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中的历史
Ⅰ 标点符号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这两个字,始见于宋代。《宋史·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这里的标点指的是阅读古书时添加的句读符号,即所谓旧式标点。
Ⅱ 标点符号中国古代有吗标点符号的历史
中国古代没标点符号的历史- -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同文馆学生引入新标点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
Ⅲ 数学符号发展史,详细一点的
现代的数学符号,由于它含义确定,表达简明,使用方便,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里,有人把十七世纪叫做天才的时期,把十八世纪叫做发明的时期,在这两个世纪里,为什么数学有较大的发展并取得较大成就呢?究其原因,恐怕与创造了大量的数学符号不无密切的联系。
甚至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古代数学领先,近代数学落后了,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使用先进的数学符号,从而阻碍了数学的发展。这话虽然有偏颇的一面,但的确道出了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所能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幼儿园阿姨1,2,3,4,…,9,0,就是数学中最简单、又是最常用的符号的符号。研究数学,也是用符号来进行的。有时候,人们为了表述一个新的定律,还要创造新的符号。在历史上,从0至9这十个阿拉伯数学符号被引入数学之后,曾引起了数学的一场革命。
法国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将符号引入数学的人,他用未知量,用辅音字母表示已知量(方程的正系数)。在这以前已知数是写出数字来的,这就大大限制了数学的应用范围。韦达的代数著作《分析术新论》是一部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不过,现在的数学符号体系主要采取的是笛卡儿使用的符号。他提出用26个英文字母中最后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数,用最初的字母a,b,c表示已知数等等。
中国的古代数学也有自己的一套符号,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与西方相比,自显繁复,不便于应用。例如,在《普通新代数教科书》中,仍把未知数x,y,z写成天,地,人,把已知数a,b,c写成甲,乙,丙,把数字1,2,3写成一,二,三。在这样的符号系统下,本来很普通的代数式写成了十分繁琐生涩的形式。
这样的符号当然属于淘汰之列。我国系统地采用现代数学符号,是在辛亥革命之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完全普及。
借助于符号,数学就变得简洁明了,使用方便,而数学本身的发展也加快了。例如,如果用文字来叙述“5+3=8”的话,就是“五加三等于八”。如果所有数学书上都这样做,那将是十分繁琐难记的。采用符号不仅仅是为了省事,使叙述简化,更重要的是,符号是正确地表述概念、说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建立起较好的符号系统,才能总结出便于运算的各种运算法则,才能揭示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推理。如果说数学是一幅图的话,符号就是图上的线条,构图离不开线条,数学离不开符号。
数学符号一般有以下几种:
(1)数量符号:如 5,3+2i,е,π,∞等。
(2)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比( :)等。
(3)关系符号:如“=”是相等的意思,“≈”为近似等号, “≠”是不等号,还有“<”(大于号)“>”(小于号)“‖”(平行符号)“⊥”(垂直符号)等。
(4)结合符号:如圆括号( ),方括号[ ] ,花括号{ }等。
(5)性质符号:正负号(±),绝对值符号(| |)等。
(6)简写符号:如△表示三角形,因为(∵),所以(∴),阶乘( !),总和(∑)等。
所有这些符号都是长期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Ⅳ 求数学符号的小历史
字母的历史起源于古埃及。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人就发展出一套含个单音的象形文字来表达他们语言的子音,而第23个则估计是用来表示字首和字尾的元音。这些字符是作用是作为意音文字的发音指标、标示文法的变调,及后来用作写外来字和名字。尽管是以字母为基本,但这个系统并不是单单用来书写的。第一种单纯用作书写的文字约于公元前20世纪,由埃及中部的闪米特人发明。经过五个世纪,这套字母向北传开,而后来差不多每一种的字母都是从此承袭或启发的。唯一可能的例外是梅罗字母,这是种公元前3世纪努比亚至埃及南部一带的象形文字变形。
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已利用大约22个象形文字来代表他们的语言中的辅音,再加上一个应该是表示词首或词末的元音符号。这些符号用作发展语素文字的发音指南、词形变化和外来语。虽然象形文字拥有字母顺序的本质,但系统不是纯粹用作字母,而是经常与一个强的语标部分(strong logographic component)同时使用,据推测这是缘自对埃及文字的感情。
第一套纯粹以字母组成的文字估计是为在埃及中部工作的闪米特人而创造,文字在以后的五世纪不断向北推移,影响其后全世界的字母发展,但第一个字母表的影响也遭不少学者怀疑。
埃及的青铜中期文化到现在仍未被破译,但最少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这些字符都是字母,可以追朔至公元前18世纪埃及中部的壁画 。这些闪米特字母并不限制于当时已经存在的埃及子音字母,而是吸收一定数量的其他埃及象形文字(有可能用了30个),而且及予它们闪米特名字。例如象形文字 per (埃及语“屋子”)演变为bayt (闪米特语“屋子”)。很难确定这些字符用来书写闪米特语时是否字母,即字符只是用来表达子音而字的名称是依截头表音法,或者字符是否可以同时表示子音的次序或甚至好像这些字的始祖象形文字一样表达单字。例如,字符"屋子"可以解作 b (在beyt“屋子”中的b),或者可以解作子音b和byt这个次序,因为在埃及语中这个字符可同时解作p和pr这个次序。然而,随着时间这些字体被纯字母的迦南诸语所继承,而原本表示"屋子"象形文字则只是表示
腓尼基是第一个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区,因此迦南字母的发展后期称为腓尼基字母。沿海的腓尼基是贸易网络的枢纽,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区传播,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和希腊字母在文字历史上有深远的意义。
腓尼基字母和亚兰字母,像他们的埃及原形,只表示辅音,一个叫做“辅音音素文字”(abjad)的系统。在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是波斯帝国的官方文字,几乎是亚洲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
现代希伯来字母是皇家亚兰字母 的变异体。(撒玛利亚字母沿用原来的希伯来字母。)
阿拉伯字母是亚兰字母经现在约旦南部仍使用的纳巴泰字母演化而成。
公元3世纪的叙利亚字母经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亚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鹘文、蒙文、老满文。
格鲁吉亚字母的起源不详,但应属于波斯─亚兰(或希腊)语系。
婆罗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亚兰字母演变出来,后来随印度教和佛教传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国和日本虽受佛教影响,但保留已有的表语文字和音节文字。)
韩国的谚文在15世纪发明,相传是自创的文字,但学者Gari Ledyard认为部分辅音属于藏文字母的元朝八思巴文作基础,而藏文字母是婆罗米系文字。其余的辅音根据这些辅音引申出来,这种引申的方法是世界字母系统中的唯一。
公元8世纪,希腊人借用全部腓尼基字母,字母的顺序不变。腓尼基字母没有独立的元音字母,避免阻碍阅读埃及语、腓尼基字母和希伯来字母的流畅性,但元音在希腊语中十分重要。有些腓尼基字母代表的辅音在希腊语不适用,希腊人利用它们表示元音,也沿用腓尼基字母的截头表音法把这些字母名称改为以相关元音开头。例如,希腊语没有喉塞音(glottal stop)和 h,代表发音 /ʔ/ 和 /h/ 的腓尼基字母变成代表发音 /a/和 /e/ ,而名称也由’alep和he改为 alpha 和 e(后来再改为epsilon)。这做法只能代表希腊语中12个元音其中5或6个(按不同方言而异),希腊人创造二合字母(如ei、ou)、修改已有字母(例如 o,后来变成omega)或与已有字母共用(如长元音 a, i, u)。
希腊字母其中一个变异体是传入雅典以西和意大利南部的库迈字母。另一个变异体爱奥尼亚字母在位于小亚细亚(现今土耳其)开始流传,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雅典人接纳,其后应用于整个希腊语世界。希腊文字开始时像腓尼基字母从右向左书写,后来变成从左向右书写。
希腊字母是所有现代欧洲文字的始祖。早期希腊西部方言的字母系统(字母 eta 用作发音 /h/ )发展成古意大利字母和拉丁字母;而东部方言的字母系统没有 /h/ 发音,字母eta依然在现代希腊字母和后来发展的格拉哥里字母、西里尔字母、亚美尼亚字母、哥德字母和格鲁吉亚字母用来表示元音。
字母表不一定是由单一字母表中演化出来。由西亚的辅音音素文字演化的老满文受蒙古文影响,由亚兰字母演化的格鲁吉亚字母受希腊字母影响,由闪米特字母演化的希腊字母后来增加源自世俗体(Demotic hieroglyphs)的字母,而克里语文字(Cree syllabics)揉合了天城文和必文速记。
像西部希腊人一样,在意大利半岛上居住着一个叫做拉丁人的部落,又称为罗马人。公元前五世纪,西部希腊人与拉丁人从三千年前居住在在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鲁利亚部落那习得了文字。从这两个族群所得到的文字中,拉丁人从西部希腊语的字母表中去除了四个符号。他们也采用了埃特鲁斯坎语的发音为“w”的字母“F”,使其发“f”的音。又从埃特鲁斯坎字母中借来用三条折叠线表示的字母“S”,并将其弯曲,变成现在的“S”的样子。使用Γ表示希腊语中“g”的发音和伊特鲁利亚语中的“k”的发音。这些变化和其他的不同之处创造了除了G、J、U、W、Y和Z之外的所有字母的现在的样式。
拉丁字母中的C、K、Q全部可用来既表示/k/又可以表示/g/。不久罗马人将字母“C”修饰为字母“G”,并将其插入到本来是字母“Z”的第七位,这样是为了符合数秘术(字母的数字顺序)。在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东部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语词汇,因此他们又一次必须将自己的文字与希腊词相协调才能表示这些词汇。从东部希腊语字母表中,他们借入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尾,因为只有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公元六世纪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他们皈依基督教的同时采用了罗马人的字母来书写古英语。因为卢恩字母中本来用来表示/w/的发音的较为细窄而略呈三角形的“ᚹ”(wynn)很容易与拉丁字母中的P相混淆,盎格鲁撒克逊人便使用一个新的字母——由两个字母U组成的W(因为那个时期U与V相同)。当代表/u/的发音的与代表辅音/v/的V得到广泛使用时,W在字母表中被放在了U、V之后。J由I在底部加上一个小尾巴演化而来。在十五世纪,人们开始使用I代表元音/i/,使用J来代表辅音/j/。这种用法在十七世纪中期得到广泛认可。
马尔代夫语的文字渊源是现代民族字母中唯一不能追朔回迦南字母的,但很明显地它是以阿拉伯语(有可能和其他语言)为蓝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从阿拉伯的数字中衍生出来的。1920年代为索马里语而发明奥斯曼亚字母和拉丁字母一度并列为索马里的官方,直至1972年,而奥斯曼亚字母的子音系统使之成为一个完全的突破。
在一些现今不为国家民族所用的字母中,有小部分的字母起源是十分独立的。中华民国的注音符号是从汉字中演变出来,尽管发明者强调注音符号“只是符号,并不是字母”。日文假名亦是由汉字演变而来。印度东部的桑塔利字母从表面看来是基于传统符号(例如“危险”和“集合处”中演化)与及一些造字者发明的。韩国的谚文据传也是自创的文字之一。
在远古时期欧甘文字包括记数符号,与及古波斯帝国的碑文铭刻本质上均是以楔形文字字母书写,而这些文字看来都是随意创作出来的。虽然这些系统都是文字线条独立于世界上其他字母,它们却是从这些字母演化出来的。
Ⅳ @符号的由来
先前,@符号在英文中含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单价”,它的前一种意思的发音类似于英文at,于是就往往被当作“在”的代名词来使用。“明天早晨在学校等你”的那张英文便条就成了“Waityou@School@morning”的模样。除了at外,又有each的含义,所以,“@”也常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
赋予符号“@”新意的创始者是美国的一位电脑工程师汤林森,就是他确立了@在E-mail中的地位。为了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上收发电子邮件,1971年就职于美国国防部发展军用网络ABPANET的BBN电脑公司的汤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符号“@”,并取其前一种含义,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于是“@”就理所当然地驶入了电脑网络。
汤林森设计的电子信件的表现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用的E-mail地址格式,其中用@符号把用户名和电脑地址分开,使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的传达。
Ⅵ 标点符号的来历
汉字文章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是外国文字里带来的,因为能使白话文更生动,自然就加进去内了,标点符号全世界都容是一样的,因为要更好的区分,汉语的句号是 。 这也和英语区分开来,英语里的是圆点,这样书写便于识别,总体说来全世界的标点符号是一样的
Ⅶ 关于标点符的历史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