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数学新星

数学新星

发布时间: 2021-07-30 14:10:30

❶ 群论讲什么通俗一点

什么是群论
群论一般说来,群指的是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一组元素的集合:(1)封闭性 (2)结合律成立 (3)单位元存在 (4)逆元存在。群论是法国传奇式人物Golois的发明。他用该理论解决了五次方程问题。今天,群论经常应用于物理领域。粗略地说,我们经常用群论来研究对称性,这些对称性能够反映出在某种变化下的某些变化量的性质。
在物理上,置换群是很重要的一类群。置换群包括S3群,二维旋转群,三维旋转群以及和反应四维时空相对应的洛仑兹群。洛仑兹群加上四维变换就构成了Poincare群。
在研究群时,使用表象而非群元是较方便的,因为群元一般来说都是抽象的事物。表象可以看成矩阵,而矩阵具有和群元相同的性质。不可约表象和单位表象是表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人们在寻找五次方程的解法中,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群论诞生了!
伽罗瓦是第一个使用群的系统地研究群的数学家。他在19岁时,就使用群的思想解次了五次方程的问题。
伽罗瓦1811年10月26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小市镇上,他小时候和高斯正好相反,根本没有人认为他是"神童"。他的教师曾说伽罗瓦"没有智慧,不然就是把智慧藏得太深了,我没法去发现。"有的教师干脆说:"伽罗瓦什么也不懂。"其实伽罗瓦在中学时代就对数学表现了非凡的天赋。他从16岁起就致力于五次方程各五次以上方程的根式解法的研究。教科书满足不了人求知的欲望,他就直接深入学习和了解数学专著。前辈数学家勒让德的《几何原理》,拉格朗日的《论方程的代数解法》、《解析函数论》,欧拉和高斯等数学大师的著作使他乐而忘返。尤其是对同辈挪威数学家阿贝尔成果的研究,更直接影响了伽罗瓦群论思想的产生。阿贝尔是一位富于创造才能的数学家,当他还是中学生时就开始着手探讨高次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但命运不济,他写的关于椭圆函数的论文被巴黎科学院打入了冷宫,阿贝尔并没有放弃,终于又在不久以后发表论文证明了一般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它们的根式解法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特殊的五次以上的方程,可以用根式解法。阿贝尔的成果轰动了世界,使延续了3个世纪的五次方程难题解决了。但由于过于劳累,年仅278岁的阿贝尔就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了。同时,也留下了问题给世人,究竟哪些方程可用根式解,哪些不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就是伽罗瓦。
伽罗瓦17岁开始研究方程可解性问题,提出群的用于处理可解性问题,获得了重大成果。但他性格倔强,比阿贝尔更加生不逢时,3次把研究论文交法国科学院审查,都未能得到及时的肯定。不仅如此,由于伽罗致词热烈支持和参与法国"七月革命",人在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年就被开除学籍;之后又两次被抓进监狱,获释后的一个月,1832年5月31日,在和反动军官的决斗中,伽罗瓦被击中要害,第二天--1832年5月31日早晨,一颗数学新星殒落了。死时还不满21岁,决斗前夕,伽罗瓦把他的研究工作写成信件,托朋友转交《网络评论》杂志。
然而不幸的是,伽罗瓦的群论思想由于超越时代太远而未及时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以致埋没了10年多,幸好手稿保存下来。1843年9月,法国数学家刘维尔重新整理了伽罗瓦的数学手稿,向法国科学院作了报告,并于1846年,在他自己办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它,这才引起了数学界的注意。
数学家们在伽罗瓦群论思想的基础上,开始追踪、研究和发展,逐渐开创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抽象代数学。它包括群论、环论域论、布尔代数等。
伽罗瓦是不幸的,生前他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人那颗被冷遇的倍爱创伤的心,却始终充满着对未来的热情、期待和对追求。

❷ 第一个获得菲儿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

http://ke..com/view/34366.htm

丘成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定居香港。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数学是奇妙的,也是生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谓这样一颗“晨星”。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这唯一的学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夫猜测”。他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的出现。

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完成了两篇论文。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际上,该文奠定了他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证明了负定第一陈类的紧克勒流形上克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这之后,他又解决了"正质量猜测"等一系列数学领域难题。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出任大会主席。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

❸ 第六届数学“新星杯”全国少年综合素质大赛,六年级竞赛题

1.(8,1)
2.1/19 1/20
3..109
4.40 30 75
5.16
6.2

❹ 聂子佩博士毕业了没

聂子佩博士还没有毕业。

2020年7月2日,聂子佩博士参加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经过两轮预赛、一轮决赛的角逐,包括聂子佩在内,共有73位分别来自中、美、法、德、英、俄、新加坡、格鲁吉亚等8个国家的选手成为最终获奖者。

聂子佩,人称“aka聂神”,上海中学毕业,2010年第3届罗马尼亚大师杯唯一满分金牌,同年进入中国国家队,并在随后举行的第51届IMO上再次斩获当届的唯一满分金牌。

201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读本科,是2011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中国应届男性高中毕业生。2015年9月将进入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有人曾问:“你为什么学数学?”聂子佩:“因为数学好玩啊。”有人追问:“那学数学有什么用呢?”聂子佩:“数学有用就不好玩了。”

正是这份热爱,带他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殿堂。如果对他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到“数学新星网”聂子佩专栏(http://www.nsmath.cn/nzpzl)下载聂子佩博士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如何知道刀塔游戏的内部积分、从立体刀平面、两道方格表染色问题的归纳解法与分治策略、最大根方法等。

❺ 如何看待丘成桐和田刚的纠纷

多年前和田刚的学生谈过这事,说是因为在中国的数学界愿景不同,利益不同,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外,田刚的硕士导师张恭庆对他有影响,使他不可能支持丘成桐为了发展自己愿景的一些做法。

两个人争论的事情其实在其次,因为即使有一两个数学家人品有问题,存在剽窃行为或故意损害他人的名誉,也并不是很大的事情。现在许多人因为陈省身的影响做微分几何,到美国来之后选导师常常跟随中国教授。

对于年轻的数学家,应该把学术政治上的争论放下,选一个自己心仪的导师做数学。在数学上,无论是田刚还是丘成桐都有相当的贡献,年轻人从他们的工作还是能学到很多(如丘成桐的微分几何讲义)。

丘成桐的介绍: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数学是奇妙的,也是生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谓这样一颗“晨星”。

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

这唯一的学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夫猜测”。

他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的出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丘成桐

❻ 数学天才陈景润47岁娶29岁漂亮女中医,两人育有一子,近况如何

天才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天才中,可能有十分之一的天才是真正天生智商比旁人要高太多,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我们认为的“天才”,他们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最后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即便是天赋特别高的天才,要想拥有很高的成就,也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但是久而久之,由昆发现了陈景润实际上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也不懂如何去追求女孩子,正是这样的笨拙然后由昆慢慢动心了。数学里的天才,爱情里的傻子,多么动人的反差啊!一个女孩子所期待的爱情,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由昆最终答应了陈景润,他们的爱情长跑持续了3年,然后就选择了踏入婚姻的殿堂。结婚以后,两个人生下了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遗传了来自陈景润的智商,从小就特别聪慧。在读书时期就得到了去加拿大留学的机会,留学归来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陈景润的儿子在商业上也是特别有天赋,第一次创业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办了自己的医疗公司,规模巨大,可以说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结语天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能是一个伟大的人,除此之外可能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就像陈景润在数学领域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在爱情里也是一个稚子。但是其实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天才的可爱之处了,正是因为这些可爱之处,让他们在大众眼里的形象更鲜活。

❼ 伽罗瓦群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方程求解中的难题

方程论是古典代数的中心课题。早在公元3世纪的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和9世纪的阿里·花拉子米,均求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
到了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丹和他的学生费拉里相继发表了用根式求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方法。这个被后来数学界称为卡丹公式的三次方程求解公式,实际是公元1500年左右波仑亚的数学家非尔洛最先研究出的,后来几经转折被塔塔利亚掌握,卡丹保证保密后,塔塔利亚告诉给卡丹,但6年后,卡丹给出证明发表了。
由于不超过四次的方程都能通过根式求得它的一般解,那么高于四次的方程能否用根式求解,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很多数学家争相研究和寻找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公式。从16世纪后半叶直到19世纪初,许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都把它作为检验自己才能的试金石,可是毫无例外的都失败了。
根式解法虽然没有找到,但人们却积累了经验和知识。1799年,年仅22岁的高斯在作博士论文时,他没有去计算方程的根,而是证明它的存在性。他把方程与曲线联系起来,通过对曲线作定性研究,证明了每一个实系数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实根或一个复根,这个结论被称为代数学基本定理。高斯的方法开创了探讨数学中整个存在问题的新途径。 接着,他研究了分圆方程,于1801年证明了这种方程可用根式求解,这表明某些高于四次的方程能用根式解出。那么,可用根式求解的是所有的高次方程,还是部分高次方程?这便成为摆在数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阿贝尔的成果轰动了世界

就在高斯证明了代数学基本定理3年后的1802年,又一数学新星阿贝尔在挪威的芬诺诞生了。阿贝尔有着较优裕的家庭,更幸运的是,他在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位杰出的教师霍姆伯。霍姆伯是挪威天文学家汉斯顿的助教,他使阿贝尔第一次感受了数学的意义和乐趣。霍姆伯也看到了阿贝尔不寻常的才能,给他找来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大师们的原著,一起讨论疑难问题,使阿贝尔迅速了解当代数学的前沿课题。
阿贝尔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就开始了对五次方程的研究。起初他还是致力于寻求一般五次方程的解法,后来受丹麦著名数学家戴根的启发,他意识到一般五次方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类似于二、三、四次方程那样的求根公式。他想,如果这类求根公式存在,就该有无穷多个,这显然不可能。要么这些公式最终被统一起来,要么从某次方程起就不存在求根公式。既然寻找求根公式已屡遭失败,何不考虑五次方程没有根式解呢?经过5年的努力,1824年,22岁的阿贝尔证明了一般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它们的根式解法是不存在的(除了某些特殊的方程)。
阿贝尔的成果轰动了世界,因为他解决了困扰数学界300年的难题。留下的问题是,能用根式解或不能用根式解的方程,到底用什么来判断?阿贝尔还没有来得及解决这一问题,1829年,过度劳累导致他的肺病再次发作,不到27岁的阿贝尔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阿贝尔 伽罗瓦

伽罗瓦理论的诞生

阿贝尔未竟的事业,由一位比阿贝尔小9岁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法国青年伽罗瓦担当起来。
伽罗瓦于1811年10月26日生于巴黎附近的雷因堡,父亲是镇长,母亲是一个法官的女儿,受过正统教育。中学时代,数学教师范涅尔的出色讲授唤起伽罗瓦对数学的兴趣。他自学了勒让德、拉格朗日、柯西等名师的著作,对前辈大师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从16岁起,就致力于高次方程根式解法的研究。

对数学的迷恋和自信,伽罗瓦报考巴黎理工大学,但是两次都没考上。1829年,他考入巴黎师范大学。
他只上了一年大学,但这一年却是他在数学研究中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相信,方程是否有根式解与方程根的排列的性质有内在联系。他首先考虑一个n次方程的n个根x1,x2,…,xn所有可能的排列,由根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所得到的一切数的集合,再考虑方程的系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所得到的一切数的集合,然后来研究这两个集合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产生了一个“群”的概念,并得出结论:方程有根式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群为可解群。二、三、四次方程的群是可解群,因此这些方程能用根式求解,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的群不是可解群,因而它们不能用根式求解。 伽罗瓦的这一理论,是极富创新性的伟大发现。1829年,他把自己的论文送交有很多当代第一流数学家的法兰西科学院,可是负责审稿的大数学家柯西根本不重视这件事,把伽罗瓦的论文给弄丢了。1830年,伽罗瓦又重写了一篇论文,该文送到著名数学家付立叶那里,可是62岁的付立叶,就在那年离开了人世,这篇论文又杳无音信。科学院院士泊松劝他再写一份。1831年,伽罗瓦把重写的论文《关于用根式解方程的可能性条件》,第三次交给法国科学院。热心的泊松亲自审查了这份多灾多难的论文。他审查了四个月可怎么也看不懂,只好签署“完全不能理解”的审查意见,退回文稿并建议他把论文写得通俗详尽一些。

此时,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生气勃勃的伽罗瓦是个激进的共和主义者,他积极参加了对路易——菲力蒲王朝的斗争,学校因此开除了他。伽罗瓦被学校开除后,以给人补习数学为业,但他仍坚持革命斗争,先后两次被捕入狱。不久,1832年5月31日,在与一个反动军官决斗时饮弹身亡。一个不满21岁的天才数学家,像一闪而过的明星殒落了。

近世代数学的确立

决斗前夕,伽罗瓦赶写了份说明研究工作的信件,托朋友把文稿交给两位大数学家,信中说:“你可以公开要求雅可比或高斯对于这些定理的重要性(而不是对其真实性)表示意见。在这之后,我相信将会有人发现把它们注释出来是有益的。”可这些资料在当时并没有交给这两位数学家。

在伽罗瓦逝世后14年的1846年,法国数学家刘维尔在自己主办的数学杂志上才刊登了伽罗瓦的部分手稿。从此,伽罗瓦的思想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理解。不长的论文中,从很简单而又极深刻的想法出发,解开了许多著名数学家为之毫无成效地奋斗过的、关于用根式解高次方程的困难的症结。首次在严格意义上使用超越同时代的“群”这个概念,为19世纪数学提出了全新的数学概念。为纪念他,人们把伽罗瓦发现的这个“群”称作“伽罗瓦群”。此后,数学家投入了这个全新的领域,开始注释、追踪、研究和发展伽罗瓦所开创的工作,使群论系统化。
到19世纪末叶,群、环、域的理论大步迈进,伽罗瓦所开创的数学工作,逐渐形成了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世代数学,又叫抽象代数学,使传统代数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抽象代数已经成了近世代数学的主要内容。
伽罗瓦理论,是近世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并且在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许多科学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的附产品是给出了尺规作图不能解决问题的判别法。伽罗瓦理论,对于近世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❽ 哪本书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数学巨著

《数学原本》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有7000多页,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数学巨著。它涉及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概括某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其严谨而别具一格的方式,将数学按结构重新组织,形成了自己的新体系。内容包括集合论、代数、一般拓扑、实变函数轮、线性拓扑空间、黎曼几何、微分拓扑、调和分析、微分流形、李群等分支。1965年出到31卷,现在共有40卷。

1939年,巴黎的书店里推出一本新书《数学原本(第一卷)》作者署名为尼古拉·布尔巴基,名不见经传。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此书并不为人知晓。但是,此书继续出版,平均每年一卷,慢慢地有了名气,只是无人知道布尔巴基究竟何许人,后来竟成了数学界的一个“谜”。

布尔巴基充满创造力,几乎每一年里,都要向世界奉献出一卷新的《数学原本》。布尔巴基的成就,恢复了法国数学历史上的光荣。但在法国数学界,数学家们却无缘一睹这位数学新星的风采。1986年,一次题为《布尔巴基的事业》的演讲,终于揭开了布尔巴基的身世之谜。原来,布尔巴基果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活力的集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政府把大学生全部赶上了前线,结果给法国科学事业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仅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有2/3的学生成了这次大战的牺牲品,法国数学界出现了一代人的空缺。很明显,法国数学落伍了。1924年,一批18岁的青年来到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最高学府)求学,他们立志要把迄今为止的全部数学,用最新的观点,重新加以整理。这几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准备用3年的时间,写出一部《数学原本》,建立起自己的体系。结果他们写了40年,至今还没有完成,但是布尔巴基学派却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

布尔巴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超过50岁,就必须自动退出前台,让位给青年人。所以,布尔巴基就在成员的不断流动中,长久地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保持着创造的活力。事实上,布尔巴基并没有什么成文的组织章程,青年人只要具备有广博而扎实的数学素养,善于独立思考,都可以成为布尔巴基的正式成员。当然,他也必须经得起布尔巴基大会的特殊考验。布尔巴基大会每年举行两三次。在每次大会上,都要讨论《数学原本》的写作计划。会议大致确定出一卷书分多少章,每章写哪些专题后,就委派某个自愿者在会后去撰写初稿。初稿完成后,必须在大会上一字不漏的大声宣读,接受毫不留情的批评,它常常引起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等到争论平息下来,经过几年辛苦写成的稿子往往已被批得体无完肤,于是,再委派新的自愿者去撰写第二稿。从开始写作到书印出来,一卷《数学原本》一般都要这样重复五六次,谁也说不清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他们积极地学习,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从1950年到1966年,共有4位法国学者荣获菲尔兹国际数学奖,其中就有3位是布尔巴基的成员。布尔巴基的早期成员魏伊、狄多涅、嘉当等人,都已经成长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也正是由于几代法国数学家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布尔巴基已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❾ 丘成桐是谁吖他对那方面对世界有贡献哦拜托各位大神

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编辑本段 过程 数学是奇妙的,也是生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谓这样一颗“晨星”。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这唯一的学生, 丘成桐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 夫猜测”。他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的出现。 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完成了两篇论文。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际上,该文奠定了他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证明了负定第一陈类的紧克勒流形上克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这之后,他又解决了"正质量猜测"等一系列数学领域难题。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出任大会主席。 编辑本段 精神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编辑本段 尾声 他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他创建数学中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中国的一代年轻人,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重点。我现在看他每天忙着待人接物,其实很多目的是捐款,希望能够为国家省一些钱,用富商们的捐款来培养中国的年轻人。丘教授的目标就是希望过5年、10年能够再培养出几个朱熹平。他创办了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让无数海内外数学家受益。 我们从仰望他的无名学子,有幸成为他的弟子,又成为他的合作者和朋友,近20年的交往让我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与日俱增。做学生时我看到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数学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几十个当代伟大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3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我想丘教授的名字刻上去的时候才30几岁。到如今想到几何,想到物理,想到中国的科学,当今世上任何一个数学或者物理学家都会想到这个名字——丘成桐,一个镌刻在数学史上的中国人的名字。 正质量猜想。

热点内容
背影教学 发布:2025-08-04 13:17:55 浏览:991
叫老师 发布:2025-08-04 12:44:46 浏览:432
新时代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发布:2025-08-04 11:14:27 浏览:685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 发布:2025-08-04 10:50:13 浏览:847
军师生 发布:2025-08-04 09:22:14 浏览:41
班主任工作经验收获及感悟 发布:2025-08-04 09:13:20 浏览:583
传说的教师 发布:2025-08-04 05:09:14 浏览:445
祁东教师招聘 发布:2025-08-04 03:08:14 浏览:453
大专数学教材 发布:2025-08-04 02:41:14 浏览:554
课程教学研究杂志 发布:2025-08-04 01:56:59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