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镇的历史
① 中山古镇发展历史
灯饰之都中山古镇的发展历史
近几年,古镇的变化有目工赌,到目前为止,古镇镇已拥有大小企业近1万家,古镇灯饰占国内灯饰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如今的古镇,已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的灯饰生产和销售基地。23年前,若有人要给中国评选贫困乡镇的话,中山市古镇镇肯定要名列其中;23年后的今天,中国若要在几万个乡镇中评选一百个富裕乡镇的话,中山市古镇镇又肯定名列前茅。为此,许多国内外专家对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市古镇镇的巨大变化百思不得其解。
从各种硬件条件来说,地上地下资源、交通、文化遗产、传统产业等等,中山市古镇镇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惟一的优势就是这里的人。从古镇镇的风土人情和它的历史沿革来看,这里的民众和珠三角其它乡镇的民众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别是这个小镇上出了几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古镇镇党委书记吴润富、华艺集团董事长区炳文和总经理区锦标、胜球灯饰董事长区成聪和区成标、百佳集团董事长蔡永权、原国贸大酒店投资商何先生等一批优秀的致富领头人。在这些领头人当中,身为古镇镇党委书记的吴润富对古镇的发展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3年前,古镇镇在全中山市的乡镇经济排行榜上还是倒数第五名。为了改变古镇镇贫穷落后的面貌,时任古镇镇镇长的吴润富便制订了“工业立镇”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经营城镇”新举措,比如:挑选一批致富能手当村官;为了鼓励本镇有文化的青年办灯饰企业,村委会和镇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银行贷款担保政策;为解决本镇和外来投资者办厂的土地问题,镇政府先将大片土地从农民手中买下,经过统一规划后,再将土地卖给需要办厂的企业,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投资者与当地农民的征地纠纷,同时也给镇政府财政带来了一大笔收入;为了改变企业经营者和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镇政府每年都要统一组织几批人到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考察学习;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培育古镇的灯饰产业,提升古镇灯饰产业的国际地位,吴润富力排众议,在1999年顶着各种压力举办了中山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际性展览会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吴润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超前的战略眼光。 如今的古镇,无论是产业规模、市政建设、经营环境、区域品牌和投资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等方面,都走在全国优秀乡镇的前列。可面对来之不易的这一切,古镇人没有骄傲,因为他们都知道,古镇离“世界灯都”还很遥远,古镇的灯饰产业正面临着一场由量变到质变的生死革命;他们都知道,古镇人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技压群雄,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这样,古镇的辉煌才能得以延续。 我们期待,勤劳智慧的古镇人再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将“世界灯都”的桂冠摘到古镇,为国家、为民族的昌盛再立新功!
② 西来古镇的古镇历史
西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他曾经是临溪县县治所在地,北朝西魏恭回帝二年(555年)设县,县名以答临溪河命名。临溪县设县后,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9个朝代,历时517年。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划给临邛(邛崃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重新设置蒲江县,将临溪镇、寿安镇划给蒲江县。
关于“西来”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天上看,整个镇的民宅摆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西”字。第二种说法是一个传说,传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将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供奉的木刻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一般的庙门都为南北向,唯有西来的关帝庙门却向西开,有不忘关帝从西而来的意思。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到临溪场巡视,觉得临溪场的名字不止一个,容易混淆,因关帝爷从西而来,带来了这里的繁荣和希望,借用佛教教义中“佛法西来”的典故,即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之意,遂改临溪场为西来场。这就是“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的来历。
③ 镇远古镇的古镇历史
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 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镇远之名始于此。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
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
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
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
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
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
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3)探寻古镇的历史扩展阅读:
镇远古镇的民俗文化与相关民俗
镇远古镇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青龙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对联等可佐证。
当时地方京剧、花灯戏、河灯、社火的繁荣,商业与军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军事体系浑然天成,体现了“威镇远方军事的强驽之首”而“云南丽江之末”的军事演变过程。充分发挥了雄霸黔东大门军事堡垒和中国南丝绸之路作用。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每年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阳龙舟文化节,以舞阳河为赛场,极具盛况,久负盛名,充分展示出“歌舞地”吴敬梓《儒林外史》语]的古朴绚丽风采。
民间传统活动的兴盛,反映了镇远经济文化的繁荣。镇远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造轮船下洞庭入长江,是近代工业传统古驿道,也是现代工业——贵州青酒集团所在地。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 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
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④ 中山古镇的古镇历史
古镇历史悠久,古镇原名龙洞场,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专,龙洞场可考历史857年,明朝设有属清溪县。
清代,江津属地分三里(思里、杜里、笋里)十二都。清朝康熙33年设笋里十二都于龙洞场。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
解放后,原建制不变。1958年,改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中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中山乡。1993年长乐乡和中山乡合并为中山镇,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十大名镇项目”、“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十大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⑤ 南浔古镇的历史沿革
南浔古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 ,建镇到2015年已经约有750年了。
南浔古镇景区以中西建筑体为主,建筑中以南浔历史中居住的名人富人的家宅为主,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朝,南浔籍光进士就有41人。当代,诞生了国民党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刘承干、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等一批名人贤士。这些人物的大多数家宅成了南浔古镇景区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明朝时的所建的百间楼,以及众多民国时期丝绸富商私家园林,别院,庞大的建筑群。
丝商落败以后,地区经济转移,很多建筑开始被破坏。
为了保护,保留南浔人文历史遗产,2010年上半年将镇府使馆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于2003年成立南浔古镇景区,开始保护,修复工作。截至2014年,已经修复了张静江故居一期、小莲庄一期、求恕里等工程。
2014年,正式与康辉集团合作,深入修复古建筑,丰富南浔古镇景区各类人文活动,并不断开展南浔古镇景区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2015年,古镇景区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截至5月景区内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⑥ 官渡古镇的历史溯源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当然,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前的金刚宝座塔。
明天顺二年(1457年)重修妙湛寺时,“乃即寺之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这“浮图一规”就是金刚宝座塔。建金刚宝座塔的倡导者是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璘,出资者是镇守云南太监罗珪,他们都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头面人物。新建石塔的目的是为了“造功德”,“求延寿”,“顺习俗稳民心”,“而以不治治之也”。这里说的“顺习俗稳民心”,指的是民间有螺丝怪兴风作浪的传说,故建塔以镇之。在我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妙湛寺金刚塔是建造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这座金刚塔,与妙湛寺的两座密檐砖塔相辉映,不仅体现了“有容乃大”、“显密并举”的佛门精神,而且建筑上高低错落,品字布局,十分壮观,构成了官渡镇古建筑群的核心。
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称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称为“坛城”,即“神坛”。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
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人车马。基座之上,五塔耸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小塔都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但式样不同,风格迥异。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高耸俊秀的塔刹,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形象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
官渡金刚宝座塔不仅整体构思意象飘逸,令人沉思遐想。细部的铜铸石刻也十分精美。无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五种坐骑动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刚大力士,还是佛龛中的佛像,雕工都极为精细,无不细腻逼真,活灵活现。铜铸伞盖上的手持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顶部中心嵌砌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铸刻也极为精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官渡是藏传佛教进入昆明地区的登陆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筑留下了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这鲜明地体现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筑上。后来建造的北京大正觉寺、碧云寺和呼和浩特慈云寺金刚塔的塔身都是典型的汉式多层密檐塔,喇嘛塔式塔身的金刚塔全国仅此一例。
官渡金刚宝座塔既浸透着宗教文化的灵光,又洋溢着建筑艺术诗意的魅力,给人以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是谁设计和建造了这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史书只记载了倡议和捐资官员的名字,但这座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的石塔,永远是他们智慧和才华在后人心中树立的丰碑。
元代,孔子楼也在官渡建立起来,这对官渡子弟读书习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这里走出了著名文人王思训。王思训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任过江西学政,他曾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他书万卷。王思训荣归故里之后,建赐书堂典藏。至今赐书堂犹存。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义4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洋溢着浓浓文化色彩“六寺七阁八庙”的建筑群。这些壮观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形成了所谓官渡八景,即“古渡渔灯”、“螺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刚夜语”和“笔写苍穹”。
当年,走进官渡,只见一望无际的滇池水清波荡漾,鸥戏鱼肥;浩瀚的天空中云展云舒,变换无穷。湖边芦苇丛中嬉戏着成群的野鸟,螺峰山百株柏树依山脚层叠至山顶,碧绿层叠。寺庙里的钟罄之声和书院里朗朗读书声透过朝云暮雨悠悠飘来;高耸的密檐塔和金刚塔直指苍穹,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赞美天地,祝福人间。岸边大片杏树林中,牧童捉迷藏,玩游戏,充满稚气的欢快;游客赋诗、饮酒,对奕作乐,笛韵悠扬。街市上车来人往,人头攒动,每逢庙会期间,不仅市区居民前来参加庙会,邻县居民也蜂拥而至。五谷寺西旁草坪空地上,人山人海,热闹异常,远非当时一般市集所能比拟。入夜,渡口灯塔上升起一串明亮的红色灯笼,引领官船渔舟徐徐驶来;月明时节,云台宫倒影于常年水清如镜的水池中,清风拂过,宫影荡漾;金刚桥上,偶尔传来金刚窃窃私语。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湖岸线逐步退缩,官渡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老的庙堂建筑逐渐陈旧破败,有的甚至被拆除,著名的金刚宝座塔也沉陷了一米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2001年4月,官渡古镇文化古迹抢救工程动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各级政府投巨资,将1350吨的金刚宝座塔整体抬升2.4米,并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复了孔庙,武庙,赐书堂,法定寺,土主庙,观音寺,上、下阁楼等古建筑。镇上的传统民居也在有计划的修缮,同时,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以及传统风味小吃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规划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联系着悠久灿烂历史和光辉未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的新官渡。
⑦ 探询古镇的历史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概况
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运营发展,促进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束河即是丽江坝子中保存完好的驿站,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凤含书之地
束河坐东朝西,背风向阳,村后山林为玉龙山南下之余脉,山形秀丽,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舆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 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
清泉之乡
村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
皮革之乡
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皮货、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
农耕图腾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丛林般的粮架耸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
茶马遗迹
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旧货,抚今追昔,让你浮想联翩。
⑧ 洛带古镇的历史文化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⑨ 和顺古镇的古镇历史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汉族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的保留了中国明清汉族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汉族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兰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汉族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⑩ 留住千年记忆的永川松溉古镇,它有何独特的古镇文化
发掘重庆之美,沿着古镇青苔静谧的石阶行走,踏上岁月磨砺的石路,领略古镇人的生活,探寻古镇的历史痕迹。松鸡古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部。东临江津区朱扬镇,南临长江,西临江津区石涛镇,西临朱沱镇,北临黑港镇。
1.古镇的由来:
它以松子山和吉水命名。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十里老街幽静,文化遗址丰富,码头文化独特。石头上的青苔,古老的石墙,古老的门牌,说明宋集镇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色彩的小城市。松集古镇的祠堂和寺庙被称为“九宫十八庙”,其中保存完好的是罗家祠堂宋基古镇古时候水运便利,经济发达。大家庭建祠堂并不少见。宋基祠堂文化非常浓厚。罗家祠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的威望很高。”罗家祠副院长罗家介绍,每年的祠堂大会上都会举办一系列孝道文化活动,让很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祖德。
古镇目前不是一个成熟的风景区,保留了一些简陋的建筑,其中一些是根据考证和仿古而修复或建造的。除了古镇淳朴的民俗外,罗家祠、陈家院和永川县山药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