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语文专业术语

语文专业术语

发布时间: 2020-11-23 03:13:41

A. 语文的专用术语解释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竟的战士,完善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衬托
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来陪衬主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鲜明的显现出来。
正衬: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儿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景物衬心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方式有两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类比
论证法。指引用与所论证的对象具有同类性质、作用的另一对象,在两相比较中,取得揭示所论对象某一实质性特征,以使论证得以成立的方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即以达尔文的历史性贡献做比较,来揭示马克思的理论业绩在人类文明史中极崇高、极显著的地位。
想象
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能力。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意境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包括真景和真情两种因素。
典型
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文艺作品中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能深刻反映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文学创作中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又叫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虚构、夸张、渲染等。
联想
这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现象。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曾引起过感情反映的事物,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而使感受者回忆起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接近联想:甲乙两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由甲联想到乙,而引起一定情绪的反映。
类比联想:从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对比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如对形象的反衬。
题材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素材
指文学作品的原始材料,加工取舍用于创作时成为题材。
体裁
又称样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如神话、史诗、寓言、小说、戏剧等。
剪裁
指对已认定的材料进行删纷去冗的加工过程。
构思
指作者在孕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作者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形成文学形象的整个酝酿过程。
表达方式
指人们进行语文表述的各种具体形式,常用的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插叙(追叙、补叙)
指因某种表达上的需要,有意将原顺叙进程暂时中止下来,插入一段发生在以前的若干情况,然后又回到原顺叙进程上的写法。
补叙
指主要事件或某一重点情节叙述过后,将原顺叙进程暂时终止,对前面的事件或情节的有关情况进行补充性叙述的写法。
平叙
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选叙一件,再叙一件。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线索清楚。
伏笔
文学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物预先作出揭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逻辑顺序
按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成文。如因果、总分、层递、主次、并列等。
白描
运用最简练的文字,描写人与物的特征,不靠背景的映衬和气氛的烘托,而以描写对象自身的特征的准确显现,达到逼真和传神的艺术境界。
衬托
运用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某事物为辅,从而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正面衬托:“正衬”,取事物相近点进行衬托。
反面衬托:“反衬”,取事物相反点进行衬托。
渲染
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烘托
对对象周围的事物作点染描绘,使这一对象更鲜明突出。
艺术技巧
作家、艺术家艺术的认识并表现生活的才能。包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的技能,但主要是认识生活、发现问题、发掘本质以及概括生活、创造人物的本领。
实写、虚写
写眼前的、现实中的为实写,否则是虚写。
立意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创作方法
即艺术方法,如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议论文结构
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B. 什么叫语文术语

术语指专业领域用语。
语文术语就指语文专业用语。
例如:体裁 修辞手法 段落内 中心思想
记叙容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散文 诗 词 歌 赋
比喻 拟人 夸张 对偶 顶针
排比 反问 疑问 设问
……

C. 组成6个语文术语什么意思

作文
生字
文段
语意
文辞
语段
语文
文字
段意
笔画

D. 语文术语有哪些

所谓语文术语是指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及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又叫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虚构、夸张、渲染等。

抒情方法 :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

议论文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E. 语文阅读有什么常用术语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的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
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记叙文的议论是“画龙点睛”。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阐发事物的意义(二)表达作者的看法(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术语
评价主旨用语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用语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语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
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⑴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⑵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⑶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⑴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⑵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⑶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⑷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⑸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F.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

在高考时,诗歌鉴赏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一、十大情感主题
1、思乡 2、相思别离专 3、向往闲适生活
4、怀才不遇属 5、忧国忧民 6、报国无门
7、表达高洁人格 8、边塞诗(歌颂、批判、思乡、相思) 9、借古讽今(咏史诗) 10、人生苦短

二、艺术手法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a、景在情先,触景生情,情在景先,因情涉景 b、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反称,情增一倍
B、托物言志:咏物诗
C、用典抒情
D、借事抒情

2、写作手法
(1)对比
A、时间对比:今昔,昔盛今衰
B、景物状态:动静对比
C、写法:虚实对比
虚:梦境,回忆,想象(推测),未见之人物
(2)象征:咏物诗
(3)移情:将人的主观感情转移到客观事物上,在修辞上称拟人
(4)烘托:侧面描写
(5)白描:大体勾勒
工笔:非常细致的描写
(6)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由甲到乙,想象是无中生有

三、风格
含蓄——直接 豪放——婉约 华丽——淡雅
庄重——诙谐 典雅——通俗

G. 语文有什么术语(成语)

汉语
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语法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 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

历史 方言反映历史。汉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大,语法和词汇的差别相对说来比较小。同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语音的差别大 , 语法和词汇的差别小。从总体上看,从上古音(先秦时代)到中古音(隋唐时代)再演变到现代北京音,经历了逐渐趋向简化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塞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都有浊音、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三套。鼻音声母也分清浊两套。很可能还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复辅音。所有的音节都以辅音收尾,没有开音节。辅音韵尾除了见于现代方言(例如广州话)的[m、 n、□、p、t、k]之外,还有[b、d、g]。到了隋唐时代,复辅音声母和清鼻音声母早已消失,辅音韵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却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化为舌头、舌面和卷舌三套。在现代北京音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辅音韵尾只有[n]和[□]两个。
声调的演变是另一种情形。隋唐时期只有平、上、去、入 4个调类。在现代方言里,同一个古调类有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阳两类。因此有些方言调类的数目比隋唐时期多,许多非官话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来,在调类的分合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许多方言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跟古去声字合为一类。二是官话方言的入声韵尾消失以后,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北京话就是如此。
分析谐声字和经典的注音,可以发现上古汉语有过以变调和/或变化声母的清浊作为转变词性(包括分别自动词和使动词)的手段的痕迹。在句法方面,先秦汉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否定句和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边去(吾谁欺│不我欺)。
宋元时期汉语语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例如动词词尾“了” 和“着 ”的产生、动补结构的产生等等。“了”和“着”原来都是动词,后来意义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词尾。动补结构〔包括不带“得”的(染红)和带“得”的(染得红)两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定型的。
词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双音节词的不断增长。本来在先秦汉语里占优势的单音节词逐渐双音节化。这种趋势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据统计,在 180万字的现代文资料里,一共出现了3万多个不同的词,其中70%以上是双音节词。
汉语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汉字偏旁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第一部对汉字的结构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韵书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601)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研究现代方言,还是上推《切韵》以前的音韵系统,都是重要的资料。9世纪开始出现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是一种表示整个音韵系统及声韵调三者配合关系的表格。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描写汉语的音韵系统,这种性质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飞跃的进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谐声字系统跟《诗经》用韵基本上相符。清代学者根据这两种材料给上古音韵母分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了王念孙、江有诰,这项工作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可以补充修改之处已经不多。在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也有重大贡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语法学方面,中国学者向来着重虚词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最有影响的著作。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这方面工作的开创者是瑞典学者高本汉。其后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从 20世纪开始的。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两部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达到的水平。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虽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进步很快。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
在历史语法学方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增订本,1984)里的一部分论文开创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方言的报告。这部书对以后的方言调查工作有重要影响。1956~195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方言调查。1979年创办了专门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对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和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促进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书目
李荣:《语音常识》,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H. 什么是语文名词

语文,包括语和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国大陆学校的汉民族语文科目通常被称为语文。日常生活中,语跟文两字并无严格指口头语及书面语而混用之,如英语说明书,中文报导等。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8)语文专业术语扩展阅读

历史:

清末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国文科。

五四运动前后,小学设国语课,教材为白话文,中学设国文课,教材为以文言为主,新文学作品为辅。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I. 语文专业术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J. 语文的术语

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 拟人 借代 夸张 排比 反复 象征 寄寓 寄托 设问 反问 借代 衬托 用典 化用 互文 反复
写作手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对比、象征、伏笔、反衬、衬托、铺垫、开门见山、以动写静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贸描写、环境描写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

热点内容
幼儿园教师礼仪培训 发布:2025-09-24 22:25:26 浏览:902
足球的发展历史 发布:2025-09-24 20:59:36 浏览:629
数学著作是 发布:2025-09-24 17:34:39 浏览:407
小放牛教学反思 发布:2025-09-24 14:41:45 浏览:686
高一数学必修一幂函数 发布:2025-09-24 13:56:40 浏览:567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 发布:2025-09-24 13:55:15 浏览:604
班的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24 09:35:19 浏览:584
校园招聘书籍 发布:2025-09-24 08:41:59 浏览:359
2017高考全国卷三历史 发布:2025-09-24 07:58:21 浏览:404
物理必修一试题 发布:2025-09-24 07:41:41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