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的作用
1. 语文书的好处
立足课本,系统整合写作资源 人物可引证,诗词可引用,事件可体味,技法可应用,结构可仿作。课本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夏丏尊在《关于写作》中发表观点 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种思想感情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是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胚种的完成。 无论是自由写作或是命题写作,只靠临时搜集是不够的。最好是预先多方注意,从读过的书里,从
2. 语文书的好处
浅析语文书的好处 关键词:语文书 媒介
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一直以来,语文书被公认为传授语文知识之书籍。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语文书用以培养语文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即语文书媒介作用已广泛被认可。
(1) 基础知识的扩展训练
基础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有着奠基石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基础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内容。但大多数教师忽略了一点:若教给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方法,会比直接教授来得更实际、更有效。这时,语文书的媒介作用就可以发挥了。通过语文书的字词教授教给学生查字典解决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一定会达到学生自行掌握字词的效果。
(2)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书中所选篇目都来源各种书籍中的名篇。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有能力的教师总能挖掘语文书中的思想文化内容。最后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仅在知识上得以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品德上得以教育。其实,语文书作为一种媒介,作用远远不止这些。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你将发现,语文书还有“隐性”作用:通过语文书的教学,学生将使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为说明文单元,可以作为此种作用的探究案例。本单元一开始,教师未直接进入课堂,而是先传授给学生“说明文阅读五步法”。
明确说明对象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理清说明顺序
指认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授《中国石拱桥》时,教师让学生先根据五步法自行阅读,把自己能够理解的内容先自行解决,不理解的通过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给予解决。作为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对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有了感性认识。《苏州园林》作为一篇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说明文,可以作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二项素材。通过《中国石拱桥》的教授,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文中问题,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又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在第一单元课文的教授中,再辅以课外阅读的训练。经过一单元的教授,学生基本上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我相信,这种方法学生以形成自觉行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辨识并读懂说明文,问题不会太大。
同样一此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讲讲写作方法的渗透。每篇选文都是一篇典型的范文,教师必须树立这种观念,才可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中国石拱桥》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让学生掌握“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特征来写”很重要。一开始,教师请学生们列出了一系列的桥并让他们找出桥的共同特征。孩子们经过研究、争论最终得到:连接河两岸的建筑物。通过此训练,学生以学会找出事物特征。根据课文中,作者用举例子的写法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当写作对象特别复杂时,平均用力一一介绍,就会显得累赘罗嗦,行文也显得平淡无奇。这样的说明文,作者最好着力抓住事物的几个典型意义的例子,进行介绍,以点促面,以点带面,让读者窥斑见豹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接着教师以“中国的笔”为例,让学生找出笔的共同特征。作完此训练后,教师问道:“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会怎样来说明呢?”学生很快说出:“典型事例法。”经过课堂练笔,学生深刻地记住了写作说明文的方法:写说明文必须明确要写说明对象的特征;用典型事例法写说明对象复杂的说明文。
经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从《桥之美》中学到了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写法;从《苏州园林》中学到分门别类是的写作方法;而从《故宫博物群》中学到了视点定换式的写作方法……一单元学完后,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3) 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渗透
把语文归并为一门基础科学,是聪明的,而把语文归既归并为基本科学,又归并为思想教育读本,是有远见的。其实,作为“大语文”,其思想教育意义以被许多先见之明者发觉并给予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石拱桥》仅仅是在介绍桥吗?茅以升笔下的石拱桥是多么令人自豪呀!中国劳动人民竟有如此创造力,我们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应该在这里得到提升。同时,语文书是美的聚宝盆:既有课文的内容美,又有文字的语言美,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一定会成为“审美专家”的。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语文课本的许多功效并未得到挖掘。社会中始终存在一种误区:语文课本仅为考试服务。这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处于被动。常常感觉“吃力不讨好”“付出没有回报”。
转变此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迫在眉睫。
3. 语文书的好处作用作用!写作文怎么办呢
立足课抄本,系统整合写作资源
人物可引证,诗词可引用,事件可体味,技法可应用,结构可仿作.课本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夏丏尊在《关于写作》中发表观点
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里虽有许多的思想感情,如果那种思想感情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是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胚种的完成.无论是自由写作或是命题写作,只靠临时搜集是不够的.最好是预先多方注意,从读过的书里,从\x0d
4. 语文有什么作用
语文以前又称国语国文,即是中国的语言文章,学习语文,是学习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学习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和习惯,要讲学习语文有什么用?主要是学习、认识、理解、运用和欣赏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方法,品味中国语言文字的魄力,作为中华子孙,自然要认真学好中国语言文字,学好语文!
5. 你认为语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6. 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我想这里的“语文教材”是指学生每学期一本的语文课本吧! 个人认为: 教教材——照搬教材,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教材上有的就教,教材上没的就不管; 用教材——教学语文的教材有很多,语文课本只是其一,还要从其它渠道入手,例如:由某一句话、某一习。
7. 语文书的意义
呵呵,那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教材全解上的一样,你就要怀疑老师教给你的东西是不对的呢?是你觉得老师讲的不对还是教材全解不对呢?
你说没法从语文书中获得东西,但为什么别人介绍时你才发现自己几乎没上过呢?
所以嘛,你不能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睛来看语文,潜意识里的抵制会让你不能看清真实的本质的。你明明就是对语文有点抵触,然后不学,不学自然没有什么收获,没什么收获自然就没有成就感,没成就感就更不学了,恶性循环啊!!要警惕啊!
语文考试的内容,除了些基础知识,根本就不会考你课文的哪一段哪一句的,但是那些考试的知识点,都是老师上课结合那些课文讲的啊。如果没有那些课文,就讲枯燥的语法,句型,表达方式什么的,全是理论知识了。
所以语文书只是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工具,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是教材全解一类的东西。紧扣书本是紧扣书本里的知识点。那些写作技巧,阅读技巧,哪样不是通过老师讲解教材获得的啊?
希望你稍微理解一点了。
ps:老师教给你知识,不是交给你知识。辨析“教”和“交”。
“由”应该是“又”。我相信你都知道这些字的区别,但为什么就打错了呢?对待文字要小心翼翼,每写完一个东西就得检查是否有纰漏。不管以后写正式的报告,还是仅仅写个留言条。
有什么疑问咱们还可以聊聊的。
8. 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是什么
一、凭借功能
二、示范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发展功能
9. 分析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
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凭借功能。
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语言的发展选择和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对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材的优秀作品都是晕晕晕晕的典范,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教育功能
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意、道的内容。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学中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得以实现的。中学 语文的教材蕴涵及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教学中,应该这些教学内容,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骄傲与功能。
示范功能
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除了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示范功能外,还包括训练的难易深浅在内的示范功能。中学语文教学着重于培养基础的、规范的语文能力。语文基础就必须是基本的,规范的。总之,语文教材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运用语言的范例、语文训练的范例。
凭借功能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传递文化,培养能力,培养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等等都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凭借物。特别是语文学科属于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的应用型学科,只有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所以,凭借教材学,凭借教材练,对语文学科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