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高考语文典故

高考语文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7-22 04:33:57

⑴ 救~高中语文(史记、素材、古代故事)

高三了看史记有点来不及了。最好找本典故大全,典故比较集中的书看看,不要看原文了,来不及了。另外看看别人的作文,看他们是如何引用典故的。另外,我觉得不需要用太生僻的典故,这不是个太大的问题,作文不是纯粹用典故能堆砌起来的,最关键的骨架仍然是你自己的思想。

⑵ 关于高考:写作文时要用到典故,名人名言等。 想请教大家,什么书的这类素材比较多,谢谢啦

我觉得这是个人积累问题,若是问什么书的话很难讲,貌似讲作文的都有这方面的素材,不过历史书上的比较多吧,还有啥名人警句的书什么的,你也可以翻看字典找成语典故,有目的的去找,其实可以找些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儿,了解透了基本上作文都可以用上

⑶ 高考语文语议论文有说服力素材典故

2010高考议论文四种基本结构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示例
议论文结构模式(一)——总分式
一、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佳作展示1: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成功之处有三:一是结构严谨,论点新颖。文章采用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中间三段文论述观点的议论文结构模式,巧妙地将“诗意地生活”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联系起来,精练地概括出“种下理想,不懈奋斗”“收获诗意人生”的新颖观点。二是文采斐然,诗意盎然。作者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用语精练、形象而新颖,如“点燃”“洗去”“擎起”等动词,用得精练准确;“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间接引用;有的描述较详,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出自课内所学,有的来自课外阅读;有事例,有诗句,但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出作者平时阅读涉猎之广、积累之丰。

⑷ 高考议论文 很多好文章引经据典 几乎全篇都是典故以及古语 如果没有这么多典故和古语该怎么

如果不能引经据典的话,那也可以举生活的例子跟典故穿插结合,这样也可以

⑸ 高考语文 千古兴亡多少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七个字,第二句五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⑹ 人教版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64篇<包括内容及重点>请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试各用三字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咏赤壁 下片:怀周瑜
鉴赏诗歌,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思路:从词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词,在赤壁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一般思路是先写古迹现在的情景,再抒发感慨。这首词也是这样,上片主要写景,兼怀古人;下片怀古人,再发感慨。
2.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景?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由江水而岁月,由岁月而人物,设置广阔空间、悠远时间背景。化无形为有形, 形象生动传神。
4.诗句理解:
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们将名垂青史。
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赤壁之战时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
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瑜年纪轻轻便迎娶小乔,是多么的英气不凡,神采飞扬。
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中把曹船烧得灰飞烟灭。
⑸“故国神游,多情应先后笑我,早生华发。”:来到赤壁,想象当年赤壁之战的情景,实在应该笑自己过于多情,以至年纪轻轻就长出了白发。
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看破红尘,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成,以此寻求解脱。
5.主旨理解: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
⑴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⑵“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⑶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词中用典:
⑴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⑵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⑶刘义隆: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⑷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⑸佛狸祠:现实如故,百姓麻木。
3.主旨: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登高》
1.诗歌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诗歌抒情手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4.近体诗知识: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韶光易逝,写国家:忧国伤时。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四、《琵琶行》
1.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事合为事而作”。有诗歌《秦中吟》、《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300多首。作品集:《白氏长庆集》。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2.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难道只为琵琶女而洒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被侮辱、被损害,年长色衰后生活更加悲惨的社会现实。点题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
5.文字是无声的,却能生动地刻画出有声的音乐。在《琵琶行》中作者如何展现琵琶的音乐魅力?他如此着力刻画音乐,与他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正面描写,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音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写音乐。诗人如此着力刻画音乐,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教坊乐女过人的艺术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予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五、《虞美人》
1.文学常识: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本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有人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近体诗,是诗歌的余响,因此也称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并用,所以又把词叫做长短句。词有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称“词牌”。词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根据风格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3.“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5.“不变”的又是什么?本词中,“变”的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常。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6.前六句的“变”与“不变”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比手法: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六、《雨霖铃》
1.关于作者:
柳永(987-1053),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和城市风光,语言俚俗,流传极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称。著有《乐章集》。
2.分别概括《雨霖铃》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记别:描述了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下阙述怀:设想别后情景。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3.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4.找出下阙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景相生,使得满腔的离情别绪得以很好表现。
5.读词方法:
抓意象,品感情。
了解手法:情景相生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指眼前实景,现实情况;虚,指想象、联想的情况。诗词中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增强艺术效果。)

⑺ 语文高考作文中如果引用了一些比较生僻或晦涩的典故,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典故可能大家平时不熟悉,如果老师

这个随便你啊,老师一般看个开头和结尾,扫一眼中间,不会注意的,老师看不懂会觉得他自己知识面太窄

⑻ 求高考语文作文中易用典故,或者作文拿分方法

高考作文大多是议论文,记叙文很少,写议论文的话一定要注意前后照应,最好以排比段开头,再以排比段结尾,夹叙夹议。或者用新颖的方式写,像前两年一满分材料作文以甄嬛给四郎写信的口吻阐述了自己的论点,论点一定要跟上时代,建议你平时多看一下时政新闻,多积累。还有如果要写记叙文要突出真情实感,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必须有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拿高分。平时多练练笔,考试才能不怯场。

⑼ 求高考语文作文典故、名人事迹。。

今年高考已经过了啊。难道你是为明年高考做准备?真是个聪明勤奋的孩子,懂得未雨绸缪。

⑽ 高考 语文古诗鉴赏 诗句中的特指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诗中的“杨柳”与李诗中的“折柳”均指《折杨柳》,多抒离愁别绪。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出自《诗经》中的一首诗名。此诗当中,表明了诗人王绩的隐居情怀,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幸好手中备有一本唐诗,不过老半天才找了这三首,不好找。关键是平时要多读、多感受,读多了就有感觉了,到时即便是陌生的诗也能一眼洞穿,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
亲,祝你高考大捷,金榜题名哦。

热点内容
高考数学北京卷 发布:2025-09-02 19:27:08 浏览:353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2025-09-02 18:27:11 浏览:10
师德师风的内容 发布:2025-09-02 17:21:54 浏览:531
永嘉教师考试 发布:2025-09-02 14:38:54 浏览:678
公众微信怎么申请 发布:2025-09-02 12:56:22 浏览:500
老师和家长沟通的语言 发布:2025-09-02 12:55:35 浏览:20
保定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9-02 07:26:44 浏览:743
性感班主任 发布:2025-09-02 05:14:58 浏览:611
高校师德总结 发布:2025-09-02 05:12:08 浏览:71
五年级教师家访记录 发布:2025-09-02 03:44:10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