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的历史
1. 曲阜有几千年历史
曲阜,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在鲁西平原与鲁中山地的结合部上,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古史记载,炎帝神农氏都陈,徙曲阜;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于寿丘。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曲阜在商代为奄国,并一度为商王首都,周代为鲁国都城,两汉分别为鲁王、东海王国都。汉以后曲阜虽然只是郡县小城,但它作为孔子故里又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曲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镇。西周初年,宰辅周公封鲁,周公因辅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带来大量的文化礼乐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于一体的鲁文化。周公死后,为褒奖周公功绩,特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祀使用天子礼乐,曲阜成了当时除首都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
即使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删《诗》、《书》,订《礼》,补《乐》,赞《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曲阜一直重教向学,学术发达,人才辈出,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颜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孔广森、桂馥,可谓人文荟萃,灿若群星。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为曲阜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迹300处,其中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现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十万余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六万余件,它们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丰富的地下文物和雄伟的地上古建筑而享誉世界。1982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曲阜的旅游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明显的成绩,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各种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完备,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也日益完善。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市内有104国道、327国道、京福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纵横穿过,往西15公里是铁路交通的枢纽兖州火车站,北依济南遥墙机场。
2. 曲阜孔庙的有什么历史背景
曲阜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当时鲁国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为庙,“岁回时奉祀”。那时仅“答庙屋三间”。到了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至鲁,第一次用祭天的仪式(太牢)来祭孔子。后来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孔子更为尊崇。历代皇帝又不断给孔子加封谥,谥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刘志下令修孔庙,至清雍正“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先后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计其数。如今孔庙已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殿一阁、三祠一坛、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等。孔庙四周筑红墙,其占地达三百二十七亩。庙内共有九进贯穿在长达1公里的中轴线上。前三进院落为整个庙宇的“引导”,从第四进起进入主要建筑区域。由同文门至后寝宫的五进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有奎文阁、大成殿等高大建筑。
3. 曲阜这个地名的来历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隋开皇十六年(598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8年10月,曲阜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3)曲阜的历史扩展阅读: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曲阜市辖4个街道、8个镇:鲁城街道、书院街道、时庄街道、小雪街道、吴村镇、姚村镇、陵城镇、尼山镇、息陬镇、王庄镇、石门山镇、防山镇。共41个居委会、355个村委会,483个自然村。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
4. 曲阜的发展历史
会形成以
文化旅游产业
为主的城市。
5. 曲阜孔庙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曲阜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当时鲁国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为庙,“岁时奉祀”。那时仅“庙屋三间”。到了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至鲁,第一次用祭天的仪式(太牢)来祭孔子。后来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孔子更为尊崇。历代皇帝又不断给孔子加封谥,谥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刘志下令修孔庙,至清雍正“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先后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计其数。
6. 曲阜的历史名人的详细历史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王朝首都镐京外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为在扩大王宫的面积,在拆除阙里孔子旧宅中发现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得以使孔子思想流传推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历数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六位状元和十四名进士。
宋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黄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期间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将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仙源县沦入金人统治之下,并恢复曲阜县旧名。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厚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计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竟相莅临曲阜,为曲阜留下难以胜纪的文化遗存。
7. 曲阜历史谁知道
曲阜,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在鲁西平原与鲁中山地的结合部上,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古史记载,炎帝神农氏都陈,徙曲阜;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少昊都曲阜;舜作什器于寿丘。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曲阜在商代为奄国,并一度为商王首都,周代为鲁国都城,两汉分别为鲁王、东海王国都。汉以后曲阜虽然只是郡县小城,但它作为孔子故里又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曲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镇。西周初年,宰辅周公封鲁,周公因辅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带来大量的文化礼乐典籍,形成了融夷、夏、商、周文化于一体的鲁文化。周公死后,为褒奖周公功绩,特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祀使用天子礼乐,曲阜成了当时除首都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
即使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到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删《诗》、《书》,订《礼》,补《乐》,赞《周易》,修《春秋》,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曲阜一直重教向学,学术发达,人才辈出,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颜子、孔伋(子思)、孟子,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孔尚任,著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孔广森、桂馥,可谓人文荟萃,灿若群星。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为曲阜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89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就有文物古迹300处,其中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现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十万余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六万余件,它们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曲阜也以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丰富的地下文物和雄伟的地上古建筑而享誉世界。1982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曲阜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曲阜的旅游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明显的成绩,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各种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完备,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也日益完善。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市内有104国道、327国道、京福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纵横穿过,往西15公里是铁路交通的枢纽兖州火车站,北依济南遥墙机场。
8. 曲阜历史名人
曲阜历史名人 〖少昊〗——五帝之首 黄帝的儿子,姓己名挚,号金天氏 。
〖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称为“和圣”。柳下惠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山东曲阜人。
〖孔子〗——至圣 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孔子所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颜子〗——复圣 名回,字子渊,山东曲阜人。
〖鲁班〗——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孔伋〗——述圣 字子思,孔子之孙。著有《中庸》、《子思子》。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著有《左传》和《国语》 。
〖谷梁赤〗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作者,山东曲阜人。
〖申培〗(约前219~前135),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
〖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古文尚书学派开创者。
〖孔融〗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以散文见长。
〖贾应宠〗明末清初著名鼓词作家 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亦称木皮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
〖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号云亭山人。著有杰出的历史剧《桃花扇》。
〖孔继涑〗(1726~1791),著名书法家 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他广泛搜集古今名家书法,刻意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块,名为“玉虹楼法帖刻石”。其拓片装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现存孔庙。
〖桂馥〗(1736~1805),著名书法家和训诂学家 字冬卉,号未谷,别号老苔、紫云仙馆。当时一些名门贵族,对他的字画争相收藏。在当时有“无桂不成世家”的说法。
〖孔孚〗(1925—1997)现代山水诗风的开创者,原名孔令桓。1925年4月1日生于山东曲阜。194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大众日报》文艺编辑,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离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4月27日病逝。著有诗集《山水清音》、《孔孚册水诗选》,诗论集《远门之扪》等。《山水清音》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孔孚山水•峨眉卷》获1991年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全国计划单列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他的小诗清新、深邃、空灵,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生前感到些寂寞。共发表了诗作三百多首,诗论三十多篇,共出版了六本书,但总印数不足两万册,印数最少的一本只印了231册 “孔孚先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诗人”,“他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投身于文化,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选择了诗歌,他在一个金玉满眼的世界里固执地寻觅一种素朴而纯洁的境界。”。
9. 山东济宁曲阜有哪些历史故事
(一)黄帝诞生
曲阜城东六里许,有个叫寿丘的地方。一道高岗隆起地面,这高岗就是寿丘遗迹。相传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
据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娇氏之女,是少典国国君的妃子。附宝生有二子,长子是炎帝神农氏,次子就是黄帝轩辕氏。
神农氏比轩辕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种五谷,亲尝百草为人治病,被拥戴为中原部落联盟领袖,称为炎帝,在陈建立了国都。后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国号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库,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宝,是随炎帝迁徙来曲阜的。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间,天际亮起一道银白耀眼的闪电,那闪电绕着北斗的第一颗星——枢星疾速地打了几个旋,然后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几乎在这同时,被惊呆的附宝忽然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过了一些时间,她才知道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附宝却一直怀孕二十四个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气清,祥云万朵,附宝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一会,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黄帝就这样降临到了人世。
刚出生的黄帝,额骨的中部隆起,形状象太阳,这就是所谓“日角”;黄帝有龙的相貌,传说他的手足也似龙爪龙趾;还有的说他四张脸。更奇异的是,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十岁左右他就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通访名山大川,再没回来。
(二)少昊的传说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十几岁就会采桑养蚕,缫丝织锦。清早,她时常一人身披霞光,摇着小船,来到天河源头穷桑树下,攀枝采桑。
这穷桑树为林中之王,树头如伞,桑叶如扇。它五千年开一次花,一万年结一次果。那紫玛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长生不老。皇娥非常喜爱这树,常为它浇水、施肥。采完桑叶就坐在树下放声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像是为自己伴奏。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远处朝她弹琴呢!那青年见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礼貌地向前自我介绍说:“我叫金星,每天都在听你歌唱,并被你动人的歌声打动了。”
从此,金星、皇娥结成好友,后来由友谊萌发了爱情。一年之后,他们在穷桑树下盖起几间草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男耕女织,夫唱妇随。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满。
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气,派出天兵天将把他俩打入天牢,把少昊撵出天宫降落人间。这时少昊已是个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边。那时候,泗水岸边只有几户人家,人们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当了首领。少昊领着大家开荒种地,植桑养蚕,生活得非常美好。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这里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成了个繁荣的城镇,少昊给它取名为穷桑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少昊之国。再后来,领土扩大,少昊就把国都迁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传说
叔梁纥年纪很大了,身边有九个女儿,而只有一个跛足儿子,便想再要一个儿子,于是向颜家求婚。颜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纥年纪太大,不愿嫁他。老三颜征在听从父命,嫁给了他。
二人成婚后,夫妇便去尼丘山祈祷苍天和山神,以保佑颜氏生个好儿子。果然,颜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但这孩子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齿、耳露轮。颜氏见这孩子难看,哀声叹道:“好命苦。这般模样怎能养活成人!”叔梁纥更是悲伤,遂把孩子丢在尼山脚下,走了。
当时天气比较热,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来一只老虎,在孩子身边转了几圈,便叼进山洞里,按时为孩子哺乳。同时,一只老鹰也飞来,用翅膀为孩子打扇。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凤生虎养鹰打扇”。这山洞即是现存的夫子洞(又名坤灵洞)。
再说颜氏征在自从孩子被扔了以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在尼山脚下转来转去。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寻声而去,在山洞里发现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颜氏为快些到家,慌不择路,爬坡越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罗裙被山枣树上的刺挂住了,颜氏非常气愤,对山枣树说:“你们不要拦路。让尼山神知道了,会把你们斩草除根的。”说着,顺手将挂罗裙的山枣树捋了一把。从此,这里的山枣刺全部往下长。时至今日,还是如此。
颜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脏了。这时,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轻轻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围井绕了一圈,怎么也够不到水面,于是自言自语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来该有多好呀!”哪知她话刚说完,就听到一阵流水声。颜氏一看,井真的倾斜了,一股清水从井口向南流去。颜氏双手合十感谢天神,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来。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顿时,一点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给孩子沐浴,然后回村子去了。
从此,这口井井壁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颜母庄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条小溪,后人为纪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为智慧之源,遂称这条小溪为智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