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针盘
Ⅰ 在罗盘“三盘三针”中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罗盘中三针三盘指的是地盘正针、天盘缝针、人盘中针。
地盘正针,既是二十四山向, 是用来辨别方向定位立向用的。这 二十四山分别有十二地支加八干四维 来表示。十二地支为子、丑、寅、 卯、辰、已、午、未、申、酉、戌、 亥,八干为甲、乙、丙、丁、庚、 辛、壬、癸,四维为乾、坤、艮、 巽,加起来共二十四山。
(1)地理针盘扩展阅读:
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罗盘上。
风水师则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尽管风水学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是罗盘上各圈层之间所讲究的方向、方位、间隔的配合,却暗含了“磁场”的规律。
三针三盘的使用方法:
三针三盘是指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和天盘缝针。
地盘正针主要用于立向。使用方法是通过在太极点上设置罗盘来观测四面八方。阴宅和阳宅的太极点不同。阳宅的太极点设在屋内,阴宅的太极点设在坟顶中央。
人盘中针用于消砂,主要使用在看山峰、楼塔、堆砌物、墙和烟囱等方面。
天盘缝针用于纳水,主要使用在看水的来去、路的走向。
Ⅱ 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的正确使用及各类产状要素的测定,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应熟练掌握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地质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由刻度盘和在水平面上能自由转动的磁针组成。它不但可以识别方向、测量方位,还可以测量水平面、倾角及仰、俯角度等,是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袖珍仪器。其结构如图5-1所示。
图5-1 罗盘的结构
2.定向和基准
地面上某一点的经纬度为已知,则此点的位置就确定了。若测定地面上某一点的方向,则必须有一参照点(参照方向)——即基准点(基准方向)。测量方位角是指在水平面内测出与基准方向间的夹角。
基准方向有两个:一是南北方向,即地理北极方向;二是磁北方向,即地球的磁北极方向。因地理极与磁极二者不重合,有夹角(各地不同),故我们常用真北方向作为基准方向,一般测得的角度要进行换算或事先校正罗盘。
方位测定,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圈划分为360°,以正北方向作为0°,用N表示;东为90°,以E表示;正南为180°,以S表示;西为270°,以W表示。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从0°转过的角度)称为方位角。如夹角 45°,即为北东方向,写成NE45°,也可写成45°(读作北东45度)。
测量方位一般是先从已知点(观测者所在点)测向未知点的。如图5-2,欲测B点的方位,A点为观测者所在之点(已知点),那么观测者只需将地质罗盘长照准合页指向B,圆形水准气泡居中(罗盘水平),读磁北针指向刻度环上的数字,即为B点的方位。如图示为90°,即B点在A之东(亦即A在B之西)。如将罗盘移到B 点(已知点)观测A(未知点),则刻度环上读数为 270°,A在B之西。交换观测点位置之后,读数相差 180°(AB连线为一直线)。如不移动(交换)观测位置,在如图5-2情况下,欲知A点对B点(已知点)的方位,则只需将罗盘调换180°,即将长照准合页对准A,读磁北针指向刻度环上的数值即可,如不调换罗盘,直接读磁南针指向的数值亦可(270°)。
3.地形图的定向和后方交会
如果地形图的图廓纵边是真北方向,则将罗盘的长边平行于图廓,使地形图与罗盘一起转动,当磁北针指向0°时(圆形水准气泡要居中),则地形图的位置与实地地形的方位取得一致(即与实测地形图方位相当),定向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可以一边参照实地地形一边读地形图和判读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关系。
后方交会是在地形图上确定地质观测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即将实地地点标在地形图上,以便将观测到的地质现象转绘到地形图上。交会时先参照实地地形,在地形图上选定3个已知点(一般是标有高程的三角点)。选点时注意不要太远,各点展开的角度最好大于30°,两点不能在一直线上,将小照准合页分别指向三点(若用长照准合页指向三点,则应读磁南针数值),各方位角求出后,用量角器在地形图上画出方位线,如三线交于一点,则应是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交会出一个误差三角形,较小时可参照实地地物等标志平差后得出一个较佳点;如误差三角形过大,则重测,直到准确为止。
4.磁偏角校正
各地区的磁北方向与地北方向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为了在地形图上正确标定地质要素的地理方位,野外工作者首先要对罗盘进行磁偏角校正,使其读数能直接代表地理方位。磁偏角可以从测区正规地形图上查到,东偏取“+”,西偏取“-”。校正的方法是拨动其刻度盘。例如嵩山地区磁偏角为西偏4.5°(即为-4.5°),拨动罗盘的刻度盘,使355.5°的刻度对准指标(原0°位置),即可消除因磁偏角引起的读数误差。
5.面状构造要素测量
各种地质界面如层理面、断层面、片理面、片麻理面、劈理面、节理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以及岩体中的面体流动构造(流面)皆可视为面状构造而对其进行测量。现以层面为例介绍有关的测量步骤和方法。
图5-2 方位测量
图5-3 测量产状要素图
首先在测量岩层走向时,可选一有代表性的岩层层面,层面上测出任一水平线(图5-3),其两端的方位为岩层走向(亦可在岩层面上滴水,则水流方向代表岩层倾向,与其垂直画一条线即为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贴于层面上(一般为上层面,使罗盘水平,此时磁针两端指向刻度数值即为走向方位角)。测量倾向时,可将罗盘盖(带反光镜者)贴于岩层面上,长照准合页指向倾向方向,使罗盘水平读磁北针指向的数值,即为倾向方位角(倾向只有一个方向)。
测量倾角时,将罗盘长边平行真倾斜线(即倾角最大方向)置于层面上,转动罗盘底盘的外旋柄,使测斜器上长水准气泡居中,读倾斜刻盘上的数值即为倾角度数。
有时由于上层面剥露不好或由于露头所限只能测量岩层底面,若此,应以罗盘N端朝倾斜方向读北针所指刻度;如以罗盘S端朝倾斜方向则读南针所指刻度,倾角测量方法同前。
在某些情况下可借助野外记录簿、图夹、硬纸板对暴露不佳或受到某种限制而不易直接测量的面状构造进行产状要素的测量。操作方法是将上述物件置于与被测面相当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罗盘在野外记录簿、图夹和硬纸板上进行测量。如某一节理面暴露范围有限,则用硬纸板以相当的状态插入,而后在硬纸板上进行测量。
6.线状构造要素测量
如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擦痕、褶皱枢纽以及岩浆岩体中的线状流动构造(流线)皆可视为线状构造而对其进行测量。
倾伏向(指向)和倾伏角的测量在多数情况下需借助于铅笔、木棒或地质锤柄等,将其置于与被测线状构造一致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罗盘在锤柄等物件上进行测量。罗盘N端要朝构造线的倾伏方向且使其水平,罗盘轴线必须投影在锤柄上,此时北针所指读数为倾伏向。将罗盘侧边置于锤柄之上,紧贴或与其平行均可,此时测斜针所指读数为倾伏角。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面内时(在断层或层间滑动面上发育的线理如擦痕),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的锐角即为其侧伏角。侧伏向则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大致方向,借助半圆仪(半圆量角器)即可进行测定。
7.测定产状要素的技术要求
产状要素的测定及有关数据的收集都应注意其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所谓可靠性就是判断所测露头是否为基岩,是否因为受到滑坡、山崩及塌陷等作用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非构造因素可影响一定的范围。非构造变动现象在软弱岩层如泥灰岩、页岩、千枚岩、片岩及含煤地层中常见,所发育的次生产状会使地层层序混乱或歪曲地质构造现象,因此在测量产状之前要认真观察分析,判别真假产状。另外,即使在基岩出露的区段,由于较强的构造变动而发育的诸如劈理、节理等次生面状构造也极易与原始层理相混。因此,在野外要仔细追索、观察并严格区分。鉴别层理与次生构造面理并分别测量统计,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测量产状要素时还要注意观察所选择的面状构造或线状构造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层理为例,当岩层产状在较大范围内比较稳定且层面较为平整时,在该层面上任选一点进行产状要素测定一般具有代表性。但由于受原生、次生、构造、非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某一段岩层产状可能发生局部变化,因此要进行一定的追索并在宏观上根据总体产状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者进行测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构造变动强烈、构造现象复杂的区段,如实习区的复杂褶皱剖面,很难选择一段能测出具有代表性产状的岩层,因为在较短距离内产状变化很大,褶皱不同部位的产状都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同级别的褶皱具有成因联系且为同期产物,则可采用分段系统测量与制图(素描图或大比例尺剖面图)相结合的方法,大致恢复出由次级褶皱所呈现的包络面,它不仅反映了大一级褶皱的形态,而且还可将其视为简化了的褶皱岩层界面。
产状要素测量的系统性,是为了掌握某一地质体或某一构造在空间上的展布状态及变化规律,因此,在路线地质观察中要注意产状变化并随时测量。如在实习区进行箕山花岗岩体的圈定,就应沿岩体与围岩接触的界线进行追索并系统测量接触面的产状,这样才能对其空间产出形态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在中岳庙后沟斜歪背斜转折端的追索观察,就应对东西两翼及转折端部位的产状进行系统测量并一一标绘在地形地质图上,仔细观察分析岩层产状从西翼至转折端再至东翼依次显示出向西北、向南东、向东、向北东、向北倾斜呈有规律的变化而表现出外倾转折的特点。
Ⅲ 罗盘针的应用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时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北宋时期出使朝鲜的徐竞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说:船队航海,夜晚“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可见那时从事航海的人们已经普遍地掌握了指南科学知识。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广泛应用,指南针本身装置也得到了改进。南宋时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装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罗盘。到了元朝,又有人造出立针式的指南龟和指南鱼。课本上的指南针插图,是现代所用指南针的示意图。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使人们克服了远航时不易辨别方向的困难,而且也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时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渔船往来贸易,他们学会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同时又把这个方法传到了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阿拉伯和欧洲一些国家才开始用指南针来航海,比起我国已经迟了一百多年。
Ⅳ 请问:为什么说 一天中,晷盘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 上面呈顺时针,下面呈逆时针呢(*• . •*)
【地理探究】日晷是个什么鬼?考点给你整理好了!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2020-10-26 · 旅游领域创作者
关注
日晷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受地理位置、文化、审美等差异的影响,日晷的造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要说共同点,可能就是两个基本的组成“晷针”和“晷面”,我们根据晷面的摆放位置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平晷、直晷和斜晷。
平晷中最常见的就是地平式日晷,晷面与地平面平行,晷针和晷面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使用,因其制造容易、安装简单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合安放在公园、广场和学校等地。
斜晷中最常见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
位于德国鲁尔区的这座日晷造型更具现代感,视觉冲击很强,本质上也属于地平式日晷。
直晷的晷面垂直于地面放置,晷面朝向,南、北、东、西都有,晷针的倾角通常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中纬度地区使用。欧洲许多国家的古老建筑墙面上比较常见,非常吸引游客的眼球。
斜晷中最常见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
那么赤道日晷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晷针在晷面上的日影自西向东慢慢移动,晷面的刻度是均匀的,移动的晷针日影犹如现代钟表的指针,日影落在晷面相应的刻度上便可读取时间。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晷针日影在晷面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那你可能要问了,晷面的两个面都有刻度,应该看哪一面呢,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实这是由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导致的,以北半球为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晷针日影落在上面的晷面,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晷针日影落在下面的晷面,分别读取便可,而春秋二分日的时候,太阳光线正好与晷面平行,就没办法读取时间了。
环形日晷是一种将晷面替换成圆环的赤道日晷,也称作赤道罗盘日晷,晷面变成了圆环或者半环,所在平面依然与赤道面平行,晷针的日影都落在环形的刻度上,不必再在两个晷面间来回交替,读取时间更加方便。
这类日晷的造型因为没有了实心晷面的约束而更加多变,咱们开头提到的仙鹤日晷其实就是环形日晷。仙鹤展开的双翅其实就是简化的晷面,从图上看它是倾斜的,应该与赤道面平行,而连接尾部和颈部的横梁便是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有些材料中提到仙鹤头部直冲北极星,这种描述是不对的。
Ⅳ 指南针出在什么朝代,什么人发明啥时代如加地理罗盘,又一何人发明
指南针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中国人发明,具体发明者未知,推测应该是军队或皇宫中的祭司。(祭司的工作主要负责占卜天象,长期经验中积累了方向感,有可能发明指南针)
罗盘,司南等,均属于同一物品的不同称呼,都属于指南针。
Ⅵ 罗盘针制作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大家有没有使用过罗盘呢?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罗盘,罗盘是我国古代的时候发明的,是一种用来探测风水的工具。罗盘是一种可以定凶吉的工具,一般是算命先生使用的。罗盘上面是有五行八卦的,是一种比较不容易看得懂的工具。罗盘也是可以自己制作的,罗盘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将五行写出来以后再放入罗盘针就可以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罗盘针的制作方法,想要自己动手制作罗盘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罗盘针的制作方法:
1、第一步是使针带上磁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另一个磁铁——用磁铁在针上划动10或20次。(如果在家里找不到磁铁,还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开瓶器和自制电磁铁。)
2、将浮体放在那盘水的中间,“水上的浮体”技术是一种简单的制作无摩擦支撑的方法。
3、将带了磁性的针放在浮体上。它会缓慢地指向北方。这样您就制成了一个罗盘!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罗盘上。风水师则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尽管风水学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是罗盘上各圈层之间所讲究的方向、方位、间隔的配合,却暗含了“磁场”的规律。
罗盘的功能要比指南针多、指南针只能用来判断方向,罗盘还有测量倾角,倾向等用途、罗盘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的!
罗盘又叫罗经,还有罗经盘、罗针、罗盘针、指南针盘等别名,取包罗万向,经纬天地之义。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
中国古代罗盘有沿海型和内地型之分,沿海型生产地为福建漳州和广东兴宁,用于航海指向。内地型主产地为万安的风水罗盘,用于测定房屋建筑和墓葬的方位及平面布局,史称“徽盘”。
指南针和罗盘的祖先是一样的,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的、后来根据作用的不同,指南针侧重于方向,而罗盘则被风水先生利用了,后来航海用的罗盘刻度很精密,带有详细的角度,也是罗盘的一种。
以上就是罗盘针的制作方法。大家知道罗盘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罗盘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磁场去进行的,罗盘可以根据不同的磁场移动,而且罗盘可以进行磁场校正,为我们指明方向。罗盘是由指南针延伸出来的,是我国比较传统的看风水的工具。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罗盘,罗盘上面的数字和八卦是比较复杂的,在使用罗盘之前,需要了解上面内容的含义。
Ⅶ 指南针和风水罗盘有什么区别
指南针又称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由三部件组成,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风水罗盘,又名罗盘、罗经、罗庚、罗经盘等,由天池(指南针)、天心十道和内盘构成,整个圆盘可以来回转动,是风水师在堪舆风水时用来立极定向的测量工具。除此之外,它还有挡煞开运的作用,对于宅运不佳的家庭,可将其按上南北的方向,摆放于家宅的财位或客厅靠墙壁的中间,便可改善风水,增进佳运。
Ⅷ 罗盘怎么定位地理位置
地球是个磁体,地理北极是磁体的南极,地理南极是磁体的北极,磁场的磁感线在地球表面由地理南极出发到地理北极, 在地球内部正好相反。罗盘的小磁针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使小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极,只要在小磁针的南极上写上“南”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罗盘,古称罗经、罗镜、经盘、罗经盘、子午盘、针盘、风水罗盘,是中国古代堪舆家从事堪与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罗盘盘面层次繁多,内容庞杂,原理玄奥,白五行八卦,干支甲子、节气方位,到天文历法、州国分野无所不包。正如《罗经解定》序言所说:“罗经者,以其收罗天地之蕴,上拨星辰之躔度,下察山水之峙流,以形应气,以数合理,无不森罗密布,而阴阳两宅由是叶吉,如制丝者之有经方能制锦而成章也,故曰罗经”其复杂与玄奥使人们对罗盘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
前些年,风水研究滥觞,但是涉及罗盘的深入研究成果缺如。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思想有顾虑,认为不应该去研究或不合时宜;二是由于罗盘的玄奥的确难于深入研究;三是有研究成果但不想公开。所以使人们难以了解其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