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历史
⑴ 依兰历史
⑵ 钮祜禄·伊兰的历史原型
电视剧《万凰之王》中的钮祜禄·伊兰的历史原型是清宣宗道光的第二位皇后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嘉庆十三年二月廿八日(1808年3月24日),属于历任外戚的钮祜禄氏家族,在孝全成皇后之前曾出过4位皇后(清圣祖孝昭仁皇后、清世宗孝圣宪皇后、清仁宗孝和睿皇后、清宣宗孝穆成皇后)。
道光二年九月底入宫。道光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23年3月24日),全嫔晋为“全妃”。
钮祜禄氏入宫不到两年,就从贵人晋升为嫔再晋升为妃,名位得到如此迅速的提升,也足以证明她几乎已经得到了道光帝的专宠。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十一日丑初三刻(凌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年仅33岁的皇后病逝在圆明园寝宫。道光帝闻知皇后去世的消息以后,马上赶到寝宫临视。皇太后也于辰时赶来临奠。大殓后,皇后梓宫停放在长春园正殿澹怀堂。
(2)依兰历史扩展阅读:
钮祜禄氏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宠爱及重视,从全嫔,3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17岁稚龄超越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
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整个清朝即使有皇子的嫔妃也未有晋封速度如此夸张的)。
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为孝全成皇后与道光帝感情极深,自她去世后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⑶ 哈尔滨依兰县谁了解呢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依兰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之间,20世纪80年代属于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为了给哈尔滨市提供煤气,而被划归哈尔滨市。依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也是一座古城。当年,宋代皇帝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就是在依兰镇五国城这个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观天”。
在依兰镇的西边、北边、东边有三条江围绕,分别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这三条河在这里汇合流入黑龙江。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亿元、3.8亿元、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2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⑷ 请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的历史沿革拜托了各位 谢谢
依兰县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依兰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之间,20世纪80年代属于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为了给哈尔滨市提供煤气,而被划归哈尔滨市。依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当年,宋代皇帝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就是在依兰镇五国城这个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观天”。 在依兰镇的西边、北边、东边有三条江围绕,分别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这三条河在这里汇合流入黑龙江。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亿元、3.8亿元、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2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 “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依兰,古为肃慎地,唐属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辖,辽为女真五国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国)。“越里吉”居于五国最西之三姓为“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 ”,为历代军事重镇。金设胡里改路,初设万户府,后改设节度使。元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明设奴儿干都司忽儿海卫。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筑城,始设三姓协领衙门。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卫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所辖疆域包括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海滨和库页岛等地。三姓向为重镇,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线的中继要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获准,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1947年春,将土龙山、宏克力一带划出,于土龙山设置依东县;将双河一带划出,于双河区设置双河县;将刁翎、三道通一带划出,于刁翎区设置刁翎县。原依兰全境“一分为四”。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北部宏克力一带划归依兰县,将其南部土龙山一带划归桦南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依兰县改隶松江省管辖。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7万人,为丁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划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改由佳木斯市领导。从1991年4月1日起,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92年,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县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汇合处,三面环水。西与方正县、通河县、铁力市接壤,北与伊春市、汤原县、佳木斯市为邻,东与桦南县、勃利县毗连,南与林口县相接。全县总面积4658平方公里。全县共辖7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人,占总人口的5.3%。县政府驻地依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据后,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三姓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三姓厅,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三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依兰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依兰县辖7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德裕镇、土城子乡、演武基乡、长岗乡、护林乡、平原乡、团山子乡、涌泉乡、愚公乡、蛛山乡、红星乡、迎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41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兰镇 73430 达连河镇 37522 宏克力镇 13885 道台桥镇 20037 三道岗镇 22319 德裕镇 15231 江湾镇 10748 演武基乡 14959 珠山乡 10406 涌泉乡 14185 愚公乡 17144 团山子乡 18596 平原乡 19566 护林乡 18405 长岗乡 16109 土城子乡 9717 红星乡 13961 迎兰朝鲜族乡 17888
⑸ 菲妮迪旗下的依兰是哪个地方的品牌它的发展历史
菲妮迪时装(深圳)有限公司是华鼎集团旗下一个子公司. 华鼎集团是一家以服装产业为主,集纺织、贸易、印染、家纺、品牌管理、房地产开发和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设在香港,200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成功上市,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香港、纽约、巴黎、上海、深圳及杭州均设有销售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全球。
ELANIE RIESE品牌是我公司2003年秋冬推出的法国高级女装品牌,定位于国内高端女装市场,服务于自信、知性、优雅、时尚的现代女性。有稳定的收入与一定的消费能力,接受过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他们重视生活的品质及格调,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时尚的独到体会和要求!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已在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济南、青岛、武汉、阳大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沈阳等一级城市全国拥有七十多家形象专卖店、专柜,并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⑹ 依兰县的介绍
哈尔滨市辖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总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辖6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团山子乡、愚公乡、迎兰朝鲜族乡。境内有依兰县林业局、依兰农场、松花江农场。县政府驻依兰镇通乡路88号,西距哈尔滨市251千米,东距佳木斯市76千米。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矿产资源主要有褐煤、油田页岩、铁、砂金、石英石等。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辽代五国头城遗址、金代土城子古城遗址、清代巴彦通要塞遗址、丹清河风景区、慈云寺、东山怪坡等。
⑺ 黑龙江省依兰县简介
简介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历史文化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
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距依兰县所在地以西15公里的达连河镇、采煤历史悠久、抗日期间曾遭受过日军掠夺性开采、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旅游资源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济建设
2011年依兰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598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56万元,同比增长30.7%。财政收入继2009年财政收入完成5.6亿元、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8亿元后,2011年我县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两年翻一番,纯增4.5亿元。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⑻ 有谁知道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历史
依兰原名三姓,是满语"依兰哈喇"的汉译。后金天命元年~五年(1616年~1620年)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三姓赫哲氏族,先后来古代依兰地区居住,因此该地始称"三姓"。
据《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发掘报告》称,远自五、六千年前,县境内己有肃慎人先世繁衍生息,是古代依兰最早的居民。周秦时期均属肃慎族部落。汉晋为挹娄部。
北魏时代(386~534)依兰是勿吉国中心。勿吉当时臣服于北魏,至北朝末。
隋朝时勿吉改称??。唐时??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趋强大,于圣历元年(698年)创立震国,唐于开元元年(713年)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至成和年间(831年后)划全境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古依兰属德里府,府治德里镇,置于忽汗河(今牡丹江)口左岸(今依兰马大屯一带)。
辽灭渤海后,继承渤海领土主权,废除州县建制,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个大??集团分别设五个国(部)统辖,德里镇一带属其中之一的越里吉国(部)。统和二年(984年)五月,五国服辽,辽"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越里吉国首城为五国城(即今依兰五国城遗址)。因其居以东四国(部)之首,史称五国头城。
金灭辽后行政设路治,称胡里改路,首府于今依兰镇五国城遗址,属上京路所辖。路名因面临胡里改江(今牡丹江)而得。路下设猛安(千户),谋克(百户)逐级分管所属地域军政、生产事务。在今县境内有。宋哥(葛)屯猛安,置于胡里改江左岸,今发电厂一带。哥扎宋哥屯谋克同置胡里改江左岸。胡里改猛安,置于牡丹江沿岸。屯河猛安,置于屯河(今汤旺河)下游。
十二世纪,蒙古族兴起漠北。金辽东巡抚使蒲鲜万奴降蒙古,继又叛蒙古而独立。建东真国(又称东夏国)势力波及北到松花江一带,南达朝鲜辽东,东抵海西止于金界壕。依兰旧古城北出土的"监造提控所印"证明东真国的疆域己达胡里改路。
元朝建立后,依兰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由开元路划出归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其下设五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在今依兰境内有二:斡朵怜万户府,置牡丹江西岸马大屯一带,胡里改万户府置辽代五国城遗址,境内设驿站三。忽帖罕站、斡朵怜站、一半山站(今巴兰河口东永和大队一带)。
明初属三万卫辖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干户候史家奴率步骑2000,抵斡里卫(马大屯一带)。候史家奴以粮饷难继,奏请迁移。
永乐七年(1409年)后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下设384卫,三姓地方设有25卫。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三姓人推举葛氏索索库首领为部长,卢、胡二姓为副部长,受清兵征调。
清顺治兰年(1645年)为加强三姓地方驻防兵力,将从征山东的三姓部分兵丁千余人撤回三姓。赏三姓各族佐领世职,管理三姓地方。
清康熙三年(1 664年)初设三姓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姓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姓,同年设协领衙门,建筑三姓新城(令县城)。
雍正五年(1727年)设协领。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专理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军政事项。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改山吉林将军统辖。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管理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库页岛、南北菲牙喀海(今鄂霍茨克海)海域。
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统归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兰府,撤三姓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宣统元年(1909年)于依兰设东北路道,同年8月改称东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尹(台)公署置于三姓城(今依兰镇)。
民国2年(1913年)改东北路分巡兵备道为依兰道。初辖依兰、穆棱、方正、桦川、富锦、同江、绥远、饶河、虎林、密山十县,后增宝清、勃利二县。
同年,依兰府改为依兰县,历经伪满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县治未变
⑼ 依兰是归那里管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
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亿元、3.8亿元、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2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翻阅历史
真正让依兰远近闻名的,还是七十年代末著名导演汤晓丹拍摄的那部电影《傲蕾·一兰》。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祖国北疆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那场抗击沙俄保卫战。电影写在依兰,拍在依兰,依兰也由此名扬海内外。
然而,当你走进依兰,翻开历史,比《傲蕾·一兰》更有名的却是“靖康之难”,被女真人掳掠押解至胡里改路(即今依兰城)“坐井观天”的北宋两位亡国之君徽钦二帝,使这座小城平添了不寻常的文化色彩。留下了不少悲悲切切的诗章:“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天雁飞”。
或许历史不该这样结束,或许不该在这里结束,按捺不住的“龙之脉”终于在时隔不到两个朝代后又续上了真龙天子的香火,清王朝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儿就出生在依兰城西马大屯。难怪乾隆帝大帝秘访三姓(今依兰)时,称这里“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呢!
依兰史称三姓,是满语依兰哈喇的汉译。从唐朝至今,历朝历代都在此建城设防。唐渤海国在依兰设德里府;辽灭渤海后,黑水革(末)革(曷)改称生女真,设五国部,依兰是五国部中的越里吉部;元朝在依兰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胡里改卫、清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归吉林大将军统辖,管至黑龙江中下游的乌苏里江、库页岛、南北菲芽喀斯海(今鄂霍茨克海)等广袤疆域。
蜿蜒的倭肯河静静的流淌,依兰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先河。1950年发现并经过考古学家论证的倭肯哈达洞穴,位于县城东倭肯河畔哈达山的半山腰上,离地约85米高,洞口略偏西南,洞穴全长12米,为5700--6000年前古人类一个家庭的栖息地,后改为的墓穴。穴内发现蹲坐屈肢人骨架、石器、陶片、玉石、生产工具、石斧等珍贵文物。据说人在母腹时就是抱膝而蹲的姿势,所以古人死的时候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姿势,在回到大地母亲的腹内。
在城南牡丹江东岸,1997年经省考古队发掘,一座汉代古村落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出土500多种骨器、石器、陶器、铁器等珍贵文物,为揭示2000年前依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当代依兰
古老的江河,历经沧桑,古老的故事,已成为尘封的历史。是勤劳质朴的先民们,构建了依兰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用火与石头刻写出依兰远古文明的壮丽诗篇。
登高远眺,依兰被群山簇拥着。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在这里聚首相逢。依兰又被绿水环绕着。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于此群山万叠之间不期而遇,清澈的牡丹江和略带混浊的松花江水经纬分明。驻足两江汇合处的岸边向西举目,烟波浩淼,鱼鹰飞翔,白帆点点,草翠花鲜---夕阳西下,胜火的江花会跳跃不休,仿佛要扑入你的怀抱。此时会使人情不自禁地吟咏起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诗句。深黛的青山蓊蓊郁郁,凝结了无限的神秘,胸中包藏的自然都是震古烁今的故事。山浑如为水而孤傲,水酷似为山而清幽。冥冥中便浮上了这样的念头: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的徽钦二帝,虽说于此空遗亡国之恨,但在如此山清水秀的幽静环境里故去,实胜于马革裹尸矣。
在县城以北,松花江南岸,岂今仍保留着辽金时代的五国城墙遗址。据考证,该城为长方形,长850米,宽450米,周长2600米,现存城墙高约2米,底宽约5米,顶宽1.5米左右,该遗址于195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兰原有八大寺庙:火神庙、娘娘庙、关岳庙、财神庙、老爷庙、龙王庙、清真寺、慈云寺。文革前后相继遭到破坏,而现存寺庙仍诱人驻足观赏。满清时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古建筑也保持完好。公元1737年兴建的清真寺就是依兰的一座人文历史景观。当时,居住在依兰的穆斯林同胞为了听诵经文和节日集会,集资兴建了这座诵经圣地。当时的朝廷十分关注边疆少数民族的兴衰,乾隆帝皇帝特意将一副龙凤棺罩赐给依兰清真寺。清代著名爱国将领、东北将军左保贵亲自为清真寺题写“开天古教”巨匾。
与清真寺相比,慈云寺则是依兰现存庙宇中最完美的古建筑群。这座寺庙是抗日将领、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于1928年为其胞姐清莲法师修建的。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华丽壮观,气宇轩昂,内有钟鼓二楼,正中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及讲经堂。三殿自南向北整齐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均衡、对称、严谨的建筑风格。天王殿前雄师威严,古柳低垂。明媚的阳光洒在静悄悄的寺院中,清砖铺就的甬路,苍劲的松柏,别致的小亭,古香古色的建筑和那舒缓悠扬的暮鼓晨钟,把慈云寺越发装点的幽静而神秘。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庙会,国内外游客云集。庙会搭台,经济唱戏,使这里成为龙江东部地区的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
饮食文化
依兰的饮食文化极富盛名,如宫廷传统菜肴,风味小吃、三饼(丝饼、馅饼、筋饼)、石板烤肉、尤其是那芳香四溢、渊远至今的依兰野味火锅。据说徽钦二帝流放这里,虽说也带了厨子,但金人有令,他们不敢擅自烹饪。然而南胃北食,二帝吃不惯金人所做的那种半生不熟的野味,每每进食,苦不堪言,御厨便以给菜加热为名,用铜锅复而煮之。山珍野味煮其铜炉,代代相传竟成了依兰的一道绝妙的美食。
依兰人爱穿、追求时尚,主要源自“依兰出美女”。相传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至五国头城,带来三千粉黛,一时间美人艳塞北,后竟有多数流落民间,她们的后代女儿家的千种妩媚,万种风情,就自然且天然了。依兰美女多,敢穿、爱穿,崇尚服饰新潮司空见怪。
依兰当地人的语言发音纯正、标准,技巧运用得体,性格热情、豪爽且彬彬有礼,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它源于二帝北囚及其皇宫贵族们的那次大迁徙所产生的南北文化碰撞,由此而积淀出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更使这里蜚声中外。
文化是不朽的生产力,站在五国城的残垣断壁上,我们仿佛听到了二帝土龙长卧所发出的长慨;寻觅斡朵里城那空旷的原野,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支强悍民族挥师南进骁勇征战的身影;那么多的红袖华裘,那么多的猎鹰响箭。昔日的暖酒豪歌,金戈铁马,已在流星浮云中不动声色的湮没了。
⑽ 依兰五国城的由来是什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什么时候灭!这句写在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一词中的话,抒发了作者怒发冲冠的愤恨之情。而靖康耻,指的是北宋亡国的耻辱,即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把徽宗、钦宗一齐掳去,最后死在五国城里。
个五国城,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的松花江南岸。五国城遗址尚在,城址呈长方形,周长为2210米,城垣为夯筑土墙,现存残垣高约3米。据传城内曾有枯井一口,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坐井观天处。据史学家分析,所谓坐井观天的井,大约是土牢之类,冬暖夏凉,否则二宗不会在寒冷的东北活那么久的。五国城又称五国头城、五国部盟城。公元10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五大部族。作为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是肃慎人的后裔,在五代时开始改称女真,共有72部,各自为政,不相统制。生女真是72部之一。当时被辽统治者迁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籍的,叫做熟女真;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被称为生女真。五国部其实就是生女真,包括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和越里吉。越里吉是五国部的盟首,因此越里吉的所在地依兰,被称为五国城。五国部初由辽统治,后来加入完颜阿骨打的女真联盟,推翻了辽国的统治,五国城遂成为金朝的重要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