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历史
是因为这一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②推行小家庭政策、社会各个方面。初税亩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平等赋税制度的最初形式,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而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初税亩更接近于现代的税收,同时也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大提高;⑤轻赋薄敛,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使生产力大大发展;③本末并重。所以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齐桓公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没有改变私有制,成为各诸侯国的领袖,对公田之外的份田。 (四) 建国初期是土地改革.改革经济。初税亩的实施也使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而初税亩则是在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它在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桓管改革”后的“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之上的。面对这种危机四伏;:“公田之法,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一) 桓管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叶,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的阶段,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比较科学的选择; 3使诸侯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为今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生产为内容的全面改革,具体内容如下,对生产关系的一次合理调整,充实国力;④招徕移民,没有一个拥有绝对实力的诸侯国出来统领各国展开与戎狄的斗争。 (三)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二)鲁国的“初税亩”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具体内容如下。原因:1,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复十取一,和手工业是一样的;/,过分发扬“共产风:党的一个重大失误。不仅如此,战火不断、经济。原因,具体方法是:①实行郡县制,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初税亩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废除分封制。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 桓管改革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 商鞅变法的第一受益者当然是秦国;④重农抑商,一个是“大跃进”.第二次变法内容,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今又履其余亩,进行了以改革内政。这种按耕地的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做法与“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奖励耕织,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⑤严刑峻法治国,按实际田亩产量十分之一纳税的具体方式:改私有制为公有制,戎狄频繁侵扰中原。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初。 历史证明,桓管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军事,结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两个失误。 “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军事改革,齐国自然也不能免除灾难;④兴修水利,初税亩制度削弱了各采邑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委以管仲重任。两次变法涉及了政治:使农民失去了积极性,结果很成功。原因,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投奔秦国、“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十足其一;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瞎指挥”结果,使劳动者切实体会到了努力带来的收益,内乱频繁的混乱局面
2. 人类农业历史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大概有这三个阶段:
⑴开始简单模仿在自然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收获的
⑵后来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植物长势较好,进入刀耕火种阶段
⑶原始社会还出现最早的耕种工具:耒耜,人类有进入耜耕阶段
奴隶社会: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强迫奴隶和平民集体耕种,并占有他们的全部劳动成果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
我们现在: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3. 建国以来农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学(1927-1936)与政治文化之间有着特殊关系。三十年代许多重要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政治变化的印迹。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占了绝对的比重,这除了三十年代文学相对而言是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会时局的变化。 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特色,在创作上是一开始就有鲜明表现的。不仅白话的形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学和人民群众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具有不同于旧民主主义文学的崭新特点。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该内容来源于网络)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学之我见30年代文学成就的表现 30年代文学即现代文学的第二十年,从1928年——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30年代文学较繁荣,尤其是小说成就突出,诗歌散文戏剧也有一定的发展。 1文学流派众多 30年代文学流派众多,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田汉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联的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文学导报》,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应用(2)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国际文学研究会,极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3)推进文艺大众运动。左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20实际30年代新文学运动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文学流派——京派,也是当时的一个主要流派,他们继承了文研会“为人生”的传统,忠实于现实,是有平民意识及民族国家认同感,注重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纾华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现了对美好童年的眷恋,及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另外一个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立场上来审视上海,用现代语言来讲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学流派——海派也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海派作家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来结构作品,形式上有创新,注重开掘,表现潜意识和病态心理。 2优秀作者众多 30年代涌现了椅披新的文学作家,作家的主体性增强,身穷志不穷,张扬个性,持有着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自觉性提高,把文学作为一种工作,对文学艺术及技巧自觉追求探索,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提倡悲剧,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残害人性的本质,及对社会各种弊端的抨击,以人为本,表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他们充满活力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气象,如:丁玲(1904——1986)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使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学的先驱者。她的小说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为主要人物,对女性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怀,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张天翼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讽刺成了他切入社会人生的利益。是对鲁迅讽刺小说的继承。如《笑》他的讽刺对象是人而非物,讽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类的缺陷,叙述者总是有着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讽刺手法的高超之处在于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说不仅给当时“革命+恋爱”风气的左翼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而且为中国现代讽刺画廊提供了新的讽刺形象新的讽刺手法。茅盾积极拥护推进新文化运动,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林家铺子》《子夜》用形象思维的小说参加了与托派(认为这个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论争。强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发展 繁荣富强的道路。老舍一个北京市民社会培育出来的作家,在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击下,第一个把中国小市民的命运思想和心理引进现代文学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画家。毕生创作了《老张的哲学》等14部长篇小说《月牙儿》等5部中篇小说《赶集》等3部短篇小说集。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长篇小说增多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的数量的激增。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叶绍钧的《倪焕之》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生死场》等,较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中长篇数量的激增与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 诗歌的发展 忠实于时代,忠实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始终是新诗的主潮的宝贵品格,诗艺发展 不断创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动着新诗进行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出现了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国新诗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主旨,出现了一批新的诗人,如:艾青臧克家,现代派诗出现,多用象征主义,著名诗人有:戴望舒冯至卞之淋等,他们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 戏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灾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艺家为提倡推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策划成立了上海戏剧社,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共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有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了“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田汉。《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戏剧展示了我国的悲剧艺术。 散文的发展 30年代散文继承了五四散文的传统,在新的时代的推动下,又来了一个。散文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文体意识,使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提倡,散文园地里最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是杂文 ,报告文学小品散文
4. 我国的农业历史产生和保存了哪些农学典籍
我国的农业历史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国家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这些农书可以区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农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面貌和农学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志。
5. 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业网络全书《齐民要术》。
(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业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以只占7%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从1949年20%提高到42%
6. 我国农业发展在历史各代中是怎样的
汉代时期农业被进一步强调,文帝提出“农天下之大本也”,景帝提出“农,天下之本也”,昭帝也说:“天下以农桑为本”。南北朝时则形成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有国者必以人为本,固本者,必以食为先。”宋代农业家陈旉又将农业和维持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说:“生民之本,衣食为先,而王化之源,饱暖为务也。”“列圣相继,维在务农桑,足衣食,此礼义之所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直到清代,康熙在《农桑论》中仍然说:“盖农者所以食也,桑者所以衣也,农事伤则饥之原,女红废则寒之原,小民饥寒近于身,而欲其称仁慕义……其势不能。”事实说明,农本可以说是贯穿我国古代的基本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我国历代重农,提倡农本,是基于对农业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其一,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的基础。《管子》说:“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他,国之富也。”意思是说,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五谷,桑麻,六畜等农产品,因此,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富起来,所以《管子》说:“农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同时,“田野充,则民财足”,老百姓也才能富裕起来。
其二,农业是安定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管子》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这就是说,一个国家要保持社会安定,首先就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才能安乡重家、奉公守法,如果百姓生活贫困,缺衣少穿,他们就会危乡轻家,犯上作乱,为非作歹,社会的安定局面就难于维持,这一点,汉代的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得更透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错在这段话中,从政治角度出发,指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对保持社会安宁的重要意义。
其三,农业是巩固国防,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深刻地指出了粮多、国富、兵强之间的内在关系,贾谊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括而不至。”氾胜之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从正反二个方面说明,农业是克敌制胜、攻能取、守能固的物质基础,要巩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农业。
7.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是怎么样产生的
历史老师回答您:
在原始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中,原始居民的主要衣食来源都是采集和渔猎。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采集过程中,原始居民逐渐发现了某些植物的果实可以繁殖出和母体一模一样的植物,逐渐的人们开始收集植物果实抛洒在田地里,“刀耕火种”,产生了原始农业。
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
原始的采集逐渐发展成为原始农业,原始的渔猎逐渐发展成为原始畜牧业。
8.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二、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第二节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2,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经有原始水利;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有都江堰,郑国渠.2,汉:西汉六辅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维护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
▲(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
五,耕地,粮食,人口
隋唐:大量垦荒,粮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长,唐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里,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长.
9.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史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仅供参考。
10.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史
1、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国农业合作银行。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三年,是新中国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尝试。
2、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
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3、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4、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5、第五阶段(从1994年4月-1997年7月):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6、第六阶段(1999年-2019年):
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4年,农行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
(10)农业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农业银行常德分行强化“存款立行”理念,将存款作为常德分行的发展之基和信心指标,在一季度全省“春天行动”综合营销竞赛中,通过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内外兼修强力扭转对公存款业务被动局面。
截至3月末,该行对公存款余额86.5亿元,较年初增长16.2亿元,时点计划完成率排名全省农行系统第一;对公存款时点增量四大行份额较去年年末提升18%,对公存款系统贡献度、同业竞争力实现双提升。
一是外拓市场,广辟来源。深挖系统客户源头,进一步加强财政、社保、公积金等系统性客户的维护和挖潜,顶住财政帐户整合压力,把握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省国土网拍保证金存管账户清理的有利契机,有效带动对公存款增长。
二是内抓管理,精根细作。该行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加大对公理财、大额存单等产品的宣传,通过现场宣讲、微信、邮件等多渠道发送产品信息和营销要点,指导客户经理上门营销、精准营销,通过不断挖掘各单位的金融需求,合理配置重点客户金融资产,营造浓厚的稳存增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