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生物
Ⅰ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门应用生物的科学,即利用生物学原理,在生物体内生产实用产品的一项技术。例如,利用鱼类生长激素在鲑鱼体内大量表达,使鲑鱼体重增加五到十倍以上。此项技术正应用到人类医药的生产、农业产量的增加、农业疾病防治,以及生态防护等方面。
生物技术的诞生,得从基因操作技术谈起。基因操作技术源起于一九五三年华生(James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二人对去氧核糖核酸(DNA)双股螺旋结构的预测。到了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学史坦利.可汉(Stanley Cohen)教授发现质体DNA能送到大肠杆菌中进行体外大量培养;以及加州大学贺伯特.波义耳(Herbert Boyer)教授发现革命性酵素——依可阿万(EcoR1),利用此限制性核酸酵素,能将质体DNA的特定片段核酸切割下来,从此开启了基因操作技术的时代,经由二十世纪末的百家争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百花齐放的农业生物技术年代。
生物学习之家
生物技术中常用到的,有基因重组与基因转殖等技术。什么是基因重组技术?简言之,就是一项在体外进行去氧核糖核酸剪接的技术。利用限制性核酸酵素,将特定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下,再用核酸连结酵素,将剪下的基因连接到特定的载体上,最后将含有特定基因的载体送到大肠杆菌内培养,以便获得大量的特定基因。然后配合基因转殖技术,将特定基因送到动物或植物体内表达,以达到基因转殖的目的。
这里所称的载体,有时也被叫作质体,它是细菌体内游离的核酸,具有承接外源基因以及将其带至特定细胞内的能力。至于基因转殖技术,则是利用转殖器如显微注射器或基因枪,将含有特定基因的质体送到动物或植物体细胞及胚中,使特定基因在体内发挥功能的技术。
Ⅱ 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钟现象
1. 猪、牛和羊:这些动物主要在白天活动,夜晚则开始入睡。
2. 猫:与猪牛羊不同,猫在白天会选择休息,而在夜晚则变得活跃。
3. 鼯鼠:这种动物在白天通常待在树洞里,直到夕阳西下后才开始其夜间的活动。
4. 时钟花:产于南美热带雨林的一种常绿藤本植物,其叶片排列酷似时钟的表盘,因而得名。这种植物在每天的特定时间开花和闭合,其花朵每天大约在早晨九点左右开放,下午六点左右闭合,这种规律性行为持续约一周时间。
5. 时钟花的花开花谢似乎遵循着严格的生物钟节律,这一现象与日照和温度的变化紧密相关,并受到一种称为“时钟酶”的内在物质的控制。这种酶调节着时钟花的生理机能,并决定其开花时间。
6. 研究显示,时钟花开花所需的理想温度在18℃至20℃之间,而凋谢时的温度则在28℃至32℃之间。天气晴朗时,花朵通常在上午9至11点开放,下午3至4点闭合;阴天时,开放时间可能延至中午12点左右,闭合时间则推迟至下午5至6点。温度较低时,花朵开放时间可能推迟至下午3点,并且开放不全。而在阴天,花朵可能会在夜间闭合,有时甚至会在第二天早晨凋谢。
7. 18世纪,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对植物开花时间进行了详尽的观察与研究,并在自己的花园中培育了一个“花钟”,其原理正是基于每种花开的时间规律。
Ⅲ 有关身边的小动物的生物小论文500字以上
推荐几篇习作和小动物的写作方法,供你参考,祝你进步!
小狗打架
每逢新春佳节我都要随着爸爸妈妈去楼塔给外公外婆拜年。因为那里的狗很多,所以小狗们会时常为某种原因而打架。真巧,今天早上,我刚走出家门准备去玩就看见了两只小狗打架的精彩场面。只见路上有两只胖乎乎的黑色小狗为了争一块骨头而打得七上八下。我非常好奇,便认真观看起这场“决斗”。
那只稍微大一点的黑狗,抢到了骨头,转身就跑。那只稍小一点的小狗也毫不示弱,紧追上去,使叼着骨头的狗没有喘气之机。就这样,它们跑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时,前面的狗终于被激怒了,回过头来,把那只小狗压倒在地,不让它动弹,顺便想趁机吃掉骨头。可是被压在下面的小狗叫着、挣扎着使上面的狗不得安宁。过了一会儿,那只被压在下面的小狗,居然不叫了、也不挣扎了.大黑狗还以为那只可怜的小狗认输了呢,于是,就在上面的黑狗准备放掉小狗去饱餐一顿时,小狗不知哪来了一股劲,用力抬头,使劲咬住黑狗的身体。黑狗痛得“汪汪”大叫,嘴里的骨头也掉了下来。
这块骨头像是黑狗亲自送上的美餐,刚好掉在了这只狗的嘴边。骨头送到了嘴上,它也不再撕咬压在它身上的狗了。它一口衔住骨头,一骨碌爬了起来,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嚼起自己的“战利品”它一边嚼着骨头,一边“汪汪”直叫,向黑狗摇尾巴示威,好像在说:“老兄还是我赢了吧!”
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场“决斗”呀!
Ⅳ 什么动物是我们身边的
1.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生活在池塘中。
2. 水螅:腔肠动物门,存在于清澈且富含有水草的小河中。
3. 涡虫:扁形动物门,藏身于溪流的石块之下。
4. 蚯蚓:环节动物门,栖息在潮湿且松软的土壤深处。
5. 水蛭:环节动物门,在水田沟渠的淡水中生活。
6. 河蚌:软体动物门,居住于江河湖泊池沼的水底。
7. 蜗牛:软体动物门,常见于墙角、树下等阴凉之地。
8. 乌贼:软体动物门,海洋中的居民。
9. 章鱼:软体动物门,海洋生物,善于藏身于海底岩石缝隙中。
10. 蝗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广泛分布于田野间。
11. 蟋蟀: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在田野中鸣叫。
12. 蚕: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以桑树等植物为食。
13. 蜜蜂: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在花丛中采蜜。
14. 对虾: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生活在浅海海底。
15. 河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淡水岸边是其家园。
16. 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在屋檐、墙角结网捕食。
17. 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干燥地区石块下常见其身影。
18. 蜈蚣:节肢动物门,多足纲,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19. 海参:棘皮动物门,栖息在多海藻的海底岩石缝隙或浅海海底泥沙中。
20. 文昌鱼: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门,沿岸浅海中可以找到它们。
21. 鲫鱼:鱼纲,脊椎动物亚门,淡水鱼,广泛生活于淡水环境中。
22. 鲨鱼:鱼纲,脊椎动物亚门,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
23. 青蛙:两栖纲,脊椎动物亚门,稻田沟渠边是其常见栖息地。
24. 蟾蜍:两栖纲,脊椎动物亚门,阴湿环境中可以找到它们。
25. 蜥蜴:爬行纲,脊椎动物亚门,在田野和旷野中游走。
26. 鸽:鸟纲,脊椎动物亚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
27. 兔:哺乳纲,脊椎动物亚门,广泛生活在地球上各种环境中。
28. 蝙蝠:翼手目,哺乳纲,脊椎动物亚门,岩穴、树洞和屋檐缝隙中是它们的栖息地。
29. 鲸:鲸目,哺乳纲,脊椎动物亚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
30. 狗:犬科,哺乳纲,食肉目,脊椎动物亚门,与人类密切相关,生活在人类周围。
Ⅳ 像青蛙这种益虫我们身边还有什么
像青蛙这一类的益虫有螳螂、七星瓢虫、蜻蜓、赤眼蜂、蛤蟆等。
1、螳螂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2、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触角很短,不太明显,它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
3、蜻蜓
蜻蜓,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差翅亚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实为益虫。
4、赤眼蜂
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不论单眼还是复眼都是红色的,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大多数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动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它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幼虫在蛾类的卵中寄生,因此可用以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室繁育的微小赤眼蜂已成功地用来防治各种鳞翅目农业害虫。
5、蛤蟆
蛤蟆也叫蟾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Ⅵ 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钟现象
猪、牛和羊:
在白天活动.夜晚开始入睡。
猫:
在白天睡大觉.夜晚开始活跃。
鼯鼠:
白天呆在树洞里,夕阳西下后才钻出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