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反应原理
❶ 一遍过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答案
现在王后雄学案上也带教材答案了~
❷ 谁有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点
甲和丙完全等效,甲,丙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
A、甲与丙为等效平衡,P甲=P丙,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所以P甲=P丙<2P乙,故A错误;
B、甲与丙为等效平衡质量m甲=m丙,甲等效为在乙到达平衡的基础上,再加入1mol SO2和0.5mol O2,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SO2转化率增大,m甲>2m乙,故m甲=m丙>2m乙,B正确;
C、对于甲、乙,SO2、O2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c(SO2)与c(O2)之比为定值2:1,丙为分解反应,丙中c(SO2)与c(O2)之比为2:1,故k甲=k丙=k乙=2:1,C错误;
D、甲与丙为等效平衡,Q甲=G丙,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SO2转化率增大,故Q甲>2Q乙,D错误;
❸ 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前提,碱是强碱,例如NaOH。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相同,则它们物质的量相同。盐酸与碱反应形成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醋酸与碱反应形成醋酸钠溶液,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若都是溶液显中性,则醋酸的量就要过量,才能使溶液显中性,也就是说,需要的NaOH的量应该少。使最后的溶液中的成分是CH3COOH和CH3COONa。
❹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
选C:由已知条件可算出反应速率为0.6mol/L·s 当反应物浓度由2mol/L降到1.4mol/L 此时浓度较大,反应速率较快,因此,此时消耗0.6mol/L 时间小于10s
❺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⑴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的化合反应⑤铝热反应
⑵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的分解反应 ②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③ C(s)+ H2O(g) CO+H2 ④CO2+ C2 CO
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热反应△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为kJ/mol
②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H是在298K、101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8、电极反应的书写: 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
⑴电解: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
(放电顺序:I->Br->Cl->OH-)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放电顺序:Ag+>Cu2+>H+)
注意问题:①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用实际放电的离子来表示
②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要注明“通电”
③若电极反应中的离子来自与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则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
⑵原电池:负极:负极本身失电子,M→Mn+ +ne-
① 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 Nm++me-→N
正极: 2H++2e-→H2↑
②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能直接反应:O2+4e-+2H2O→4OH- (即发生吸氧腐蚀)
书写电极反应时要注意电极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反应,若反应,则在电极反应中应写最终产物。
9、电解原理的应用:
⑴氯碱工业:阳极(石墨):2Cl-→Cl2+2e-( Cl2的检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出气口,试纸变蓝,证明生成了Cl2)。
阴极:2H++2e-→H2↑(阴极产物为H2、NaOH。现象(滴入酚酞):有气泡逸出,溶液变红)。
⑵铜的电解精炼:电极材料:粗铜做阳极,纯铜做阴极。电解质溶液:硫酸酸化的硫酸铜溶液
⑶电镀:电极材料:镀层金属做阳极(也可用惰性电极做阳极),镀件做阴极。电解质溶液是用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
10、化学电源
⑴燃料电池:先写出电池总反应(类似于可燃物的燃烧);
再写正极反应(氧化剂得电子,一般是O2+4e-+2H2O→4OH-(中性、碱性溶液)
O2+4e-+4H+→2H2O(酸性水溶液)。负极反应=电池反应-正极反应(必须电子转移相等)
⑵充放电电池:放电时相当于原电池,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原电池的负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做阴极,原电池的正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做阳极),
11、计算时遵循电子守恒,常用关系式:2 H2~ O2~2Cl2~2Cu~4Ag~4OH-~4H+~4e-
12、金属腐蚀:电解阳极引起的腐蚀>原电池负极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原电池正极>电解阴极
钢铁在空气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2Fe→2Fe 2++4e-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2Fe + O2+2H2O=2Fe(OH)2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度
1、反应方向的判断依据:△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H-T△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T△S>0反应不能自发。该判据指出的是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说明实际能否发生反应(计算时注意单位的换算)课本P40T3
2、化学平衡常数:
①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越完全。②纯固体或纯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③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一一对应。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④化学平衡常数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平衡常数实现的。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还是减小与反应吸放热有关。
3、平衡状态的标志:①同一物质的v正=v逆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浓度(颜色)保持不变 ③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只适用于△vg≠0的反应④密度适用于非纯气体反应或体积可变的容器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⑴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必增大,引起反应体系浓度的减小,相当于减压对平衡的影响
⑵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⑶对于△vg=0的可逆反应,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恒容、恒压下平衡都不会移动
5、⑴等效平衡:①恒温恒压,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转化率相同。
②恒温恒容,△vg=0的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转化率相同。
⑵等同平衡:恒温恒容,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化后物质的量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相同,均可达到等同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同,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
6、充气问题:以aA(g)+bB(g)cC(g)
⑴只充入一种反应物,平衡右移,增大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它本身的转化率降低
⑵两种反应物按原比例充,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
⑶初始按系数比充入的反应物或只充入产物,平衡时再充入产物,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速率的计算和比较;浓度对化学速率的影响(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 V-t图的分析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1、强弱电解质:
⑴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其溶液中无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且一步电离;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都属于强电解质。
⑵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其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多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分步写,其余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步完成;弱酸、弱碱、水都是弱电解质。
⑶常见的碱:KOH、NaOH、Ca(OH)2、Ba(OH)2是强碱,其余为弱碱;
常见的酸:HCl、HBr、HI、HNO3、H2SO4是强酸,其余为弱酸;
注意:强酸的酸式盐的电离一步完成,如:NaHSO4=Na++H++SO42-,而弱酸的酸式盐要分步写,如:NaHCO3=Na++HCO3-, HCO3- CO32- +H+
2、电离平衡
⑴ 电离平衡是平衡的一种,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加入与弱电解质相同的离子或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⑵ 电离平衡常数(Ka或Kb)表征了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一定温度下,电离常数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Ka或Kb是平衡常数的一种,与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电离常数增大。
3、水的电离:
⑴ H2OH++OH-,△H>0。升高温度、向水中加入酸、碱或能水解的盐均可引起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⑵ 任何稀的水溶液中,都存在,且[H+]·[OH-]是一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Kw);Kw是温度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而与H+或OH-浓度无关。
⑶ 溶液的酸碱性是H+与OH- 浓度的相对大小,与某一数值无直接关系。
⑷ 当溶液中的H+ 浓度≤1mol/L时,用pH表示。
无论是单一溶液还是溶液混合后求pH,都遵循同一原则:若溶液呈酸性,先求c(H+);若溶液呈碱性,先求c(OH-),由Kw求出c(H+),再求pH。
⑸向水中加入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或c(OH-)<10-7mol/L,但
c(H+)H2O=c(OH-)H2O。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13mol/L,此时溶液可能为强酸性,也可能为强碱性,即室温下,pH=1或13
向水中加入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或c(OH-)>10-7mol/L,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5mol/L,此时溶液为酸性,即室温下,pH=5,可能为强酸弱碱盐溶液。
4、盐的水解
⑴在溶液中只有盐电离出的离子才水解。本质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H+或OH-的浓度减小,从而促进水的电离。
⑵影响因素:①温度:升温促进水解 ②浓度:稀释促进水解 ③溶液的酸碱性④ 同离子效应
⑷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①单个离子的水解:一般很微弱,用,产物不标“↑”“↓”;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
②双水解有两种情况:Ⅰ水解到底,生成气体、沉淀,用=,标出“↑”“↓”。
Ⅱ部分水解,无沉淀、气体,用,产物不标“↑”“↓”;
⑸ 盐类水解的应用:①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②判断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及其浓度大小 ③判断离子共存 ④加热浓缩或蒸干某些盐溶液时产物的判断,如AlCl3溶液 ⑤某些盐溶液的保存与配制,如FeCl3溶液 ⑥某些胶体的制备,如Fe(OH)3胶体 ⑦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明矾净水、化肥的施用等。(解释时规范格式:写上对应的平衡-----条件改变平衡移动-----结果)
5、沉淀溶解平衡:
⑴ Ksp:AmBnmAn++nBm-,Ksp=[An+]m[Bm-]n。
①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平衡移动,不改变Ksp。②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⑵ Q>Ksp,有沉淀生成;Q=Ksp,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Q<Ksp,沉淀溶解。
⑶ 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如锅垢中Mg(OH)2的生成,工业中重金属离子的除去。
6、离子反应:
⑴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量少的物质物质的量为1mol,与另一过量的物质充分反应。
⑵ 离子共存推断题解答时应注意:①判断一种离子存在后,一定注意与之不共存的离子一定不存在;②前面加入的试剂对后面的鉴定是否有影响。
⑶ 离子(或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取少量——加试剂——观现象——定结论
❻ 高中化学所有反应原理及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大全
一、非金属单质(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
1.氧化性:
F2 + H2 === 2HF
F2 + Xe(过量) === XeF2
2F2(过量) + Xe === XeF4
nF2 + 2M === 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 + 2H2O === 4HF + O2
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F2 + 2NaCl === 2NaF + Cl2
F2 + 2NaBr === 2NaF + Br2
F2 + 2NaI === 2NaF + I2
F2 + Cl2(等体积) === 2ClF
3F2 (过量) + Cl2 === 2ClF3
7F2(过量) + I2 === 2IF7
Cl2 + H2 === 2HCl
3Cl2 + 2P === 2PCl3
Cl2 + PCl3 === PCl5
Cl2 + 2Na === 2NaCl
3Cl2 + 2Fe === 2FeCl3
Cl2 + 2FeCl2 === 2FeCl3
Cl2 + Cu === CuCl2
2Cl2 + 2NaBr === 2NaCl + Br2
Cl2 + 2NaI === 2NaCl + I2
5Cl2 + I2 + 6H2O === 2HIO3 + 10HCl
Cl2 + Na2S === 2NaCl + S
Cl2 + H2S === 2HCl + S
Cl2 + SO2 + 2H2O === H2SO4 + 2HCl
Cl2 + H2O2 === 2HCl + O2
2O2 + 3Fe === Fe3O4
O2 + K === KO2
S + H2 === H2S
2S + C === CS2
S + Fe === FeS
S + 2Cu === Cu2S
3S + 2Al === Al2S3
S + Zn === ZnS
N2 + 3H2 === 2NH3
N2 + 3Mg === Mg3N2
N2 + 3Ca === Ca3N2
N2 + 3Ba === Ba3N2
N2 + 6Na === 2Na3N
N2 + 6K === 2K3N
N2 + 6Rb === 2Rb3N
P2 + 6H2 === 4PH3
P + 3Na === Na3P
2P + 3Zn === Zn3P2
2.还原性
S + O2 === SO2
S + 6HNO3(浓) === H2SO4 + 6NO2 + 2H2O
3S + 4HNO3(稀) === 3SO2 + 4NO + 2H2O
N2 + O2 === 2NO
4P + 5O2 === P4O10(常写成P2O5)
2P + 3X2 === 2PX3 (X表示F2,Cl2,Br2)
PX3 + X2 === PX5
P4 + 20HNO3(浓) === 4H3PO4 + 20NO2 + 4H2O
C + 2F2 === CF4
C + 2Cl2 === CCl4
2C + O2(少量) === 2CO
C + O2(足量) === CO2
C + CO2 === 2CO
C + H2O === CO + H2(生成水煤气)
2C + SiO2 === Si + 2CO(制得粗硅)
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 Si(纯) + 4HCl)
Si(粉) + O2 === SiO2
Si + C === SiC(金刚砂)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3(碱中)歧化
Cl2 + H2O === HCl + 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Cl2 + 6KOH(热浓) === 5KCl + KClO3 + 3H2O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4P + 3KOH(浓) + 3H2O === PH3 + 3KH2PO2
11P + 15CuSO4 + 24H2O === 5Cu3P + 6H3PO4 + 15H2SO4
3C + CaO === CaC2 + CO
3C + SiO2 === SiC + 2CO
二、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
2Na + H2 === 2NaH
4Na + O2 === 2Na2O
2Na2O + O2 === 2Na2O2
2Na + O2 === Na2O2
2Na + S === Na2S(爆炸)
2Na + 2H2O === 2NaOH + H2
2Na + 2NH3 === 2NaNH2 + H2
4Na + TiCl4(熔融) === 4NaCl + Ti
Mg + Cl2 === MgCl2
Mg + Br2 === MgBr2
2Mg + O2 === 2MgO
Mg + S === MgS
Mg + 2H2O === Mg(OH)2 + H2
2Mg + TiCl4(熔融) === Ti + 2MgCl2
Mg + 2RbCl === MgCl2 + 2Rb
2Mg + CO2 === 2MgO + C
2Mg + SiO2 === 2MgO + Si
Mg + H2S === MgS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2Al + 3Cl2 === 2AlCl3
4Al + 3O2 === 2Al2O3(钝化)
4Al(Hg) + 3O2 + 2xH2O === 2(Al2O3.xH2O) + 4Hg
4Al + 3MnO2 === 2Al2O3 + 3Mn
2Al + Cr2O3 === Al2O3 + 2Cr
2Al + Fe2O3 === Al2O3 + 2Fe
2Al + 3FeO === Al2O3 + 3Fe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Al + 6H2SO4(浓) === Al2(SO4)3 + 3SO2 + 6H2O
(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
Al + 4HNO(稀) === Al(NO3)3 + NO + 2H2O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Fe + 3Br2 === 2FeBr3
Fe + I2 === FeI2
Fe + S === FeS
3Fe + 4H2O(g) === Fe3O4 + 4H2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CuCl2 === FeCl2 + Cu
Fe + SnCl4 === FeCl2 + SnCl2
(铁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把四氯化锡完全
还原为单质锡 Fe + SnCl2==FeCl2 + Sn)
三、非金属氢化物(HF、HCl、H2O、H2S、NH3)
1、还原性:
4HCl(浓) + MnO2 === MnCl2 + Cl2 + 2H2O
4HCl(g) + O2 === 2Cl2 + 2H2O
16HCl + 2KMnO4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14HCl + K2Cr2O7 === 2KCl + 2CrCl3 + 3Cl2 + 7H2O
2H2O + 2F2 === 4HF + O2
2H2S + 3O2(足量) === 2SO2 + 2H2O
2H2S + O2(少量) === 2S + 2H2O
2H2S + SO2 === 3S + 2H2O
H2S + H2SO4(浓) === S + SO2 + 2H2O
3H2S + 2HNO(稀) === 3S + 2NO + 4H2O
5H2S + 2KMnO4 + 3H2SO4 === 2MnSO4 + K2SO4 + 5S + 8H2O
3H2S + K2Cr2O7 + 4H2SO4 === Cr2(SO4)3 + K2SO4 + 3S + 7H2O
H2S + 4Na2O2 + 2H2O === Na2SO4 + 6NaOH
2NH3 + 3CuO === 3Cu + N2 + 3H2O
2NH3 + 3Cl2 === N2 + 6HCl
8NH3 + 3Cl2 === N2 + 6NH4Cl
4NH3 + 3O2(纯氧) === 2N2 + 6H2O
4NH3 + 5O2 === 4NO + 6H2O
4NH3 + 6NO === 5N2 + 6H2O(用氨清除NO)
NaH + H2O === NaOH + H2
4NaH + TiCl4 === Ti + 4NaCl + 2H2
CaH2 + 2H2O === Ca(OH)2 + 2H2
2、酸性:
4HF + SiO2 === SiF4 + 2H2O
(此反应广泛应用于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O2的含量)
2HF + CaCl2 === CaF2 + 2HCl
H2S + Fe === FeS + H2
H2S + CuCl2 === CuS + 2HCl
H2S + 2AgNO3 === Ag2S + 2HNO3
H2S + HgCl2 === HgS + 2HCl
H2S + Pb(NO3)2 === PbS + 2HNO3
H2S + FeCl2 ===
2NH3 + 2Na==2NaNH2 + H2
(NaNH2 + H2O === NaOH + NH3)
❼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问题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当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此外,在食盐溶液加快生锈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透过这些现象,分析两极反应的实质,便可理解原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原理。锌是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锌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锌离子进入溶液,使得溶液里的正电荷过多;同时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经电流计流入铜片,使溶液里原有的氢离子在铜电极上被还原成氢原子,这样溶液中多余的正电荷就被中和;氢原子又结合成氢分子并放出。铜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铜片 2H++2e-=H2↑ (还原反应)
由于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电流的方向同电子流的方向相反,从正极铜流向负极锌。
在原电池内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流向负极,阳离子流向正极;
碱性介质下的甲烷燃料电池
负极:CH4+10OH - - 8e-===CO32- +7H2O
正极:2O2+8e-+4H2O===8OH-
离子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总反应方程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
燃料电池的负极一定是燃料,因为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所以生成的是CO3^2-不是CO2
负极:CH3CH2OH - 12e- + 16OH- == 2CO3^2- + 11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总方程式:CH3CH2OH + 3O2 + 4OH- == 2CO3^2- + 5H2O ;
从反应方程式中铅的化合态PbO2和PbSO4可知:在稀H2SO4环境中+4价和+2价的铅分别与O2-和SO42-的结合能力强。
(一)放电时:(负极)Pb失2个电子变成+2价的铅后马上与电极周围的SO42-结合成PbSO4附在电极上,电极式为Pb-2e-+ SO42-== PbSO4 ;(正极):PbO2 中的+4价的铅得到2个电子变成+2价的铅后马上与电极周围的SO42-结合成PbSO4附在电极上,释放出的O2-与溶液中的结合成H2O,电极式为PbO2+ 2e-+4 H++SO42-== PbSO4+ 2H2O;故放电时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 2PbSO4+ 2H2O。
(二)充电时:(阴极)电极上的PbSO4中+2价的铅得到电源送来的2个电子变为Pb后释放出SO42-,电极式为PbSO4+ 2 e-==Pb +SO42-;(阳极)电极上的PbSO4中+2价的铅被电源夺去2个电子变为+4价的铅,+4价的铅强行去夺H2O中的O2-,使自己变为PbO2,同时又使H2O中的H+释放出来,电极式为PbSO4+ 2e-+2H2O==PbO2+4H+;故充电时总反应式为2PbSO4+2H2O==PbO2+Pb+2H2SO4。
❽ 关于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问题!!!!
我告抄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但如果你能做到,就不简单了。
这个办法就是把这一册化学书仔仔细细的一句不落的看一遍,就像读课文一样。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所有的原理都在书上写的清清楚楚,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老师,甚至可以上网查,也可以问我。
接着就是做题,主要做类型题,一个类型做一道就要会一道,既不耽误时间,效果又好,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必经之路。
这样慢慢来,你的化学成绩会在稳定中上升,即使下降也不会太离谱。
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的详细目录
第1章化学反应原理与能量变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全章复习与测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
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章复习与测试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1节水溶液
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4节离子反应
全章复习与测试
❿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
先看溶质来本身能电离的源离子数,首先就把NaHSO3放在最后,再看其他三种,H2SO4抑制水的电离,Na2S促进水的电离,而Na2SO4无影响,这样结果就出来了。
氢硫酸本身是电解质,通氧气生成s和水,通SO2也会生成s和水,氢离子浓度都降低。Cl2有强氧化性,氧化氢硫酸,同时生成盐酸,硫酸铜和氢硫酸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硫酸,因此酸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