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天体和物理

天体和物理

发布时间: 2021-08-01 21:49:06

A. 天体物理学有几大定律

若干定律我们的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有诞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无数个宇宙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每一个循环周期都在数百亿至上千亿年。就整个宇宙来说,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我们的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就来自上一个宇宙最后坍塌所形成的黑洞。二 : 宇宙的演化过程是:奇点的大爆炸;宇宙不断加速的膨胀;膨胀到极限;坍塌成超级黑洞,这表示这个宇宙的寿终正寝。这个超级黑洞生成奇点后再重新爆炸喷发,这是下一个新的宇宙的开端。三 : 宇宙不管是横向看和纵向看,都是多重的。从纵向看,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从横向看,宇宙中有亿万个黑洞,每个黑洞都构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宇宙,有自己的独立时空。宇宙是多重的,也就是多元的。四 : 宇宙、天体和大型的恒星,其演化的最终结果都是黑洞。五 : 任何黑洞在其形成时,都必然同时生成奇点,也就是当黑洞生成时,同时也就生成了虫洞和白洞。黑洞、虫洞和白洞是宇宙中的一组不可分割的共生体。六 : 黑洞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机器,黑洞的物质转化为能量后,经过虫洞,由白洞喷发出来。 由于能量无穷大,所以虫洞和白洞的能量运行方向是不可逆的。七 : 黑洞是一个宇宙或一个天体的终极阶段,是物质演化的终极结果;白洞是一个新的宇宙的开端,是能量喷发的端口;虫洞是连接两个宇宙的桥梁,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桥梁。八 : 物质和能量是相互转化的。在这个转化中,温度起到绝对的作用。在极高的甚至达到摄氏几万亿亿度的温度下,物质获得无穷大的能量,从而产生极高的震动频率,极高的震动频率使一切物质的粒子都彻底分解,形成“能量子”。这些能量经白洞爆炸喷发出来。由于宇宙的体积急剧扩大,温度也急剧降低,又使能量子的震动频率降低,结果能量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亚粒子,直到粒子和电子质子中子的出现、氢元素的合成。九 : 光速是速度的极限,这是对物质世界而言的。在宇宙奇点的大爆炸时,没有物质只有能量。那时能量的喷发是超光速的。十 : 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物质分割的最终结果就是物质消失了,全部转化为能量。能量不是物质,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属性,没有位置没有质量没有几何尺寸。使物质彻底分割的武器就是极高的温度,是数万亿亿度的高温使物质产生极限的震动频率,而彻底粉碎。要把物质彻底粉碎为能量,就必须先让物质生成黑洞,使物质经虫洞由白洞喷发出来。也就是说,要使物质能够全部彻底分解,转化为能量,只有经过黑洞、虫洞、白洞这个超级机器。为了便于叙述,也可以说,能量是由“能量子”组成的。十一 : 任何物质都是由“能量子”合成的,宇宙的奇点大爆炸之后,由于宇宙体积的急剧扩张,使宇宙的温度也急剧下降,从而使能量的震动频率降低,能量子得以相互结合,构成了物质。当然,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弦”、“波色子”等也许就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的中间环节。十二 : 反物质,也就是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的极性相反,电子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原子。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初。是因为那时的温度极高,宇宙处于无序的状态而产生的。由于反物质极少,大多数都被湮灭了,所以现在很少有反物质。反物质的宇宙大爆炸之初时的超级高温使能量剧烈无序碰撞的产物。十三 : 暗物质和暗能量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初,奇点的爆炸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留下大量的奇点残骸,也就是延迟核。由于温度的急剧降低,延迟核已失去了急剧爆炸的条件,只能在今后的漫长时间里持续喷发。延迟核没有具体位置,遍布整个宇宙。所喷发的仍然是能量,构成另外的宇宙时空,所以我们无法感知。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了暗宇宙。是与我们的宇宙平行的宇宙。暗宇宙不断为我们的宇宙提供能量,所以,我们的宇宙的膨胀不断加速。十四 : 当暗能量消耗殆尽的时候,宇宙的膨胀就会减速,直到膨胀停滞。这时,宇宙的体积达到极限,进入大寒时期,宇宙的背景温度将趋近于绝对零度,进入“热寂”状态。然后宇宙将开始坍塌,最后,会成为一个超级黑洞。并经奇点向外喷发,制造并形成了下一个宇宙。十五 :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另一组共生的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整体。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参数。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参数;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参数。没有物质就没有时间和空间。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所以,你绝对不可以这样想:当宇宙中没有任何星辰物质时,空荡荡的宇宙还会照样存在。十六 : 因为宇宙是大爆炸而产生的,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必然存在物质所能到达的范围,都会有物质没有到达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宇宙是有限的。又因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所以,在宇宙的物质所没有达到的“地方 ”,是没有时空的,也就是,那种“地方”实际是不存在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宇宙又是无限的。概括地说:宇宙即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也就是,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 十七 : 宇宙是多重的。从宇宙的构成材料看:有物质构成的宇宙和能量构成的宇宙,我们现在所处在的宇宙就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当然,在物质构成的宇宙中,也有由物质衍生的能量。另外,凡是由奇点爆炸喷发所形成的宇宙的初始阶段,都是能量构成的宇宙;从宇宙构成材料的运动速度来看:有快宇宙和慢宇宙。由物质构成的宇宙是慢宇宙,光速是速度的极限。由能量构成的宇宙是快宇宙,其能量的扩张速度是超光速的;从宇宙的温度来看:有高温宇宙和低温宇宙,凡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都是低温宇宙,其最高温度就是使物质达到核聚变反应的温度。凡是由能量构成的宇宙都是高温宇宙,在那里,温度可达几万亿亿度。

B. 天体物理学学了好就业吗

这一类基于理论和观测的纯科研方向出外就业比较困难,如果想从事本专业专研究的话一般只能属去中科院和一些不错的高校任教,但毕业后大多都不能继续从事本专业,一般会转向高能物理,核物理,无线电,光学等等方向,因为除了国家研究,企业几乎没有天体物理的需求

C. 你现在学的什么专业很想了解 核天体物理 是什么谢谢了……

我现在学的是太赫兹器件制作方面的
核天体物理主要研究宇宙演化中的核过程及其发生时间,物理 核天体物理主要研究宇宙演化中的核过程及其发生时间 物理 环境,宇宙场所及其天体演化.它在现代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发 展中占有独特的重要 位 是极具挑战性的交叉学科 展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极具挑战性的交叉学科. 天体核过程不仅是与引力抗衡控制天体演化和提供恒星能源的 主要机制, 而且是宇宙中所有核素的 唯一合成机制.

核天体物理学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先后已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金(包报2002年的两位获奖者)。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国家。我国应该大力支持这个领域的研究。

你选的这个学科真是很难的,不是别的,就是研究设备难!!!!

D. 什么是热核天体物理学....

是讲恒星类的,恒星内部进行的是核聚变反应所以称其是热核天体物理学

E. 天体物理知识

宇宙天体演变探讨

建一

深邃星空中那些绚丽多彩的云雾状“星云”,拖着长尾的“彗星”以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月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却都是由相同的物质(元素周期表中100多种元素)构成的。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是由于各星球正处在演变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元素的构成比例不同。

当一个星球主要由氢、氧类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元素构成时,星球的原子核反应剧烈,这个星球就处在天体演变的初期--恒星阶段;当一个星球中硅、铁类化学性质稳定的元素所占比例变的较大时,原子核反应逐渐变弱,便处在天体演变的后期--行星阶段。

“行星”正是由“恒星”演变形成的,而“彗星”、“小行星”又是由“行星”演变而来。宇宙中每个星球的演变都要经过“黑洞”、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几个阶段。星球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即使处于同一演变阶段也没有形态完全一样的。根据已知的天文资料对宇宙星球的演变过程阐述如下:

宇宙由不断运动的物质组成,物质运动时由于方向、速度、密度的差异,会产生无数大小不一的磁场旋涡(即“黑洞”),当恒星级“黑洞”中的物质凝集向一个方向以极快速度作有序运动时,产生的能量和引力会吸引宇宙中弥漫的氢、氧类气态物质和硅、铁类物质,形成围绕“黑洞”的圆形气体尘埃环,原始的有形天体--“星云”便诞生了。

“星云”是由稀薄气体和尘埃凝聚成的呈环状或团状天体,随着不断吸引吞噬周围物质,“星云”的体积、密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具备了发生氢原子核聚变反应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天体达到相当大体积;二是天体中氢元素达到一定密度)时,在天体运动产生的巨大摩擦作用下,“星云”内物质密集的中心区域(星核)的氢原子开始发生聚变反应,爆发出巨大能量,"星云"就演变为可以发出强烈光和热的--“恒星”。

“恒星”的体积庞大,氢元素占绝大部分,原子核反应剧烈,能量大、辐射强,产生强大的磁场和引力,能吸引一些质量相对较小的天体,形成以它为中心的星系。“恒星”阶段的演变过程起码要持续上百亿年,太阳就是处在恒星演变的中间阶段。随着恒星中氢元素逐渐消耗减少,恒星的原子核反应越来越弱,最后演变成为--“红巨星”。

“红巨星”的基本特征是,由于星球内部引力减小,构成物质向外膨胀,体积变的非常大,表层氦、氧元素比例增大,所以发光发热程度比恒星低,但还没有形成固态外壳。当“红巨星”的表层物质在“超新星”爆发中散失后,星核表面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那些原来在超高温环境中呈气态和液态的硅、铁类元素,由于温度降低凝结成固体状态,在最先冷却的星核外层开始形成固态的外壳,就逐渐演变成不能从自身向外发射光辐射的天体--“白矮星”

“白矮星”由于固态外壳的冷却收缩,体积大大缩小(可以缩小几十万倍),大量氢元素被压缩在外壳之中,因此,“白矮星”虽然体积较小但相对质量却很大,内部物质密度高,磁场和引力仍很强,之后随着与其它恒星等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力和离心力平衡的改变从而进入--“行星”阶段。

从“白矮星”到“行星”阶段是一个星球固态外壳不断膨胀,由氢、氧类元素组成的呈气态、液态的表层物质不断减少的过程。初期的行星是像木星那样表面有极厚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形态。演变到地球这样的行星中期,由于表层温度继续降低,大气层中氢、氧、氮元素比例和温度等适宜条件,这时期的行星上就会有生命出现和存在。因为“行星”内部原子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会逐渐积聚起很大压力,所以,每隔一段时期,当外壳承受不住时,内部能量冲破外壳形成爆发,大量氢、氧类元素散发到宇宙中,同时行星的体积扩大,固态外壳变厚,表层环境会发生巨变。在经过多次爆发后,行星的氢、氧类元素进一步减少,内部原子核反应越来越弱,就进入火星那样的行星晚期。

现在火星表面虽然有稀薄大气层,地表还有少量固态水(白色极冠)存在,但已不具备维持生命的环境。近年的探索已发现火星上有从前的河流痕迹,今后的探测中极有可能找到生命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当星球的氢、氧类元素基本消失,原子核反应基本结束,自身吸引力逐步减弱,星球组成物质的离心力超过其吸引力时,内外结构间平衡被打破,星球便开始四分五裂成碎块,进入了星球演变的最后阶段--“彗星”就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形态。

“彗星”由于彗核还有一些吸引力,可以形成围绕恒星运动的组团形式天体(如哈雷彗星),最终“彗星”将完全分散成单个大小不等的天体碎块--“小行星”。据观测,这种天体碎块在宇宙中大量存在。当宇宙中分散的物质在宇宙磁场旋涡(黑洞)吸引下凝聚在一起时,新一轮天体演变又开始了。

F. 量子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的区别

量子物理学是人们研究微观世界的理论,也有人称为研究量子现象的物理学。由于宏观物体是由微观世界建构而成的,因此量子物理学不仅是研究微观世界结构的工具,而且在深入研究宏观物体的微结构和特殊的物理性质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把科学家们在研究原子、分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时所观察到的关于微观世界的系列特殊的物理现象称为量子现象。
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行星物理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
它们的区别很明显,一个是研究微观世界,另一个是研究巨大的宏观世界的

G. 天体物理方面

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分支学科。
利用理论物理方法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过程的一门学科。1859年,基尔霍夫根据热力学规律解释太阳光谱的夫琅和费线,断言在太阳上存在著某些和地球上一样的化学元素,这表明,可以利用理论物理的普遍规律从天文实测结果中分析出天体的内在性质,是为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开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恒星的光谱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恒星大气的系统理论。三十年代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使恒星能源的疑问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使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迅速发展;并且依据赫罗图的实测结果,确立了恒星演化的科学理论。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分析宇宙的结构,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1929年哈勃发现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与距离间的关系,以后人们利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来分析有关河外天体的观测资料,探索大尺度上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这就形成了现代宇宙学。
从公元前129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目测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略使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物理方法——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1859年,基尔霍夫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线(即夫琅和费谱线)作出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光球所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家用分光镜研究恒星;1864年,哈根斯用高色散度的摄谱仪观测恒星,证认出某些元素的谱线,以后根据多普勒效应又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85年,皮克林首先使用物端棱镜拍摄光谱,进行光谱分类。通过对行星状星云和弥漫星云的研究,在仙女座星云中发现新星。这些发现使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905年,赫茨普龙在观测基础上将部分恒星分为巨星和矮星;1913年,罗素按绝对星等与光谱型绘制恒星分布图,即赫罗图;1916年,亚当斯和科尔许特发现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光谱和矮星光谱存在细微差别,并确立用光谱求距离的分光视差法。
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1920年,萨哈提出恒星大气电离理论,通过埃姆登、史瓦西、爱丁顿等人的研究,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理论逐渐成熟;1938年,贝特提出了氢聚变为氨的热核反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主序星的产能机制问题。
1929年,哈勃在研究河外星系光谱时,提出了哈勃定律,这极大地推动了星系天文学的发展;1931~1932年,央斯基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无线电波;四十年代,英国军用雷达发现了太阳的无线电辐射,从此射电天文蓬勃发展起来;六十年代用射电天文手段又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
1946年美国开始用火箭在离地面30~100公里高度处拍摄紫外光谱。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为大气外层空间观测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西欧、日本也相继发射用于观测天体的人造卫星。现在世界各国已发射数量可观的宇宙飞行器,其中装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用以探测天体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从此天文学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
天体物理学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另外,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也是它的分支。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普通恒星。对太阳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它的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化学组成和静态表面结构,到使用多波段电磁辐射研究它的活动现象的过程。太阳风的影响能够为我们直接感受。日地关系密切,所以研究有关地球的科学,必须考虑太阳的因素。
对行星的研究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二十年来,对彗星的研究以及对行星际物质的分布、密度、温度、磁场和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空间探测的进展,太阳系的研究又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银河系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其物理状态千差万别。球状体、红外星、天体微波激射源、赫比格一阿罗天体,可能都是从星际云到恒星之间的过渡天体。
特殊恒星更是多种多样: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为1~50天,光变幅为0.1~2个星等;长周期变星的光变周期为90~1000天,光变幅为2.5~9个星等;天琴座RR型变星的光变周期为0.05~1.5天,光变幅不超过1~2个星等;金牛座 T型变星光变不规则,没有固定的周期;新星爆发时抛出大量物质,光度急骤增加几万到几百万倍;有的红巨星的半径比太阳半径大1000倍以上;白矮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一百公斤到十吨,中子星密度更高达每立方厘米一亿吨到一千亿吨。
各种各样的恒星,为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样品。另外,天体上特殊的物理条件,在地球上往往并不具备,利用天体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职能。
通过多年研究,人们对银河系的整体图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银河系的直径为十万光年,厚两万光年。通过对银河系恒星集团的研究,建立和证实了星族和银河系次系等概念。对银河系自转、旋臂结构、银核和银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天体层次。星系按形态大致分为五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按星系的质量大小,又可分为矮星系、巨星系、超巨星系,它们的质量依次约为太阳的一百万到十亿倍、几百亿倍和万亿倍以上。同银河系一样,星系也由恒星和气体组成三、五个、十来个、几十个以至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星系集团,称星系群、星系团。
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人们的视野扩展到15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就是“观测到的宇宙”,或称为“我们的宇宙”,也就是总星系。
研究表明,宇宙物质由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近百种化学元素和289种同位素组成。在不同宇宙物质中发现了地球上不存在的矿物和分子。
二百多年来,关于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已提出四十多种学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说被认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近三十年来这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赞成的恒星演化学说是所谓的“弥漫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恒星是由超密物质转化而成的。
用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可得到天体的各种物理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运用物理理论来阐明发生在天体上的物理过程,及其演变是实测天体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的任务。
除了宇宙线的粒子探测、陨石的实验室分析、宇宙飞行器对太阳系天体的实地采样和分析,以及尚在努力探索中的引力波观测之外,目前关于天体的信息都来自电磁辐射。天体物理仪器的作用是对电磁辐射进行收集定位、变换和分析处理。电磁辐射的收集和定位是由望远镜(包括射电望远镜)来实现的。
从辐射的连续谱可以判断辐射的机制,还可以得知天体的表面温度;从早型星的巴耳末系限上的跳变,可以得知天体的表面压力;由UBV测光系统也可粗略地确定恒星的光度和温度值。从线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视向速度、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化学组成、激发温度端流速度。对双星的观测研究,可以得到天体的半径、质量和光度等重要数据。研究脉动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天体的距离。
辐射转移理论是解释已知天象的有力工具,而且还可以预言尚未观测到的天体和天象。以辐射转移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恒星大气理论,以热核聚变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元素合成理论、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和天体演化理论,乃是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基础。
理论物理学中的辐射、原子核、引力、等离子体、固体和基本粒子等理论,为研究类星体、宇宙线、黑洞脉冲星、星际尘埃、超新星爆发奠定了基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扩大,不仅使人们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同时也促使物理学在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取得进展。氮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阳上发现的,过了二十五年后才在地球上找到。热核聚变概念是在研究恒星能源时提出的。由于地面条件的限制,某些物理规律的验证只有通过宇宙这个“实验室”才能进行。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促进了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化学、天体生物学和天体演化学的发展,也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能天体物理学
high energy astrophysics
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天体上发生的各种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它涉及的面很广,既包括有高能粒子(或高能光子)参与的各种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 ,也包括有大量能量的产生和释放的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最早,高能天体物理学主要限于宇宙线的探测和研究,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建立起来的。60年代以后 ,各种新的探测手段应用到天文研究中,一大批新天体、新天象的发现,使高能天体物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脉冲星、超新星爆发、黑洞理论、X射线源、γ射线源、宇宙线、各种中微子过程和高能粒子过程等等。
此外,在某些天体上,例如类星体和脉冲星等,也有一些高能过程。它们都是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高能天体物理学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在恒星上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光生中微子过程、电子对湮没中微子过程以及等离子体激元衰变中微子过程等,对晚期恒星的演化有重要的影响;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有较大的差距;关于超新星的爆发机制,提出了一种有希望的理论;超新星爆发可能是宇宙线的主要源泉;在宇宙线中探测到一些能量大于 10电子伏的超高能粒子,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站在1972年发现一个可能是质量大于1.8×10克的荷电粒子;发现星系核的爆发现象和激烈的活动现象;

H. 天体物理学有哪些基本课程

天体物理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天空物体的性质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天空物体包括星,星系,行星,外部行星。用全部电磁谱作为手段研究发光性质。并研究天体的密度和温度及化学成分等。天体物理研究的范围很广,要应用许多物理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热力学和量子理学,相对论,核和核子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

I. 请问 "理论天体物理"和“核天体物理”有什么区别

第四个核天体,是研究像太阳呀这样的发生聚变的星星的核反应,比如他们的质量有多大,能变成中子星,黑洞什么的,和相对论没太大关系;一二三五六七九都不是,不解释了;你应该报理论天体物理,相对论肯定会有的,还有量子的东西,是量子引力的问题,学的东西就像超弦呀,圈量子引力之类的.

热点内容
tea化学 发布:2025-07-10 03:06:29 浏览:355
漫画题师德 发布:2025-07-09 23:54:29 浏览: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23:36:43 浏览:82
视频直播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22:55:16 浏览:851
生物科幻 发布:2025-07-09 22:20:43 浏览:133
英语在线翻译中文 发布:2025-07-09 20:39:43 浏览:738
历史课前演讲 发布:2025-07-09 20:27:46 浏览:635
三年级数学同步 发布:2025-07-09 20:04:31 浏览:338
高考全国卷化学 发布:2025-07-09 19:48:29 浏览:845
如何查看聊天记录 发布:2025-07-09 19:15:55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