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教育思想
⑴ 顏之推和王守仁兒童教育思想的異同,要詳細點的
淺析顏子推、王陽明之兒童教育觀
顏之推生於南北朝時期,山東琅琊臨沂人,曾在北齊和周做官。他結合自己從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經歷,寫了一本《顏氏家訓》,主要用於教導子孫,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文學、訓詁、文字、音韻、民俗、社會、倫理、教育等,反應了顏之推的全部社會思想。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早年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顏之推有關對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張,是對當時家庭教育經驗的總結。它雖然受時代條件的限制,提倡棍棒教育,但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對家庭教育的子女問題作了總結和概括,豐富了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對於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顏之推撰寫的《顏氏家訓》,實際上是把家庭教育放在最首要的地位,從狹隘的家庭利益出發,認為要使顏家在政治變動中不至衰改,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他非常重視兒童教育,主張早教。他認為一個人的發展,幼兒時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因此,必須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機會。他引用了孔子的話:「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作為理論根據。
顏之推主張愛子與教子相結合,反對溺愛。他說父母對子女只知一味的溺愛而不注重教育,對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總是給予滿足,完全放鬆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錯了事本該訓誡,反而給以獎勵;說錯了話應當責備,反而不了了之;長期如此教育,對於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到孩子長大成人後,終歸要成為品德敗壞的人。為此,他提出愛而有教,嚴而有慈。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對待多子女問題上,主張一視同仁而不能偏愛。他說我們有些做家長的重男輕女,往往出於極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見,這樣做實際上已背離了父母之道。家長有意無意地偏愛乖巧伶俐者,這種情形,雖然難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靈上勢必受到傷害,而且受偏愛的子女也容易出現家長意想不到的傷害。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問題,而是心地問題、精神境界問題。如果做家長的不從思想認識上解決「愛子貴均」的問題,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試圖一視同仁,與父母朝夕相處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還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愛,從而受到心靈上的傷害。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不利
在子女教育上,他還注意到實踐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知與行二者的關系:學習如同種樹,春天欣賞它的花,秋天收獲它的果實;講論、寫文章,相當於春天的花;磨練自己,修正行為,則相當於秋天的果實。環境對子女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少年,孩子們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很容易受社會的感染。他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時時注意與子女接觸的人,以防誤入歧途。
顏之推非常強調對子女進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養活自己。他說父兄不能長期依靠,家中的財產是不能永遠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測之禍,不得不背井離鄉,就沒有人來庇護。因此,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於世。諺語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藝中容易學習和最有用途的,莫過於讀書。
王守仁認為封建傳統教育約束、壓抑兒童身心發展,他批評當時的兒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機械記憶,不重啟發思維;重消極防範,不重積極誘導;普遍採用體罰,摧殘兒童的身心。他認為這樣只一味督責、鞭撻繩縛的教育方法,會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同時還會導致兒童身心向著僵化、單一的方向發展。
首先,王守仁和諧的教育思想在對兒童教育的建議上,從快樂是人心之本的觀點出發,主張教育兒童首先要從積極方面入手,要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培養其「樂學」的情緒。在教學方法上,要採取「誘」、「導」、「諷」的「栽培涵養之方」;在教學內容上,要發揮詩、書、禮等各門課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在教學安排上,要注意教學活動以多種形式搭配進行;在學習內容和次序的安排上,規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這樣動靜搭配,從而使兒童「樂習不倦」。
其次,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體現在他對師生關系的定位上,王守仁極力提倡學生「諫師」,他反對傳統的師道尊嚴,尤其反對束縛學生個性的教育模式,主張師生之間應以朋友之誼相待,提倡學生對老師直言相諫,教師應歡迎學生的批評,這樣可使師生雙方都能得到提高。
再次,王守仁除鼓勵學生「諫師」外,對學生也非常和善,毫無「道貌岸然」的道學家的樣子。
最後,從王守仁對待學生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將師生關系定位在一種平等、民主的位置上。此外,王守仁在具體的教學上也十分注重貫徹和諧教育的思想,
縱觀兩位教育大家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上,雖然採用的不是同一種的態度,不是同一種處理思維,但他們卻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就是十分地重視兒童早期的教育。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強調重視兒童早期的教育,提出了嚴與慈相結合的家庭教育原則,應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語言;主張要接觸實際生活,有起碼的農業生產知識,具有「應世經務」的能力;主張知識學習要為道德教育服務;提出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
王陽明的最可貴之處在於主張教育兒童要從積極方面入手,要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培養其「樂學」的情緒。反對重機械記憶,重消極防範,普遍採用體罰等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倡導通過「誘之歌詩」、「導之習禮」、「諷之讀書」,培養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兒童的智慧,增進兒童的身體發育,這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從而使兒童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發展。這些觀點,至今都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值得我們去研究與去吸取。
⑵ 簡答顏之推關於早期教育作用的思想
有些孩子很聰明,可是由於上課不專心聽講,說悄悄話,做小動作,在家寫作業時邊做作業邊玩,磨磨蹭蹭,做事情總是有始無終,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從而影響了學習成績。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我們認為父母及教師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孩子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較差的,所以要想使幼兒集中注意地學習,就要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種准備,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適當。學習前也不要讓孩子玩新穎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戲,使孩子在平靜愉快的心情中開始學習。創造一個安寧舒適的環境,是集中孩子注意的必要條件,孩子的學習環境力求單純固定。有條件的最好能讓孩子有一個固定的學習地方,沒有條件的學習環境也要力求單純。孩子在學習時,如果大人走來走去,說這講那,甚至聽廣播、看電視,就會嚴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學習時,家長也最好坐下來,看點書讀點報,或作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2.適宜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幼兒注意的條件人的需要、興趣和經驗,直接影響人的注意。如果讓孩子學習的內容與他的需要無關,或是教的內容太深,超出他的經驗范圍,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內容太淺,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夠到」的內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善於從紛雜的現實中,選擇孩子尚未掌握、但經過努力能理解的內容教給他,其注意自然會集中。還有,孩子坐下來剛學習時,家長和老師可以讓他們學習最感興趣後較容易的東西,待集中精力後,再學習其他東西,這樣效果會更好。3.安排好學習、休息、活動的時間家長和老師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時間不宜太長。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5~7歲的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15分鍾。7~10歲兒童20分鍾,所以學習一段時間後,應讓孩子放鬆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勞了就讓他們動一動,喝點水,吃點東西,切忌一天到晚強迫兒童坐著一動不動,越是這樣,兒童就越不專心。4.明確目的能有效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如果在窗檯上種一盆蒜,孩子不一定會注意它。但如果大人對他說:「這些蒜不久會長出綠色的長長的葉子,你要是看到它長出了綠芽,就趕緊來告訴我」這樣孩子就會經常注意它。如果這任務是對兩個以上孩子布置的,而且先發現者就是優勝者,或者還能得面小紅旗,那幼兒就會更經常的來察看這盆蒜。為什麼呢?因為注意是為任務服務的,任務越明確,對任務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所以要想使幼兒的注意持久,就不能光要孩子做什麼,甚至強迫他做什麼。而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講明意義,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願望。這樣任務明確,願望強烈,注意就能持久。如果孩子完成任務後還想再學,也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加一點,但一定不能因為孩子情緒高,就無限增加,那會引起孩子厭倦、疲勞、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不集中,記憶效果也不好。要在孩子興趣正濃或剛開始降低時及時停止,使其留有餘興,下次還願再學,這樣注意就能持久不衰。5.游戲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在幼兒園和家庭活動中,老師和家長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戲,比如玩拼圖,搭積木等,使孩子在濃厚的興趣中,養成專注的習慣。此外,孩子在玩游戲時常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在其聚精會神時家長和老師切不可隨意打擾,干涉,因為此時不斷的干擾孩子,不僅會使孩子玩得不開心,而且不利於他養成做事專心致志的習慣。關愛寶寶健康,關注 ht 去tp ://do 掉 co 中 1.78文 訪 ws .問 co 喔m/ 了解更多.)
⑶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與社會歷史現實的關系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雖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圍繞如何加強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這個中心而展開的,而且其中還有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迂腐觀點;但是,他的許多主張是他自己治學治家的經驗的結晶,他所揭露的士大夫教育的腐朽也是她耳聞目見的產物,因此,她的教育思想仍有著相當的價值,知道我們研究和吸取.
⑷ 簡述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淺談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現代啟示
家庭教育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相繼出現過一些家規、家訓,也有專門的學者對傳統的家庭教育進行詳細的論述。南北朝教育學家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最為典型,其中闡述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代家庭教育的發展仍具有借鑒意義。
一、顏之推及《顏氏家訓》
顏之推(公元531—約595年),字介,原籍山東臨沂人,生活於梁朝至隋朝之間,出生於一個士族官僚家庭。他歷經四朝,身處社會動盪時期,飽受戰亂之苦。在此期間,顏之推耳聞目睹了許多士大夫逐漸走向衰落的事實。因此,顏之推從自身的立場出發,為維持自己家族的長存和地位,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總結前人的教訓,寫出了一部體系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用以訓誡子孫,使顏氏家族永葆興盛不衰。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詳實、體系規整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被譽為「中國家訓之祖」,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因此廣為流傳。同時,《顏氏家訓》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更是直接開啟了家訓的先河,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顏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顏之推家庭教育的代表思想
1.堅持早教的思想
1/6頁
⑸ 簡述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現代價值
《顏氏家訓》認為,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在人的成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原因
在於: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
⑹ 顏之推提出的家庭教育原則有哪些
顏之推曾著有《顏氏家訓》,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他的家庭教育原則有:
一、固須早教
二、威嚴有慈
三、均愛勿偏
四、應世經務
五、重視風化陶染
⑺ 如何評價顏之推的教育思想對今天有個意義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雖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圍繞如何加強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這個中心而展開的,而且其中還有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迂腐觀點;但是,他的許多主張是他自己治學治家的經驗的結晶,他所揭露的士大夫教育的腐朽也是她耳聞目見的產物,因此,她的教育思想仍有著相當的價值,知道我們研究和吸取。
⑻ 顏之推的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家的經學教育並兼及「百家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於「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於《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家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盪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否則,不僅有勞身、智,而且易為更高一層的統治者所役使、所羞辱。顏之推的思想反應了當時士族地主階級對技藝的歧視。
值得注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產知識。關於德育和藝教兩者之間的關系,顏之推認為是相互聯系的。

⑼ 顏之推的教師觀是什麼
顏之推的教師觀:
顏之推是南北朝末隋初時代著名的文學家、家庭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早年受家傳儒學的熏陶,奠定了他整個學術思想的基礎,使他在本質上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
1.《顏氏家訓》:《顏氏家訓》從世族地主的立場出發,為保持自己家族的傳統與地位,他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寫出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顏氏家訓》用以訓誡其子孫。《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顏氏家訓》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顏氏家訓》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它比西方第一部家教著作《母育學校》還要早1000多年。
2.論士大夫教育
顏之推對南北朝時期世族地主教育的沒落深為憂慮,如何改良已經衰弱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個教育思想的全部內涵。
(1)士大夫必須重視教育
南北朝時期士大夫階級雖壟斷教育,但又輕視教育,他們的子弟,庸碌無為,不學無術,只圖享樂,倚仗門蔭獲得一官半職便自為滿足,全忘修學,可見他們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為此,顏之推要求整個士族階層都應該注重教育。
首先,他繼承了前輩從人性的角度來論述教育作用的傳統,認為人性分為三品,性的品級與教育有直接的關系。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其次,他從接受教育與個人前途的利害關系出發,強調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識教育的必要性,一個人有無知識,決定著他社會地位的高下。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只有重視教育,通過學習獲得特殊知識,並依靠這些所佔有的知識才能實現;
⑽ 顏之推的教育方法
顏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盡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於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於「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顏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家,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於國家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家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家實際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這種觀點,沖破了傳統儒家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