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历史
家庭成员是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主要社会关系是指你的姑父、舅舅、叔叔、伯伯;政治面貌是指群众、团员、党员、民主党派;政治历史情况应该指你入团入党的时间表,也就是履历表。
例子:父亲,陈某某,群众,在家务农。
一般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不用填隔代亲属,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不用填的,除非有指定要求,有的任职情况也可以不填,看具体情况。
(1)家庭历史扩展阅读:
模版写法:
1、本人历史及政治表现
xx 同志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且本人曾经参加过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政治立场坚定,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面前和重要历史关头均能保持清醒头脑,能够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潮和倾向作英勇斗争。
此外,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同志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积极热心地帮助他人,在工作上积极配合上级,各方面表现突出,可以列为建党对象。
2、现实表现
xx 同志自进入 xxx 大学以来,各方面表现突出。在思想上,该同 志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该同志能密切关注时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在 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工作上,该同志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团委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落实领导布置的任务,处处以身作则, 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生活中,该同志能够坚持严于律己,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并且做到待人以诚、待人以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② 家庭历史故事作文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业是写《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
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③ 简述家庭发展历程
家庭是在人类婚姻制度形成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在人类的家庭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过四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家庭。
1、人类第一种家庭形态和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庭,又称“血缘家族”,是建立在血缘婚基础上的家庭形式,存在于人类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整个时期。其特征是:婚姻集团按辈分划分,即在家庭范围内,一群直系或旁系的兄弟姊妹互相通婚,但婚姻关系基本上排除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婚配。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也互为夫妻。在亲属称谓上无父系和母系的区别,祖父与外祖父、伯叔父与舅父、姑母与姨母、舅母与母亲等都使用相同称呼。血缘家庭的出现是与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狩猎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年龄分工,从而导致原始群分裂为若干血缘家庭的小集团。同原始群相比,血缘家庭已经抛弃了没有婚姻规定的杂乱性交共系,而产生了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婚配的婚姻规例。在血缘家族集团内。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过着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这种“山于血缘家庭的需要而产生的共产生活方式”,是—种“共产制公社”、故亦称“血缘家族公社”。血缘家庭形态在世界上早已绝迹了。它是美国民族学家亨利。摩尔根于19世纪70年代依据遗留在夏威夷的马来亚式亲属制和群婚的残余推论出来的。这一论点冲破了当时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就有的家庭形式观念,并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中国许多学者运用民族学有关血缘婚和马来亚式亲属制材料,补充阐述了血缘家庭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与真实性,并认为,在原始社会史领域,利用亲属制来复原家庭的发展史,是摩尔根的一大贡献。
2、普那路亚家庭是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女子结成配偶关系而产生的家庭形式。“普那路亚”是夏威夷土著部落的用语,意为“意密的伙伴”。
3、在普那路亚家庭基础上出现的对偶家庭是从群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的一种原始家庭形式,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与普那路亚家庭不同的是,配偶关系相对稳定。在缺乏独占的同居,男女分属于不同的氏族,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依附于实行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制氏族公社等方面,与普那路亚家庭没有区别。在我国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泸沽湖一带生活的摩梭人,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妇女在家庭生活和 生产管理上充当主持人的角色, 享有崇高的地位。很多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除了母亲以外,舅舅就是家庭中最值得尊重的人。少年在12岁前后,完成“成丁”礼,就跨人成年人的行列,成为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从此就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 的“阿注”(朋友),过着“暮合晨离”的偶居生活。白天,男人们在各自的家庭里生活和劳动;傍晚,他们分别奔赴自己的女友家里去相聚,第二天一大早再悄悄地离开,返回自己的家庭中。摩梭人在一生中可以自由地更换自己的“阿注”。这种“走婚”现象就是原始的对偶家庭生活的写照。
4、专偶家庭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家庭形式,建立在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上。在这种家庭中,女子必须离开本氏族,嫁到男子所在的氏族,并与丈夫一起生活,生儿育女。专偶家庭改变了过去子女“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情况,血缘关系可以按父系延续。这种家庭成员的明确和固定,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劳动收获不再由氏族共同分配,父亲死后的财物由家庭成员继承。因此,随着专偶家庭制度的确立,氏族公社便趋于瓦解了。
④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家庭的形式有哪些
1. 当前家庭的分析
家庭来源于两性的结合,通过婚姻的而构成,并以婚姻为依
据,这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男女两性依据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两性关系,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从而成为婚姻关系。
家庭的机构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甚大。家庭形式的变化与家庭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家庭功能也对家庭形式变化起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功能在原来有以下功能,(1)经济功能,在早期社会中,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不需要银行,商店和工厂。(2)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给其他成员以威望和地位。家庭比个人重。要,家庭成员多,且很少具有独立性。(3)教育功能,不仅是对婴儿和孩子是如此,就是对青年人也是如此,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身体训练,家庭生活常识教授和其他方方面的教育。(4)家庭为其他成员提供保护。(5)家庭履行宗教功能。如饭前家庭祈祷。(6)家庭具有娱乐功能。对农耕家庭来说,娱乐在家庭。(7)提供情感满足。在现代社会,家庭的这些传统功能因为被其他组织形式取代而发生了部分转移。历
1/5页
史的看,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家庭形式都具有冲击作用,家庭形式的更迭,也是以上几个功能相互适应的结果。现代家庭制度发生了八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日趋增长的离婚率;生育控制的广泛普及和家庭规模的缩小;丈夫和父亲的威胁日益下降;日益增加的非婚姻性关系;妻子为薪水而工作的人数增高;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增强;政府日益替代了家庭的保护功能;家庭中宗教行为的减少。
⑤ 什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血缘家庭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在内部逐渐地选择了按辈份划分的婚姻,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姊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血缘家庭既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现可把家庭分为如下五种顺序相承的不同形态,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独具的婚姻制度:
(一)血缘家庭(亦称血婚制家庭) 这是由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体相互婚配而建立的。
(二)普那路亚家庭(亦称伙婚制家庭) 这是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姊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它也可以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这些妻子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不过,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往往对方彼此也都是亲属。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一群男子伙同与一群女子婚配。
(三)对偶家庭(亦称偶婚制家庭) 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
(四)父权制家庭 这是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的;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闺房的风俗。
(五)一夫一妻制家庭(亦称专偶制家庭) 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
⑥ 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3. 简单回答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答:家庭以及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从家族经济共同体转化而来。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90%左右的企业采用家族拥有或经营的形式。
⑦ 简单说一说从古至今我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历史
我国家庭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家庭关系模式与封建宗法制度相吻合、以父权和夫权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封建型的家庭关系。家庭纵向关系是父母或家长居于最高地位,长辈拥有绝对的统治家庭权力;家庭横向关系是男尊女卑,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家庭地位是很卑贱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80年代,我国家庭关系进入半平权型的模式。家庭纵向关系依然是上下走向,父母继续保持家庭事务决策人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对家庭财产所有权和家庭收入的控制,对家庭其他关系进行纵向干预,传统的家长制仍然在家庭管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同时,社会舆论对家庭养老扶幼职能的强调和我国尊老敬贤传统美德的突出宣传,使得许多家庭在处理家庭横向关系时强调兼顾家庭纵向关系或以纵向关系为重。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家庭关系模式变化的总趋势是往假封建型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只生一胎的人口政策的推广,“子女优先、子女偏重”和“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观念开始左右我国家庭关系,甚至改变着这些关系的性质。在城市家庭或者生了儿子的农村家庭里,独生子女一跃成为家庭“小皇帝”,家庭活动的中心,众人共同保护的重点对象。
⑧ 中国历史上单亲家庭出来的名人
1、欧阳修
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人,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其母发誓守贞不再改嫁,并亲自抚养欧阳修成人。由于没有父亲,欧阳修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学习,他不得已用荻杆在沙地上练习写字。
欧阳修非常聪明好学,“读书辄成诵”,因此长大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副宰相,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栽培。
2、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然而,孟子三岁就没有了父亲,跟着母亲生活。在母亲的教育和培养下,经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历史上著名的教子经历,孟子终成一代圣人。
3、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英雄人物,是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他的一曲《满江红》让人为他的爱国思想所感动千余年。然而,关于他的身世,相信知道的人很多,他出生佃农,家庭贫困,父亲早逝,又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堪忧之际,在母亲的教育下,立下“精忠报国”之宏愿。
4、范仲淹
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随后范母谢氏带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在这里范仲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朱说。
等范仲淹长大一点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就辞别母亲,一个人到应天府的同文学馆刻苦读书,以备日后考取功名。当时冬天的天气异常寒冷,范仲淹生活贫困,为了度日,常常将冷却的粥划为几份,每顿吃一份。
5、霍去病
霍去病18岁时,就随同卫青五次出生,抗击匈奴,在作战中令匈奴是闻风而逃。他曾亲率骑兵八百人,纵向深入匈奴军中,所向披靡,斩匈奴二千余人,是当时的抗匈奴的伟大英雄。然而,霍去病的身世同样悲惨,因为他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他是卫青的侄儿。
卫少儿和她母亲一样,喜欢和男人偷情。当卫少儿和霍仲孺相好生下霍去病后,就厌恶了他,然后移情于更为年轻帅气的陈掌(臣相陈平的曾孙),两人公开姘居。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霍去病却成了抗击匈奴的伟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