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四季的腳步教學設計

四季的腳步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7-30 18:38:45

⑴ 以古典樂派為內容,為教學設計相關的問題與教學的方法。(提綱式的教學案例) 這道題怎樣做

、音樂巨人貝多芬

1、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展示人物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的寫作方法。
3、感受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內心思想。
難點
理解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氛圍
1、聽一段《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談談:這是什麼曲子?是誰寫的?從這交響曲中聽到了什麼?(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
2、介紹貝多芬其人及音樂作品。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月光曲》、《雨滴》;歌劇《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餘年時光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
被人稱之為「狂徒、苦惱的貝多芬」: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一一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他曾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故的犧牲品。又在破壞人間可成為最美的事業。我所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

《從宗教走向世俗》教案及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標:

l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歷史

2.認真聆聽西方音樂

3.理解,感受,比較不同時期音樂的美。

l 知識與技能:了解什麼是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從音樂的基本要素著手,每首作品都圍繞其展開教學。

l 過程與方法:

比較欣賞這2個時期的音樂風格。能夠隨音樂或鋼琴哼唱本課欣賞樂曲的主旋律。

教學內容:

亨德爾 清唱劇《哈里路亞》

維瓦爾第《四季》之《春》第一樂章

海頓《第101號-時鍾交響曲》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詠嘆調《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教材分析:

本課分2條線來敘述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其實已經慢慢向世俗音樂發展,這一時期運用較多的是復調音樂,主調音樂液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的優美,和諧,歌唱性,在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傑出人物那裡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u 縱向:歷史時間線,早期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

調性:單聲部音樂-復調音樂-主調音樂

u 橫向:每個時期音樂家的個人風格,以及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

並且從聲樂和器樂兩方面著手,比較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不同,通過分析每個作品的旋律,節奏,音色,情緒等,使學生在每個作品都能有側重點的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對作品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四季-春》,莫扎特作品《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費加羅的婚禮》

教學難點:區別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以及理解莫扎特音樂的個人風格。

教學准備:自製PPT課件,鋼琴等。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二) 導入新課

師:課間欣賞的音樂所採取的是哪種樂器?誰的作品?

(管風琴,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這種樂器,其實在西方,很多時候都是在教堂裡面演奏的,或者獨奏,或者是為宗教音樂伴奏的!

引入課題——從宗教走向世俗

(三) 教授新課

一、 提出問題:什麼是宗教音樂?你所理解的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贊美、信仰和祈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聖詠是指單聲調,沒有固定節拍的基督教歌曲。分東方聖詠和西方聖詠,前者例如亞美尼亞聖詠,拜占庭聖詠,後者例如安布羅西聖詠,格里高利聖詠。

西方音樂史的17世紀開始,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直至浪漫主義時期!

二、 導入到巴洛克時期

1. 問題:什麼是巴洛克?(從巴洛克的建築著手,讓學生說出看到的作品的特點:繪畫,雕塑和建築合為一體,華麗奢華的,庄嚴的,動感的等)

2. 巴洛克音樂及其特點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 .「對比」可以表現為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 代表人物:帕海貝爾、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

3.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聲樂和器樂)

聲樂:歌劇,彌撒曲,經文歌,眾贊歌,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ü 欣賞聲樂作品:清唱劇《彌賽亞》之《哈里路亞》

感受宗教音樂的情緒(庄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聲樂和器樂結合,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ü 欣賞器樂作品: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春》第一樂章

(問題:音樂中所用的樂器,描繪的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說說么?)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鋼琴上即興表現樂曲中的小鳥,雷電等形象。

(教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高,低音,力度等在音樂中的不同表現。)

展示:維瓦爾第用詩歌表現的這部作品:

十四行長詩(略)

三、 導入到古典主義時期

1750年巴赫的去世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結束,西方音樂史到了一個新的音樂時期——古典主義時期(1750-1830年)

古典主義時期還被分為兩個階段:

o初期古典樂派

o柏林樂派——J·S·巴赫的第二個兒子C·P·E·巴赫為中心

o曼海姆樂派——約翰·施塔密茨為中心

o早期維也納樂派——瓦根扎爾和蒙恩,另一個重要代表則是格魯克 。

o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18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產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眾。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涌現。音樂也慢慢從宗教,復調音樂中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我們常說的古典樂派就是以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三位大師。

ü 欣賞器樂作品:海頓《時鍾》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

聽辨音色,用何種樂器表現時鍾的「滴答」聲,節奏均衡嗎?

(巴松管表現時鍾的「滴答」聲,音樂風格:清新,自然,均衡統一。)

ü 師生互動:猜謎活動

請說出老師演奏的音樂片斷是誰的作品?

教師演奏莫扎特根據法國民歌改編的《小星星變奏曲》)

導入到莫扎特作品

ü 欣賞器樂作品: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思考:這個旋律,你熟悉么,能唱一下么?

(S.H.E 的《不想長大》)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體現的是怎樣的情緒?

出示譜例:旋律線的走向,小調的性質,表現的一種悲傷,哀傷,但是這種哀傷並沒有一直持續,歡快的速度,還是表現了莫扎特非常開朗的一面。

ü 欣賞聲樂作品《費加羅的婚禮》

簡要講下《費加羅的婚禮》的劇情:

費加羅要結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羅西娜的女侍蘇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對妻子羅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蘇珊娜,故對費加羅的婚事多方阻撓。羅西娜的前監護人、醫生巴爾托羅及其女管家馬契麗娜也各自抱有個人目的加以阻撓。蘇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開冒犯他。後來,在費加羅和羅西娜的幫助下,她運用智慧和膽略,做出許多男子所不能為和不敢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羅西娜面前為自己種種不名譽的行為陪罪。蘇珊娜自己通過斗爭終於與費加羅結成良緣。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劇情

歌劇第一幕快結束時,費加羅規勸童僕凱魯比諾時的一段詠嘆調。凱魯比諾來找蘇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裡為他說情,因為伯爵把他辭退了。凱魯比諾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鍾情於伯爵夫人。正在他們談話時,門外傳來伯爵的腳步聲,凱魯比諾慌忙藏在大椅子後面。伯爵進屋,向蘇珊娜求愛,這秘密被凱魯比諾無意中偷聽到了,等伯爵發現凱魯比諾時,他惱羞成怒決定讓凱魯比諾馬上離開他的家,到軍隊里去服役。伯爵走後,凱魯比諾很難過,這時,費加羅象大哥哥一樣唱了這段選曲規勸他。

思考:屬於那種演唱形式?情緒如何?男中音獨唱,詼諧,幽默!

學生活動:跟鋼琴唱一唱這段詠嘆調!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的風格?

含著眼淚的歡笑,不為生活所難,不管是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始終洋溢著激情。

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 :

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四)教學反饋與小結

反饋知識問題:

1.音樂家的美稱,你知道多少?(略)

2.聽3段音樂,辨別是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主義時期?

3.請學生說說,你對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音樂的理解,各有什麼特點?

課件 http://njsjys.njenet.net.cn/Images/20074917925153.ppt

⑵ 《春天的腳步》音樂教案

《春天的腳步》教案
你好!教育資源 教學無憂網 (2006-11-13 07:53)

學習內容:《春曉》《春天來了》選自人音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七年級14冊
學習主體:初一年級學生
學習課時: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一、情感目標:能夠從「春」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春天之美、體驗到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快樂,樂於參與表現創造「春」的音樂活動。
二、知識技能目標:
1、欣賞《春之歌》、《春曉》,能夠在聆聽後對音樂主題、結構、音色(人聲、樂器)等留有印象,對復三部曲式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2、嘗試以「春」為主題進行音樂創作,並以圖形譜的方式記錄自己創作的音樂。
學習重點:
欣賞《春之歌》、《春曉》,能夠在聆聽後對音樂主題、結構、音色(人聲、樂器)等留有印象,並能根據個人的認識對作品的創作手法進行評價。
學習難點:
嘗試以「春」為主題進行音樂創作,並以圖形譜的方式記錄自己創作的音樂。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
組織教學:播放音樂《春天在哪裡》,學生聽音樂走進教室。
師生問好。
一、 說春:營造學習氛圍
師: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的題目嗎?是啊,春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了。那你,找到春天了嗎?春天究竟在哪裡呢?你又是在哪些方面感受到春的氣息,聆聽到春的腳步聲了呢?
生:我感受到暖洋洋的風,就好象是春天的氣息
生:爭相競放的花朵就好象是春天美麗的容顏
生:隆隆的雷聲就好象是春天的腳步聲
生:……
師:那麼,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生:春天充滿著生機。有嫩綠的小草,非常漂亮美麗的花。
生:春天可以放風箏。
生:春天到了,可以脫去厚厚的冬裝,換上漂亮的春裝……
(設計意圖:從音樂的角度,運用聽、說的情景導入,營造春天來了的氛圍。並且為後面的音樂欣賞作了情感鋪墊,學生急切地想聆聽春天的音樂。)
二、品春:感受春天的意境
1、以《春天來了》的片段音樂作為欣賞序曲,利用多媒體課件邊聽音樂邊欣賞畫面。(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感受此段音樂的情緒及表現的內容。)

師:同學們,你能感受到此段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嗎?
生:冰雪融化的情景。
生:萬物復甦的情景。
生:人們愉快的心情。
師:生動地表現了大地回春、春意盎然的景象及其帶給人們的那種愜意、舒適的內心感受。那在剛才的音樂中有誰聽出來裡面是有哪幾種樂器演奏的?
生:古箏、高胡
2、老師介紹古箏,高胡,並與古琴、二胡作比較。
3、再次欣賞《春天來了》,能根據個人的認識對作品的創作手法進行評價,對復三部曲式有個初步的印象。並在括弧內用簡譜或圖形譜填出A(再現)的前3小節。
(設計意圖: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用視聽結合的手段,優美的音樂配上優美的畫面,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春之美,大自然之美,並學到了一定的音樂知識。)
4、朗誦、欣賞《春曉》,聽辨人聲,學習圖形譜。
師:剛才我們齊誦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洞天。整首詩像行雲流水一般平易自然,卻悠遠深厚,給人無窮的想像。青年作曲家陳怡把此詩譜寫成了一首出色的無伴奏合唱曲。它充分發揮人聲的表現力,不僅用歌聲,還用不同的詞,以似談非談、似唱非唱的聲音造成音色變化來描繪意境和場景。請同學們邊聽邊注意它用人聲模擬了哪些聲音。
(師生共同欣賞《春曉》)
生:風雨聲。
生:京劇伴奏的聲音。
生:鳥鳴聲……
師:除了人聲以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樂器聲或生活中一些物品發出的聲音來模擬自然界中的聲音來描繪意境和場景。
(師生共同欣賞《春曉》圖形譜,並模仿)
(設計意圖:音樂是非語義的信息,它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的廣闊空間。此段教學先從文學的角度評析《春曉》,再簡介歌曲並欣賞,使學生逐步進入其悠遠的意境之中。通過欣賞,感受人聲、樂器聲的音色及其豐富的表現力,並學慣用形象簡易的記譜方法把它記錄下來,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聽辨能力及豐富的想像力。)
三、戲春:
1、以「春」為主題進行活動交流
師:你看到春天的景色了嗎?請同學們畫畫春天的畫,背 背春天的詩歌,唱唱春天的歌曲。
生:各自活動後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音樂教育如果與其他藝術能相互連通,互相遷移,就能提高其綜合藝術之審美能力,給學生以深刻的審美體驗。此活動旨在加強音樂與文學、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聯系,通過畫畫、唱唱、誦誦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春天的美景及其並將它表現出來,而且還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培養其綜合思維能力。
2、創作春天的音樂(課後完成)
教師指導學生選擇素材進行以「春」為主題的音樂創作(課後完成,下節課小組合作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基礎音樂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並在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技能技巧,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本環節把欣賞與表現、創造充分結合,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體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從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表演才能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由於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及學生的實際能力,故把這個活動放到課後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四、悟春:揭示春天的內涵
師:請你說一、二句贊美春天的話。
生:萬紫千紅總是春。
生: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

五、總結延伸

師:春天是恬靜的、活潑的、絢麗的。它屬於我們大家。希望同學們能珍惜美好春光,愉快學習、健康成長。請同學們在課後邀上朋友一二,一起去踏青。並且收集有關春的藝術作品,包括文學、美術、音樂、攝影、雕塑等,舉行一個交流會。

(設計意圖:欣賞音樂還應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通過贊春,使學生感受春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課外延伸的內容,把學習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感受春天給人帶來的美感,並得到更深的感悟。)

⑶ 《綠》教學設計

你要的是分析還是課文啊,我幫你找的分析,希望對你有用:)

《綠》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 這篇選學課文是一以寫景為主,以景抒情,展開聯想,恰當地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的散文,課文在描寫杭州西湖的春景時,抓住一個「綠「立意新而深,語言形象、生動,很自然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和教育。
2. 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個自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游西湖的總感覺,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點概括成一個綠字,醒目地突現出來。這個綠字吸引我來到西湖邊,使我流連忘返。2、3自然段課文圍西湖的綠展開,分別寫了靈隱花港觀魚兩地綠的特點。寫靈隱的綠,綠得「蒼翠欲滴」,綠的發黑,綠的發藍;而花港觀魚的綠,則綠的鮮,綠的亮。只覺的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這樣的清晰的結構,這樣生動的抒情,適宜於朗讀,也適宜於列提綱背誦課文。
二、教學目標
1. 會列提綱,並按提綱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描寫綠的詞語。
3. 初步了解課文是如何抓住特點寫景物的。
4. 感覺西湖景色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列提綱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按課文內容的先後,掃地點的轉換,抓住有關景物特點的詞語列提綱,理解描寫綠的詞語。
四、教學准備
小黑權、投影、詞語片。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 教學過程

1. 這是一篇遠選學課文,節選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筆》。節選時有改動。我們准備用一節課完成學習任務。
本文課題只有一個字「綠」。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什麼的?(板書課題,作簡短談話)。
2. 自學課文。邊讀邊學習字詞,讀通課文,作自學檢查:
(1) 掃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讀准。
(2) 檢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讀准一個前鼻音,兩個後鼻音。)
(3) 檢查是否按查字或聯繫上下文學懂了詞語。重點是:流連忘返、蒼翠、心曠神怡、婷婷、宛轉。(如有其他詞語學生不懂的,也可以討論。強調學生自己學懂。
3. 理清課文脈絡,把本文分成兩部分來學。
(1) 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討論:「它」指的是什麼?(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樣地使「我流連忘返。那麼,哪一個詞可以看出我流連忘返呢?從領略(了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一詞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綠,體會到了西湖的綠,進而認識到綠的意義。本文為什麼要以綠為題(杭州西湖最大的特點,就是給人以滿目綠,一個引站千個愛西湖、愛祖國河山的讀者的心。)
(2) 說說作者是如何具體領略這個綠字的(學生輕聲自由讀2-3自然段。也可放錄音,讓學生輕輕跟讀)讀後想想,回答問題。
4、根據上面的討論,你能否給課文分段如何分?(分作兩段。第一段(1自然段):總寫作者游西湖,領略到一個綠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別寫了靈隱、花港觀魚兩地「綠
的不同特點。表現了本文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特點。)
5。根據單元:列提綱、背誦課文:的訓練重點,我們已經按要求學會了背誦三課文。同樣,我們也要用「列提綱的方法背誦這課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誦。
(1) 指名抓主要詞語背誦第一自然段。
(2) 學生背誦課文第三產業自然段。
① 先指出作者游靈隱看到的景物,默讀課文。
② 再劃出寫這寫這些景物「綠」的詞語,讀讀課文。(靈隱:滿目是綠,道路兩邊……蒼翠欲滴,似……也是綠的;飛來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綠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綠色之上……)
③ 以引讀法牢記寫綠的段落,為背誦作準備
(3)學習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① 自學。根據本段特點,劃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寫了聯想的(師生討論。看到的:綠葉、水珠兒、想到的:鮮亮生命力。)
② 引讀法朗讀第3自然段。(老師讀看到的,學生讀聯想的)。
6、指導給課文列提綱。(提綱上有:地點、景物、有關景物特點的主要詞語。重點2-3自然段。
7、按提綱背誦課文。(主要背誦2、3自然段)背誦過程是:每人輕聲試背,同桌同學互背,指名背加評議,全體齊背。)

品味綠意 頤養性情

作者:高橋小學 孫淑琴 2004/10/20

五年級語文第十冊有一篇選學課文--《綠》。這篇文章選自著名作家宗璞的《西湖漫筆》。女作家用細膩的心思感受品味著西湖邊或濃或淡,或醇或艷的綠。這些感受她用靈動和清新的文字與大家分享著。

對於這樣性情的文字,如果用原來的那種教學模式,如請學生找找全文圍繞哪個詞來寫的,靈隱的綠與花港觀魚的綠有什麼不同等,這樣來上,無異於暴殮天物(瞎子摸象?)了。「在語言文字明亮而透徹的深處,映照著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它是文化的載體,它是精神的凝固。我的語文教學實踐,不僅需要語言文字的操練,而且追求情感的融合與靈性的感悟。」

怎樣讓學生能跟著作者的腳步去體味那份綠,去感受那種心情,從而在課中受到大自然美的陶冶;怎樣讓學生去品味那些靈動清新性情的文字,從而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是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新的課程標准,更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要真正讓學生在「動」中發揮個性,讓學生在「動」中發展素質,學會知識,就必須打破常規,闖出一條新路。在課中要培養學生學習的合作探究精神和思維的獨特性。

在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擇一二教學環節和過程予以說明。

一、 揭題質疑 直觀感知

1、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師梳理學生提問,歸結重點:1,怎樣來寫「綠」?2,寫了怎樣的「綠」?)

此安排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同時產生感知全文的意識。

2、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去西湖畔,領略一個綠色的世界吧!

多媒體展示西湖綠色的景色的圖,配以江南絲竹音樂。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個綠色的帶著詩意的境界。

然後請學生說說感受!

這樣的感受是獨特的,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來。

二、剛才是通過「聽」和「看」來感受「綠」的,下面我們用「讀」的方式來加深自己的感受。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出聲。)

通過朗讀,請學生說出學生新的體驗。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運用表達的能力。閱讀理解過程就是學生將文本內化的過程,是走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課中必須安排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走進「靈隱之綠」。

1、自學,小組交流。

師:這堂課我們先走進靈隱的綠色里。 (示課件: 走進「靈隱之綠」)

a、追尋「綠」:細細研讀第二自然段,追尋「綠」的蹤跡;

b、感悟「綠」:選取你最喜歡的詞句,感悟「綠」的韻味;

c、分享「綠」: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分享各自的獨特體驗。

2:全班交流:(出示課件「第二段課文」)

指名說說自己的體驗,「你喜歡哪句?」

邊讀邊說,隨機看圖加深感受,再指導朗讀「誰能讓我們感受這種綠色的韻味?」

「你能帶我們感受那份綠意嗎?」 「是否有不同的讀法?」 (賽讀)

評讀:「為什麼這么讀?」「他讀得怎樣?」

生評和師評結合:「你讓我們感受了綠的深濃(清涼,豐富)」「滿目是綠!」「我彷彿聽到了流水的叮咚聲。」「真是心曠神怡啊!」

3、贊「靈隱之綠」:

讓我們再一次和著音樂,溶入這滿目的綠色里。(配樂齊讀全文)

靈隱的綠已經溢滿了我們的心,面對這樣的美景,你想用什麼話來贊贊它呢?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准》)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

四、尋 「身邊之綠」:

師:同學們,綠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綠,而是缺少發現。一起來看幾張圖片,你熟悉這些綠色嗎?

(課件示:圖片展 「家鄉之綠」) (邊出示,邊試著說說,這是哪裡的「綠」?)

師:課外,請大家去尋找一份讓你感動的綠色,小到一片樹葉,大到一片樹林,用你的筆將它收藏起來,讓我們時時享受綠色之美。 (課件示:尋找一份讓你感動的綠,用你的筆將它收藏起來)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發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

在課堂上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只有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智慧才能得到盡情展現,課堂才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