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的历史
⑴ “麻”姓的来历
关于麻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叫麻婴。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名字中的 麻字命姓,称麻姓。
周代时,楚国有熊姓大夫食采于麻(进湖北麻城),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
据《风俗通》记载,麻婴即为楚大夫之后
堂号
金紫堂 :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历史名人
麻九筹:宋朝人。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 贵:明代宁夏总兵。由舍人从军,万历年间积功为宁夏总兵。因抗倭有功,累迁至右都督,镇守辽东。他智勇兼备,果毅骁捷,善于用兵,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时称良将。
麻居礼:唐代画家。善画佛像,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
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⑵ 经济作物麻有怎样的悠久历史
麻是古代麻类作物的总称。麻是我国原产农作物,栽培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
麻在古时种植范围很广,呈现出从北方向南方发展的趋势。并在长期的推广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宜南北方的栽培技术。
麻做绳是它的主要用途。麻起源于我国,从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上看,我国麻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古代麻布衣
⑶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种麻
麻 是我国本土古老的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诗经中最早有记载 《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因此中国种麻历史早于夏商周时期
⑷ 历史上麻县是现在哪里
“温麻县”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在温麻船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权,属晋安郡。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说明温麻县是因温麻船屯而命名的。关于温麻县址所在地,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另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的连江县境内,第三种观点是晋太康三年首次置温麻县于今霞浦境内,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
唐武德六年,今霞浦县的前身究竟是改置长溪县,或是复置温麻县,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长溪县。唐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称“长安二年(702年),割晋温麻旧县北四乡置长溪县。”后唐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年)成书的国史《旧唐书·地理志》称“长溪,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长安二年又分连江复置。”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八闽通志》和嘉靖、万历《福宁州志》、清乾隆《福宁府志》、民国18年《霞浦县志》等,都沿用《元和郡县志》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就是唐武德六年,以晋温麻旧县北四乡改置长溪县,同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与连江县分治,恢复长溪县建置。
一说,唐武德六年复置温麻县,同年迁治连江,改名连江县,长安二年恢复温麻县建置,天宝元年改称长溪县。唐代德宗时(780~804年)苏冕编的《会要》称:“温麻县,长安四年置,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长溪县。”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时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00《江南东道十二·福州》中称:“长溪县。汉闽县地,唐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天宝元年改为长溪县。”此后,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引宋初宋白文)和南宋的《舆地纪胜》等均持此说。尤其清代官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福宁府《建置沿革》中,明确称:“汉为会稽郡冶县地,晋太康四年分置温麻县,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废为闽县地。唐武德六年复置,寻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属福州。天宝元年改曰‘长溪’……。”以上观点,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认可。1985年出版的朱维干著《福建史稿》,1986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都认定:晋温麻县,在今福建霞浦县南,隋废,唐武德六年复置,迁连江之北,改名连江县。《福建史稿》还称,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天宝元年改称长溪县,移治今所。
综上二说,显然后者更为可信。其一,苏冕所编的《会要》,是在唐代德宗时,比第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早;所记载的又是唐高宗至德宗九朝之事,是当代人记当代事,“时近则迹真”;而且作者苏冕是武后宰相苏良嗣之后,素以“儒学称”,治学严谨,所撰《会要》行于时,为当朝所肯定,故宣宗又诏杨绍复等撰《续会要》。其二,唐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更改县名,是朝廷批准成批更改的,全国9个道、42个州(府),共有47个县同时更改名称,仅江南道就有丹阳、黄岩、萧山、浮梁、福唐、长溪、仙游、龙岩、漳浦(置县)、兰山、义昌、信丰、延唐等13县同日更改县名。其三,《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总志,向被誉为“考订精详”,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嘉庆《一统志》还对乾隆《一统志》加以认真考据,将晋温麻建县时间,由太康三年改为“四年”。其四,《福建史稿》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都是当代史学界有影响的著作,尤其《福建史稿》作者朱维干,是公认的福建“史学界耆宿”、“熟于乡邦文献”,被尊为福建史权威,他们的认可,无疑增加了天宝改长溪的可信性。但因现存福建、福宁的省、府、州志书,都沿前说,故新编《霞浦县志》建置沿革姑从前说,特作《唐温麻县建置考略》编入《附录》,供为考订。
⑸ 麻栽培历史至少已有多少年了
麻是古代麻类作物的总称。麻是我国原产农作物,栽培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麻在古时种植范围很广,呈现出从北方向南方发展的趋势。并在长期的推广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宜南北方的栽培技术。
⑹ 麻姓的源头与历史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鱼台、昌乐、平邑、平度、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广东高要,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泸水、河口、浙江缙云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傈僳族、锡伯族有此姓。
麻(M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实际上,春秋
麻姓渊源
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今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抒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今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今湖北宜城),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
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楚国麻邑之尹麻婴逃赴齐国,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是晋景公姬孺霸业的持续。晋国自“肴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一直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晋灵公、晋成公执政时期,霸业中衰,楚国在中原占据了支配地位。到了晋景公执政时期,采取了几项新的部署:其一,消灭赤狄,改善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 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国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国,联吴制楚,在楚国侧翼扶植其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的前三项部署,晋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国西鄙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麻隧,在此战之后大大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历史悠久之极也。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百济国,公元350~660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白麻,是唐、宋时期流行于官场的制书名称,围绕它还产生了一批与白麻书仪制度相关的术语,如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等,在唐朝后期乃至明朝的史书、笔记、文集、诗词、碑铭等中使用甚广。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
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因降麻官多为大吏重臣,称麻氏实为非常荣耀之事,该支麻氏姓源繁复,多不可书,不可一论。
源流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
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源流六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今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
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傈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源流九
源于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
传说,麻锡江人(其地待考)擅长养马,后取“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⑶.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傈僳族、黎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陕西省的陕北、关中、蒲城县、宝鸡市, 甘肃省的漳县、崇信县,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偃师县、项城县,山东省的兖州市、昌邑市、东阿县、临沂市、沂南县、诸城市、胶南市、潍坊市安丘县、莱西市、邹平县,江苏省的淮安市盱眙县,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辽宁省的朝阳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滨州市、绍兴市嵊州市、缙云县、台州市、丽水市、玉环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上虞县、义乌市、乐清县、温州市,重庆市的江津区、万盛区,云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江南区、宁明县,吉林省的大安县、永吉县,河北省的遵化县、定州市,贵州省的松桃县,湖南省的怀化县、桃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肖县,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⑺ 麻将的由来和历史
麻将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的戏娱用具。纸牌开始共有60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
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方麻将每副136张牌。南方麻将一般为144张牌,添加了春、夏、秋、冬,与梅、竹、兰、菊八张花牌。也有一些地方的麻将,另再加上聚宝盆、财神、老鼠、猫各1张牌,与百搭4张牌,总计为152张牌。
(7)麻的历史扩展阅读
玩法过程:
1、洗牌:把牌全反扣过来,使牌面朝下。玩家双手搓动牌,使牌均匀而无序地运动,称为“洗牌”。
2、码牌:洗均匀之后,每人码36张牌,两张牌上下摞在一起为一墩,各自为18墩,并码成牌墙摆在自己门前,四人牌墙左右相接成正方形。
3、开牌:国标麻将中,庄家掷骰,两颗骰子的总和所得的点数就是开牌的基数。以庄家为第一位,按逆时针方向顺序点数,数到点数的位置为开牌的牌墙。从右向左依次数到与点数相同的那一墩,由庄家开始抓下两墩牌,下一家再按顺时针方向顺序抓牌,直到每个人抓3次共12张牌,再由庄家跳牌(隔一墩)抓上层两牌,其他人依次各抓一张。庄家共有14张牌,其他人各有13张牌。
4、理牌、审牌、补花:分类整理手中的牌,整齐排列,审视牌势。如手中有花牌,首先由庄家补花,即是从牌墙的尾端取一张牌。另外三家依次逐一补花,若补回来的是花牌,则待该轮完结后再补。
5、行牌:行牌即是打牌进行过程。由庄家打出第一张牌开始,此过程包括抓牌、出牌、吃牌、碰牌、开杠(明杠、暗杠)、补直至和牌或荒牌。
⑻ 古代麻是什么意思
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古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黄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在麻纺织技术形成之前,人类用石器敲打,使麻类植物变软,然后撕扯成细长的缕,用以搓绳或编结成网状物。中国麻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原始手工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手工机械纺织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70年),动力机器纺织阶段(1870年以后)。
⑼ 我想知道姓麻的历史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鱼台、昌乐、平邑、平度、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广东高要,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泸水、河口、浙江缙云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僳僳族、锡伯族有此姓。
麻(M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今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抒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今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今湖北宜城),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
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楚国麻邑之尹麻婴逃赴齐国,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是晋景公姬孺霸业的持续。晋国自“肴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一直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晋灵公、晋成公执政时期,霸业中衰,楚国在中原占据了支配地位。到了晋景公执政时期,采取了几项新的部署:其一,消灭赤狄,改善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 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国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国,联吴制楚,在楚国侧翼扶植其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的前三项部署,晋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国西鄙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麻隧,在此战之后大大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历史悠久之极也。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百济国,公元350~660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白麻,是唐、宋时期流行于官场的制书名称,围绕它还产生了一批与白麻书仪制度相关的术语,如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等,在唐朝后期乃至明朝的史书、笔记、文集、诗词、碑铭等中使用甚广。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
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因降麻官多为大吏重臣,称麻氏实为非常荣耀之事,该支麻氏姓源繁复,多不可书,不可一论。
源流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
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源流六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今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
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僳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僳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僳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源流九
源于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
传说,麻锡江人(其地待考)擅长养马,后取“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⑶.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僳僳族、黎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3得姓始祖编辑
麻婴。
4各支始祖编辑
麻英、麻雄、麻端、麻镇:明正德年间,麻氏兄弟四人英、雄、端、镇由洪洞迁来浑源。雄传四世而无嗣。是为山西浑源麻氏始迁祖。
5迁徙分布编辑
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陕西省的陕北、关中、蒲城县、商洛市、宝鸡市, 甘肃省的漳县、崇信县,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偃师县、项城县,山东省的兖州市、昌邑市、东阿县、临沂市、沂南县、诸城市、胶南市、潍坊市安丘县、莱西市、邹平县,江苏省的淮安市盱眙县,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辽宁省的朝阳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滨州市、绍兴市嵊州市、缙云县、台州市、丽水市、玉环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上虞县、义乌市、乐清县、温州市,重庆市的江津区、万盛区,云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江南区、宁明县,吉林省的大安县、永吉县,河北省的遵化县、定州市,贵州省的松桃县,湖南省的怀化县、桃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肖县,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6字辈排行编辑
四川西岜黄联坡麻氏字辈:“金国登文才林方景秀开洪彦远雳岂白鹤鹏雄来”。
麻姓
湖南衡阳麻氏字辈:“安治齐家福正临”。
山东德州、寿光、陵县麻氏字辈:“玉振金泽树 新元开国瑞 宝建熙长生 培仁齐广耀 居安照祥登”。
山东平原、河北秦皇岛麻氏一支字辈:“。。。。。。有德自然昌”。
麻氏一支字辈:“玉国振清方昭瑞显鸿祥辉宗荣景福中华万世昌”。
麻氏大连地区一支字辈:“士乃如运安永青振万世福作增鸿守桂恒昌”。(麻世超)
陕西省镇巴县麻氏字辈:“天祥辅君正 思仲文武奎 友志显云华 才学大总知”。
7历史名人编辑
麻 秋
后赵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东将军,筑城驻军,人称麻城,性暴戾残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吓日:“麻胡来了。”啼声立止。
麻 贵
明朝将领,回族。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年),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将,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宁夏总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官,赴朝鲜击倭寇,数战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镇辽东,败蒙古泰宁等三卫的侵袭,后因病退职。麻氏家族多将才,与铁岭李氏被誉为“东李西麻”。
麻九筹
宋朝人,有神童之称,通晓经典,为文精密奇健。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居礼
唐代画家。善画佛像,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
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麻云汉
号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画有萧疏之致,一时称名笔。
麻俞宝
字作盈,为人正直,素无偏斜,犁云锄雨,创业成家,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缙云沐白村迁居于永邑白岩山洋溪口(杨溪口)居住。
8郡望堂号编辑
郡望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堂号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榆荫堂”等。
9家谱文献编辑
麻姓郡望上谷郡
四川西岜黄联坡麻氏族谱,(清)麻学才编纂,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木刻活字印本。
麻氏宗亲余事三编十八卷,(清)麻敬业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真乐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浙江兰溪高峰麻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缺第三~七卷。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
山西浑源麻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麻席珍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石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松阳麻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扳桥乡桐乡村。
浙江缙云仙都麻氏志,麻钟林、麻献成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二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黄坛麻氏族志,麻国裕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二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古路麻氏宗谱,麻文钟等修,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麻氏族谱,麻光练编著,2008年计算机排印稿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麻光练处。
10宗祠用联编辑
四言通用联
上谷望族;
大同名流。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麻姓的郡望。下联典指明代嘉靖大同参将麻禄。大同右卫人,因战功显赫,擢为宣府副总兵,其子麻锦从父行阵有战功,为千总。后官至宣府总兵官。
上谷世泽;
金紫家声。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麻希孟。太宗召天下高年,希孟年九十,趋便殿。赐金紫,授工部侍郎,皆辞不受。
功垂圣学;
道重师尊。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易州人麻九畴,字知几,幼年时有"神童"之称,博学,通五经,尤其长于《易》和《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正字。他对算数、卜筮、医学也有研究,文章精密,又能写诗。下联典指北宋临淄人麻仲英,七岁时能写诗,博学而品行高尚,很受乡人尊重,即使遇到荒年,盗贼也不到他家去。后来,应朝中征召任国子助教,不少学者都尊他为师。
仲堂季廉;
永吉清操。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兵部主呈麻秉彝,字仲常,临晋人。性纯孝,举进士,历官岳阳县令,有能声。下联典指明代御史麻永吉,庆阳有。由庶吉士为御史,终湖广按察使,以清操闻名。
妥注论语;
仙游瑶池。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麻达事典。下联典指神话中的麻姑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
五言通用联
画艺惊蜀境;
诗名传贻溪。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麻居礼,蜀人。善画佛像。光化、天复间,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见《益州名车录》等)。下联典指元代诗人麻革,字信之,虞乡人。以执教为业,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髫龄作大字;
威名止儿啼。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麻九畴,三岁识字,七岁能作大字,号称“神童”。下联典指晋·麻秋为石勒将,威名可止儿啼。
六言通用联
麻达尝着论语;
女子曾作神仙。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下班联典指汉·麻达事典。下联典指神话中的麻姑事典。
七言通用联
果毅骁捷称良将;
博学高行为名师。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宁夏总兵麻贵,大同右卫人。善用兵,抗倭寇有功,官至右都督。镇守辽东,果毅骁捷,时称良将。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麻仲英,临淄人。七岁能诗,以亲老不仕。博学高行,召为国子助教,东方学者咸师尊之。
云门自统轩台外;
木叶偏飞楚客前。
——麻温其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麻温其《登岳阳楼》诗句联。
八言通用联
希世文章,名题雁塔;
绝伦勇敢,势若虎虓。
——佚名撰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士麻庭试事典。下联典指后赵勇士麻胡秋事典。
11开国将军编辑
麻志皓少将
麻志皓(1917-1999),河北省遵化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我党领导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任中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教导员,晋西北工人武装自卫旅23团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晋中九里湾、严村、北徐村、罗城、百团大战、晋西北反扫荡等战役战斗和陕甘宁边区御敌戍边的斗争。1941年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长,绥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军区独立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清涧、沙家店、晋中、解放太原、解放榆林、进军叁边追歼马匪军和解放宁夏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第3战车编练基地政治委员。1953年入苏联斯大林装甲坦克兵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任装甲兵技术部副部长。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移至北京房山,扩编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任为院长,迁至长辛店槐树岭。后担任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装甲兵后勤部部长,装甲兵副司令员。长期担任装甲兵装备科研和技术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是装甲兵有建树的专家和科研技术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经常深入部队,深入科研第一线,与科研人员共同攻关,为装甲兵技术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⑽ 麻氏的由来
关于麻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叫麻婴。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名字中的 麻字命姓,称麻姓。
周代时,楚国有熊姓大夫食采于麻(进湖北麻城),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命姓,称麻姓。
据《风俗通》记载,麻婴即为楚大夫之后
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历史名人
麻九筹:宋朝人。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 贵:明代宁夏总兵。由舍人从军,万历年间积功为宁夏总兵。因抗倭有功,累迁至右都督,镇守辽东。他智勇兼备,果毅骁捷,善于用兵,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时称良将。
麻居礼:唐代画家。善画鹣瘢��I醺摺J裰菔ナ偎掳四压垡艋�谝欢拢�雌涫直省?
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我也是姓麻的,希望姓麻的人加16698673 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