才算般配。
⑧ 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與中國的國情有什麼關系
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八五」期間持續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九五」期間緩慢爬坡,2000年爬到2.87%,每年增長不到0.1個百分點。「十五」開局很好,第一年就達到3.14%,突破了3%的大關。2002年再傳捷報,達到3.32%,增加了0.18個百分點。正當大家預期2007年達到4%的時候,沒想到2003年下降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當於1999年的水平。截至200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9%。
教育經費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我國還未達到4.0%,,可見我國對教育的不重視程度。
⑨ 國情教育的國情教育
現行義務教育地理課程遵循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通過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綜合觀點分析、觀察、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認識世界和祖國,進行愛國主義、國情國策教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和人生觀。新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註重實事求是,更加註重「行為」教育,更加註重「中國特色」的展示,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加富有時代特徵。針對新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落到實處。
一、要讓學生知國
知國是愛國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對自己的祖國了解越全面,認識越深刻,所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越深厚,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因此,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不但要向學生講解中國的自然國情,還要向學生講解中國的人文國情。
在自然國情方面,教師通過講述祖國的壯麗河山激發愛國之情:結合教學繪聲繪色、豪情滿懷地給學生介紹泰山、廬山、峨眉山、珠穆朗瑪峰等名山奇峰,講述長江、黃河等大河;暢談雲南石林、川西黃龍的「石灰華」、九寨溝等名勝景觀;描繪桂林山水、三峽壯麗景色。祖國的壯麗河山令學生神采奕奕,「祖國真美麗,我們愛祖國!」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片、錄像、電視、電影等直觀教具,播放風景名勝片,讓學生直觀地領略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抒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地理旅行及實地參觀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更有顯著的作用。當學生看到祖國的壯麗山河(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和沃野,現代化的工廠和美麗的城市、鄉村)時,都能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地理考察、參觀,使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存在、發展變化和相互聯系,都能有一個直觀認識,由此振奮精神,建立起旺盛的樂觀情緒。
在人文國情方面,通過教師對我國的政治、經濟、人口、文化、教育等現狀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口眾多(已達13億,不包括港、澳、台地區人口);經濟建設成就巨大(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美元,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6位);文化、教育發展迅速,但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有許多問題要我們去解決。
通過上述兩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祖國、較深刻地認識祖國,實現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一部曲的目標。
二、要讓學生愛國
1.用實事比較激發愛國之情。中國物產豐富,許多自然資源總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教師要收集這些資料,並向學生介紹,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比如,講到中國地大物博時,可以自豪地告訴學生:我國國土面積在世界排第三位,等於歐洲的英、法、德、意、葡、西等所有40多個國家的面積總和。我國的鎢、錫、銻、鉑、鋅、鋇、鈦、稀土、硫化鐵、菱鎂礦等儲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我國是世界上已知礦種比較齊全、資源配套較好的少數國家之一;我國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大熊貓、水杉、銀杏等生物…。以此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之情。
2.巧妙地選用內容和方法,用新中國的巨大成就激發愛國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講成就,壯國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講中國農業成就時,可以自豪地告訴學生:「我國利用只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此被公認為是一大世界奇跡!」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及時介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彌補教材滯後性的不足,讓祖國的新成就在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講行政區劃時,應講解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順利回歸的歷史意義(全國人民和所有華僑華人無不為之感到揚眉吐氣);講全國鐵路交通時,應及時介紹已全線通車的京九線、南昆線和在建的青藏鐵路,並講清開發西部地區的意義;介紹長江時,應向學生講述三峽水利工程(世界最大水電站)的建設進度……這不僅使學生獲得最新的地理知識,更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受到巨大鼓舞。
三、要讓學生報國
報國之志是學生愛國情感的升華,是學生愛國之情的鞏固和發展,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激勵學生報國之志是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使命。
1.「暴露問題」激勵報國之志
在地理教學中,只講我國國情的優勢,不講國情的劣勢,即只講好的,不講壞的,只講成績,不講缺點,是不妥當的,是帶有片面性的教學。所以,必須實事求是地講國情的劣勢,講由於失誤所受到的挫折。例如,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也存在「人多地少物缺」的不利國情;我國現在的人口太多,正是由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期的人口政策失誤造成的。大膽地「暴露」我國許多的「現實問題」,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報國之志。
2.以「衛國志士」事跡激勵學生報國之志
教師結合地理教材內容,補充介紹那些為維護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英雄志士們,讓他們為國捐軀、血染疆場的事跡激勵學生立下報國之志。例如,2001年4月1日發生「美國軍事偵察機在南海上空撞落我戰斗機事件」後,筆者及時插講,大力謳歌革命烈士王偉的光榮事跡,鞭撻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激勵學生學習王偉,化悲憤為報國的力量。
3.以「建國功臣」事跡激勵學生報國之志
教學中,可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地理學家立志取得的科學成就及我國的建設成就離不開各條戰線建功立業的勞模、科技工作者,這些「功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一系列光輝業績。例如,講我國石油資源時,介紹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為批駁西方國家關於中國「貧油論」的謬論,怎樣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各地尋找地下石油寶庫的事跡;兩彈一星的專家(鄧稼先等),中國「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鐵人王進喜等一大批建國功勛者都值得我們敬慕和學習,這對激勵學生報國之志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