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分組教學法

分組教學法

發布時間: 2021-07-30 18:51:44

❶ 分組互動式教學方式有什麼收獲與建議

作為「少教多學」課題研究的參與和實踐學校,本人所在的學校要求老師按照學校選定的一綱兩案和六個環節進行備課和上課。
一綱就是預習提綱,兩案就是教案和學案,六個環節就是復習導入、明確目標、檢查預習、分組討論、交流展示、課堂檢測。
課堂形式也略有變化,並桌子按小組圍圈而坐,每組六人到八人,每組一個學習組長,負責交流討論等。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都做好了分組互動的准備。
動起來的學生也很配合,圍圈而坐,都顯的樂呵呵的,整學期都是這樣上課的,一直到期末考試。
二、分組互動進行時
上課環節一:復習導入。某組的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流利地演說著她的導入詞,基本滿意。
環節二:明確目標:按照學案目標明確。學生無異議。
環節三:檢查預習:學生進行,教師巡視看似熱烈,基本能把提前布置的預習任務完成。
環節四:分組討論:學生質疑就是那幾個肯動腦筋的學生,其他的質疑不出的問題,平時活躍分子則是離題千里得質疑一番,增添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使許多同學開懷大笑,老師還需引導平息,結果許多同學還是希望老師提問題他們進行回答。如此這般,這個環節也算進行完畢。
環節五:交流展示。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在座位上或到黑板前講解或演示,進行全班的展示和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老師適當進行指導,突破重點難點。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是老師引導較多,學生進行的有許多還不在點子上。
環節六:目標檢測。五分鍾的檢測,主要是鞏固最基本的知識突出重點知識,有時和練習作業結合在一起進行。
三、感受總結
1、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改變了,小組的活動成了課堂的活動中心,學生的自主和自由並存,出現了新的課堂管理的問題。學生交流方便了,自然也就隨便了些,自由說話也會多,受影響和影響別人的現象也多了。正如一個同學在周記里寫的:「分組學習後學習有所下降,左邊坐個學霸,右邊坐個學渣,他們只要一動,我就注意他們……」這說明分組對於有些同學確實有些影響。需要更加細致的課堂管理措施才能把這種影響的負作用降為最低。
2、對於教師而言,備課和掌控課堂的要求更高了,備課必須要考慮課堂每個環節學生的生成問題,課前要精心設計每一項活動,課堂上可能出現多種情形需要准備多種處理預案,但這也有利於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3、分組互動教學要加強小組管理,把這種教學方式建立在小組管理的基礎上,使小組管理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長效性。一組為單位提問、討論、講解、檢測評價,真正做到生生、師生的親密和諧。
4、可以擴大學生空間,學生不但可以參加自己組的活動,還可以根據需要參加其他組的活動,形成生生、生組、組組的更加廣泛的交流方式,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參加體驗,廣泛參與,廣泛受益。
5、要分組互動的真自主,不要放任自流的真自由。分組教學,一個組的學生都圍成了圈,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自主能力強的學生肯定會更好,自主力差的學生不但會注意力不集中,肯定會影響別人,形成這種學生的真自由,將必造成課堂的假自主,這樣的話,這種教學形式也會走向失敗。
6、力避假合作、亂探究。
如有些學生借機討論與課堂知識無關的內容;男女同學之間有些不好意思或小摩擦,課堂秩序混亂。優等生在小組中處於主宰地位;好說的同學圍繞問題說個不停,佔用了大量時間,而內向的同學不願意或沒有機會來表現;學困生處於從屬或被忽略的地位;分組時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分到了一組,產生抵觸情緒;討論問題時,雙方意見產生了分歧,爭得你死我活,顯得一片混亂。
或者是學生沒有討論的興趣,羞於表達,把自己展示看成是有損自尊,使教學效率變成事倍功半,更不要說高效了。
最讓人惋惜的是學生在討論中已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教師往往不敢深度的觸及課堂上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問題,怕這怕那,讓本應異彩紛呈的大好時機失之交臂。最後還是由老師作結,或是繞彎讓學生勉強得出「結論」,有些應付走形式的感覺。
分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比較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目的是要課堂更加的高效,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絕對權威,教師的角色變得更加多元,而多元的角色本身就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
7、效果反饋
形式上,本校的做法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認可和推崇,還應付了幾個學校的聽課借鑒和交流。交流中老師們打開心扉,進行了開誠布公詢問答疑。正如本組交流的結果總結:我們遵照學校的布置進行一綱兩案六環節的分組互動式教學嘗試,實則是被逼無奈而為之,得到了一些經驗和嘗試總結,但還需長期的時間和完善才能知道這樣做是否高效。
實質上,老師除了增加了些疲憊和精神壓力外,只能做好持久性的應付准備,只希望在疲憊和精神壓力下盡快的得到學校和自己能夠得到的良好效果。
學期結束的期末考試結果顯示:教無恆法,付出有恆得。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可以實踐,也不是疾風暴雨式的推進而很快地顯出效果的。
8、感受
課題研究使我們教師務必實踐和參與的必修課,是一項長期艱巨和要有耐心的實踐活動,一定要順勢、慎事、穩步地進行才是。探索的路也還很長,更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智慧和心血去實踐它,讓我們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去讓它發揮更好的作用.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分組分享教學法

現代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講求全面素質的提高。新一輪學習革命強調參與學習的個體在實踐中獲得發展,具備團體協作精神,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如今,信息技術課已經成為基礎教育中的必修課,我們要在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上下功夫,由此我們不能不考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特點:
1、信息技術教師所帶的班級多、課時多,這「二多」不利於師生交互,不利於教學管理,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2、學生起點不一樣,計算機的普及情況不均勻,地區有別、城鄉有別、家庭有別。學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課時是一定的。
這就需要在教學目標上分出三個層次:一是啟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長教育。
基於此,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提出分組教學法。
一、 分組教學的由來
十七世紀誇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並被人們沿用至今,其優點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班級授課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於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如何照顧個別差異,使整體要求與個性發展和諧結合是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19世紀末,西方教育家就將尖子生、特殊能力學生進行校內分組教學;在班內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幾個組別,對後進生加強輔導。西方教育家認為:只要該班的學生人數達20人以上,只要認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麼分組教學就勢在必行。
在我國,最早研究分組教學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學。七十年代末,這年學校在採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有領導的、茶館式的教學形式中,就讓前後兩桌的四位學生組成「讀議小組」,引導學生探索、評論,達到了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又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二、 分組教學的特點
1、小組成員之間彼此相互需要,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整個小組之間的關系是積極正向,互蒙其利的。
2、個人的表現不但關繫到自己,還會影響到整個小組的表現,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個小組的成績。
3、小組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運用適當的技巧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溝通,解決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意見與沖突。小組成員彼此之間是和諧地運作,積極地互動,並分享彼此學習的心得,進而達成有效的學習。
4、小組成員必須面對面地共同思考,討論所收集的資料及學習的內容,互相支持與鼓勵。
5、在活動結束後,經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分析其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學習活動,從而得到成長與進步。
三、 分組教學的益處
小組成員在小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勵,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不僅達成個人績效,提高學習效果,也完成整個小組的共同目標。其間學生可以不依賴教師,依據學習目標,獨立尋找相關資料,自己閱讀與分析後,通過小組之間的互動、分析討論,從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進而建構出個人對於學習內容的系統知識。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好學生自願主動地幫助差生,也讓原本不自信的學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積極努力地進取,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得以順利地完成。不僅如此,小組的分工合作體現了平等原則,每個學生,不分優劣,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此外,小組成果評比演示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小組活動的過程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創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分組教學的實施
1、 分組策略
以自願為主,兼顧均衡,學生參加哪個小組,應盡量尊重學生自己的意願,在基本自願的基礎上再作適當調整。國內外研究證實,一個學習小組的人數以三到七人為宜,因為小組的規模大些,組內可能匯集起來的知識、經驗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當大些。但並非越大越好,人數過多,就會使有些學生喪失在組內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因而這種量應當是有限度的。但是由於微機室布局的限制,我們採取每組四人。每組還必須選出一個小組長,學習小組長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首先他們應當是本學科的學習骨乾和積極分子,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其次,具有初步的組織能力。再次,願意對學習差的同學提供幫助。小組長是一個小組的核心,小組學習的成敗,往往與組長有很大關系。
2、 小組學習活動
在小組學習當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學目標進行學習與討論。角色分配主要分為支持工作角色與學習工作角色二項,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輪流分擔,學習工作角色則應是每位成員在每次的討論中都必須參與。同時,小組必須向教師及其他小組匯報小組活動成果,並且可以針對學習情形及活動結果,討論在小組合作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心得體會,以及如何改進和提高。
五、 課堂評價
新的課程標准其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是多元性的,那麼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內容必須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相匹配,評價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縮影,必須體現學習內容和課程目標的范圍與屬性。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中耍做到以下四個結合。
1、 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
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體育成績進行評價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任何人會懷疑這種權威式的評價存在什麼弊端。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是同學及學生本人,在成績評價中,如果單純由教師進行評價,難免會存不準確、甚至帶有主觀偏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使學生慢慢地厭倦上課。在分組教學中,這種評價的對象是以組為單位,具體方法是讓每組選派一位代表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讓學生自己欣賞評價,教師提點。
2、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終結性評價是我國課堂教學中普遍採用的成績評價方法。由於這種「一錘定音」的評價方式其著眼點更多的是甄別作用,目的在於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優、良、中、差的等級評定。這種評價方法往往導致程度好的學生沾沾自喜,不求進步;程度弱的學生則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最終失么學習的信心。目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已普遍採用形成性評價。其著眼點在於學習的整個過程,通道各種評價方法和工具,經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意表現、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定,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及時得到強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包括看到所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成效,進步的幅度等,均可激發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對學習結果的肯定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它能產生或加強學習動機。因為知道學習成效,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使學習的態度和手段得到加強,激起進一步學好的願望,同時通過不斷的反饋又能看到 自己的缺點,激起上進心,並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盡管終結性評價方法簡便易行,而形成性評價比較繁瑣,不易操作,但形成性評價方法更有助於學生有效的學習和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應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科學的評價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同時對小組學習的整體評價更有助於鞭策更多後進生奮力追趕。因為有組與組之間的競爭,誰想讓自己組總是落在後面呢?
初步的教學實踐表明,分組教學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利於優秀生的培養,分組教學理論還有待於進一步豐富與完善。

❸ 分組教學所特別注重的有哪些

制訂個體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
為了保證數學教學中「分組教學」有計劃地進行,事先要對每個學生確定一個較為具體的教學計劃,以使在教學中按照各組要求的共同點進行集體教學和分組要求的不同點安排分組學習,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可設置彈性要求,但必須保證基本要求的完成,每個學生都要有可行的明確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可結合大綱和全學期使用的教材,以及學生的自身情況去設置。

充分備課,確保教學井然有序
實施「分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教學品質,既要做到有愛心和責任心並存,同時又要有過硬的教學技能,如備課,要面向各類學生,各組活動都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思路。因此,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時間分配、教學方法和練習形式上也都要有區別、有講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有序又有質。

數學分組教學活動課不能只搞形式主義,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落實並完成數學課的教學任務,要實實在在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❹ 怎樣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

在高效課堂改革中,「效」很重要。 對於這個「效」字,我嘗試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我主要針對分組討論式教學的必要性,如何分組,舉例說明如何授課,課堂評價以及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和實施分組討論式教學的結果,這種教學形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鍛造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
心理學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探求知識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適時的為學生尋找適宜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顯現真正的活力,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的生機,高效課堂問題才得以解決。
現在高中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的越來越辛苦,學生學得越來越痛苦,教學效率很低,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解決的方案之一就是我們的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能指導學生有效學習,使課堂的效益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最有效地教學。教學是一種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服務,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過程。
在我國教育發展到現階段,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使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更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主要難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從小獨處的時間多,不善於與人交流;2、家庭投入大,學生從小就會接受各種興趣班的訓練,個人能力強,體會不到合作必要性.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有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在新授課中,教師要先給學生預習提綱並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知識,在上課的過程中,針對預習提綱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找代表發言,同學們進行評價,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提示,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回答。最後學生自己進行小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學會了哪些內容。這種授課形式中,教師的課前工作量很大,預習提綱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基礎知識、典型例題、課堂檢測、作業設置等相應內容要考慮高、中、低三個層次,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作業要設置選做題。上完課後,教師還要根據導學案在課前及課堂的使用情況進行反思,並進行記錄,以備進一步對導學案修正完善。
實施方法:6個人為一個小組,其中兩個人是優等生,兩個是中等生,兩個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其中同等水平的坐在課桌的對面以 便於討論。每組的組員分別編號為:優等生A1、A2中等生B1、B2基礎比較差的C1、C2。每班6個小組。每組設置一名組長,組長不一定是學習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熱心、最有責任心組織管理能力最強的。培訓好組長發揮學習小組長的管理、組織、檢查作用,創新小組評價機制,杜絕為評價而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學習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班級中設有小組的和個人的評價規則,實行量化評分制,和月獎勵、周獎勵。
一、 在合作式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朝氣,自我表現強,敢想敢做,但同時他們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通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最能看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實施實驗方案時,邊思考邊實施,其思維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漸提高。
案例:以人教版選修五第三章第三節羧酸 酯中的科學探究為例
利用圖中所示的儀器和葯品,設計一個簡單的一次性完成的實驗裝置,驗證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強弱。
首先,學生小組內討論設計並畫出裝置圖,將各組的裝置圖都展示在大屏幕上,分別讓每組的一個組員介紹本套裝置圖的原理,組內的組員進行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自由提問
這樣做的好處有:充公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同學的評選,得出如下兩套裝置圖,
小組之間評價:總結出最好的裝置圖(第二幅圖)
學生動手組裝儀器進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學生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徵,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能夠對學習進展、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二、課堂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動力
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肯定的慾望,都渴望一種超越別人的成就感,內在的那種成功的喜悅才是學生進步的真正的動力。要重視小組的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並利用評價板展示各小組的情況,但堅決杜絕為評價而評價。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學習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他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有時課堂特別亂,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為一道題大吵大鬧,秩序混亂等狀況。為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脫口而出,有時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對他們提出更正意見,重新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讓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的意思。當然,學生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❺ 課堂小組的分組方法都有哪些

具體實施步驟:

1、根據成績、學習潛力、組織能力確定組長8-12名,這里注意可參考各任課教師的建議,在班級前20名中擇優選拔。

2、根據期未考試學生成績排名順序,由班主任進行恰當分組,(或由組長依次選擇自己的組員)如可以一組選擇第1名,二組選擇第2名,依次進行。然後12組選擇13名,11組選擇14名,依次往下進行,中間已成為組長的同學,越過選擇下一名。

3、完成後,班主任根據男女比例、性格特長等情況,在大家都同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保證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小組中去。

4、小組分好後,要相對穩定一段時間,時間長短視情況而定,(中間可根據情況作出微調)原則上兩個月小調整一次,一學期大調整一次。

5、各小組組長根據各科成績將學生劃定為1-4號(不足或超過4人依實際情況定),指導幫助小組成員在小組內的定位和任務。

4、小組分好後,要相對穩定一段時間,時間長短視情況而定,(中間可根據情況作出微調)原則上兩個月小調整一次,一學期大調整一次。

5、各小組組長根據各科成績將學生劃定為1-4號(不足或超過4人依實際情況定),指導幫助小組成員在小組內的定位和任務。

❻ 分層次教學法的含義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數學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編輯本段理論依據
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採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案並加以實施。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關鍵就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適應;第四,讓學生有可以支配的時間;第五,尊重兒童、尊重自我教育。
編輯本段分層次教學法的好處
1.有利於所有學生的提高
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後無所事事,同時,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 增強了學習信心。 分層教學模式研討會
[1]2.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於不同層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了充分的准備,使得實際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總之,通過這一教學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有利於教師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過有效地組織好對各層學生的教學,靈活地安排不同的層次策略,極大地鍛煉了教師的組織調控與隨機應變能力。分層教學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學生在分層教學中提出來的挑戰所都有利於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
編輯本段分層教學法的四個環節
1.學生編組
學生編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將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組是按大綱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B組是按略高於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C組是按較高要求(能發揮學生數學特長)進行教學的學生。學生分組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學習情況及時調整。
2.分層備課
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在透徹理解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學生應掌握的,哪些屬較高要求,是B、C組學生掌握的,然後,設計分層教學的全過程。其中,要特別關注如何解決學習困難學生的困難和特長學生潛能的發展。
3.分層授課
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的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程,減少教學的坡度;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
4.分類指導
分類指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作業批改、成立課外活動學習小組等必要的輔助手段,加強對各層次學生的指導,促進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化,使學生整體優化,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識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採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學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願意與老師交流;而學困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編輯本段分層次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扎實工作,認真組織,周密實施,穩妥操作,搞好分層次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和環節入手:
(一)教學計劃的制定
要根據國家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制定出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各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教學計劃要一改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一刀切」、「一個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教學計劃的大目標是使所有的學生都成才,但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決不能強耱劃一。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與分層次教學是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層次教學的首要環節和關鍵是制定和修訂教學計劃。
(二)教學大綱的編寫
要根據國家的指導性教學大綱,結合分層次教學的需要,組織有經驗的老師編寫實施性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組織教學的依據,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因此,原則上是在分層教學中分幾個層次,每門課程就編寫出幾套教學大綱。好的教學大綱是有效初稿分層次教學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教材的選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中等職業學校規劃教材》,是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能力本位要求,組織全國中職校優秀老師和實際工作者編寫的,現在已經陸續出版發行,還有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大綱。這批教材不僅突出了應用性、技能性、適應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而且深淺適度,層次分明,很適用於目前中專學校的分層次教學。現在教育部門正在組織使用前的培訓式作,各學校應加以重視,各級安排教師參加培訓。
(四)教師的配備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和「多邊」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亦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分層次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層次都應配備精通業務、富有經驗、勇於探索、甘於奉獻的教師。特別是對於所謂的「慢班」,我們更應配備在教學上強的教師,因為此群體屬於重點提高的部分。教師隊伍的配備是分層次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五)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
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必須全面加強教學管理,大膽地進行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首先是動態管理。根據不同階段學生成績的升降情況相應地進行教學層次的調整使之與實際情況相符,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是體制創新。要大膽地進行學分制、彈性學制和多證制等改革嘗試;最後是搞好常規管理。安排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實習,合理調度教室,安排好教學進程等。
(六)成績考核辦法的改革
要改革學生成績考核方法,實現成績考核的經常化、標准化。特別是要探討不同層次學生成績的橫向比較問題,為學生在校期間的評優、證明先和畢業時的推薦就業提供理論依據。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等教學原則的具體運用,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保證人人能成才,個個都提高,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決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七)激勵機制的建立
實施分層次教學,既要通過輿論宣傳,提高教師的認識,以形成共識,產生合力;又要合理地進行利益分配,建立激勵機制,調動老師積極性,以產生動力。對擔任不同層次教學任務的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工作數量和質量,確定合理的課時酬金分配辦法,保證及時,足額兌現。貫「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起校內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

❼ 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特點等有哪些要求

1. 基於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基於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對教學內容要求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體的操作。要求教師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逐步進入學習狀態,教師的要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建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自主協作、探索創新。
在基於任務驅動的課堂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以便更好的支持學生的能力培養:
(1)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任務):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
(4)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2.基於主題探究的教學模式
基於主題探究的教學模式,不再強調學科教材知識的記憶,而強調教學內容以主題為導向,強調主題的規劃與教學環境的設計應能切合學習者的生活情景,讓學習者經由實際參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使學習者能對學習主題有深刻的認識欲了解。主題策劃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不再是知識來源的權威象徵,而是學習者的協助者,教師負責提供學習支持和幫助。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只帶,而是以主動學習的方式來參與學習。應掌握相當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並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
3. 基於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
基於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可討論性,要求教師有引導學生回歸到需要探究的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則有協同合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基於分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重新認識現代教育的本質,認識新課程改革的形勢和任務,認識新形勢下的師生關系以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性;認識學法指導對學生學習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分組,重視小組的協作性和互助性,並引導他們達成共同目標。
4.基於討論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基於討論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學內容一定要有選擇性,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換量大。討論式教學法強調在教師的精心准備和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主導作用,(1)利用該法組織駕校教學,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2)在討論教學法中,教師應該發揮引導者的角色定位,進行適時的引導、點評、質疑,讓學生有問題可答,有知識可尋。

❽ 分組教學制的分組教學的優缺點是什麼

1.分組教學的優點。

(1)有利於因材施教。分組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興趣分成幾個小組,對不同的組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2)有利於「英才教育」。班級授課,教師組織教學時更多是面向中等學生,優生常感到「吃不飽」和太容易而厭倦學習。分組教學能較好照顧尖嘗法佰盒脂谷拌貪飽楷子學生的特點,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慾和需要,有利於英才的培養。

(3)有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2.分組教學的缺點。

(1) 是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2) 是在對待分組教學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常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

(3) 是分組後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學生容易驕傲,使普通班、慢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

❾ 如何開展有效高效的分組教學模式

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這個不取決於音體美的授課教師,取決於你所在的學校是否重視這三科,中國大部分的初高中 都把這三門課程 當作語文數學,英語的補課時間。其實從對孩子審美意識的培養角度,這個挺悲哀的。真的。法國的小孩從小不出門就能看到世界的珍品,因為他們有盧浮宮,。我們中國的孩子唯獨那麼點時間接受美,認識美,還要被語數外擠占。呵呵。
所以,您的課題研究 您就意思意思算了,沒什麼價值。除非你們是高考特長班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