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活性
生物活性和生物学活性没有区别。
生物活性又称生物学活性,在材料领域里主要指能在材料与生物组织界面上诱发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的特性,这种反应导致材料和生物组织间形成化学键合。
在生物矿化过程中,主要指生物材料与活体骨产生化学键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可通过材料表面在人体模拟体液中形成磷灰石的能力能够反应材料在体内的生物活性,此评价材料生物活性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实验所需动物数量,同时增加动物实验的可持续时间。
(1)生物学活性扩展阅读
生物活性常见材料:
1、磷酸钙材料
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以上。
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人材料。磷酸钙纤维或晶须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生物陶瓷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理想增强材料。
2、羟基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Ca10(P04)6(OH)2,简称HA] 。
羟基磷灰石与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相同,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
3、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类能对机体组织进行修复、替代与再生、具有能使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合作用的材料。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glass,BAG)在1969年由Hench发现,由SiO2,Na2O,CaO和P2O5等基本成分组成的硅酸盐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产物能够促进生长因子的生成、促进细胞的繁衍、增强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和骨组织的生长。是迄今为止唯一既能够与骨组织成键结合,同时又能与软组织相连接的人工生物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活性
2.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细胞溶解作用。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介导调理作用和免疫粘附作用。
(4)增强吞噬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趋化性
(5)清除免疫复合物是补体重要的功能,经典途径可防止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旁路途径可增加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性。
(2)生物学活性扩展阅读
补体活化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第一补体途径和第二途径,第二途径亦称为代替途径。据说第二途径与彼列莫等所提倡的备解素系统据说是同一途径,与第一补体途径相比,可由更单纯的物质引起,在比较低等的动物中也能看到。
补体在溶菌或溶血反应时被激活的过程中,11种成分可分为3个功能单位,即:识别单位:包括C1q、C1r、C1s;活化单位:包括C2、C3、C4,膜攻击单位:包括C5、C6、C7、C8和C9。
同一功能单位的补体成分彼此间有化学亲和性,激活后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使细胞溶解这一生物学功能。因此,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可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一般在靶细胞膜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C2、C3、C4、C5均分别裂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片段,分别标以a、b等符号,如 C3a、C3b、C3c等。其中C2b、C3b、C4b、C5b直接或间接结合在靶细胞上,以固相的形式参与溶细胞过程,C3a、C5a游离在液相。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 C5、C6、C7经活化后还可聚合成 C567.并与C3a、C5a一起发挥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即识别单位(Clq、Clr、Cl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分别在激活的不同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功击阶段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