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语文下册
㈠ 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所有古诗
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二、《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三、《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四、《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五、《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注意读音】
杳(yǎo)荷(hè)
译文: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
独自向青山归去。
六、《约客 》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1.黄梅时节:江南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四十天,叫黄梅天。
2.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七、《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㈡ 七年级语文下册十三首古诗词
向无数英雄致敬,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101教育初中小编整理了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十三首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十三首
1、泊秦淮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竹里馆
【作者】王维【朝代】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晚春
【作者】韩愈【朝代】唐代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约客
【作者】赵师秀【朝代】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上述是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十三首内容,希望帮助同学们复习。
㈢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中的自读课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的处理,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由教师“精雕细刻”;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教师的教读已经“举一”,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并获取了一定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认识规律,通过对自读课文的学习使知识得到迁移、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这就是“反三”。因此,轻率的对待自读课的教学,或以讲读代之,或“放马南山”,都是极端错误的。这样不仅违反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致使语文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学自读课文首先要制定自读目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确立目标就是加强自读指导的计划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一步是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便于随时排除干扰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因此,制定自读目标在自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自读目标的依据,大而言之,是《新大纲》对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小而言之,是单元及课文的具体训练点。根据课文前的“自读提示”,提出学习本文的线索,重、难点,还有课后安排的思考练习。自读目标,既要体现自读课的“训练点”,又能反映对课文自读的“水平层次”,尤其是要突出自读重点。“训练点”要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听说”、“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水平层次”可以从“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五个层次考虑。并非每篇自读课文都要包括上述的训练内容和水平层次,可根据重点有所取舍和侧重。另外,自读目标要集中,确立的重点要单一。按要求,自读课文一般安排一课时完成,如果目标分散和重点过多,教师就完不成任务,学生也会一知半解,影响自读质量。 “制定目标”对于一篇自读课文来说,仅仅只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怎么读”。笔者根据新大纲的要求,还读于学生,通过各种诵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者携其腕,唯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重“扶携”。指导自读课文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制定目标提法、练习自测法、比较阅读法、评点法等,不一而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重视“扶携”,而自读课文教学教师的“扶携”不是目的,要使学生能够“自能读书”,教师还必须敢“放”,让学生“自举足”。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平素要注意自读方法的传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阅读方法,诸如各种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像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就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旦学生掌握了自读方法,教师就可以放心的让学生独立“行走”了。自读课文最后一步还要总结。自读课的总结是对自读目标的反馈和落实。学生可自己总结,分类整理自读笔记,总结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完成课后练习。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质疑或收阅笔记等方式进行检查,总结课文重点,评价自读效果,或肯定成绩,或指出不足,多加鼓励。笔者认为自读课文,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适时点拔指导,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人教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教版:
1.《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4.《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㈤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
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
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期行 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寄人(张泌)
夜雨寄北(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
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
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
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㈥ 7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有哪些(人教版)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
1、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 韩麦尔 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 闻一多 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 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 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 闻一多 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6.中心。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
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 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
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
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
2. 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 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 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 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 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 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8. 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 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
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
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㈦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