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程公式
❶ 六年级数学解方程公式式
方程形式
一般式
(a、b、c是实数,a≠)
配方式
a(x+b/2a)^2=(b^2-4ac)/4a
两根式
a(x-x1)(x-x2)=0
公式法
x=(-b±√b^2-4ac)/2a求根公式
十字相乘法
x^2+(p+q)x+pq=(x+p)(x+q)
编辑本段解法
分解因式法
因式分解法又分“提公因式法”;而“公式法”(又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另外还有“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是通过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所得,因式分解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学完。
如
1.解方程:x^2+2x+1=0
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解得:(x+1)^2=0
解得:x1= x2=-1
2.解方程x(x+1)-2(x+1)=0
解:利用提公因式法解得:(x-2)(x+1)=0
即 x-2=0 或 x+1=0
∴ x1=2,x2=-1
3.解方程x²-4=0
解:(x+2)(x-2)=0
x+2=0或x-2=0
∴ x1=-2,x2= 2
十字相乘法公式:
x^2+(p+q)x+pq=(x+p)(x+q)
例:
1. ab+2b+a-b- 2
=ab+a+b^2-b-2
=a(b+1)+(b-2)(b+1)
=(b+1)(a+b-2)
公式法
(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首先要通过Δ=b^2-4ac的根的判别式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根
1.当Δ=b^2-4ac<0时 x无实数根(初中)
2.当Δ=b^2-4ac=0时 x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 即x1=x2
3.当Δ=b^2-4ac>0时 x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
当判断完成后,若方程有根可根属于2、3两种情况方程有根则可根据公式:x={-b±√(b^2-4ac)}/2a
来求得方程的根
配方法
(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
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平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的小口诀:
二次系数化为一
常数要往右边移
一次系数一半方
两边加上最相当
开方法
(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如:x^2-24=1
解:x^2=25
x=±5
∴x1=5 x2=-5
均值代换法
(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同时除以a,得到x^2+bx/a+c/a=0
设x1=-b/(2a)+m,x2=-b/(2a)-m (m≥0)
根据x1·x2=c/a
求得m。
再求得x1, x2。
如:x^2-70x+825=0
均值为35,设x1=35+m,x2=35-m (m≥0)
x1·x2=825
所以m=20
所以x1=55, x2=1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下两个公式很重要,经常在考试中运用到)(韦达定理)
一般式:a^2+bx+c=0的两个根x1和x2关系:
x1+x2= -b/a
x1·x2=c/a
❷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公式
⑴点斜式 已知直线斜率为k,经过点(x0,y0) 则直线方程为:
y-y0=k(x-x0)
⑵斜截式
已知直线斜率为k,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b, 则直线方程为:y=kx+b
⑶截距式:已知直线与x轴交点 横坐标为a,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b,
则直线方程为:x/a+y/b=1
⑷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点(x1,y1),(x2,y2)
(y-y1)/(x-x1)=(y2-y1)/(x1-x1)
⑸一般式 Ax+By+C=0
❸ 数学求根公式是什么
求根公式如下:
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
一元二次ax^2 +bx+c=0可用求根公式x= 求解,它是由方程系数直接把根表示出来的公式。这个公式早在公元9世纪由中亚细亚的阿尔·花拉子模给出。
拓展资料: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至晚在1247 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欧洲人在400 多年后才发现,但在中国的课本上这个公式仍是以那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一元三次方程ax^3 +bx^2 +cx+d=0的求根公式是1545年由意大利的卡当发表在《关于代数的大法》一书中,人们就把它叫做“卡当公式”。可是事实上,发现公式的人并不是卡当本从,而是塔塔利亚(Tartaglia N.,约 1499~1557).发现此公式。
❹ 数学解方程
方程形式一般式(a、b、c是实数,a≠0)配方式 a(x+b/2a)^2=(b^2-4ac)/4a 两根式 a(x-x1)(x-x2)=0 公式法 x=(-b±√b^2-4ac)/2a求根公式十字相乘法 x^2+(p+q)x+pq=(x+p)(x+q)编辑本段解法分解因式法因式分解法又分“提公因式法”;而“公式法”(又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另外还有“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是通过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所得,因式分解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学完。如 1.解方程:x^2+2x+1=0 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解得:(x+1)^2=0 解得:x1= x2=-1 2.解方程x(x+1)-2(x+1)=0 解:利用提公因式法解得:(x-2)(x+1)=0 即 x-2=0 或 x+1=0 ∴ x1=2,x2=-1 3.解方程x2-4=0 解:(x+2)(x-2)=0 x+2=0或x-2=0 ∴ x1=-2,x2= 2 十字相乘法公式: x^2+(p+q)x+pq=(x+p)(x+q) 例: 1. ab+2b+a-b- 2 =ab+a+b^2-b-2 =a(b+1)+(b-2)(b+1) =(b+1)(a+b-2) 公式法(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首先要通过Δ=b^2-4ac的根的判别式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根 1.当Δ=b^2-4ac0时 x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判断完成后,若方程有根可根属于2、3两种情况方程有根则可根据公式:x={-b±√(b^2-4ac)}/2a 来求得方程的根配方法(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平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的小口诀:二次系数化为一常数要往右边移一次系数一半方两边加上最相当开方法(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如:x^2-24=1 解:x^2=25 x=±5 ∴x1=5 x2=-5 均值代换法(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同时除以a,得到x^2+bx/a+c/a=0 设x1=-b/(2a)+m,x2=-b/(2a)-m (m≥0) 根据x1·x2=c/a 求得m。再求得x1, x2。如:x^2-70x+825=0 均值为35,设x1=35+m,x2=35-m (m≥0) x1·x2=825 所以m=20 所以x1=55, x2=1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下两个公式很重要,经常在考试中运用到)(韦达定理)一般式:a^2+bx+c=0的两个根x1和x2关系: x1+x2= -b/a x1·x2=c/a
❺ 数学,求根公式
前面的哪个负号?b前面的负号针对的只是b。与后面根号前的正负号无关。这个求根公式可以化为以下两个:
x1= [-b+√(b2-4ac)]/(2a)
x2= [-b-√(b2-4ac)]/(2a)
你能“正负为负,负负为正”吗?
❻ 谁知道,数学 方程万能公式
你要的是这个求根公式吧:
❼ 数学解方程的所有公式
您好!建议您可以在网上下一个解方程式的软件或者是在网上搜集一下,从初中到大学都有这样的公式.
❽ 数学求根公式和方法怎么写
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
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①求根公式是x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