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来源和历史
❶ 郭姓的来源是什么
郭姓的来源是:
郭姓源自任姓,为黄帝后裔。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
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有郭哀,为大禹御,该郭国在今山东聊城西北一带,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夏王御臣郭哀,其后裔夏臣郭支,是上古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
商朝时,郭国降为子爵,郭支后裔商王之臣郭崇是其杰出的代表。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公元前670年灭于齐,子孙遂以国为氏,汉魏以来开创中山郭氏。
(1)郭姓的来源和历史扩展阅读: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
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
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❷ 百家姓中的郭姓起源于哪里
郭姓起源:1、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
2、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3、出自商代郭崇之后。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4、出自姬姓,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渊源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东虢,东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於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郐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国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问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嵩县东北)之师,逼近洛阳。周平王大惧,于是把虢叔裔孙虢序封于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于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5、以封地为姓,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6、以居处命氏。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❸ 郭姓起源是什么
1、源自任姓,为黄帝后裔。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
2、出自姬姓。源自轩辕黄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位封公爵,为西虢公。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东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公元前655年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后人公爵,成王时封土于今河南荥阳北,是为东虢。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4、源自少数民族
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
(3)郭姓的来源和历史扩展阅读: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
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❹ 郭姓起源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城、郭、园、池、”居住地。
4、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后梁有成姓人戍纳冒姓郭氏。5、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
得姓始祖
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彭城(今江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曲沃(今属山西)、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郡望堂号
郭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十二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华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地区的华阴县;3、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4、汾阳郡,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5、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6、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7、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8、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9、昌乐郡,治所在今山东中部;10、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11、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12、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号:
“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
宗族特征
1、郭姓作为当代中国大姓之一,枝繁叶茂,尊荣显赫,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崇尚文武,务实进取,勤劳智慧,尊长爱幼,报本思源等具有明显家族文化特色的美德。
2、郭姓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如郭克兴所编纂的《郭氏家乘》中所载湖北安陆县一郭姓字行为:“永世文应尚,显万中正诒,泽定远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显万德全,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发惟显名扬,志有文章书,万载庆德贤,儒子益光。”又黑水郭姓一支字行为:“克大基业,嗣炳宏谟,贻谋燕翼,绳武缉熙,昌时名世,翊运宣猷,家珍兆远,奕叶重光。”
名人精粹
郭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郭亻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郭璞: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代表作为《游仙诗》,另有《江赋》等著作。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郭沔: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授时历》的编撰人之一。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郭�:今浙江临海人,明弘治年间任监察御史,以刚严著称,有“再生包公”之美誉。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郭标:广东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郭沫若:四川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郭小川: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参考资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83
❺ 郭姓的来源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
4、源自少数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7]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
(5)郭姓的来源和历史扩展阅读
郭姓名人
1、郭隗
郭隗(约前351年—前297年),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2、郭泰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
❻ 郭氏由来故事
郭姓起源参考之一
郭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赏给他。这时南方的楚国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王无故灭虢为借口,兴师问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后裔姬序找来,封在北虢(今陕西东南李家窑),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晋国借道虞国灭掉北虢。姬序的后人称为虢氏。古时虢与郭二字通用,虢氏后来转为郭氏。郭子仪,唐朝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为平定“安史之乱”最主要将领。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他联合回纥兵马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进封汾阳郡王。他一生为国家屡建战功,唐德宗尊称他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比过去准确的《授时历》,施行达360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他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10多件观测天象的仪器,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工作,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郭姓起源参考之二
郭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全国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拥有人中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详,但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园、池之类。郭,意为外城,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为周王族后,因封国名(虢)转音而成郭姓,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有东虢、西虢、北虢之说,其中、东虢、西虢均系周王姬发所封,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平王东迁时,郑武公护驾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赏给了他。这时南方的楚国逐渐强盛起来,楚王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为恐惧,只好找来虢仲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号称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后来虢被晋国攻灭,子孙便称为郭氏。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省者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移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唐代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到了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展成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郭姓历代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既有文臣武将,又有王侯皇帝,还有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三国时有曹操重要谋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还有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还有解放战争中华东战斗英雄郭继等;当代,美国有著名华人律师郭丽莲。
于此可见,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参考之三
郭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八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四,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转化来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于虢,建立了虢国。到西周末年,因为国家弱小,被郑武公以武力占领,并声称是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楚庄王因此出兵讨伐周朝,周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后裔姬序,并封他为虢国国君。虢国后来被晋国灭掉,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为姓,从此姓郭。郭姓很早就已经存在,夏朝有郭支,郭哀,商朝有郭崇。又有一种说法,说箕子号郭叔,是郭姓始祖。但他们的后代,现在都已经没有记录了。郭姓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发展,其中以太原为其发展中心。到汉代,又有郭姓人移居内蒙,甘肃,四川,安徽。唐代时,郭姓曾两次向福建迁移,到南宋时期,开始进入广东。明末清初,有一支福建的郭氏迁居台湾,后来成为了台湾十大姓之一。按,福建泉州地区的「白奇郭」,应属回族后裔。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曲阳,太原,华阴,中山,昌乐,汾阳,□川,介休,西河,云中,扶风。
❼ 请问郭姓的由来历史上哪些姓郭的名人
■相关网站
郭氏网:http://www.guoshiwang.net/
郭吧:http://post..com/f?kw=%B9%F9
郭氏QQ群:20867573
■郭姓排行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居住地。“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起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4、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相通,郭氏即为虢氏。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五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
■得姓始祖
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历史名人
郭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M.Z.D.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此外还有:
曲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西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汉人。
云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汉人。
洛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邯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闻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敦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晋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京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阙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
威重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
我裔继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
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
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远;
地卜奇山甲第兴。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
郭主好礼,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
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
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
——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
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2)。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
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
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
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
——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
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3)。
谱有祖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
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功臣以流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叶相承,迭有贤豪兴异代;
祠宇据印尼雅加达之胜,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孙,更传于后世,一龛共祀,还期俎豆享千秋。
——郭汤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联(37+37=74字)
此联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郭氏宗祠联。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❽ 郭姓来源
郭: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
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
、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
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
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
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
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
,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
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
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
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
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
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
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
,故改姓郭。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
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
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
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
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
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郭子仪。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东汉郭泰之后。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
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
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
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
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
、《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❾ 郭姓的来源郭姓的历史
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相传周版武王时,封文王权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
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❿ 郭姓来源及名人
http://ke..com/view/39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