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历史变迁
A. 南京市历史沿革
南京市(市政府驻玄武区)【沿革变迁】①秣陵县—楚威王七年灭越,筑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同时置秣陵邑,秦王政二十七年(前222年)拆毁石头城,置秣陵县,属会稽郡,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属丹阳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于楚石头城旧址重建石头城,秣陵县迁治所于石头城,并改名置建业县,定都于此。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复名置秣陵县,三年(282年)还治所于秣陵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又迁治所于斗扬柏社(今江苏省南京市武定桥东南),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迁治所于旧扬州禁防军署衙(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旧极恩寺附近)。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②建康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秣陵县淮水(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以北置建邺县,治所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为扬州及丹阳(扬)郡治所。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于建兴元年(313年)改名置建康县。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③湖熟县—汉武帝置胡熟侯国,属丹阳(扬)郡,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东汉改名置湖熟县。三国吴改置湖熟典农校尉(县级)。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湖熟县。南朝陈太建十年(518年)改属建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④上元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秣陵县西南部置临江县,属丹阳郡,治所今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二年(281年)改名置江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江宁县属蒋州,十年(590年)迁治所于冶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属丹阳郡,唐高祖三年(620年)改名置归化县,属扬州。九年(626年)迁治所于白下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金川门外)并改名置白下县,属润州。唐太宗贞观七年(632年)还治所于冶城,九年(634年)复名置江宁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属丹阳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为江宁郡治所,乾元元年(758年)为升州治所,上元二年(761年)改名置上元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立为升州、集庆路、应天府、江宁府治所,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与江宁县合并置南京府。⑤扬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扬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不作为一级行政区,无固定治所。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始为一级行政区,治所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政府驻地历阳镇)。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所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政府驻地寿春镇);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迁扬州治所于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晋武帝泰康元年(280年)平吴二扬州合一,治所建邺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存州并更名蒋州,蒋州直接辖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名置丹阳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名置扬州,七年(624年)复名置蒋州,八年(625年)又复名置扬州,九年(626年)废入润州。⑥丹阳(扬)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迁丹阳(扬)郡治所于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⑦江宁府—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江宁郡,治所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乾元元年(758年)改名置升州,上元二年(761年)废入润州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复置升州,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吴武义二年(920年)改名置金陵府南唐升元元年改名置江宁府,定都于此,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平南唐复名置升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全国分十五路,升州属两浙路,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复名置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改名置建康府,属两浙西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建康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置集庆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名置应天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定都于此,称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后,应天府上京号南京。清世宗顺治二年(1645年)复名置江宁府,属江南省,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为两江总督及江宁布政使司驻地,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⑧江宁县—五代吴天佑十四年析上元县置江宁县,与上元县同城而治,同为升州治所,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武义二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与上元县立为金陵府、升州、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江宁府治所。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与上元县合并置南京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代,四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府复改名置江宁县,为江苏省会。十六年(1927年)直属江苏省,二十二年迁治所于东山镇〔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街道(接江宁区条)〕。⑨南京市—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江宁县置南京特别市,为院辖市,国民政府驻地。十九年(1930年)改置南京市,仍为院辖市,国民政府驻地。1949年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由华东行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降为江苏省辖市,省人民府驻地。
B. 求南京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
南京一共有过多达44个名字,有趣的是,建康路、集庆路居然都曾是南京城的名字。南京历史上曾被称作: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县、秣陵、宣亭县、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归化、金陵、白下、江宁郡、瘅州、上元、瘅州大都督府、江宁县、金陵府、西都、江宁府、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京师、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南京市政厅、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
最被人熟知的是:建业,建康,应天,金陵,天京。
C. 南京的历史
南京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会,和北京、西安、洛阳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古都”!若加上宋以后成为著名首都的开封和杭州,则有“六大古都”的美称。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开发与兴修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代,南京就已经开始筑城了。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筑造冶城,开办了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造城墙,这成为南京有城之始。从出现原始居民起,南京至今大约有6000年的历史。而从最早的古城算起,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越城建造后不久,越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33年,楚成王在今南京清凉山上筑城,叫金陵邑。南京古名为金陵,就是这个由来。
三国时候东吴定都建业,南京称为六朝古都,还是从建业开始的。
东吴以后先后有西晋、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4个王朝相继定都于建业。“金陵自古帝王州”。建业和建康,从三国东吴时起,历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作为“六朝古都”,实际上有着322年的时间。
D. 中国解放后南京的变化和历史变迁
摘要 南京由国民政府的首都变成了江苏省首府,南京军区总部,在全国城市中,综合影响力排第五!南京市江苏的省会,其发展变化也是伴随着江苏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快速发知展,推动了南京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江苏已是中国GDP第三大省,苏南地区成为了我国最发道达的地区之一。南京凭借历史文化的优势,一直是教育文化大市专,引领全省,名校云集,群英荟属萃!南京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的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E. 南京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南京的古称有金陵、秣陵、建邺、建康、集庆、江宁、应天等,具体情况如下。
春秋末年:治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
公元前473年:越城——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是在南京主城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南京主城地区建城的开端。
公元前333年:金陵——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秦汉:秣陵——术士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三国至南北朝:建康——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邺。后改称建康。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隋朝:蒋州、丹阳——隋平毁建康,统于蒋州。至隋大业三年(607年),废蒋州,置丹阳郡,江宁县属丹阳郡。
唐朝:金陵——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
南唐:江宁——升元元年(937年)建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北宋:建康——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
南宋:留都——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集庆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府为建康路。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明:应天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建都应天府,以为南京。
清:江宁府——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
1853年:天京——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
1864:江宁府——同治三年复称江宁府,辖江宁、上元等县。
1912年至今:南京——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
(5)南京的历史变迁扩展阅读:
1、南京的别称:石头城、白下、秦淮、南都;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2、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F.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是什么
先后有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60多个称谓。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朱棣即位,将应天府改为南京。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前541年,吴国在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
前495年前后,吴国在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前473年,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6)南京的历史变迁扩展阅读
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称应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据天象和礼制营建的南京故宫作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形制布局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设计蓝本。
G. 南京历史!!!
范蠡筑越城
【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孙权以其兄孙策的长沙桓王故府为皇宫,规划并建造了周长约11公里的建业都城。�
南唐立国金陵
【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939年,复姓李,更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西据石头 牵��锇紫虑?今大中桥),南接长干山岗(今中华门),北止玄武桥(今北门桥)。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1366年,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筑成的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筑成。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开13个城门,上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明南京城墙的长度大大超过周长29500米的法国巴黎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虽遭600多年的风雨兵火,现尚存21351米,仍为国内城市中最长的城墙。�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1839年6月3~25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协助下,在虎门海滩销毁英、美等国商人上缴的鸦片2万余箱,震动了全世界。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鸦片走私贸易,1840年2月20日,英国派遣义律等率领由40余艘舰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将战火引向中国沿海。1841年4月30日,英国内阁不满足义律与清朝钦差大臣琦善谈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广州谈判、扩大侵略战争的决议,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经验的璞鼎查接替义律。1842年6月,英国由印度增派的援军抵达中国沿海后,璞鼎查率领的英军避实击虚,发动"扬子江战役"。6月16日,英军攻占吴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并于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康华丽"号战舰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使香港沦为英国殖民统治,并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及远东的基地;补偿鸦片烟费与水陆军费,数目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中国人民从此所受压迫更甚;丧失关税自主权;允许英国人寄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大门开始被打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3月8日洪秀全率50万水陆大军兵临金陵城下。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随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孙中山创建民国
【孙中山创建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普遍响应,有24个省宣布独立。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来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经历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后回到南京,受到各界热烈欢迎。12月27日,黄兴乘专车去南京,当晚在江苏咨议局召开各省代表会议,提出3项议案,即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政府组织形式采用总统制,获得会议通过。12月29日上午9时,17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选举以每省1票为原则,孙中山得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乘坐专车离开南京,前往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当晚10时,在总统府内举行了庄严简朴的就职典礼,由徐绍桢担任司仪。典礼开始时,鸣礼炮21响。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致颂词。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并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提出,临时政府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立共和",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临时政府通告全国采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灭与延续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但政权遭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联合进攻,很快夭折。袁世凯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挟孙中山于13日提出辞呈,并迫使临时参议院于15日选举他为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许多同盟会领导人"下野",政权落入军阀袁世凯手中。�
建设紫金山天文台
【建设紫金山天文台】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筹建中央天文台,台址选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1934年9月1日建成,后称紫金山天文台。这是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台,曾有"远东第一台"之称。�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于4月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陈果夫等参加会议,因武汉方面无人参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故只作为预备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国民政府",于4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新政府以胡汉民为主席,伍朝枢为外交部长,王宠惠为司法部长,并于次日公布"清党令",通缉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其他革命活动家共10079人。专门组织清党委员会,以进行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清党"。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形成武汉、南京、北京三个政权鼎立的局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对南京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其中遭日军集体屠杀并毁尸灭迹者15万人以上,被害总人数达30万人以上。在疯狂屠杀的同时,日军对中国妇女进行了野兽般的奸淫,很多妇女被蹂躏后又惨遭枪杀、刀戳和毁尸。在占领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两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日军到处纵火焚烧,被毁房屋达全城1/3以上。无数的住宅、商店、仓库被日军劫掠一空后,再付之一炬。外侨财产也未幸免。1947年3月10日,日本战犯谷寿夫被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处死刑,4月26日枪决;1948年11月4日,日本战犯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12月22日执行。罪魁祸首虽然受到了应有惩罚,但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中国人民认罪。�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被国民政府拒绝,国共和谈破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当天夜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按预定部署,在上自九江、下至江阴的千里江防线上,发动渡江战役。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自安徽芜湖西面荻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由西南向东南迂回到南京的侧背;同日,突破江阴要塞,对南京形成钳形攻势。4月21日,占领了南京江北的江浦县城,次日又攻占浦口、浦镇。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的首都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执政地位。�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1949年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间架桥之议。1930年铁道部美国顾问、桥梁专家华林尔曾作尝试,但终未提出任何具体建议。1936年与1946年两度计划建桥,均因技术难度大、财政无力负担而作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56年批准铁道部进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1959年6月完成定测。9月,国务院通过建桥设计方案。1960年1月正式开工,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建成通车。桥长6772米,铺设长钢轨双线,最大坡度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桥长4588米,路面宽15米。全桥造价2.87亿元,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时间 事件
211年 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南京改名建业
212年 孙权在石头山筑石头城作水军基地
229年 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迁都建业为封建王朝在南京建都之始
230年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280年 晋军攻占石头城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313年 改建邺为建康
317年 东晋王朝在南京建立
420年 刘裕称帝改国号为东晋灭亡
589年 隋军攻占建康,陈后主被俘。隋文帝下令全毁建康城
726年 唐代大诗人李白首次游金陵
937年 南唐建立改建康为江南京再次成为首都
943年 南唐开国皇帝驾奔,葬于南郊祖唐山
975年 宋兵攻入江宁府,后主李煜投降,南唐亡
1034年 北宋建文王庙(今夫子庙)
1076年 王安石任江宁知府,开始实行新政
1129年 金兵渡江,通判杨邦义坚贞不屈,被金兵剖心
1130年 岳飞与金兵大战牛头山
1275年 元兵攻入雨花台,入建康城。改建康府为建康路
1279年 建康设东、西织染局
1366年 朱元璋修筑应天府城,南京为明朝首都
1376年 开始修建明孝陵
1385年 建成鸡笼山观象台
1402年 燕王朱棣率兵入城,自立为帝,即明成祖
1405年 郑和首次下西洋
1408年 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来南京访问
我国古代最大一部网络全书—《永乐大典》在南京遍成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为南都,改京师为南京
1431年 报恩寺琉璃宝塔建成
1645年 清兵入南京,南明灭亡。改南京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1688年 孔尙任来南京写《桃花扇》
1842年8月 在南京下关江面英舰“康华丽”号上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 天京事变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1865年 李鸿章创建金陵机器局
1881年 南洋官电局创办
1886年 马林诊所开设,南京开始有西医院
1894年 兴建南京第一条马路
1895年 金陵机器局工人大罢工。
清政府创办南京第一所新式学校——江南水师学堂
1896年 谭嗣同在南京著《仁学》,推动维新
1897年 南京邮局设立
1898年 鲁迅在南京就读
南京第一所高等学校——江南高等学堂设立
1900年 南京创办磁石式电话通讯
1911年11月 徐绍桢发动起义
12月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中”,黄兴在南京独立讨袁
1919年5月 南京大中学生6000余人在小营操场召开国耻纪念会
1923年 南京万余人举行国民请愿大会
1927年 国民革命军功课南京,英、等国炮轰南京地铁制造南京惨案
1927年3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9年6月 孙中山先生灵柩抵京,安葬于中山陵
1937年11月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为陪都
12月13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南京沦陷
1940年3月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 在国军的努力之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 “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举行
1946年5月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7年3月 日本战犯谷寿夫在南京被枪决
1948年4月 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
H. 南京的名称演变
1、春秋时吴国和越国 先后在今南京市区所筑的冶城和越城,还不能视作行政设置。
2、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
3、秦代在金陵故地设有秣陵(秦始皇见金陵有帝王之气,将金陵改为秣陵,以此来压帝王之气)、丹阳与江乘三县。
4、同秦
5、三国时期,孙吴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并定为首都
6、西晋初,改建业为“建邺”,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故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首都均称建康。
7、六朝时期金陵地区的郡县级设置变动较大。
8、金陵降为一般的州县,并且屡改州县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当时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隋代常称“蒋州”,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升州”等。
9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在金陵设升州大都督府,又分设上元、江宁二县,旋改界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并定为西都。
10、南唐建国后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11、北宋初,改江宁府为升州,不久又复名江宁府
12、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称建康路(呵呵 这是元代设的行政区域),后又名集庆路 13、明代建国后,于1368年以应天府(朱元璋于1356年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南京,1378年定南京为京师。
14、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
15、清代初年,改应天府为江宁省后改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
16、太平天国时期,改江宁府为天京,并以天京为中心设天京省。后清军攻陷天京,又复名江宁府如故。
17、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于江宁府,并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
18、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废金陵道,南京先后被称为“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及“首都市”等名。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南京仍为直辖市。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I. 南京在历史上名称的演变
石头城、建康、金陵、江宁、南京
J. 南京的历史沿革
【主词条:南京历史】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35至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南京猿人化石的出土,是中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同一化石点发现两个人种,全世界只有南京一处。这不仅让“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点发现两个人种的地方,也为人类多地起源论提供了有力依据,中国人并非起源于非洲。
约7000-8000年前,出现了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栖霞地区已有先民创造农业文明。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商周之际,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至2016年已有2587年。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282年改建邺)。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遗址。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六朝建康城是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中国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
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绍兴八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代时改为集庆路,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南京云锦成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纺织业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历时达27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9年后迁都北平,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45年满清入关,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驻地。在经济方面南京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
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于1842年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称作“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为建国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52年9月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月15日,南京改为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辖市改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京、南都、天京、首都(具体时期的名称请参见【南京历史】词条中【府市建置】部分)
别称: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详细内容请参见【南京历史】词条中【建都朝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