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杆秤的历史

杆秤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20:13:32

Ⅰ 中国古代杆秤始于何时

一般认为是秦初,秦始皇终一中国后,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

Ⅱ 秤的发展史

秤的历史
开放分类: 质量、量器



balance

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常见的有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等。①杆秤。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②台秤。承重装置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台秤和电子台秤两类。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柜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案秤和电子计价秤两类。④弹簧秤。利用弹簧在被测物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来测定该物体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从1毫克到数十吨。

范蠡——秤的发明者
--------------------------------------------------------------------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Ⅲ 中国的第一把杆秤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广为传说的.1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Ⅳ 秤的演变历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实物证据(石块砝码)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遗址(约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古埃及人在同时代(约1878B.C.)的记载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没有发现实物。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
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秤是的。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Ⅳ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

50年代以后汉中制秤业随着各项“运动”几起几伏、备受折腾,张兆金、刘德福师徒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一直在业内坚持工作;其间多有创新,独立发明出相对方便、灵敏的10公斤案秤;1972年还曾去西安学习250公斤磅秤的做法,并于1977年研制成功。张兆金于80年代去世后,刘德福成为汉中市也是陕西省手工制秤业里资历最老(至21世纪初已有70余年历史) 、传统技艺最全面的匠师;他开设的秤铺也顽强存活。
关于汉中现代衡器生产发展史情况大致陈述如下: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经济重心西移,大量难民由自己家乡逃
②往汉中,汉中经济大幅度增长,此时商贾云集,对于做买卖必须的衡器需求量也急速增长,当时一杆称竟然卖到40块现洋,由是形成汉中杆秤业的第一个繁荣期。
③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结束,原避难人员重返家乡,生意人员大量减少,汉中经济一时出现萧条;同时政府整顿市容,规定街道上不准摆摊,双重打击之下汉中杆秤的销量锐减,这是汉中杆秤第一个低潮时期。
④1950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至1956年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汉中的杆秤从业者共计7户l3人合并成为汉中县衡器厂,扩大生产。这个时期杆秤市场的繁荣跟农村经齐的集体化是并生的,那时一个农业合作社就分几个大队,大队下又分为几个小队,因为集体分配,每个小队都需要三杆测量不同重量的秤,汉中杆秤的生意就立即红火起来,一时间买秤的人排成长龙;汉中县衡器合作工厂买地扩建,招收30多个年轻徒工进行杆秤培养,还送出部分人去外地学习翻砂铸造,为制作磅秤做淮备,汉中杆秤迎来第二个繁荣期。
⑤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期间,“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横行,县政府从汉中衡器合作工厂无偿征用其集体资金购置的新厂区、征调走刚培养起来的20多个青年铸工,该厂大伤元气,当时销量最好的磅秤无法正常进行生产。
⑥60年代,张兆金、刘德福等老技术骨干努力发展生产,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依然克服种种困难不断研发新型衡器以增加厂里的经济效益。1969年案秤研制成功,70年去西安接受省上检验达到标准允许进行生产;1977年又试制成功250公斤磅秤,销路大好;此期该厂的产品销售和修理服务范围从本省延伸到四川、甘肃等地,仍是发展中势头。
⑦70年代以后国营大厂也进行案秆生产,汉牛衡器厂的案秤被加以“不标准”的指谪。汉中杆秤生产面临复杂的压迫和挑战,处于第二次衰落。但至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经济政策放宽、结构调整搞活,市场贸易蓬勃开展,带动了小商小贩增多。而小商贩们喜欢用携带方便的杆秤,杆秤的需求量也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而热了起来,这也就是汉中杆秤的第三个繁荣期。
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秤在市场上的大批出现,加上汉中衡器厂(由政府部门任命的)几任领导在改革大潮中决策失误,汉中衡器厂屡遭重创,最终垮掉了。2007年汉中衡器厂破产处理旧厂址被收购,才补办了几十个老工人的社保金。有些老匠人在退休后也曾续做杆秤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或技术不全面而陆续收场,只剩张德福一家尚能支撑着门面,汉中杆秤制作工艺面临最危险的衰落与消亡命运。

Ⅵ 5、我们日常看到的杆秤,什么时期出现的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

Ⅶ 谁知道有关杆秤在我国的历史及发展演变

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诞生,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千百年来,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独特,使用价值极高,群众基础广泛。然而,对这个伴随中华民族世代相处的量具的“身世”,我国学术界长期聚讼未绝,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种认为我国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古代文明发达,杠杆原理问世早于欧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较早衡权器实物出土,又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杆秤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演变,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1000多年。
从目前情况看,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为多,但说法也不同,主要是:一曰“秦初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认为:“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并说:“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诏书”,即人们熟悉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文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谓“秦始皇时秤权”,实指始皇初年的秤锤,说明秦初即有杆秤。
二曰“西汉说”。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说:“汉代之衡器,即今之杆秤。“并说:”汉代之衡器已设有准,称俗作秤。“他还说:”《史记》有‘大禹身为度,称以出’,不过古者以‘秤’为衡法之名,而称、秤相通,通以称或秤为衡器之名,汉以后始著。始诸葛亮曰:“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低昂。‘”吴氏在《度量衡器名历史表解》中,明确提出衡器被叫作“秤”起源于汉。再就是1934年(民国廿三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国度量衡》(林光澄等编著)一书也多次出现“汉秤”说法,认为杆秤源于西汉。
三日“东汉说”,其说有二:一是邱隆在《中国古代衡重计量》中认为:“史书上关于杆秤的记载有:”东汉孟业,身重千斤,帝疑其重,乃以大秤悬栋间。‘“又说:”三国时吴人韦昭《国语》注曰:“衡,秤上衡。衡有斤两之数。’”《隋书。律历志》载:“后魏景明(500 —503 年)中,大乐令公孙崇依《汉书。律历志》先修秤尺,及见此权(指新莽石权),以新秤称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与权,合若符契。‘”并得出“东汉已有杆秤”
的结论。二是丘光明虽也认为杆秤是东汉产物,但结论源于对92枚秦汉及新莽权的分析研究,根据秦(西汉)权和东汉权不同的特点,认为秦和西汉权“多作天平上的砝码用”,而东汉权“明显是秤砣”。并提出“东汉时己普遍使用杆秤的结论应该是可信”(《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见《文物》1984年第10期)的看法。
四曰“魏晋说”。刘东瑞同志认为:战国的“不等臂秤经过逐步革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五六世纪)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提系杆秤”。刘还说“现在发现的有北魏和北齐时的铁秤砣和铜秤砣。说明杆秤至晚在公元6 世纪已在我国广泛使用”。(《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见《文物》1979年第4 期)王云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天平逐步向杆秤过渡,到三国时,天平中间的提纽从衡杆中间移到一端,并刻有斤两之数于衡杆上,出现了提系杆秤。”并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经通行,并且广为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见《计量工作通讯》1980年第2 期)
与上述看法相反,有人提出我国杆秤创始年代更早,应在春秋战国。持此看法的材料极少见著报端,但可知观点有如下根据:其一,认为“鼻纽权便于悬挂使用,形似今天的秤砣”,因此主张已出土的春秋战国铜鼻纽权(亦应包括秦汉出土的)是“杆秤上的秤砣(锤)”,不是“天平上的砝码”。
其二,“考古发掘中鼻纽权多单独出土,不像铜环权那样成组成套。”其三,“《墨子。经说下》有‘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之句,认为讲的就是杆秤,权就是秤砣”。其四,春秋战国桔橰、杆秤的广泛使用,恰好是《墨经》上述重要论断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正因为此,钱临照远在4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本条述及天平与秤可无疑义。”其五,有人提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庄子,面对当时度量衡严重紊乱的现状,发出“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激言,证明春秋战国杆秤使用已相当普遍。否则,庄子所言“折衡”的话就无法解说。
由此看来,人们早就围绕我国杆秤创始年代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且愈来愈深入。就时空范围讲,产生杆秤时间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历时千年之差。毋庸置疑,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杆秤创始年代之谜终将被彻底揭开。

Ⅷ 最早的杆秤是什么年代

你好!
是中国古代
越国大政治家大商人范蠡发明的 就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也就是战国时代

热点内容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
常州一女教师与男 发布:2025-07-10 04:08:29 浏览:752
生物质热电厂 发布:2025-07-10 03:37:47 浏览:304
历史民权 发布:2025-07-10 03:34:51 浏览:53
tea化学 发布:2025-07-10 03:06:29 浏览:355
漫画题师德 发布:2025-07-09 23:54:29 浏览: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23:36:43 浏览:82
视频直播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22:55:16 浏览:851
生物科幻 发布:2025-07-09 22:20:43 浏览:133
英语在线翻译中文 发布:2025-07-09 20:39:43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