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林口历史

林口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18:38:09

⑴ 林口县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7000多平方千米 人口40多万 9镇3乡 :(林口镇、古城镇、刁翎镇、五林镇、朱家镇、柳树镇、三道通镇、龙爪镇、莲花镇、奎山乡、青山乡、建堂乡 ) 比较官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口人民违抗外辱,攘除内患,纷起抗争,留下了血与火书写的光辉历史。面对日寇的屠刀,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巾帼英雄含笑走向滔滔江水,威震敌胆。在胡匪将领的淫威面前,剿匪义士血战刁翎,留下了三打刁翎的佳话。匪首李华堂马桥殒命,恶贯桂方庭三道归期。抗战名将周保中, 柴世荣,著名作家马可等亦先后在林口开展工作,领导抗日斗争和土地革命。1948年林口县人民政府成立。

⑵ 林口有什么革命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口人民违抗外辱,攘除内患,纷起抗争,留下了血与火书写的光辉历史。面对日寇的屠刀,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巾帼英雄含笑走向滔滔江水,威震敌胆。在胡匪将领的淫威面前,剿匪义士血战刁翎,留下了三打刁翎的佳话。匪首李华堂马桥殒命,恶贯桂方庭三道归期。抗战名将周保中, 柴世荣,著名作家马可等亦先后在林口开展工作,领导抗日斗争和土地革命。1948年林口县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本县在”八女投江殉难地“附近--刁翎镇大小关门嘴子山西坡公路旁建立了八女英雄纪念碑。原省长陈雷为纪念碑写下“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题词。使“八女投江殉难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⑶ 林口县刁翎得胜村历史

刁翎
地名始于清末,清末宣统年间写作“雕翎”(传说略),1947年设县,1949年撤销。
得胜村
建于清末,因位于刁翎南,称“南刁翎屯”,后因屯子筑起围墙又名“刁翎南围子”,简称“南围子”。解放后当地群众为使村名文雅,更名“德胜村”。1958年改称“德胜大队”,1976年更名“得胜大队”,1984年改称“得胜村”。

⑷ 林口县的文化

林口县有6000年的历史,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处,考古发掘的文物有上千件。连环画、油画、冰雪画、书法创作等在全国闻名。
清末民初,县域土地开发日盛,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流民迁入定居者逐年增多,民间文化活动日渐活跃。每年春节扭秧歌,贴对联,挂年画;正月十五闹花灯。平时常有流动艺人说书讲古。20年代后期,唱词、山歌、牧曲、童谣在较大村屯兴起,部分村屯开始有唢呐、笛、箫、胡琴等民乐演奏;黑背金矿办起“戏园子”,接待外地艺人演戏。
东北沦陷时期,二人转、鼓乐班活动兴起于民间;日本人经营的剧场、影院、酒馆在城镇出现,宣传殖民地文化。
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团来林口县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配合土地改革排演话剧、秧歌剧,教群众唱革命歌曲。
建国后,书店、文化馆、图书室、俱乐部、评剧团、档案馆、广播站等相继建立,文化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林口县涌现出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他们相继在《牡丹江日报》《黑龙江艺术》《黑龙江农村报》《北方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各专业和业余剧团陆续演出了现代戏《分家》 《小气象员》《春播曲》和话剧《月儿湾》《西望长安》《兵临城下》等剧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事业获得新生。陆续恢复或新建各文化事业单位与专业艺术团体;被禁锢封存的影片和优秀传统剧目与现代戏重新同广大观众见面;各种协会、创作群体应运而生,创作成果显著;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文化窗口面貌一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物挖掘与整理工作成绩显著。
至1992年,县广播电台除转播中央和省台主要节目外,每天3次播出自办节目,每次50分钟。县档案馆库存档案达25540卷;史志部门已编写出党史、县志资料和乡土教材资料300余万字,其中内部出版图书6本,100余万字。
2012年,林口县11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76个行政村中80%以上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标准,基本满足城镇内群众的休闲文化需求。全县共建农家书屋176个,农家书屋全面普及。
林口人文精神表述方式:
文明、开放、奉献、超越
林口核心文化表述方式:
“八女”文化
林口城市形象推介语:八女抗战圣地 中国资源富县
县歌:《林口是个好地方》
县树:白杨树
县花:莲花

⑸ 林口在中国的哪个省,哪个市,具体位置在哪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距黑龙江东部中心城市牡丹江市120公里,距煤城七台河、鸡西不足100公里,是连结三市的枢纽。是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等对俄贸易口岸的前沿腹地。 林口县辖9个镇、3个乡:林口镇、古城镇、刁翎镇、五林镇、朱家镇、柳树镇、三道通镇、龙爪镇、莲花镇、奎山乡、青山乡、建堂乡。境内有林口林业局。 林口县地处森林茂密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的峡口处,素有“森林之口”的美称,因而得名“林口”。全县地域面积7180.9平方公里,人口42.3万人。 林口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林口境内牡佳、牡鸡两条铁路与鹤大、方虎两条公路线纵横交错,是连结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三个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 林口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境内山多林密,江河纵横,风光秀丽。农林牧副渔各业俱兴,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好地方。

⑹ 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历史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
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置设治局。
民国六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

勃利县 (10张)
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
康德六年六月,将该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
康德十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民国三十四年,东北光复。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70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
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政府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隶属合江专区。
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
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1]

⑺ 牡丹江林口地区历史最大风力

2004年4月20日,黑龙江省林口县城的最大风力达到9级,该商厦的铁皮顶棚被大风刮落,造成一人重伤,多台车辆被砸坏.

⑻ 台湾林口的详细资料

林口乡公所网站:

地理位置:

台北县林口乡,位於大台北地区之西的红土台地上,海拔高250公尺,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东与五股乡为界,北邻八里乡,东南与泰山乡为邻,南壤桃园芦竹、龟山两乡,西滨台湾海峡,南北向西滨公路由本乡西部经过。

区位及地质:

林口乡是位於台湾西部沿海,八里乡和桃园县之间的纵谷台地,临山面海具有良好之地理景观条件。丘凌山脉绵延不绝,临接台湾海峡,东北季风强劲。地型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为纵谷地,属冲积层,地质包括砾石、砂及黏土。一为台地,属林口层,表土地质为红土及砂,深层则为砾石。全乡面积5415.19公顷中,台地部份占2300公顷,纵谷丘陵占地3115公顷。

气候及生态:

林口乡位在亚热带气候区。有典型亚热带温和气候条件和丛林山野景观。发源於丘凌台地上的林口溪、嘉溪雅坑溪、宝斗厝坑溪、瑞树坑溪、后坑溪等五大溪皆由南向北流入台湾海峡,这些溪流都无法提供水利功能。虽然林口乡天然的幽谷及丘凌地提供一良好生活环境,自然地形同时也限制与周边乡镇上的互动,在汉人未全面垦殖台湾北部以前,是独立的聚落生活型态。

交通概况:

联外交通:距离台北市区仅二十公里,经由中山高速公路到台北火车站,约半小时可底达。联外交通方面除有高速公路,还有省道(西滨公路)、县道(105、106、108)等,班车有三重客运(通往泰山、八里、树林、新庄、板桥、台北)、桃园客运(通往芦竹、龟山、桃园市),目前林口高速公路 第二交流道已完工通车,联外交通更为便利。

文化:

本乡有南北管、八音之社区团体,无论居台地或纵谷,每逢年节迎神赛会,均於各大庆典活动中献艺。

本乡南北管艺术研究会於八十七年三月份向有关单位办理申请,按人民团体组织法顺利完成合法程序,本会正式得以成立,本会集合了乐林园(林口)、悦乐轩(头湖)、福乐社(后湖)、中兴社(菁湖)、平乐社(太平)、宝乐轩(嘉宝)、复兴社(瑞平)等各轩社。本会於各大庆典活动中献艺,平时与本乡其他轩社保持联系亲如兄弟,互相交换南北管艺术启承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保存国粹,薪火相传之精神。特别是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佛祖圣诞,直属地区值年庆典,更是热闹非凡。此举皆薪传中原文化并发扬光大,是本乡无形的文化资产。

树林口文史工作室负责人郭朝宗,有鉴於本地偶戏日渐式微,於是筹组中华偶戏艺术发展促进会,该会主要任务乃在调查研究,并出版我国偶戏艺术,及与戏剧工艺之相关发展。并主办或承办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各项偶戏,及民俗艺术传承计划或民俗研习活动。期望能综合各艺术及幼教相关人士,推动偶戏亲子生活教育,研究各类偶剧和对幼儿剧启发性的戏剧教学教案,并增进国际交流。

教育:

一、 学校教育:

大专院校二所(国立侨大先修班、私立醒吾技术学院)

高中三所(国立林口启智学校、林口高中、私立醒吾中学高中职)

国中三所(林口国中、崇林国中、私立醒吾中学国中初)

国民小学共七所(林口国小、南势国小、丽园国小、丽林国小、嘉宝国小、兴福国小、瑞平国小)

二、 学前教育:

本乡乡立托儿所

本乡辖区广阔,而托儿所的设置,基於照顾社区居民的便利性,分散各社区,计有林口、东林、菁湖、湖北、嘉宝、东势六所,总计有12班,收托幼童三百名人。各分所之园地建物面积广阔,室内外均有游乐设施,不论晴雨,全天候给予幼童学习的活动空间,安全又方便。而14位保育员皆具有事业资格、且深具爱心、热忱、有责任心、事业服务技能及托育服务的长期经验。乡立托儿所在乡长的带领下,全力提升托育服务品质,并负起学前幼童的教保重责,积极拓展全乡的儿童福利工作,期许乡政扩大为民服务之领域,以落实社会福利。

三、 社会教育:

乡立图书馆

本乡为响应政府「一乡一图书馆」政策,致力推广基层文化建设,遂於民国七十五年开始筹划建馆,则定於本乡国宅一九-六号邻里公园预定地兴建图书馆。於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开馆供民众使用。本馆隶属於林口乡公所,为最基层的社会教育机构及社教文化中心。民众可在此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与最新资讯。

工业:

林口原是砖窑林立、茶园处处的老台地,民国六十四年为林口砖窑业的兴盛期,乡境内的砖窑厂多位於东部交通路线旁,方便砖货运输。然而随著自动生产砖窑厂的大量出现、建筑技术的日益改进-建材多以钢筋水泥为主,使得本乡境内传统的砖窑厂才转趋没落。另因林口新市镇的开发,许多砖厂被划为特定用地、或被辟为道路,导致林口砖窑厂快速消失,结束本乡砖窑的风华。

政府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台北都会区人口成长的压力、引进工业人口带动其他各行业之蓬勃发展,促进林口新市镇之地方繁荣及人口成长,特於林口东林村粉寮规划「工二工业区」并於民国七十一年完成开发,目前有近二百家厂商进驻,以塑胶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及电力电子业为重。

商业:

本乡传统以种茶及砖窑为业,从民国五十八年林口新市镇计画发表以来,本乡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变,民国六十八年第一期计画开始实施之后,农业活动急剧下降,而代之以新兴的工商业。

南势、东势两村邻接交流道,占地利之便,而为运输及仓储业重要的分布地带;而批发、零售、餐饮业、大型量贩店等主要分布在林口路与中正路两条路上,为本乡传统的商业街,亦为本乡居民平时消费之所在。林口路上的公有零售市场,设有四十一个摊位,以传统市场方式经营,中山路也是旧社区的金融区、行政区。

至於新社区,包括文化一路、文化二路、仁爱路等区域,则有室内设计、室内装潢、不动产业、直销、保险、银行、较趋高价位的餐饮业等,而「夜市」也是乡民消费的重要场所,目前林口路每星期三、忠孝路399巷附近每星期日,皆有摊贩驻足。

农牧业:

往昔本乡皆以务农为主,自从政府颁布实施开发林口新市镇以来,地方建设不断更新,就业人口的流入,使典型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农、工、商混合的社会型态,而太平、瑞平、嘉宝、下福、顶福等五个靠近海边的村落,因距离高速公路较远,未规划成开发地带,为本乡目前主要的农业栽培地,不论是本乡特有的茶叶、绿竹笋、水稻、文旦柚及各种蔬菜,皆有非常专业化的栽培。

在畜牧业方面,以饲养牛、猪、羊、鸡、鸭、鹅等为主,分布在太平、瑞平、嘉宝、下福、顶福等五个靠近海边的村落为主。

展望:

林口乡位处台湾北部的沿海台地上,全乡面绩为五四一五、一九公顷,是台北盆地西边的屏障,更是台北市的副都会区。

林口乡民以往皆以务农为主,自从政府颁布实施开发林口新市镇以来,使得地方建设不断的更新,更促使乡民生活水准日益提升。

林口乡地形分为台地与丘陵地二种,台地部份隶属於都市计画,又因工业区之开发及住宅之兴建,就业人口的流入间接带动乡内之繁荣;使典型之农业社会,转变为农、工、商混合之社会型态,在政府积极开发下现代化笔直的道路及各种住宅商业区已逐渐形成规模;另丘陵地大部份为都市计画保护区,仍旧保有传统的农业型态,但因配合时代的脚步,虽然名为乡下,却已是交通发达、农业进步的多样化农村。不论是本乡特有之茶叶、绿竹笋、水稻、文旦柚及各种蔬菜,皆有非常专业化的栽培。

目前,林口正积极的蜕变,不论是整顿乡内交通停车问题,农业型态的更新,工商住宅的整体规划;让林口新市镇注入更多的活力;创造璀灿的、无限潜力的新兴城镇。所以现在的林口是不断的、向前的在蜕变中无限的积极发展;迈向未来的台北副都会,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都市之形成是指日可待的。

维基网络:

林口乡,旧名树林口、坪顶,是台湾台北县的一个乡级次级行政区,位於林口台地上,海拔高250公尺,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东与五股乡为界,北邻八里乡,东南与泰山乡为邻,南壤桃园芦竹、龟山两乡,西滨台湾海峡。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就在林口南部。境内以竹林山观音寺为较重要的地标。长庚医院林口总院及体育园区(林口体育馆)设於桃园县龟山乡,紧临本乡。林口乡地广人稀,总人口约6万人(2006),不过随著交通建设的开发及工业区、新市镇重划区陆续开发,林口乡已经由农业乡逐步转变为工业、商业与农业共存的乡镇。重划区内最多大楼聚集的路段为文化一路、文化二路、忠孝路及仁爱路这4条路段所围起的街廓。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史前遗迹
1.2 汉人垦殖
1.3 行政区变迁
2 地理环境
3 著名地标
3.1 竹林山观音寺
3.2 林口火力发电厂
3.3 林口高尔夫球场
4 交通
5 林口新市镇
6 教育
7 参考资料
8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

[编辑] 史前遗迹
林口之住民,始於台湾原住民凯达格兰族。林口考古的最重大发现,是1997年发现分布於林口与八里沿岸的「太平村遗址」。出土文物分为石器、陶器、化石三类,根据出土文物判断为一有多重文化层垒压的遗址,几乎涵盖了台湾北部地区大部分的史前文化层,如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植物园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而学者刘益昌也证实,在太平村海域发现一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与下颚骨,是台湾出土最完整的人类化石,出土时并伴随加工过的动物骨骸与陶器,证实上万年前林口、八里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编辑] 汉人垦殖
1642年,根据荷兰人的记录推断,林口一带为八里坌社的原住民所居。郁永河的裨海纪游一书中,也记载在康熙年间(1697)的台北平原有「八里分」(八里坌)社,属於淡水总社。汉人对林口的开垦,首先以林口北部的海岸平原开始。至乾隆五年(1740),林口地区已经有汉人聚落「大湾庄」(今日的大、小南湾,位於海边)的存在。至1760年,在今日的林口区域记载有「大南湾」、「小南湾」、「大牛稠庄」(今日的南势村一带)等汉人聚落,,显示汉人已经由海岸逐渐登上林口台地。其中开垦者多为泉洲人,在南势埔尾一带,也有粤人加入开垦,成为林口少见的粤籍聚落。此时八里坌社仍在记载中,显示原住民仍在林口活动。而其中位於交通要道的树林口(今日的林口街)一带,也逐渐形成了大的庄落,成为林口的中心。1871年,林口又出现了「大坪顶庄」,光绪年间,再出现「瑞树坑庄」,林口的聚落分布大致完成。

[编辑] 行政区变迁
1875年(光绪元年),林口的行政区属於淡水县八里坌堡,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林口属於台北县淡水支听管辖。1899年隶沪尾办务署,1902年废县为厅,属於台北厅沪尾支厅。1909年,支厅下设区署,林口西南部的东林、菁湖、湖南三村,隶属新庄支厅树林口区,东北部隶属大南湾区。1910年废县为州,隶属台北州新庄郡林口庄。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更改为林口乡,属於新庄区的一部份。1950年后废区,改由台北县直辖,直至今日。

今日林口乡共下辖有东林村、林口村、西林村、菁湖村、中湖村、湖北村、湖南村、南势村、东势村、顶福村、下福村、嘉宝村、瑞平村、太平村、丽林村、仁爱村、丽园村等村。

[编辑] 地理环境
林口乡主要是由林口台地为主体所组成。地形有平坦的台地面(占42%)、丘陵谷地(57%),还有部分的滨海滩地。台地东北方紧邻观音山,以河谷为界、东南边以新庄断层与台北盆地相邻、西侧与桃园台地相接,中隔南崁溪。由於台地地势平坦,缺乏屏障、因此林口经常风力强劲。而由於气候高温多雨,台地上的泥土淋溶作用旺盛,因而形成强酸、不肥沃的红土层,不利农耕,只利於茶树栽种与红砖的生产。加上日治时期,日人积极开发,设茶业传习所,广植茶树。因此林口的茶园的开垦与红砖制造业曾盛极一时。

林口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台风与豪雨;冬季则寒冷潮湿。由於林口濒临海岸,加上台地地形缺少屏障,风势强劲,因此夏季与北部其他地区相比,显的凉爽、冬季则比较寒冷。根据中央气象局在1996~2000年的资料显示,年平均温为22.1度,最冷月均温15.1度,最热月均温28.7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5%,二月至三月湿度可达84%,十分潮湿。

[编辑] 著名地标

[编辑] 竹林山观音寺
主条目:竹林山观音寺

竹林山寺的庭园竹林山观音寺,是位於台湾台北县林口乡的著名景点,位於林口乡竹林路325号,为一佛道混合寺庙,奉祀十八手观音,香火鼎盛。庙前有占地约两万坪(约66000平方公尺)的中式庭园,供游人休憩,由於园中种植樱花,春天常涌入赏樱人潮。

[编辑] 林口火力发电厂
由台地沿著山路而下,在接近八里乡的海岸边,在山坡上远眺即可见到滨海的林口火力发电厂之大烟囱,与林口一带的台湾海峡美景。林口火力发电厂为远东地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所产生电力专供台湾北部工业用途。

[编辑] 林口高尔夫球场
林口高尔夫球场为1963年,由政府官员与社会人士如吴三连、许水德等人所筹建,适逢林口茶业不振,由林口乡公所负责茶园土地收购工作而建成,目前共有球道27洞,为台湾早期著名的高尔夫球场,常有达官贵人往来其间。

[编辑] 交通
三重客运、泛航通运行经中山高速公路至台北车站,尖峰时间每10至15分钟即有一班。车程约45分钟。
桃园机场捷运施工中,主线将掠过林口乡南端,并有延伸林口市区的支线计画。
台湾铁路管理局林口线虽以林口而名,但试办客运车站皆不位於林口乡境,路线亦未经过林口市区。

[编辑] 林口新市镇
主条目:林口新市镇
1968年起,政府就计画在林口成立新市镇,以抒解台北市的剩余人口。1975年发布实施以中山高路公路林口交流道为中心,包括了林口特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规划。

林口交流道以北属台北县林口乡,以南为桃园县龟山乡,新市镇横跨两乡但仍冠名林口。而新市镇多数设施,如林口长庚医院、林口体育园区等事实上位於龟山乡而非林口乡。

然而,新市镇却因种种原因而发展缓慢,原本预计25万的人的规模也缩减到8万人。不过在日后林口长庚医院的设立下带来商机,使使新市镇开始有了起色。加上近年来机场捷运计画在此地设站,与新市镇附近龟山乡的华亚科技园区之开发,更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林口新市镇正蓬勃发展中。

[编辑] 教育
林口共有两所大学(包括分部),两所高中与数所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完整。

区分 数目 名称
大学 2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林口校区侨生先修部
私立醒吾技术学院
高中 2 国立林口高中
私立醒吾高级中学(国中、高中、高职)
特教 1 国立林口启智学校
国中 2 县立林口国中
县立崇林国中
国小 7 县立林口国小
县立南势国小
县立丽林国小
县立丽园国小
县立嘉宝国小
县立兴福国小
县立瑞平国小

[编辑] 参考资料
「竹林山观音寺简介」,竹林山观音寺。
「林口乡志」,林口乡公所,2001年。

[编辑] 外部连结

⑼ 豆坝林口里的历史来由

乡因为豆姓人先来此居住而得名“豆坝”

⑽ 林口站的历史沿革

林口站建于1936年。

热点内容
英语培训翻译 发布:2025-07-10 10:05:31 浏览:823
2014暑期实践 发布:2025-07-10 09:19:41 浏览:982
老师批改作业的图片 发布:2025-07-10 07:56:40 浏览:819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
常州一女教师与男 发布:2025-07-10 04:08:29 浏览:752
生物质热电厂 发布:2025-07-10 03:37:47 浏览:304
历史民权 发布:2025-07-10 03:34:51 浏览:53
tea化学 发布:2025-07-10 03:06:29 浏览:355
漫画题师德 发布:2025-07-09 23:54:29 浏览: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23:36:43 浏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