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历史
『壹』 威海卫的历史和现况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清廷因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集重兵于奉天(今沈阳)、辽阳和京津一带,山东半岛防御薄弱。 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英租威海卫期间 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 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图片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中国收回威海卫 1931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 1931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贰』 威海卫名字的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又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现在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另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成威海市。
『叁』 威海卫的历史沿革
931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肆』 关于威海卫的现状、历史
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境内设文登县,今市境尽属之。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变。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 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 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属之。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 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 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伍』 威海卫被割占及其回归的史实,史实!!!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二十一年( 威海卫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城市、文登市、乳山县。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陆』 威海卫的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又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现在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另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柒』 有关威海卫的历史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
清光绪二十一年(威海卫租借地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
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
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
1948年属东海专署。
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
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
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城市、文登市、乳山县。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
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捌』 明朝时期威海卫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威海卫城池构筑得十分坚固,城墙的基础以坚石条垒砌,城墙上面筑有马面和雉堞。为便于平时和战时兵力、兵器的机动,在城墙拐角和城门两侧,都筑有兵马道。城池的形制呈方形,城墙周长1020米,城墙高9米,城墙宽6米。开辟城门4座。并于城墙外围环护一道宽4.5米、深2.6米的护城河。在构筑威海卫城池的同时,为完善工事配套,在城池迎敌的一面利用高地、山冈、山顶等有利地形构筑炮台17座,以控制附近海面和岸滩,并配备大小炮69尊,组成严密火力,以瞰制近海和岸边。此外,还筑有瞭望台和报警烽堠,便于昼夜监视倭寇的入侵活动。由于威海卫的筑城规模较大,其设施配套也较为严密完整。自威海卫的海防加强之后,倭寇入侵的大患随之杜绝。
『玖』 威海卫行政区的历史渊源
《威海卫管理公署组织条例》计20条,除明确规定管理公署的权力职能、隶属关系、区域范围外,同时指明在不抵触中央法令范围的前提下,准许制订单行规则。对于地方自治,准许采用市组织法有关区、坊、闾邻之规定。在公署内只设总务科和公安局两个部门,执掌全局之一切行政和公安等事务。由于运作不灵,职责区分不清的局限,于1931年4月25日,对原《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其第七条规定:除原设总务科、公安局外,再增设财务科、工务科。
『拾』 威海卫的屈辱历史,急要!!
中国北方军港,清朝北洋水师基地。位于今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威海卫陷落,被日军占领
1895年2月2日,威海卫陷落。1月20日,日军分两路包抄威海卫背部。李鸿章严令提督丁汝昌不许出战,坐失战机。22日,清军营官孙万龄率部于桥头集多次进犯日军,终因兵少而败。30日,日军占领南岸炮台。本日,日军又占北岸炮台,威海卫位于烟台、成山之间,遥对旅顺,与旅顺同为拱卫渤海的门户,是北洋海军的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