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和諧教育

和諧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7-30 23:14:18

A. 什麼叫和諧教育

和諧教育既是一種思想、理論,也是一種理想、追求,同時又是一種實踐活動,它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超我四個層面的和諧。

  1. 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加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從而提出生態教育、綠色教育的命題。在學校教育中,如何使學生養成善待自然、關愛地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非常重要。學校本身就應是一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地方。

  2. 人與自我的和諧。人應追求完整的世界,既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並要使兩者保持合理的張力。人與自我的和諧是一種具有不同時代內涵的動態過程,它依隨不同時期社會變化和人們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如古希臘時代身心和諧的人,文藝復興時代全面自由發展的人,中國古代仁智合一的君子、賢人,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人等。和諧的個體是具有充分活力的,並顯現為人的成長需求。

  3. 人與超我的和諧。人與超我指的是神靈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和諧。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追求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宗教和信仰能向人們提供精神的出路。教育的最高境界當是靈魂的感召。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與信仰有著內在的關聯,甚至可以說,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求。因為,真正的教育不僅有現實的關懷,還會有終極的關懷,而終極關懷只能由信仰來承載。西方宗教教育注意把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及社會教化結合起來,把對「上帝」的虔誠和對國家的真誠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宗教教育使公民形成一種民族精神和社會價值。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宗教,影響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廣泛人群。如何使信念教育或宗教教育轉化為和諧教育的一部分,值得思考。


如果人的情操不高,那麼情操低的人怎麼知道和諧之重要。如果人們沒有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那麼誰又懂得欣賞和諧之美。所以和諧教育應以美育教育為首要。

B. 和諧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嗎

最早全面闡述和諧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認為應通過德、智、體、美諸因素使受教育者養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後,亞里士多德提出適應自然的和諧發展思想,使和諧教育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

C. 裴斯泰洛齊的和諧教育思想是什麼

裴斯泰洛來齊關於教育發展自說中還包含了和諧教育的思想。他所說的「發展」是包括了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均衡的和諧的發展,他說:「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於依照自然的法則,發展兒童道德和身體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照顧到它們的完全平衡。」

D. 成都和諧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四川省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謝蓉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成都市青羊區清江東路134號
法定代表人:杜佳思
成立時間:2005-12-1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101050000120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成都市青羊區清江東路134號

E. 平安、和諧、幸福教育是什麼

一、平安教育是基礎 記得有一個故事,幾個學者與一個老者同船共渡。學者們問老者是否懂得什麼是哲學,老者連連搖頭。學者們紛紛嘆息:那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一個巨浪打來,小船被掀翻了。老者問:「你們會不會游泳啊?」學者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老者嘆口氣說:「那你們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無論幼小纖弱還是身強力壯,如果缺少應有的防範措施,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卻都會難逃厄運, 歌德曾說:「生命是一種沉重的責任。」生命所託,職責所系,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師生的心田,我們的責任重大而艱巨。打造平安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它讓我們從一個更新的高度和嶄新的視角去審視平安教育,並以此來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完善制度建設,豐富德育內涵,拓寬工作思路,履行崇高職責,給廣大青少年一個健康而精彩的人生。 平安教育關系社會穩定、師生安全、孩子成長、教育發展,它是群眾矚目的焦點之一。只有牢固樹立「責任重於泰山」的觀念,讓平安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與德育工作結合、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不斷強化管理,才能為學生的幸福成長保駕護航,為稚嫩的生命支撐一片悉心呵護的藍天。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理念,把平安教育的爭創工作從外部要求轉變為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內部需要,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各個環節,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一種平安教育文化。只有這樣的精神灌注和文化熏陶,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全面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和諧教育是保障 和諧,是天地萬物之間最自然、最平衡、最協調的正常狀態,也是人世間最文明的景象。和諧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就我國而言,和諧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確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觀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要進行體、智、德、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站在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層面上闡述和實施和諧教育。 如何將和諧發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是一個重大而嶄新的課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和諧教育有著具體的內涵和外延。其外延是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表現為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其內涵是以和諧個性為目的的和諧育人,表現為創新教育和思政教育。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這是和諧教育的基礎。教育公平被視為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在目前經濟生活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教育公平能給人們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通道,有利於平和社會心態,促進社會和諧。 簡而言之,和諧教育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和諧,師生之間的教育教學要和諧,每一所學校的干群關系要和諧,學校的辦學行為與社會大環境要和諧。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與其他事業的發展統一和諧。 三、幸福教育是目標 幸福,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教育的功能在於育人,育人的目的在於追求幸福。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樂莫大焉!」這就是教育的幸福。也如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所說:「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 教育的理想表現幸福。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充分體現了人性在社會生活中對真、善、美的幸福追求,並滲透於教育的理想之中。正像霍姆林斯基說的「我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教育理想的全部就是追求幸福。 教育的實踐創造幸福。斯賓塞認為,教育是「為我們的完美生活作準備的。」 教育的對人性的內化是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教學是一個生動而活潑、嚴肅而緊張的藝術活動。教師的幸福源於學生的成長,教育創造了教師自己的幸福,也創造了學生的幸福。在幸福的教師那裡,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有意義的生活;不是一棵蠟炬,而是一縷光輝;不是說教,而是創造。 教育的延展充滿幸福。教育貫穿人類社會的全過程,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傳承與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途徑。如果沒有教育,前人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就無法讓後一代所掌握,科學知識也就不能得到繼承和發展。教育再生了人類文明,也延伸了人類的幸福。 教育,只有成就了學生的幸福,才能讓成千上萬的家庭美滿幸福,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和諧和人民的幸福。人人思平安,人人議和諧,人人想幸福。我們要胸懷責任之心、高揚創新之旗,躬身踐行「三大教育」,著力構建保障師生生命安全的防護體系,建立規范從教辦學的科學體系,努力打造出讓社會滿意讓孩子幸福成長的教育,繼而全面推進與「雙百」現代化大城市相匹配的XX教育事業!

F. 最早提出和諧教育的是應該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柏拉圖還是誇美紐斯

最早提出和諧教育的應該是柏拉圖。

柏拉圖的《理想國》提出和諧教育,柏拉圖認為應通過德、智、體、美諸因素使受教育者養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就我國而言,和諧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所說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達德」的統一。

王守仁則較為明確地提出了和諧教育的內涵——教育要「開其知覺」、「發其意志」、「導之以理」,簡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協調發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確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觀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要進行體、智、德、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

(6)和諧教育擴展閱讀

堅持協調發展是和諧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指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即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教育的改革、發展、穩定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與社會需求相互協調,相互適應。

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協調發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他們成為既具有合理智能結構,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質的合格的現代公民。

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和諧教育的動力:

一是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是靠主觀臆斷和想當然辦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彎路,貽誤人才培養。

二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可持續教育必須把改善人對人生、他人、社會、自然的態度放在第一位,重視培養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思維方法、樂觀的生活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G. 提倡全面和諧教育被稱為活教育的是誰

提倡全面和諧教育,被稱為活教育的是
全國最著名的忽悠大師兆末水的關門
弟子,青岀於藍而勝於藍的,全國最新
最高的忽悠大師,木娘木爺的流浪者
登徒浪子莫良心!

H. 蘇霍姆林斯基和諧教育做了哪些工作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一生從教長達35年,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和諧教育思想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教學改革仍有寶貴的借鑒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和諧的教育」。和諧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結合起來(①認識、理解客觀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現。及世界觀、意志、信念、性格在勞動和創造中以及機體的互相關系中的表現)使之達到平衡。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現上。應當深入研究,並朝著這個方向來改革教育工作。他認為,教育工作的許多弊病的根源就在於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不和諧,在於人的表現的片面性,在於把人的表現局限於知識的評分上:一個人得了好分數,他就是好學生;得了壞分數,就是毫無出息的人。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思想絲毫沒有不重視學習的意思,他說:「我的思想是:要毫無例外地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熱烈地愛科學、愛學習和愛學校,使書籍、科學、學校和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主要愛好和主要興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實的、豐富而美滿的精神生活當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並使它終身不熄地燃燒下去。」在此,主要強調要重視人的活動的另一種職能:即人的自我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培養人的時候,不要忽視:「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徵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中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個體發展而言,德、智、體密不可分,但「德」是體現個體精神面貌的決定因素,「德」決定著人的發展方向、動力,調節著「才」的運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青年學生正處於人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要通過積極的正面教育,努力發掘其人格中每一個閃光點,對其善的行為多加贊賞,觸發其處於潛意識狀態的道德情感,從而達到「揚善抑惡」的目的,促進其道德品質的發展。
(二)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涵義。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繫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鑒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樹立於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蘇霍姆林斯基還強調指出,全面發展是指學生的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則要求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但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並非要求每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發展,也不意味著每個人能夠勝任所有的工作,能夠不停地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此作了清楚的說明: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於是,全面和諧發展就與個性發展有了必然的聯系。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系著。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職業則應適合於人的天賦和志向。因此,可以說,個性發展和全面和諧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沒有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三)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內容。「全面」是指人的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而「和諧」是指各個方面的一種融合。當然。這里所講的全面並不是說體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個方面的單項總和,因為,各個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著的。學生是不可能在德育上全面發展,在體育上也全面發展,在智育上也全面發展,在所有方面都全面發展的。真正的全面發展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種有差異的和諧。因為,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都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滲透和聯系著的。和諧地發展個性。而且「全面」與「和諧」這兩個詞應當是同等意義的。「全面」是指人的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而「和諧」是指各個方面的一種融合。當然,這里所講的全面並不是說體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個方面的單項總和,因為,各個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著的。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系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I. 淺談怎樣在小學教學中建立和諧教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校園同樣需要和諧,課堂教學更需要和諧。課堂教學環境是否愉悅和諧,影響著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並部分制約著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學時通過科學的、藝術的、能夠抓住學生心靈的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和諧的小學數學課堂,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和諧氛圍和諧環境和諧心靈和諧機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了知識傳遞這條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交流的主線。也就是說完善學生個性是現代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課堂教學環境是否愉悅和諧,影響著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並部分制約著教學效率的提高。知識往往要藉助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收,很難想像小學數學知識中那些單調符號,繁復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在沉悶,令人窒息的環境中如何能被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所接收。對於在小學教學中建立愉悅和諧的教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和諧氛圍的營造。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共同的勞動,這種勞動是否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數學新課程標准》倡導下的教學精神,是要求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大力挖掘教材的特點,努力創設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學習氛圍,而學習中和諧氛圍的營造,正是愉快教學的激發。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活潑、和諧、發主、平等、歡樂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此乃「愉快教學」吧。從心理學來說,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進行知識的接受,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更應從不同的途徑上為孩子們創造出一種和諧和的學習氛圍,熏陶他們愉快的心境,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對於靈活性較強或存在爭議的知識和問題,教師應通過激勵,引導學生大膽的登上講台,將自己的觀點、疑問加以發表、分析,將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的位置上,讓學生在這種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當家作主」。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特色及時代教育的精神,讓教師教得愉快,學生也學得開心。

J. 鄭州和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鄭州和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5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教育信息咨詢(不含出國留學咨詢,不含辦班、培訓)等。
法定代表人:王秀鋒
成立時間:2012-05-23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0500027748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鄭花路99號12號樓3單元15層710號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