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目標
『壹』 《荷塘月色》教案,越快越好追加20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採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於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麼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裡。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後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麼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麼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後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麼?
『貳』 關於荷塘月色教案的設計
我很能體會此刻LZ激動的心情,想當年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啊,下面這篇是網上找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 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片語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 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 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並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
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 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於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並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藉助於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後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後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後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於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於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一 荷塘月色
課文說明
一 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旁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麼 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 構思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為了散心,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裡頗不寧靜」一句,盡管文 中一會兒寫「動」,一會兒寫「靜」,一會兒寫「幻覺」,一會兒寫「實感」,一會兒描摹眼前,一會兒展開聯想,「形」確實很散,但始終沒有離開「頗不寧靜」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而《綠》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濃烈。這是什麼原因?是由於寫作時代不同。《綠》寫於1924年,這時正是北伐戰爭前夕,五四運動給作者帶來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則寫在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悶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的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現作者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的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這些看法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對於「反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實在不能說籠罩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而應該說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我們應該努力去體會作者郁結的煩悶和滿懷悉緒無處訴說的苦衷,把偶然寫到的閑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襯,才符合文章的實際,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寫作特點
《荷塘月色〉抒寫的則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什麼這樣說呢?從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獨特風格看,他是一個很擅長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雖然自我陶醉了,感覺到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寫靜謐的環境和自己在這咎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鬱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敘述了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託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顧四周,層次分明。
第4段寫荷葉、荷花、荷香和荷波,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寫月色,先正面寫,後反襯。
第6段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環境,著重寫樹。
在作者筆下,這是個寧靜而幽美的境地,充滿了詩情畫意。「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四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嚮往,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是現實 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並與開頭相呼應。統觀全文,內心 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輕淡朦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悉融為一體,構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用詞准確生動。
如《荷塘月色》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了和花上」這「瀉」字,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准確地寫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達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這篇散文用了許多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鬱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脈脈」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這篇散文還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
如寫「荷 葉」,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極為生動,賦予荷 葉動態的美。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月影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
『叄』 如何確定《荷塘月色》教學目標重難點及依據
[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學重點 ]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了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脫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脫的苦悶心情;通過品鑒景物的色調和情味,體會作者的喜悅和哀愁。
『肆』 《荷塘月色》的情景教學特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初步掌握欣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及藝術手法的表現力,具有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編者正是按大綱要求把散文的閱讀與欣賞安排在職業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本文是第一篇課文,屬於精讀文,但對於本課,教師不宜過多地繁瑣地分析,點到為止。重在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品味,領悟滲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語言藝術的魅力。
2、說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職高一年級學生,多數對散文有一定了解,從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鑒於此種情況,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
3、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出示課件)
(1)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本文寫於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陷於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
4、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本文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是本課的重點。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要作為一個重點來講。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為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據注釋自行解決。
二、說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習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鑒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錄機、朗讀帶、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擬定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釋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重點賞析4-6段,品味作品的語言和比喻、通感、疊字的運用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通過討論、質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第一課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激趣
1、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顯示配樂的荷塘景色,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力求創新,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
『伍』 荷塘月色 說課教案
《荷塘月色》說課稿
一、 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中專題名為「慢慢走,欣賞」中的第一篇課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獨具魅力,被稱為寫景的好手。並且在景物描寫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壯年時期的作品,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現代白話文的典範。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1)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三、 說教法
對於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四、 說學法
1朗讀法 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 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查閱資料法
五、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初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課時深入理解感情,賞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蓮賦》作用。
現在我著重講講第一課時。
1、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被毛澤東稱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凸顯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
2、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五六分鍾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占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么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第二步,抽學生起來朗讀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讓學生聽一部分范讀。
(3)再次自讀 聽完范讀後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
3仔細品讀,把握感情
經過幾次誦讀之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請學生起來朗讀課文,這次是請學生挑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段來讀。在我設想中,學生選四、五自然段及《采蓮賦》這一段的比較多。若有學生提到自己比較喜歡《采蓮賦》這一段,我想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調。設計幾個問題:「為什麼喜歡這一段文字?」它與全文的中心是否協調?引導學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當然,課堂是生成的。這只是事先的一種設想。如若學生未提及《采蓮賦》這一段,教師應善於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抓住學生發言的閃光點,或切入對精彩語段的品位,或是對寫作手法的揣摩。
4、 賞析語段,品位語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教師繼續請同學找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或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精彩語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導學生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
請`喜歡第四自然段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並談談自己為什麼喜歡這一段。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麼用裙來比喻葉子?(引導學生用比較法揣摩語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換成「曲折」好不好?(引導學生用替換法揣摩語言)
(3)這里寫的是月下的荷塘,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結合)
(4)作者對月光下的荷塘僅僅是做靜態的描繪么?(理解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
(5)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6)一個人在這月夜,能夠如此細致地欣賞這樣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
(以上所啟發引導的地方,在備課之時皆已儲存,到了課上就要隨機使用。這些問題的設置,主要引導學生從修辭、疊字疊句的運用,融情於景的手法這三方面賞析文章。這些問題有學生未發現的,有已發現而仍用心不細的,可從不同角度發問。既是揣摩語言,提問就必須緊緊扣住語言,切忌架空)
品讀賞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礎之後,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試著對第五自然段從語言、情感、描寫角度這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特別對於這一段中幾個動詞的使用如學生在論述中未觸及,教師可結合課後習題二予以適當點撥。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語文教學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小結本課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做一個小結,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並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第一課時結束,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四、五自然段
3、 完成課後習題二
第二課時繼續品位語言,深入領會作者思想感情,爭取當堂背誦
1、 請學生朗讀課文
2、 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第六自然段
3、 講解《采蓮賦》在全文作用
4、 背誦四、五、六段
5、 拓展延伸
課後練習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