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海生物

海生物

发布时间: 2020-11-21 07:09:34

① 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哪些

例如:皇带鱼、大王乌贼、巨型章鱼、睡鲨、变色隐棘杜父鱼、海参。

② 海洋里常见的生物

海洋生物是指复海洋里有生命的制物种,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红海星,鲸鱼,鲨鱼等。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

③ 海洋中有多少生物及种类

海洋中生物的种类与数量都非常丰富。据估计全球海洋中目前生活着各种海洋生物至少有20万种,总生物量大约342亿吨。但是,要比较准确地说出海洋中究竟有多少种生物,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实现。其一,至今人类对深海水域的探测范围极其有限,估计还有一些深海生物尚未被发现;其二,由于自然杂交和遗传变异等作用,新的物种不断出现,而老的物种又在逐渐灭绝,物种的数量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其三,部分海洋生物中还存在着同种异名或异种同名现象。

海洋生物的数量,除了用种类来表述外,更多的还是用其数量的多少来进行表述。比较常用的数量表示方式有两种:一是用种群的个体数量;二是用其产量或资源量。

在已知的所有海洋生物中,若以种群的个体数量表述,要数浮游生物的数量最多,仅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其个体数量即可超过全部大型海洋生物的个体总数;至于浮游植物,其数量要比浮游动物多得多。浮游生物的个体数量虽多,却因其个体一般都非常小,以至于大约需过滤1000万升海水才能获得1千克浮游生物(干品),其代价确实太大,因而至今尚无人尝试去开发利用这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作为海洋中其他生物的初级饵料,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却发挥着必不可缺的重要作用。若以种群的产量和资源量表述,海洋中以鱼类和贝类最多。海洋中鱼类的种类多达25000种,每年仅资源的增长量即高达6亿吨左右,全世界每年的鱼类捕捞量一般都在1亿吨上下。

我国有多少海洋生物我国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海洋生物的种类就有2万种之多,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25%以上。其中,有捕捞价值的鱼类约2500种,虾蟹类约800种,此外还有贝类、海藻类、海参、海胆、鱿鱼、海蜇、海豚等。仅可以入药的海洋生物就多达700余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虽然丰富,但渔业资源量却不丰富,我国渔业资源的最大年可捕量只有730万吨左右,在世界上仅处于中下等的水平。

海洋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为便于记忆和统计,人们常按其特征与属性将之分为若干个类别。海洋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生物系统分类法。该方法将海洋生物先分为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菌类三大类,每个类别再依次按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将海洋生物细分至种。全球目前已发现的海洋动物大约有18万种,海洋植物约2.5万种。

海洋植物海洋植物一般都称其为藻类,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中,藻类又被分为绿藻、褐藻、红藻、硅藻、金藻、黄藻、甲藻、蓝藻等八大门类,每个门再依次按纲、目、科、属、种的顺序进行细分。有时,人们还按藻类的个体大小和生活方式,将其分为浮游藻类和大型固生藻类两大类,其中以浮游藻类的数量最多,大约可占藻类总数的90%以上。在浮游藻类中,数量最多的是硅藻,其最大分布密度是每升海水中可达100个以上。浮游藻类的个体一般都非常小,人们用肉眼很难分得清,大多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大型固生海藻类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却更为直接。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学名江蓠)、海青菜(学名石莼)等不仅是人们喜欢食用的海藻类,有些还可以作为海洋化工等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海带和裙带菜属于褐藻,藻体色泽多呈褐色,幼嫩时呈绿褐色;紫菜和龙须菜属红藻,呈红褐色;海青菜属绿藻,呈绿色。螺旋藻也是人们比较常见的藻类,属蓝藻,呈蓝紫色,其个体大小犹如一小段卷曲的头发丝,是人们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发的一种营养丰富的藻类,被认为是人类最优质的蛋白源之一。

海洋动物海洋动物按动物系统分类学可分为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十几个大门类,每个门类再按纲、目、科、属、种的顺序依次细分。海洋生物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首推海洋动物,鱼、贝、虾、蟹都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产品,也是人类从海洋获取蛋白质的重要蛋白源。

海洋细菌海洋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有些种类可以使海洋生物致病,如某些海洋弧菌类;有些种类则可以作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如海洋酵母类、海洋硫化菌类等。虽然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远不如海洋动物和海洋植物那样密切,但是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分类外,在渔业资源领域,人们还常按各种生物在海洋中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等特征,将之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通常是指游泳能力一般不太强,仅能长年漂浮在海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又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群。其中,浮游植物可以利用海水中的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机物,是海洋中有机物的生产者,也是浮游动物、某些滤食性贝类和滤食性鱼类的食物的供应者;浮游动物主要依靠摄食浮游植物、有时也可摄食海水中的有机物碎屑和其他有机质微粒生活,同时它们又是小鱼小虾的食物。

浮游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比较小,有些种类只有一个细胞,被称为单细胞生物,如硅藻、小球藻、金藻等;有些种类虽然是由几个细胞组成的,但细胞之间没有器官分化,细胞脱离群体后仍可以独立生活,被称为群体生物,如螺旋藻、角毛藻等;有些种类也是由多细胞组成,但细胞间开始有器官与功能的分化,被称为多细胞生物,如轮虫、糠虾等。浮游生物中也有少数个体较大的种类,如水母类中有些种类最大的直径可达2米、须腕长超过5米。一般地讲,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种类占多数,浮游动物一般都是多细胞生物。

世界上第一个对浮游生物进行采集研究的人是德国科学家J.缪勒(1801~1858),他从1846年开始进行环球考察,用特制的浮游生物网采集了大量浮游生物标本。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是指那些游泳能力较强、可以在海水中自由游动、体型相对较大的海洋生物。绝大多数鱼类、虾类,以及鱿鱼、海豚、鲸、海豹等都属于游泳生物。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这一术语是由德国自然科学家N·海克尔(1834~1919)提出的,是指那些大多数时间都在海底匍匐生活或固着生活,或者潜藏于海底泥沙层中过着埋栖型生活的生物,蟹类、龙虾、海参、海胆、海带以及大多数贝类(如扇贝、蛤蜊、牡蛎等)都属于底栖生物。有些鱼类,如比目鱼、鳐、魟等,虽然也具备一定的游泳能力,但因其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海底,因此也被划归为底栖生物。

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是构成海洋水产品的最主要生物,而浮游生物则是它们的重要食物来源。

④ 海底生物有哪些

这个太多了
硅藻、甲藻
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
鲸、海豚、海豹
海蛇、海龟 乌贼、章鱼 对虾、龙虾
太平洋鲱鱼 小黄鱼、真鲷、牙鲑
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 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 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
巢沙蚕、磷沙蚕 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 船蛆 凿石 波纹沟海笋
梭子蟹

⑤ 海里有哪些生物

鲸鱼类:蓝鲸,抹香鲸,虎鲸,齿鲸,剑吻鲸。
鲨鱼类:大白鲨,虎鲨,真鲨,角鲨,六鳃鲨。
海蛇类:阔带青斑海蛇,黑背海蛇,青环海蛇,钩嘴海蛇,平颏海蛇。
金枪鱼类: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
海豚类:黑白海豚,灰海豚,白腰斑纹海豚,中华白海豚。

⑥ 海里有什么生物

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

⑦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当属鲸,鲸类中又以蓝鲸(也称剃刀鲸)的体型最大。

蓝鲸

成体蓝鲸的平均体长雄性可达25米,雌性则可超过26米。国外曾捕获过一条体长34.6米、体重154吨的雌性蓝鲸,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所记录到的个体最大的生物,据说仅其舌头的重量就超过陆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体重。蓝鲸不仅是最庞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即使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蓝鲸,体长也有7米,体重接近3吨。鲸的妊娠期约11~13个月,最长寿命80年以上。虽然鲸的体型庞大但并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潜水本领都很强:最快游速可达37千米/小时,并可数小时内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时以上的游动速度;其潜水深度最深可超过1,000米。其中属抹香鲸的潜水本领最强,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200米,潜入水下的时间可长达1小时。

各类海洋生物的“巨无霸”

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并非鱼类,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应是鲸鲨。根据报道最大鲸鲨体长达21米,体重超过40吨。而体型最小的鱼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及马绍尔群岛的一种缎虎鱼,其体长一般只有1~1.5厘米,体重仅几十毫克,这种鱼需要几万条才有1千克重。

缎虎鱼

软体动物头足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王乌贼,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7米,其中头和躯体长6米,腕长11米;而体型最小的细乌贼体长则仅有1厘米左右。某些种类的章鱼个体也很大,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只太平洋章鱼腕长达7.8米,体重53.6千克。章鱼腕上生有许多吸盘,具有非常大的吸力,体型大的章鱼腕上吸盘多达2000个,每个吸盘的吸力约100克,总吸力可达200千克。

贝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砗磲,其最大个体壳径达1.2米,体重100千克;海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太平洋巨藻,全长可达60米,能从几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长到海面;水母类中体型最大的为霞水母,最大个体伞径可达2.4米,腕长则可达36米;有一种被称为丝带虫的蠕虫类的海洋生物,其体长平均约4.6米,最大者可达30米。这些也都称得上是同类当中的“巨无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当属旗鱼,最快游速可达110千米/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车。旗鱼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体呈流线型,背鳍长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为箭状,尾鳍发达有力,游动非常迅速。

旗鱼

海洋哺乳动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过50千米/小时。

企鹅是海洋鸟类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时可达35千米/小时。

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游泳冠军,当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胴体部的喷管喷射海水来产生推进力,短时游速可达32千米/小时。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从中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海洋生物游速简表种类旗鱼箭鱼金枪鱼海豚鲸鲨鱼企鹅乌贼燕鳐鱼鲤鱼游速(千米/小时)109978050373635323212会飞的鱼

鱼不仅会在水中游泳,有些还会离开水在空中飞翔,这种会飞的鱼被人们称为飞鱼。飞鱼的种类多达上百种,例如在我国南北沿海比较常见的燕鳐鱼就属于会飞的鱼。燕鳐鱼的体长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体呈流线型,胸鳍宽大,展开后呈翼状。当其在水中遇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惊吓时,能以每小时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冲出海面,并展开宽大的胸鳍,像鸟儿那样展翅在低空飞翔。有时为了增加前进的动力,延长飞行时间,燕鳐鱼还经常用尾不停地击打水面。据记载,燕鳐的最长飞行距离达396米,离开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鳐鱼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加以盛产飞鱼而闻名,据说其周围的海洋中飞鱼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超过1米,最大飞行距离近千米。

燕鳐鱼

飞鱼看似会飞,但实际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其鳍既不能像鸟翅那样上下扇动来产生飞行动力,也不能像昆虫翅膀那样不停地快速抖动来产生动力,而只能像滑翔飞机那样,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产生的原动力,冲出海面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仍要再落回大海继续游泳。

能上树的鱼

鱼不仅有会飞的,还有会跑的,甚至会爬树的。在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生活着一种小型海水鱼,学名叫弹涂鱼,体长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鳍和腹鳍的肌肉非常发达,能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跳跃前进,有点像陆地动物的四肢那样。退潮后,弹涂鱼常用其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在海滩上活泼地跳动,因而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跳跳鱼或跳鱼。弹涂鱼有时还能利用其胸腹鳍攀爬到水边的芦苇上或树丛上捕食昆虫。

弹涂鱼

会发电的鱼

鱼类中还有少数种类体内生长着可以产生电流的器官,能释放出电流,用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有的种类可产生比较强大的电流。例如:电鳐的放电电压最高可达200伏(V),完全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大的侵犯者;而电鳗的放电电压最高时可达600伏,甚至可以击昏一头大水牛。虽然它们的放电电压都比较高,但储存的电量有限,经几次放电便消耗殆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放电。

电鳐

据测量,电鳗在放电时的平均电压约350伏,电流可大于1安培(A),瞬时放电电压可达500~600伏、电流近2安培,功率约1千瓦(kw),最高放电电压可以达到650伏。电鳗和电鳐释放的虽然都是直流电,但放电频率可达每秒300个脉冲。

电鳐的自然分布较广,我国海域有时也可以发现。电鳗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电鲶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一带。

懂得“免费旅行”的鱼

海洋中有一种鱼叫做鱼,其头顶上生有一个形状像胶鞋底的大吸盘,它可以用该吸盘吸附到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进行免费旅行,被人们戏称为“免费旅行家”。但是,鱼并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鱼的劳动力,而是与被吸附鱼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因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鱼身上的寄生虫和食物残渣,起到免费清洁工的作用。

冻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本领。例如,生活在南极海域的一种鱼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会凝固,而普通鱼的血液在0.8℃左右就开始凝固了。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血红素比普通鱼少96%,但却含有大量含羟基的特殊物质,而含羟基物质常被人们作为汽车散热器防冻剂的重要成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还生活着一种鲑鱼,即使被冻入冰块中也不会死亡,在冰块融化后还能照样生活。当地人在捕到这种鱼后常将其放到篮子里然后在户外冻起来,想吃时再拿到屋里解冻,解冻后的鱼仍然是活鱼。此外,生活在高纬度海域潮间带的贝类耐寒能力也非常强。例如,我国北方沿海冬季的气温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间带滩涂的文蛤和褶牡蛎经常被冻入冰中。这些贝类被冻到冰中3~5天,解冻后照样还可以存活。

被称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东伦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条名为“空棘鱼”,也称腔棘鱼、矛尾鱼或者拉蒂迈鱼的特殊鱼类,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轰动。因为空棘鱼类的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至白堊纪,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在2亿年前就已灭绝,其中的一支——骨鳞鱼,还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的祖先。空棘鱼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古鱼类的某些特征,例如,其胸鳍骨骼与古代两栖动物相似,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可以在水底爬行;体内有一个类似肺的气囊;尾鳍呈矛形,由3叶组成;鳍条不分枝;鳍与身体之间的空棘鱼骨骼连接方式与古鱼类相似。因而这种鱼被人们称为海洋鱼类中的“活化石”。其后该种鱼又曾在南非、科摩罗等海域被捕获过数条,其中1999年发现的那条还被认为是一个新种。

空棘鱼

产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鹦鹉螺则被人们称为贝类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最早出现于晚寒武纪,在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纪最繁盛,延续至今已有4~5亿年。其外形与现代其他螺类有些相似,但鹦鹉螺贝壳的盘旋方向是沿着同一个平面,而其他螺类的盘旋方向则是三维的。此外,鹦鹉螺的壳内还被横隔片分隔为许多个小室,称为气室,横隔的中部有一个小孔,使各气室相互连通。它的软体部生活在最外侧的一个室内,这个室称住室。鹦鹉螺可以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状态,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适应匍匐生活,也可以适应半浮游型生活。鹦鹉螺的头部生有许多腕状触手,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与乌贼和章鱼等同属一大类。

鹦鹉螺

鲎也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最早见于泥盆纪,同期出现的三叶虫等均灭绝,成为化石生物,而鲎的繁衍却一直延续至今,大约已延续了4亿多年。因而鲎也被人们称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鲎的某些形态结构及幼体发育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其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形态与古老的化石生物三叶虫非常相似,被称为三叶虫幼体。鲎的外形比较怪异,在我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海怪,有些地方也称马蹄蟹。鲎的躯体由头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组成。头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单眼和复眼各一对。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生有6对锐棘,鲎腹面有片状游泳肢6对,其中的后5对肢基部各生有书鳃一对;尾细长而坚硬,剑状,可以自由摆动。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鲎属于节肢动物,与虾蟹同属一大类。目前全世界仅存在5种,比较局限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个区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学名为中国鲎,也称东方鲎或三刺鲎,多栖息于沙质海底,并可潜入沙层内,过着昼伏夜出式生活,有时也能爬到海滩上活动。鲎生长缓慢,大约需要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鲎常常像鸳鸯那样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雄鲎可利用其带钩的附肢匍匐在雌鲎背上,随雌鲎一起行动。鲎的雌雄个体的体型大小差异比较明显,雌大雄小。鲎的血液比较特殊,一般动物的血大多为红色,而鲎血却呈蓝色,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因而血液显红色。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因而鲎血显蓝色。鲎血对细菌的反应非常敏感,受伤后其血液能在伤口处很快凝结,起保护作用。用鲎血制成的试剂可以用于检验内毒素,其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化指示剂。

只见雌性不见雄性的鱼

沿海的渔民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所捕到的鱼全都是雌鱼,雄鱼都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鱼的雌鱼与雄鱼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其中有的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仅个体小,而且外形与雌也不太一样,大多都附着在雌的身上,当雌鱼被捕获时它们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们注意。还有的种类雄鱼发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仅起着产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鱼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宛如雌鱼身上的一条角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因而人们捕获的鱼便只能全都是雌鱼了。

靠爸爸养大的海洋生物

海马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也隶属于鱼类,但其外形与鱼类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其头部像马,与躯体呈90°弯曲;腹部突出;体外被覆有一层坚硬的环状骨片,好似盔甲;尾鳍消失,尾细长,可以卷曲,平时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体上。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育儿袋,繁殖季节雌海马把卵产在育儿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马就在育儿袋中生长发育,直到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育儿袋。这点虽然有些像陆地上的袋鼠,但海马看起来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马是一味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效。

海马

鲆与鲽

鲆鲽鱼有时也称比目鱼,地方名偏口鱼,是鲆类和鲽类两大类鱼的总称。鲆鲽鱼的外形比较特殊,身体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树叶。上侧体色较深,多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下侧色浅,多为白色或黄白色;比目鱼

两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侧,其中一只眼位于头的中间部位,另一只则偏向头的一侧;口虽然也生在头的前端,但开裂方向却不像其他鱼那样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倾斜开裂,偏口鱼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鲆类与鲽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将鱼体侧立起来,使其头朝向前方、偏向头一侧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两只眼均生在身体的左侧(即体色深的一侧在身体的左方)则为鲆,若在身体的右方则为鲽,也即人们常说的“左鲆右鲽”。常见的鲆类鱼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见的鲽类鱼有黄盖鲽(地方名小嘴)、高眼鲽(地方名长脖)、石鲽(地方名石礓子)、星鲽等。

鲆鲽鱼一生多数时间都匍匐在海底,色浅的一侧朝下,色深的一侧朝上,而且上侧的体色还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体色可变得深一些,有时可变得浅些,有时还能出现一些深浅不同的小斑点,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色泽一致,起保护色作用。鲆鲽鱼在小时候形状与普通鱼相似,身体也是呈侧扁形,两只眼分别生在头的两侧,在海水中自由游动。

石鲽

但长至1厘米左右时鲆鲽鱼开始下沉至海底,鲆类身体右侧朝下侧卧于海底,鲽类则左侧朝下侧卧于海底。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鲆鲽鱼体型也随之逐渐改变,身体开始向背腹方向伸展变宽,贴近海底的一侧体色变浅,而朝上的一侧体色变深,同时头部朝下的一侧也逐渐向背方扭转,眼和嘴都随之扭转移位,向下一侧的眼移向背侧,嘴扭转成斜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即变成形态基本与成鱼相同的怪样子了。鲆鲽鱼体形与体色的改变是为了更好适应底栖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鳐与

鳐与,地方名有时通称为老板鱼,也是经常栖息在海底的鱼类。鳐与是两大不同类的鱼,两者的外形比较相似,鱼体皆为扁平的团扇形,后部生有一条长长的尾,游动时身体的两侧上下扇动,好似蝴蝶飞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鳐的尾为细长的棒状,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圆片状尾鳍,尾的上侧还有两片不大的背鳍;而的尾为鞭状,末端细长,没有尾鳍,背鳍大多变异为尖锐的棘刺状。

鳐和与鲆鲽鱼一样,也是长到一定时候身体逐渐伸展而变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鲽类用身体的一侧着底,体形变宽的伸展方向为背腹向;而鳐类与魟类则是腹部向下着底,伸展方向是向两侧,体形变宽,因而其两只眼都移至背侧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鲽鱼那样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头的一侧。太平洋海鳐是鳐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体宽可达7.6米,重1,300千克。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为什么都不属于鱼类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等虽然都被人们称为“鱼”,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鱼,而是其他类别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鱼”的称呼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罢了。

鲸鱼学名鲸,因其外形与鱼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长年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鲸鱼。其实鲸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并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鲸的呼吸器官为肺,需要经常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幼仔为胎生,幼鲸需要雌鲸的乳汁喂养,这些特征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相似,与鱼类则完全不同。外观上,鲸与鱼最明显的区别是鱼类尾鳍呈垂直方向,而鲸类的尾鳍呈水平方向,鱼类头部两侧有鳃裂,而鲸的头部两侧无鳃裂,但在头部上侧有呼吸孔。

杂色鲍

鲍鱼学名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贝类。其体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状贝壳,属单壳贝类。鲍的足部肥大,肉细嫩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我国,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珍”之中,与海参、干贝、燕窝、鱼翅等齐名。全世界共有鲍100多种,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鲍国,近几年的鲍鱼产量中有2/3以上为养殖产量。我国沿海自然分布有8种鲍,其中有一定产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两种,分别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两种鲍中以皱纹盘鲍的味道最鲜,肉质最好,价格也最贵,为鲍中的上品。但是,两种鲍的外形又比较相似,一般人不易区分。其主要区分方法是:皱纹盘鲍的壳孔数(即贝壳右侧的一列小突起顶端的开孔数目)一般为3~5个,而杂色鲍的壳孔数一般为7~9个;前者个体较大,野生个体贝壳表面大多为绿褐色,养殖个体一般为绿色或翠绿色;而后者的最大个体一般不超过8厘米,壳色大多为红褐色至暗褐色。

皱纹盘鲍

鱿鱼也称柔鱼或乌贼,章鱼的学名为蛸,它们均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筒状或者椭圆形的胴体,胴体的前部为头,头的两侧生有一对大眼睛,头前部还生有10条或8条长长的腕状足。腕足都生在头上,这也是它们被统称为头足类的主要原因。鱿鱼的胴体一般多呈圆筒状,头上生有10条腕,其中的8条腕的长度略短于胴体,另外两条腕在捕食时可迅速伸长,伸展时大约为胴体长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时则可缩至与其他腕基本等长。鱿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进与后退灵活自如,有时简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章鱼也称八爪鱼,其胴体多为椭圆形,头上生有8条等长的腕,腕的长度大约为胴体长度的2~5倍,因而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前者为十腕目而后者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种类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类不小心被其咬伤或者蜇伤后会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有一种被称为“海黄蜂”的水母,其体内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性超过陆地生物中毒性最强的眼镜蛇毒的毒性。该毒液被稀释1万倍再注入实验生物体内,几秒钟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伤往往是致命的。我国沿海一些常见的大型水母类,如海蜇等,其触手上也生有刺细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伤,轻者能引起红肿剧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伤,大多也是致命的。贝类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喷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伤后能引起红肿剧痛。我国南方海域生长的刺冠海胆的壳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伤也能引起红肿剧痛。

海黄蜂水母

此外,还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误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鱼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鱼类了。该鱼的肝脏、卵巢、血液、皮肤、眼球等均含有剧毒,被称为“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会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

河鲀

鱼的肉白嫩细滑,味道非常鲜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险而食之,在日本甚至还有“拼死吃河豚”之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发生。除河豚之外,鲅鱼(马鲛)、草鱼(鲩鱼)等的肝脏中也含有毒素,鲐鱼(鲭)等红肉鱼类储存不当还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组胺”的有毒物质。某些贝类,如贻贝、毛蚶等,有时体内会积蓄一种被称为“贝毒”的有毒物质,人们一旦食入这些毒素后,轻者可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重者则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体内,特别是鳃上及消化道内,容易积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则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疾病。例如,发生在我国江苏如东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的甲型肝炎爆发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产品后容易引发上吐下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净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击人类,并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最多的鱼类是鲨鱼。

噬人鲨

全世界鲨鱼约有350种,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种类才可能袭击游泳者和冲浪者,对人类造成危害。噬人的鲨鱼中以大白鲨对人类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对游泳者的威胁最大。此外,噬人鲨、虎鲨、双髻鲨、长尾鲨等也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南亚沿海,鲨鱼袭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游泳者经常是“谈鲨色变”。

⑧ 什么海洋生物有什么药用价值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陆漂移假说,现在海洋在很早以前其实也就是陆地。那么在陆地上我们找到了很多生物都拥有药用价值,毫无疑问海洋肯定也有很多生物拥有药用价值。

现在在海洋中发现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了,但是着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陆地的资源慢慢枯竭,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在开发海洋宝藏的时候,要循循渐进,保持自然的平衡索取有度,这样的话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海洋的作用,找到更多的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来治疗人们的疾病。

⑨ 海洋生物

编辑本段乌贼(Sepia)
亦称墨鱼.墨斗鱼.它是投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
乌贼目(Sepia officinalis.乌贼的一种.Sepioidea)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特徵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约有100种.体长2.5-90公分(1-35寸).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腕及触腕顶端有吸盘.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乌贼属(Sepia)种类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互食.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肉可食.墨囊可制墨水.内壳可喂笼鸟以补充钙质.现代的乌贼出现於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
俗称墨鱼.渔业捕捞量很大.肉鲜美.富营养.乌贼科动物的总称.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种类有巨型乌贼.枪乌贼.金乌贼(俗称鱿鱼)等等)我国常见的乌贼有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编辑词条墨斗鱼
乌贼俗称墨斗鱼.乌鱼.因其没有脊椎骨.虽然被叫做鱼.其实它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软体动物.乌贼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全身皆可入药.乌贼的内壳.在中医学上称为海螵蛸.乌贼骨.海螵蛸在中医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草纲目>中记载海螵蛸"诸血病皆治之".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的功效.海螵蛸是治疗胃部疾病的主药.用海螵蛸配置的治疗胃病的的中成药.在治疗胃部疾病时.都发挥了显著的疗效.海螵蛸是治疗各种出血的良药.我国有许多用海螵蛸治疗出血的良方.治疗胃出血.可以用海螵蛸加白芨共研细粉.内服治疗,治疗肺结核咳血.可以将海螵蛸.仙鹤草.茜草煎后服用.对于外伤引起的出血.可以将海螵蛸.骨粉.蒲黄碳各等分研磨后撒在伤口治疗.海螵蛸还可以用于拔牙和鼻部手术止血.乌贼直肠末端膨大的部分叫做墨囊.是乌贼在遇到危险时.向强敌施放墨汁的容器.乌贼墨的主要成份是乌贼墨黑色素.它是全身性止血药.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此外.药理研究还发现.乌贼墨对急性放射病有预防作用.乌贼骨经过一定的制备.可以得到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除此之外.从乌贼体内还能提取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物质.乌贼肉煮食.可以治疗妇女血虚经闭.乌鱼蛋可以开胃利水.乌贼确实全身都是药.

提起章鱼.它可是海洋里的[一霸".章鱼力大无比.残忍 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章鱼是一种敏感动物.它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推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包括中枢神经 和周围神经两部分.而且在脑神经节上又分出听觉.嗅觉和视觉神经.它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眼.眼不但很大.而且睁得圆 鼓鼓的.一动也不动.象猫头鹰似的.眼睛的构造又很复杂.前面有角膜.周围有巩膜.还有一个能与脊椎动物相媲美的发达的 晶状体.此外.在眼睛的后面皮肤里有个小窝.这个不同寻常的 小窝.是专管嗅觉用的.
章鱼之所以能在大海里横行霸道.是与它有着特殊的自卫和 进攻的[法宝"分不开的.
首先.章鱼有八条感觉灵敏的触腕.每条触腕上约有 300多 个吸盘.每个吸盘的拉力为 100克.想想看.无论谁被它的触腕缠住.都是难以脱身的.有趣的是.章鱼的触腕和人的手一样. 有着高度的灵敏性.用以探察外界的动向.每当章鱼休息的时候.总有一二条触腕在值班.值班的触腕在不停地向着四周移动着. 高度警惕着有无[敌情",如果外界真的有什么东西轻轻地触动了它的触腕.它就会立刻跳起来.同时把浓黑的墨汁喷射出来. 以掩藏自己.趁此机会观察周围情况.准备进攻或撤退.章鱼可以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过半小时后.又能积蓄很多墨汁.章 鱼的墨汁对人不起毒害作用.
其次.章鱼有十分惊人的变色能力.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皮肤的颜色.使之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有人看到即使把章鱼打 伤了.它仍然有变色能力.美国科学家鲍恩把一条章鱼放在报纸上解剖.令人惊讶的是即将死去的章鱼在它身上竟然出现了黑色 字行和白色空行的黑白条纹.当时鲍恩惊呆了.有人问:章鱼怎么会有这种魔术般的变色本领呢?原来在它的皮肤下面隐藏着许 多色素细胞.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每个色素细胞里还有几个扩张器.可以使色素细胞扩大或缩小.章鱼在恐慌.激动. 兴奋等情绪变化时.皮肤都会改变颜色.控制章鱼体色变换的指挥系统是它的眼睛和脑髓.如果某一侧眼睛和脑髓出了毛病.这 一侧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颜色了.而另一侧仍可以变色.再有就是章鱼的再生能力很强.每当章鱼遇到敌害时.有时它的触腕被 对方牢牢地抓住了.这时候它就会自动抛掉触腕.自己往后退一步.让断触腕的蠕动来迷惑敌害.趁机赶快溜走.每当触腕断后. 伤口处的血管就会极力地收缩.使伤口迅速愈合.所以伤口是不会流血的.第二天就能长好.不久又长出新的触腕.
最后一点.章鱼有高超的脱身技能.由于章鱼能将水存在套膜腔中.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因此它离开了海水也照样 能活上几天.有人目睹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学者把章鱼放在篮子里.提着它上了电车.过了十来分钟.突然从电车后部发 出了尖叫声.原来章鱼竟从半寸大小的篮眼里钻了出来.爬到了一位绅士的大腿上.使他歇斯底里地怪叫起来.这是因为章鱼能 使自己那胶皮一样柔软的身子变成饼状的缘故.
章鱼喜欢钻进动物的空壳里居住.每当它找到了牡蛎以后. 就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牡蛎开口的一刹那.章鱼就赶快把石头扔进去.使牡蛎的两扇贝壳无法关上.然后章鱼把牡蛎的肉吃掉. 自己钻进壳里安家.就这一点足以说明章鱼不是愚笨之辈.其实章鱼的智能远不止于此.它还会利用触腕巧妙地移动石头.这对 于章鱼来说.石头既是它们的建筑材料.又是防御外来敌害攻击的[盾".一旦自己无处藏身时.章鱼就会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 它们会把石头.贝壳和蟹甲堆砌成火山喷口似的巢窝.以便隐居其中.章鱼在出击时.常常求助于石头.有时它将一块大石头作 为挡箭牌.置于自己面前.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石盾推向敌害来袭的一侧.同时利用漏斗向敌害喷射墨汁.当它要退却时.又会 用这石盾断后.
章鱼又是出色的[建筑家".说来也怪.它每次建造房屋都 是在半夜三更时分进行.午夜之前.一点动静也听不到.午夜一 过.它们就好像接到了命令似地.八只触手一刻不停地搜集各种石块.有时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 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 头.在有章鱼喜欢栖息的地方.常有[章鱼城"出现.这些由石头筑成的[章鱼之家"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章鱼好斗成性.它也有点软欺硬怕.碰到比自己厉害的对手.它就施展[丢卒保车"的战术.如果碰到不及自己的对手.它必 然把对方打败为止.有人目睹了这样一场有趣的场面:章鱼和龙虾的搏斗.龙虾属于节肢动物.它喜欢栖匿于岩石的缝隙内以及 乱石堆或两端有出口的隧洞中.有一天.一条大章鱼正在虎视眈眈地游着.对面急冲冲地游过来一只大龙虾.龙虾边游边想:[ 就凭我这对大螯夹.碰到个体不大的鱼.每次都是夹到鱼断." 这时.它已经来到了章鱼的面前.两雄相遇.先是互相怒视对方 片刻.沉不住气的龙虾.凭着自己那坚硬的甲壳和锐利的大螯夹.首先向着章鱼猛扑过去.章鱼自知这次搏斗会百分之百的胜利. 所以它不慌不忙地躲闪了过去.紧接着龙虾又是第二次.第三次朝章鱼扑杀过去.其结果都一一被章鱼灵巧地躲了过去.这时的 龙虾有些气急败坏.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聪明的章鱼开始运用第一个战术--变色.章鱼一会变红.一会变绿.一会儿发亮. 一会儿变暗.顿时把龙虾弄得眼花缭乱.这时的龙虾气上加气.便一个劲地用尾巴拍打着自己的胸部.经这么一折腾.龙虾真的 有些精疲力尽了.章鱼又使出了第二个战术--放触手.用它那长着几百个吸盘的触手.把龙虾包围的很严实.早巳火冒三丈的 龙虾.有这么一个好机会.它那肯放过.于是马上伸开钢锯般的大螯夹死死地夹住章鱼的触手.这时龙虾心想:[奇怪.平时夹 鱼那么容易.这回怎么就夹不断了呢?"尽管夹不断.龙虾也绝不放松.在这胜负难分的时刻.章鱼最后拿出第三个战术--喷 射[烟雾弹".顿时.周围一片漆黑.呛得龙虾辨别不出方向.被麻痹的动弹不得.一场精彩的搏斗.以章鱼胜利而告终.章鱼 把龙虾拖到安静的地方.独自品尝龙虾的美味佳肴.
别看章鱼对待[敌人"凶狠残忍.对待自己的子女却百般地 抚爱.体贴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愿.
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似 的卵.从此它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宝贝.而且还经常用触手翻动抚摸它的亮晶晶的卵.并从漏斗中喷出冰挨个冲洗. 直等到小章鱼从卵壳里孵化出来.这位[慈母"还不放心.唯恐自己心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欺侮.仍然不肯离去.以至最后 变得十分憔摔.也有的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章鱼凶狠残忍.诡计多端.下海的人遇到它是十分危险的. 但是人们还是有办法对付它.只要迅速切断章鱼的双眼之间稍高 处的神经.就可以摆脱险境了.章鱼的肉鲜嫩可口.渔民们就根据章鱼喜欢钻入贝壳的习惯 常常在贝壳上钻个洞.用绳串在一起沉到海底.待章鱼钻进去安了家.再往上拉起来.这样便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捕到一些章鱼了.
---摘自<海洋世界>1997.2 作着:曹玉茹
章鱼.说是鱼却不是鱼.它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
章鱼的攻防本领之全令人惊讶.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章鱼一旦被捉到岸上.它从不会搞错海在哪个方向.科学家至今都弄不明白.它何以有此本领.章鱼的身体极其柔软而富有弹性.能穿过很窄小的缝隙.它与小蜥蝎一样.能用障眼法逃生.一旦触手被别的动物咬住.自断其手逃之夭夭.断处不流血.周围的皮会自行合拢.第二天伤口就能自愈.很快又长出新的触手.章鱼和变色龙一样能随环境而改变体色.在受惊.发怒时也能改变体色.这或许是章鱼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章鱼有喷出墨液掩护逃生的本领.墨液含有麻醉物质.能麻痹被罩住的动物.
章鱼外貌虽丑.功夫虽高.可绝不凶残.它们是极其温和友善而又胆小的动物.在己知的200来种章鱼中.多数个体都很小.只有在北太平洋才生活着大型品种.它们的触手有5-10米左右.体重能达到45千克.至于深海中是否还有更大的巨章.有待考察证实.想象中遭遇巨章一定是可怕至极.但人们在水下潜泳极少能见到章鱼.它们不喜欢平坦的海底.总是躲在岩石的空穴里.
你如果在水下真的与章鱼相遇.也不必过于惊慌.它们总是主动退避.法国有位著名的专家库斯德曾专门对章鱼作过观察.他潜入水下.找到章鱼的洞穴并向它靠近.章鱼显得十分紧张.身子立刻膨胀起来.紧紧盯着来访者.把触手伸出洞外.把周围能抓到的物块都用来加高自己的掩体.似乎想严密地封住自己的藏身洞穴.体色还会因惊吓而改变.一旦发现来访者不肯离去.它就会自己逃离藏身之地.先把身体变得扁平.紧贴海底.慢慢地爬出掩体.眼睛始终警惕地盯着你.突然快速逃离.
潜水员经常在水下碰到章鱼.依他们的经验.只有当章鱼被吓着的时候.才会抓住身边的物体.如果这时有人在旁边的话.它就会抓人.不过它抓东西的目的只是作为依托.如果被抓也不必惊慌.只要轻轻捉住章鱼与它一起浮上水面.这时它绝不反抗.到水面后.只要轻轻拍它或抚摸(但不要挠痒)它的身体.它就会自己松开触手离你而去.
许多潜水者都证实.章鱼绝不主动攻击人.它在迫不得已时.宁可用别的逃生方法.也不采取进攻行动.如它会变色示惊或喷出[烟雾".总之是想方设法离你而去.只求能尽快地藏身到掩体中去.
事实说明.章鱼是一种胆小.温和的动物.但鉴于章鱼的触手很有力.吸盘又难于摆脱.所以在水下遇到大型章鱼.还是远离它为好.以免
产生误解而缠到你的身上.
章鱼还是一种极友善和聪明的动物.在水族馆中的章鱼.很快能和饲养员混熟.它们像小狗.小猫一样.喜欢受到主人的注意并与之玩耍.调皮的章鱼还会主动向观众射水逗乐.有的饲养员有过这样的经验:喂食时.故意把饵握在手心里.章鱼用触手把你的手指扒开.取走美味,如果是螺.贝之美的饵料.取走后.到水底还会检查一番.似乎怕你用贝壳骗它.
雌章鱼也许是世上最尽心也是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它一生只生育一次.产下数百至数千个卵(大型的数量少.越小越多).藏于自己的洞穴之中.在孵化期间(不同品种需要不同的时间.通常是4-6周).雌章鱼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洞穴.不吃也不睡.不仅要驱赶猎食者.还要不停地摆动触手保持洞穴内的水时时得到更新.使未出壳的小宝贝们得到足够的氧气.小章鱼出壳的那天.母章鱼也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职责.精疲力竭而死去.世上有几种动物能有这么伟大的母性!
章鱼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对人又很亲善.所以欧洲有些地方的渔民.很早就知道训练章鱼捕捉海底的贝.蟹甚至鱼类.章鱼天性好奇.肯学.还有很好的记忆.对掌握的经验永不忘记.形状古怪的章鱼却有如此好的[脑子".实在令人称奇.难怪有些科幻小说.如<星球大战>的作者.竟把火星人描绘成章鱼形的怪物.在海洋动物中.海豚以体态漂亮.善解人意而赢得人类的特别宠爱.或许丑八怪章鱼的[智力".更值得人类去开发!

章鱼
octopus
复数作octopuses或octopi.
章鱼又名八爪鱼 (英文名octopus).同属海洋软体动物.
八腕目(Octopoda)头足类软体动物的通称.但严格意义上仅指章鱼属(Octopus)动物.广泛分布於浅水中.
章鱼的大小相差极大.最小的章鱼是乔木状章鱼(O. arborescens).长约5公分(2寸).而最大的种可长达5.4公尺(18尺).腕展几达9公尺(30尺).典型的章鱼的身体呈囊状,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能有力地握持他物.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
章鱼将水吸入外套膜.呼吸后将水通过短漏斗状的体管排出体外.大部分章鱼用吸盘沿海底爬行.但受惊时会从体管喷出水流.从而迅速向反方向移动.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汁似的物质.作为烟幕.有些种类产生的物质可麻痹进攻者的感觉器官.
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lgaris).体型中等.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栖於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主要以蟹类及其馀甲壳动物为食.该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又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故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变化之快亦令人惊奇.
章鱼雌雄异体.雄体具一条特化的腕.称为化茎腕或交接腕.用以将精包直接放入雌体的外套腔内.普通章鱼於冬季交配.卵长约0.3公分(1/8寸).总数在10万以上.产於岩石下或洞中.幼体於4-8周后孵出.孵化期间雌体守护在卵旁.用吸盘将卵弄乾净.并用水将卵搅动.幼章鱼形状酷似成体而小.孵出后需随浮游生物漂流数周.然后沉入水底隐蔽.
章鱼主要以虾蟹为食.但有些种类食浮游生物.许多海鱼以章鱼为食.在地中海地区.东方国家及世界上一些其他地区.长期以来人们视章鱼为佳肴.

热点内容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
常州一女教师与男 发布:2025-07-10 04:08:29 浏览:752
生物质热电厂 发布:2025-07-10 03:37:47 浏览:304
历史民权 发布:2025-07-10 03:34:51 浏览:53
tea化学 发布:2025-07-10 03:06:29 浏览:355
漫画题师德 发布:2025-07-09 23:54:29 浏览: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23:36:43 浏览:82
视频直播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22:55:16 浏览:851
生物科幻 发布:2025-07-09 22:20:43 浏览:133
英语在线翻译中文 发布:2025-07-09 20:39:43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