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育有關的文章
『壹』 有關中國教育的文章 600字
這個題目比較大,因為這必須要回答中國的全民教育,要提高全民素質,必須從全版民的權道德、文化、科學、法侓、衛生健康、民族風俗、環境意識、交往意識、公共意識等方方面面去入手,由學校、社區、單位、管理部門組織、社會有關單位和社會團體配合,通過各種講座、參觀、影視觀感、娛樂的集體活動,讓每個公民在不經意中獲得教育的收獲。我只能范范回答,如果從以上的方方面面展開地回答,篇幅會太長。另外為了全民教育的全面性,從小到老,分年齡段,給出不同的方案內容,少搞說教式,不拘形式,多搞參與性、群眾性、娛樂性、興趣性等、這也要求文化市場要繁榮,文化活動要豐富,對消極、頹廢、落後、不利公共安全等要急時清理指導,加強管理的持續性、長期性、制度性,分責到位,分責到人,扎扎實實地抓,細細研究落實改進,不斷地總結提高,讓每個公民在潛移默化中受益。如果要從中國孩子還沒出生到大學的應時教育的現狀,去談有關中國教育,只有另當別論了。
『貳』 有關教育的文章,例如:讀書與教育,1000字左右
給教育打個白色底
常聽到有的家長這么說:「我小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曠課。現在過得不好。孩子你,得吸取教訓,刻苦學習。」
這話,乍看,沒有什麼毛病,仔細想想。覺得有點不合乎孩子的思維。因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既然家長可以不好好學習,我為什麼不能呢?我為什麼就得被要求認真、刻苦,甚至別的孩子玩的時候,我得學習呢?」這想法很符合孩子的心理。
既然老師可以做的,學生就可以做。這時後的家長的老師的榜樣的一面,孩子是很容易學習的。
說得再生動的切身體驗,也感動、激勵不了孩子發奮學習。一種副作用在無聲的產生了。家長的形象不再高大,說話的力量在減輕。只因為孩子看到的是灰色或者黑色的東西。他沒有能力辯證地去汲取去拋棄。
而同樣的情況,訴說家長因為沒有條件上不起學,而缺少知識,使得現在的生活不如意。或者在多麼艱苦的條件下學習,克服了很多困難學習。結果是環境不允許才沒學好。這時,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富有,自己的幸運,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和創造更多的條件,才能回報和彌補自己的家長的缺憾,完成家長沒有實現的夢想。覺得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應該的。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影響,是紅色的,是亮的,是積極的。
即使不是每個家長都有亮的經歷,也該給孩子一片積極的,亮的教育底色。多一些正面的影響,榜樣占據純真的心裡。而不是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有了錯誤的想法。
讓孩子有信心,去開創自己的天地,有理由去繪制自己的理想藍圖。
給美好的孩子的未來,打個亮的、積極的、白的底色吧!
『叄』 有關教育為話題的作文
讀了1975年母親節那天比欠。蓋茨寫給母親的問候卡後,啟迪很多。一句「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引起了我的沉思。
可以說,我就是在這樣的鼓勵中成長起來的。「不比別人差」話語看似平常,這里確包含著母親對孩子的愛,更包含著母親對孩子的無限希望與鼓勵。
我出生時,爸爸是名守衛祖國邊疆的軍人,因為沒有父親在身邊陪伴,童年的我從來不敢一個人出去玩兒。母親發現後,就從讓我「獨睡」開始鍛煉「膽量」。為了幫我找到自信,媽媽還早早地就用上了「男子漢」這個詞來人稱呼我。每天早晨起床後,媽媽都有會說:「『男子漢』又象爸爸一樣一個人勇敢地渡過了一個良宵。」
到了上學的年齡,正趕上我國神州一號飛船發射成功,看著遨遊太空的飛船,我羨慕極了,媽媽知道後,又一次不失時機地說:「上太空得先學會駕駛飛船的本領。」當我知道這種本領只有在《航空航天大學》才能學到時,我就在心裡埋下了長大一定考上這所大學的夢想。直到現在,每當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時,我就感覺自己又向航空航天大學邁進了一步。而母親也總是不失時機地說上一句「『男子漢』真行!」
就是帶著這種自信心,我由當初一個不敢獨自出門玩的兒童成長為如今已有了許多好伙快樂閱讀網伴且學習上在不斷進步的中學生。
俗話說:「好孩子是考誇出來的。」蓋茨的母親從來不說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這絕對不是放縱孩子,而是她知道孩子實實在在的需要這種「鼓勵」。只有在孩子的心靈中打下「我能行!我能學會我原來不會的、不懂的東西。」孩子才會鼓起勇氣去接受挑戰,敢於為理想和目標去拼搏。
與蓋茨一樣,正是全國人民相信中國的科學家不比別人差,中國的科學家們才創造出了許多「中國製造」,更有了「神舟」號的載人飛天。
古人雲:「凡事易先立,立則破!」這個立的過程需要的是勇氣,這種勇氣就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培養與鼓勵。
「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使我明白了學習中遇到不懂、不會的問題是正常的事,是學生之所以為學「生」的意義所在。
「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尤如加油站,鼓勵我不斷地向下一個目標勇敢地進軍。
我由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成長為會解「x+y=9」的中學生,要感謝多年來「從來不說『男子漢』比別人差」的母親。真的!
『肆』 求有一篇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
關於教育孩子的一些體會
教育孩子是一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工作」,孩子的天性不同、生活環境存在差異,教育的方式、方法自然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模式可以套用,如何教育孩子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孩子的習慣及「四心一興」(即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和學習興趣)。
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習慣是潛意識的反應,形成習慣的話,就會自動反應。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快車道。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活潑、開朗、極其貪玩,而且興趣也很廣泛。對電視、電腦的熱情極高。阻止是不現實、不可能的,我與小孩約定:作業沒寫完,不允許打開電視、電腦,在作業完成的前提下,可以有選擇的看電視節目、玩電腦,但時間要有限制。同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為了孩子,家長也應該戒掉電視癮,少玩電腦,特別是電腦游戲,更不能在孩子做作業時玩,因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曾說: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他形象地告誡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家長必須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因此,作為家長,放下電視,和孩子一起看看書,搞一些體育活動,聊一聊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的脊樑骨,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心,他終生都不可能站立起來,你透過語言的批評和表揚對他根本沒有意義,那你還教育什麼?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尊心,他就不甘人後,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麼看他,他才會去想他是否給他人帶來困擾,他才會去自己奮斗。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的源頭。自尊心可以通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鼓勵、表揚等手段培植起來的。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或幾個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他的背後,無怨無悔地愛他、無條件地接納他、承認他、鼓勵他、表揚他,讓他找到了一種叫做自我價值的感覺。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我能夠的狀態。同樣做一道題目,有自信心的孩子的潛意識立刻進入一種「我能夠」的狀態,他的思維焦點馬上進入分析的程序,找出條件和結果的聯系,很快就做出來了。對於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來說,他總覺得我記性不好,我不聰明。他的頭腦根本沒走進題目,他只是停留在題目表面,感受的是這個題目給他帶來的壓力、痛苦,然後他就開始想:誰出的這道題,出它幹嘛,老師為什麼出這種破題。你說怎麼能做出題目。所以自信心如果培養起來了,孩子做任何事情就會進入一種狀態:他會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不斷地汲取知識。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其實智商不是遺傳的,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聰明,他就朝著我很聰明的方向去發展;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笨,他就按照我很笨的方向去發展,所以智商是一個後天的文化輸入的結果。一個孩子在學校沒有學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自信心,他沒有辦法開通他的心智狀態、心智系統來學習。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孩子透過自己的行為對其它人的快樂與幸福的影響而產生的對自己行為的自律。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負責任,而當孩子不會做事情了,家長就開始憤怒了。對孩子來說,他在課堂上打鬧,老師生氣,他根本就沒關心別人怎麼反應,他內心裡缺乏最基本的責任心。
培養主動進取精神。一個孩子的生命是不是沿著向上的方向發展,這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孩子到底學了哪些知識,根本無關緊要,因為知識在不斷地更新,關鍵是孩子要有向上奮斗的這樣一種狀態。主動進取精神是從小被父母鼓勵出來的。
培養學習興趣。一個孩子能夠努力地學習,與其說他有多大理想,真的不如說是學習給他帶來了快樂。當學習能夠引起生理上的快樂反應的話,我們把它叫做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一個孩子會長久穩定地做讓自己痛苦的事情。當我們要孩子用意志力逼著自己做痛苦的事情,然後他做不到,家長開口了:你怎麼這么沒毅力,這么沒出息。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當孩子的神經連接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沒有找到快樂,是早期錯誤輸入的結果,是錯誤練習的結果。我們要想改變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在孩子頭腦中重新做個鏈接,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找到快樂。如果家長在輔導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很煩,孩子也感覺不到快樂,那麼這種家長的教育方法絕對是錯的,這種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
『伍』 有關讀書與教育的作文
大家好!今天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本我的好書,那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寫的。這本書是以一個學生日記的形式寫的,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讓我讀來感到非常親切。書中的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尤其是描寫了形形色色的小學生形象,他們雖然各有缺點,但每個人都有些閃光的東西。讀了這本書,我感到書中的人每個人都是那可愛,那麼善良,他們充滿了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就連我的心裡也充滿了愛,我覺得我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周圍的人們也都是這么愛我,我感到無比幸福!
來吧,同學們,來讀這本書吧,它也一定會深深地打動你,你可千萬不要錯過喲!
『陸』 關於孩子教育的的文章
關於教育孩子的一些體會
教育孩子是一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工作」,孩子的天性不同、生活環境存在差異,教育的方式、方法自然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模式可以套用,如何教育孩子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孩子的習慣及「四心一興」(即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和學習興趣)。
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習慣是潛意識的反應,形成習慣的話,就會自動反應。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快車道。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活潑、開朗、極其貪玩,而且興趣也很廣泛。對電視、電腦的熱情極高。阻止是不現實、不可能的,我與小孩約定:作業沒寫完,不允許打開電視、電腦,在作業完成的前提下,可以有選擇的看電視節目、玩電腦,但時間要有限制。同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為了孩子,家長也應該戒掉電視癮,少玩電腦,特別是電腦游戲,更不能在孩子做作業時玩,因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曾說: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他形象地告誡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家長必須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因此,作為家長,放下電視,和孩子一起看看書,搞一些體育活動,聊一聊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的脊樑骨,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心,他終生都不可能站立起來,你透過語言的批評和表揚對他根本沒有意義,那你還教育什麼?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尊心,他就不甘人後,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麼看他,他才會去想他是否給他人帶來困擾,他才會去自己奮斗。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的源頭。自尊心可以通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鼓勵、表揚等手段培植起來的。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或幾個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他的背後,無怨無悔地愛他、無條件地接納他、承認他、鼓勵他、表揚他,讓他找到了一種叫做自我價值的感覺。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我能夠的狀態。同樣做一道題目,有自信心的孩子的潛意識立刻進入一種「我能夠」的狀態,他的思維焦點馬上進入分析的程序,找出條件和結果的聯系,很快就做出來了。對於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來說,他總覺得我記性不好,我不聰明。他的頭腦根本沒走進題目,他只是停留在題目表面,感受的是這個題目給他帶來的壓力、痛苦,然後他就開始想:誰出的這道題,出它幹嘛,老師為什麼出這種破題。你說怎麼能做出題目。所以自信心如果培養起來了,孩子做任何事情就會進入一種狀態:他會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不斷地汲取知識。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其實智商不是遺傳的,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聰明,他就朝著我很聰明的方向去發展;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笨,他就按照我很笨的方向去發展,所以智商是一個後天的文化輸入的結果。一個孩子在學校沒有學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自信心,他沒有辦法開通他的心智狀態、心智系統來學習。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孩子透過自己的行為對其它人的快樂與幸福的影響而產生的對自己行為的自律。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負責任,而當孩子不會做事情了,家長就開始憤怒了。對孩子來說,他在課堂上打鬧,老師生氣,他根本就沒關心別人怎麼反應,他內心裡缺乏最基本的責任心。
培養主動進取精神。一個孩子的生命是不是沿著向上的方向發展,這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孩子到底學了哪些知識,根本無關緊要,因為知識在不斷地更新,關鍵是孩子要有向上奮斗的這樣一種狀態。主動進取精神是從小被父母鼓勵出來的。
培養學習興趣。一個孩子能夠努力地學習,與其說他有多大理想,真的不如說是學習給他帶來了快樂。當學習能夠引起生理上的快樂反應的話,我們把它叫做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一個孩子會長久穩定地做讓自己痛苦的事情。當我們要孩子用意志力逼著自己做痛苦的事情,然後他做不到,家長開口了:你怎麼這么沒毅力,這么沒出息。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當孩子的神經連接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沒有找到快樂,是早期錯誤輸入的結果,是錯誤練習的結果。我們要想改變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在孩子頭腦中重新做個鏈接,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找到快樂。如果家長在輔導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很煩,孩子也感覺不到快樂,那麼這種家長的教育方法絕對是錯的,這種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
『柒』 有關教育方面的論文
【提供一篇給你參考】
《「嚴」師是怎樣出高徒的》
「嚴師出高徒」,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在教師家訪時,學生家長總是一再叮囑,對其子女教育要嚴格些。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也一味強調教育中「嚴」的作用,似乎無嚴就不成教。於是,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則對學生嚴厲施教,甚至對違紀學生嚴酷體罰等,這寫都給學生造成了「嚴」害,致使我們的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愛心,失去了民主,失去了對學生的尊重,並嚴重傷害了學生的感情,同時也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本該有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變成了強迫學習和被動學習。更有甚者,一些熱衷於體罰學生的青年教師更是拿它當擋箭牌,認為體罰有理,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其實,這些都曲解了「嚴」的含義,是對「嚴」的懵然無知。其實,真正的嚴教,是一門「愛心」教育的學問。它是嚴而有愛,嚴而有情,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嚴而有據,嚴而有方和嚴而有別。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只有嚴得恰到好處,才能嚴之有理,嚴之有效。
首先,真正的嚴教要做到「嚴而有據」,這是「嚴」的前提。所謂的有據。就是要有法律依據,就是不能違反《教育法》、《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以及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等,這是嚴教中不能跨越的警戎線,而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則是一種違法行為。第二,要做到「嚴而有度」,這是「嚴」的尺度問題。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掌握好適度的原則,改嚴就嚴,該松就松一點。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使嚴恰到好處。這樣,學生才會信服你,聽從你。第三,要做到「嚴而有信」,這是為師誠信的要求。我們的一些教師,慣用了家長作風,動不動就對學生發號施令,嚴格要求,今天要學生往東,明天又叫學生往西,這樣,即使你再嚴,在學生的眼中,你永遠沒有威信。第四,要「嚴而有愛」,這是「嚴」的本職要求,也是「嚴」的出發點。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對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心,像愛護花朵一樣去澆灌它和呵護它,使它茁壯成長。一旦學生有了缺點,就要真誠地幫他改正,而嚴格要求則是一種對學生的負責精神,不是一種懲罰。當學生還未能認識自己的缺點時,教師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指責和懲治,而是通過對雙方心的交流,幫助他們提高認識,並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予以嚴肅批評,不留情面,這樣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學生才會信服你,理解你,從而盡快改正缺點。第五,要做到「嚴而有情」。有了愛心,你對學生就會動情。在教育過程中常出現一些屢教不改的學生,這些人什麼好話壞話都聽不進去,今天認了錯明天又重犯,自製力極差。一些教師往往對其教育三兩次,就認為其不可教,然後對其採取放任或嚴厲制裁的手段,以致激化師生間的矛盾。其實,說到底,就是教師在教育缺少一個情字。因此,當我們在教育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在嚴教中注入一股情,這樣你才會在生活上真心關心他,在學習上真誠幫助他,在進步的道路上時時鼓勵他,這樣,你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要做到「嚴而有方」。所謂有方,就是有方法。比如某同學沒能完成作業,你可以罰他寫一篇日記或讀一篇中學生守冊;某同學上課遲到,你可以在班會課叫他唱一首歌等。這樣,不但會啟發教育學生,還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使你的教育得到雙贏效果。第七,要做到「嚴而有別」。嚴是一門科學,對學生要嚴到何種程度,則要視情況而定。如班會課上要求可以嚴格一些,執行當中則可放寬些;對初犯者可稍嚴些,對屢教不改者則要嚴厲些;對已改正錯誤的學生,則宜鼓勵為主。還有,教師還要學會給學生鋪設一個個進步的台階,讓「問題」學生一步步地走上來,並遂步從嚴格要求到嚴格管理,最後使學生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和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
總之,「嚴」是一門學問,它是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的;「嚴」是一種技巧,它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方法;「嚴」是一種則任,它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嚴」是一道警戒線,它明確劃定教師不可逾越的鴻溝;「嚴」是一種管理手段,它使你的教育有條不紊;「嚴」是教師的一顆愛心,它時刻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沒有嚴就沒有愛,但是如果嚴過了頭,就會適得其反。只要我們「捧著一顆心來」,當一名有愛心、有則任的心「嚴」師,我們的「嚴」才能培養出一大批「高徒」。
(參考)泉州廣電報 教育周刊
『捌』 有關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新聞
強烈推薦http://www.jyb.com.cn/xwzx/
裡面有很多的教育新聞和理論論文
包括思政、就業、創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