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沧口历史

沧口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10:47:56

1. 解放前青岛的历史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山东军区为配合解放军向江南进军,决定解放青岛,并成立了青(岛)即(墨)前线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和胶东军区、滨海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发起了青即围攻战,经过20多天的战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1949年 6月2日午12时青岛全部解放。由于解放军攻势迅猛,加之青岛地下党发动护厂、护校等斗争有力,使青岛解放时水电未断,电讯通畅,港口设备和工厂企业完存无损,生产和社会秩序很快得以恢复。青岛解放的当天,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治安,确立革命秩序”,青岛市军管会根据山东军区的命令,正式挂牌成立,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在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市人民政府也于当日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晚上8点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2. 青岛历史简介

http://www.qingchina.org/culture/cul.
http://www.51766.com/img/lswhbwg/htm
青岛历史大事

田单破燕

【田单破燕】战国时期,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攻克齐国70余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当时的即墨城位于今青岛平度市古岘镇的大朱毛村一带,是与临淄齐名的齐国大邑。当率众守城的田单得知燕王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时,便进行反攻。田单下令将城中千余头牛集中起来,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五彩缯衣,牛尾上捆苇草并灌上油脂。夜间,在城墙上开几十处洞穴,将牛纵出,燃其尾部苇草,牛被烧痛,便疯狂向燕军营垒冲去,5000名壮士随后发起猛攻,城中老幼鼓噪助威,燕军溃败。田单乘势收复了齐国全部失地。

3. 沧口和李沧是一个地方吗

关于这个问题吧 还是让26年的老沧口和你讲点历史

不知道你小时候 奶奶爷爷给你唱儿歌没

“121 上街里 买书包 买铅笔”

这里的街里 指的是现在没落的中山商圈

那个年代 那里是全青岛的中心

当时全青岛 只有两个有街道的地方

一个是中山路 一个是沧口街

顺便扫下盲 当时沧口这个概念 大约是南起酒精厂(现在四啤)北到公园 东至永清路 西至下街这么个地区

而中心 就是现在的振华路 三盛楼和新华书店的位置

那个年代 什么台东(当时叫东镇 现在也有人这么叫)什么东部 什么李村

好点的是村落 差点的是菜地 还有很多根本就是荒山野岭

建国后 市内分了市南 市北 四方 沧口四区

原先的沧口区 是北起楼山 南至北岭 东到小白干路(现在叫重庆路 闲的没事改个路名 闲的蛋疼啊?) 西至海边

主要因为前几年市政府的SB 搞了个JB李沧区

划出去了北岭 水清沟 胜利桥

划进来很多沧口人觉得是农村的地方

比如李村 东李 南渠之类的 还有最北和最东的荒山野岭

而且还把区中心往李村那边搁

以至于老沧口城区的没落

但是 现在沧口 个人认为是青岛市内难得的一片净土

外地人少 打架的少 晚上安静

永安路派出所经常整月没事干

这就是恬静的沧口

有人说:沧口脏
这是SB 我觉得除了每天有N个人扫的东部街道 哪里比沧口干净?四方的水清沟 市北的台东 市南的中山路 李村的京口路 哪点比沧口干净了

有人说:沧口乱
永安路派出所能全月没接到一起打架群殴什么的 其他地方有吗 沧口都是本地人 本地人乱你妈啊

有人说:沧口人素质差
素质?我擦 别TM在中国谈素质 因为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素质多钱一斤?”再说了 沧口人怎么素质差了 是打架了?还是偷抢了?还是黄赌毒?谁告诉你的?你妈吗?

有人说:沧口?没去过。没印象~
正常 毕竟历史原因 政府原因 沧口到市中心交通不便 尤其是市南那边的 谁闲的坐1小时车来沧口体验生活?这个可以理解

有很多外地人都是:沧口?就是李村吧~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SB认为北京就是天安门呢
现在政府开眼了 其实我估计是没地方可发展了 再往东发展就到巨峰顶了个蛋的

要在青岛建火车北站 据说客流量要超过青岛站

现在南日钢的拆迁已经启动

沧口房价也过了5位数

渐渐的 也会发展 也会繁华 也会脏乱 也会鱼龙混杂 也会被更多的人知晓

但是作为一个老沧口

我不希望这样

我还是喜欢小时候 那个恬静 安然的沧口

一个没有喧嚣 没有嘈杂 没有杂乱

一个属于真正老青岛的地方

直到我老去

真的

可能这些说的有点个人观点

但都是实话的说 可以经得住考证

4. 德国是什么时候侵占青岛的 德国侵占中国青岛的历史

1897年11月13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派三艘军舰由迪特里希率领驶进胶州湾,据《山东通史》守兵将领章高元派人盘查,德国谎称“来此游历”,章高元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宴请德军官遭德方拒绝。

1897年11月14日,德军下最后通牒后,章高元请示朝廷,获回电:”非奉旨不准妄动。”然据青岛著名学者李明考证,根据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手记等史料,清廷收到消息已经至少是15日后了,所谓当日不抵抗命令存疑。然纵使细节淹没,最终史实已然确凿,最终青岛不战而降。

1898年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与德使海靖在北京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自此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历史被彻底改写。

(4)沧口历史扩展阅读

德国殖民者到来之后,在青岛实行了包括铺设铁路、开设工厂、建设港口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业建设,在开启了青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为青岛之后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

青岛当今经济上的几大支柱产业,包括航运业、轨道交通产业以及纺织业,大多都可以追溯到德占时期由德国当局建立的工业。

诚然在纺织业和航运业上,青岛有着很大的地理区位优势,但是客观上而言,德占时期的建设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带来的先发优势是不能忽略的。同时,在占领青岛期间,德国在社会治理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5. 青岛沧口飞机场是干什么用的

沧口机场规划涉及到驻军合作,属于部队设施。

《青岛北站及沧口机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而青岛北站围绕交通商务区的设立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研究工作,正在按照控规逐步实施中,各项目的建设情况将采取社会公示的方式及时对外发布。

沧口机场介绍:

位于今李沧区四流中路1号的沧口飞机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从青岛飞往全国各地的航空港。1938年1月,日本海军占领沧口飞机场,成立“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辟北平—青岛—日本京城—福冈—东京,隔日定期飞行航线。

1948年11月,美军在沧口飞机场设有电台、加油部、汽车修理所和宪兵队。1949年2月16日,美军重新装置沧口飞机场已拆除的雷达设施。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沧口飞机场。

以上内容参考:

凤凰网- 沧口机场有新消息 青岛启动2020-2035城市规

6. 青岛的历史资料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胶南)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胶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11月,宣布青岛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为青岛市,设青岛、鲍岛、李村等区。大港码头、胶济铁路相继开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员七十多人以及恭亲王等人移居青岛。1913年发动癸丑复辟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11月,日英联军占领青岛。
1919年,巴黎和会将青岛租界主权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后改胶澳商埠局),下辖青岛市,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青岛特别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沈鸿烈以东北海军司令兼任青岛市长,1932年正式担任青岛市长,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学校、定规划、兴建设、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岛发展的坚实基础。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39年,即墨、胶州划归青岛市管辖,统筹规划建设。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直属民国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军攻占青岛。青岛改为山东省辖市,辖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李村7市区和崂山郊区。
1978年,胶县、胶南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同时设立黄岛区。
1983年10月,平度县、莱西县划归青岛。
1984年5月4日,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1987~1990年,青岛市郊五县先后改为县级市;1988年,崂山县恢复为崂山区。
1986年,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设立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为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和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2003年,设立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
2004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园区。
2006年,设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
2008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港区。
2011年1月,国家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作为其核心城市、龙头城市。

7. 青岛的悠久历史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胶南)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胶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8. 李沧的过去、现在、未来

这是我转的帖,字数有点多,但很全,很详,参考一下:

李村的过去、今天与未来
在德国人来到之前,李村还只是个村子,后来形成了城镇,再后来升级为县城,直到现在变成了区府。如今的李村已很难找到县城时代以前的遗迹,闲暇无聊时,我就会慢慢寻找那些不算古老却又陌生的旧影,既从遗迹中也从记忆中,再加上对区府时代一点儿感性认识,拼接成这个已经班驳稀疏却也穿梭了百年的影子。

一、李沧的过去

1、村庄时代
按:李村,1897年前隶属山东省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

当1897年德国人占领时,李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个村庄。李村在史籍中也不过寥寥几笔,还是沾了李村集的名气。李村集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到清朝中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市集,想来那时李村集的名声要比李村本身响亮的多。

如今在李村城区还能看到村庄的影子,比如河北村,只是从这些村子中很难找到村庄时代的遗迹。还好,从李村的老照片中看到了村庄时代砖瓦平房的旧影,看起来与现在各村中的砖瓦平房也没什么大的变化。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城中村都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从那里抓出几个逃犯已不是新闻,而夜幕下的霓红灯和可疑的女人也成了那里的招牌,不知道这算时代的进步还是堕落。

2、殖民时代

按:到1913年止,在李村已设立胶澳副臬司衙门、巡捕房、华人监狱、基督教信义会教堂、李村学校、消防队以及公路、实习农场、苗圃、厕所、电话机房等近代城镇设施。已建成二层楼44座、西式平房28座、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大平房6座、厕所13处以及小平房、大机器房、仓库、温室各1座。

李村的殖民时代存在于史籍中,与青岛老城不同,如今的李村很难找到那时的影子。我不得不沿着史籍粗略的记载,在李村的街道中细细的找寻。最先找到的遗迹就是位于滨河路的李村教堂,由德国牧师建于1904年。屋顶上的十字架曾经令年少的我倍感神秘和庄重,只是直到现在我也从没进去过,我是无神论者,走进教堂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这座传说中的殖民时代的遗迹考究一番,遗憾的是,从教堂的建筑风格上很难看到殖民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一直怀疑1904年的教堂不是现在的教堂,只是继承了名称罢了。
从李村教堂过了京口路走几步就来到监狱的地界。青岛监狱在殖民时代的官方名称是李村区华人监狱,理论上这里应该是殖民时代遗迹的富矿区,不过搜寻半天,也只有几座残破不堪的疑似德式平房。其中一座很有意思,屋顶是传统中国瓦,立面是三角形山花和欧洲古典式廊柱,有点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自行建造的仿西式房子风格。一时间又有些迷茫,看来殖民时代的影子还真难以捕捉。
终于,在九水路青岛师范学校附近找到了较为正宗的殖民时代的遗迹。一个院落里安静的矗着几座平房,一座德式平房就隐藏其中。暴露她身份的是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山墙,只是这装饰山墙寒酸了些,显然没有青岛老城一些老建筑那样精致。虽然糙了点儿,不过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让人触摸到殖民时代的脉络。
除了上述三个地方,在李村再也没找到殖民时代的遗迹。按照《胶澳志》记载,到1913年,殖民者在李村修建了许多房子和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切如今早已被历史长河席卷干净,连寻点儿残砖瓦砾也是那么的困难。我站在京口路与源头路路口处,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想寻找胶澳副臬司衙门那座二层楼房,映入眼帘的只有90年代的居民楼,愣愣的我也只能在苏宁电器嘈杂的音乐中感慨沧海桑田了。

3、县城时代

按:1914年德日战争爆发,李村随同青岛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至1988年崂山县撤县划区,李村走进了县城时代。

李村区的建制非常早,在1898年德国人第一次区划时就已经有了。李村区的定位一直是乡区,其实与县城也就差别在官方文件上,到1961年撤区划县成立崂山县后,李村也就实至名归的成为县城了。幸运的是童年的轨迹正好划过县城时代的末期,所以,在搜寻遗迹的同时,我还可以从脑海中翻找出那些早已成过往烟云的旧影。

2 李村的过去、今天与未来

李村的县城时代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1933年,李村中心区居民为2732人,已建成李村公共汽车停车场、民众憩游所、涵吨饭店、书报阅览室、李村河两岸的商店(商号已达30余家),而3条街道已整修展宽可通汽车,李村中学、李村实验小学及运动场、礼堂等也已扩建,又增植行道树和垃圾箱等。除了行道树,史籍上记载的这些东西如今已难觅踪影。在京口路和向阳路的南段路至今大树林立,如果不看街道,恍惚间还真与树荫茂密的八大关街道有些神似。感谢前人种的这些树,也庆幸这些树能保留下来。草地只能代表着文化的肤浅,树木的沧桑才蕴涵着深厚的底蕴。

1987年,崂山宾馆、工人文化宫、崂山体育馆、崂山县招待所3号楼及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等现代楼房建筑拔地而起,城区主要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总人口已达63352人。这些遗迹有些还保留着,也构成了我对县城时代的全部印象。县城时代的建筑,颜色都是灰暗的,不管是机关还是民宅,无一不是庄严而又呆板的。印象中,老县府和县法院、武装部是其代表,后来都拆了,如今遗址处已成为李村广场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的李村城区,比如今小了许多,大体上穿过几条马路就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所以马路上时常能看到马车也就不奇怪了。那时的李村车站就在如今利客来购物中心的下面,虽然几乎没在那里乘过车,但感觉那时坐车就像现在坐长途车一样,居然还有侯车室、快餐店等配套设施。八十年代的李村也偶尔赶一下时髦,在如今李沧区法院对面的地方有一处咖啡馆,每次路过那里总是好奇得很,于是想长大了一定进去瞧个新鲜,可惜这咖啡馆没熬过我的信念,大约90年代初倒闭了,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那偶尔飘散出的咖啡香味。

印象最深的是国营崂山美发厅,是座火柴盒式的三层楼房。小时候理发还真是个难事,里面的理发师傅一看是个小孩就爱搭不理的,常常理个发要费半天时间。那时候对理发店门口处圆柱形三色旋转的招牌很是好奇,可惜现在的理发店都看不到这个了,至今也没弄明白为什么那时的理发店都愿意悬挂这样的招牌。崂山美发厅旧址今年刚刚被拆除,据说遗址处将建成花园酒店。

桥头的崂山照相馆是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那时最喜欢照相,一听照相就来精神,摆个pose异常的简单,小时候的照片还曾被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做招徕顾客之用,为此,幼小的我也曾得意了好长时间。照相馆的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典型的文革筒子楼风格。三年前还曾到那里照过工作照,发现小时候照相用过的木马等道具居然还在,亲切的让我想哭,当时就打算将来我有孩子一定领他到这里用这些道具照相,但愿照相馆能撑到那个时候。

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有崂山浴池,小时候经常洗澡的地方,那时候房子小,也没热水器,崂山浴池便成了解决冬天洗澡的去处。曾经是李村标志性建筑的浴池已于上个世纪末拆除了,遗址处为李村广场。崂山体育场是常去锻炼和开运动会的地方,可惜早已被拆除,遗址处为利客来购物中心。

童年时代留在八十年代的李村应该是幸运的,你可以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做游戏,也可以准时收看动画片,可以到李村公园溜旱冰、玩电动火箭、荡秋千、压翘翘板,还可以在书店看小人书、到百货商店买玩具,更可以吃着雪糕穿过几条马路到玉米地里捉蚂蚱、偷人家玉米、躲在草垛里捉迷藏,到河边、池塘边抓小鱼、小蝌蚪……,童年的生活真的是丰富多采,现在的孩子倒显得可怜多了。

县城时代的李村有第一百货和第二百货两家大型商店.第二百货就是如今在青岛坐第二把交椅的崂百,而第一百货后来改制为华隆集团,曾经辉煌过,但倒闭也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遗址处为五星电器。两个同时起步的商场,结局却如此大相径庭,不得不让人唏嘘。那时的李村集还大概有个印象,起先在李村河河床上,不过那时的李村河在汛期经常有水的,所以李村集也被经常逼到附近的马路上。那个时代还没有超市,李村集就成了周边居民采购的去处,小时候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赶集去”。不过,那时的我很少去李村集,所以当现在的我努力从脑海中翻找儿时有关李村集的点滴时,最终发现都是徒劳。

3 李村的过去、今天与未来

说起李村集不得不说李村河,儿时的李村河在夏季经常有水的,还都是清水,去河边抓鱼是最大的乐趣,曾经在河中收获过一只大泥鳅。如今的李村河几年没水都正常,今年夏天偶尔发了一次水倒成了新闻。如今的李村河床中有条排水用的小沟,里面的黑水臭气熏天,想想年少时的李村河,只得感叹发展的代价真的很沉重。

二、李沧的现在

4、区府时代

按:1988年,崂山县撤县设区,成立崂山区,1994年青岛区划重新调整,次年李沧区政府的牌子在李村挂了起来,李村走进了区府时代。

区府时代的影子随处可见,用不着我苦苦的寻觅,只要细心的感受、用心的体会就行。区府时代,李村长大了,比起十几年前,李村已扩张了好几倍,再也不是那个穿过几条马路就来到玉米地的小县城。当然,最深刻的记忆还是李村商贸的突飞猛进,1991年崂山商贸开业(今天的利客来),第一天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创造了全国记录。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的崂山商贸很得意的在大门处炫耀着国家商业部的贺电,不知道这份贺电现在还有无保存,将来书写李村商贸史时,会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也就自那时开始,李村上演了商贸奇迹,大商场一家接着一家的开门纳客,人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以至90年代中期,青岛十大商场中李村就占了五席,李村商贸显赫一时。

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外资零售业大量涌入青岛,李村商贸曾出现过短期的彷徨,华隆、万隆相继倒闭,五朵金花只剩下三剑客。痛定思痛后,三剑客也开始学习外资,引进先进的零售业形态和经验,三剑客又是扩建又是划地建超市,到现在也模仿的有板有眼了:利客来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已成为青岛商业的航母,维客、利客来分别在李村广场和文化广场地下建的超市也成为李村商圈成熟的标志。百盛进驻李村后,在三剑客的夹击下显得异常狼狈,三剑客瓜分李村算是成功了,而国美、苏宁、五星、大中这家电零售四巨头鏖战李村,也成为李村商圈靓丽的风景线。

进入本世纪,李村逐渐洋气了。上个世纪的李村还土的很,连寻个有点情调的饭店都是难事。如今的李村就像刚从山里走出来的小姑娘一样,学着别人的样子,也刻意打扮,开始追求时髦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李村早已是寻常之物,如今肯德基在李村第四家店正在装修中,难以想象在这几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上,居然有四家肯德基竞争,还要加上麦当劳和必胜客分羹,竞争的残酷可见一斑;前几年在李村还难以看到的牛排馆、咖啡店如今也大街小巷比比皆是;饭店也终于上了档次,二星三星开了几家后,李村也拥有了四星级的锦江饭店;向阳路的步行街建的挺漂亮,让李村商圈提升个档次;四星级的永乐电影城也提升了李村文化建设的水平;以前李村还没有超过十五层的楼,如今已经动工或即将动工的三十层高楼也有十几座,相信再过三年,广场一带也会出现一种高楼林立的繁荣之像,不管是不是虚假的,起码视觉上的冲击力会大大改变李村的形象。

不得不说李村集是21世纪的奇迹,十年前还以为李村集也会像青岛其他的集市那样走进历史的回收站。想不到如今的李村集反而焕发了青春,比以前更加的兴旺。青岛市唯一的集市已成了金字招牌,而屡试不爽的民俗牌也吸引着无数的眼球,不管是城里人、农村人还是外国人。如今的李村集大到汽车小到针头线脑无所不有,可贵的是一些已经从购物中心销声匿迹的传统工艺品还能在李村集上一睹芳容:碾子、卡花、秤杆、布老虎、地主帽、小棉袄……,活脱脱一个民俗博物馆。如今的李村集年交易额高达5亿,完全可以和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媲美。过去的李村集哺育了李村,而如今的李村集又成了李村的人脉。

商圈的发展是好事,带来的问题也让人烦恼。记的90年代以前的李村,街道虽称不上一尘不染,但绝对可以说是干净。如今的李村,尤其是商圈范围内,脏的让人不忍目睹:满地的痰迹,成堆的废纸、垃圾、包装袋,横流的污水、无所不在的小广告……李村商圈基本上就是个大垃圾场。除了脏,一个乱字又让人昏聩: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望不到尾的车流充斥着自己的视野,各种喧嚣一次次挑战耳膜的承受极限……若是心情好,倒也没事,若是心情不好,怕是要崩溃了。如今李村户籍人口大约有十万,流动人口则高达20万,再加上商圈和李村集的号召力,吸引如此多的人气也就不奇怪了。有时,置身于李村,飘入耳朵里的东北话、朝鲜语、各类南方口音,让我恍惚间分不清我到底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而大街小巷悬挂的用韩国文字制作的招牌,又让人陡然产生走出国门的错觉。令人担忧的是,治安问题也随即而来,李村发生的恶性案件这几年已是屡见不鲜。繁荣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得到了什么,肯定也会失去点儿什么,得到的东西可以抛弃,失去的怕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5、李沧的未来时代

按:根据李沧区十一五规划,五年后,位于李村中部的休闲商务区、李村东部的青岛市中央居住区都将初具规模,仅李村东部的常住人口就将达到20万……

未来时代的影子,只有靠我的理性认识来加以描绘了。商圈如今是李村的根基,把商圈做强做大是李村未来的保障。总投资80亿、能居住三十万人的青岛中央居住区今年就要在李村东部开工了,五年后,李村城区的规模又要成倍的扩张,人口也要几何的增长,带来了人气,也就留住了李村的未来。在李村极度扩张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成了发展的瓶颈。如今的李村城区最宽的路也不过四条车道,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李村堵车的问题便显现出来,到如今已欲演欲烈,堵车几十分钟已成了家常便饭,基础设施改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李村的走向。而诸如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文化设施配套等问题都将或多或少影响未来李村影子的模样。

李村的影子已穿越了百年时空,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气质上永远没有改变,就像一个成年人再怎么打扮也改变不了他的气质一样,李村再如何打扮,那古朴的气质也会保留。有人嫌弃这气质太土,其实在这个越来越像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世界,保留自己的特点,保留一份儿古朴,会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体现出来。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李村吧:人们悠然的在步行街闲逛、在装修豪华的购物中心选购、在必胜客里大嚼皮萨饼,而距此二百米远的李村大集的生意依旧红火…

--------------------------------------------------------------------------------

9. 青岛的历史

青岛是来一座历史文化源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口,标志着青岛市建制的开始。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修筑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岛山炮台遗址。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10. 青岛市李沧区的名胜古迹

青岛梅园 位于李沧区楼山乡十梅庵村村东的山坡上,占地700余亩 ,拥有126个品种的梅花共计10000余株。梅园与青岛禽鸣园、十梅庵碑林融为一体。冬春之际,各色各样暗香浮动的梅花、汇集全国书法名家手迹的碑林石刻与离鸣园的花鸟虫鱼相映成趣,吸引八方来客。199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第六届中国梅花腊梅展览会和老三届梅花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单位和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展览会,游客达到50余万人。 乡村 沧口地区长期为青岛市郊区,乡村占比重较大。解放初期属四沧区,所辖村庄有:十梅庵、楼山后、坊子街、南岭、大枣园、小枣园、东小庄、石沟、文昌阁、姜家西流庄、褚家西流庄、晓翁村、西大村、东南山、窝铺、营子、板桥坊、阎家山、盐滩、沙岭庄、孤山、大水清沟、小水清沟、大山、湖岛、东广场、小村庄、十三村、十四村、十五村等30个。1951年7月市区调整时,四沧区划分为四方区、沧口区。沧口区所辖村庄有:晓翁村、姜家西流庄、褚家 西流庄、东南山、窝铺、营子、板桥坊、盐滩、沙岭庄、孤山、大水清沟等11个。后来几经变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坊子街、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东小庄、阎家山、香里等15个村庄。上述各村,曾分属西流庄、楼山两个人民公社。楼山人民公社于1984年改为楼山乡,所属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坊子街、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员会。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生产大队的农户,1982年10月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1984年9月,成立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1990年又改称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6个工贸公司,1990年又改称企业总公司。 第一节 楼山乡 地理位置 楼山乡位于区境的最北端,是陆路出入青岛市的咽喉地带。东倚崂山山麓,同崂山区夏庄镇、李村镇接壤;西濒胶州湾,与崂山区红岛镇隔海相望,南与板桥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相接,北同崂山区流亭镇毗邻。全乡总面积为11.9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为丘陵山地,有围子山、虎头石、南尖口、凤山、楼山等山峦。西北部地势较平坦。境内有湾头村河、楼山后北河、楼山后南河3条季节性河流。乡境东南部土地、水利资源较为贫乏,适合发展采石、建材行业;西北部土壤疏松,地下水源极为丰富,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沿海滩涂盛产蛤蜊等贝类海产品。境域南部有楼山,楼山乡由此而得名。乡政府机关在小白干路523号。 历史沿革 楼山乡辖区原有17个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德国、日本侵占青岛以前,楼山地区隶属即墨县仁化乡。1898年后,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楼山地区隶属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时,楼山地区南部诸村划入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夏庄区。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楼山地区划入仙家寨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楼山地区南部划入沧平乡归属四沧区;北部划入海滨乡归属夏庄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其乡区由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统一管辖,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南部诸村仍归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崂山办事处一区。1951年7月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将郊区调整为9个区。1951年10月成立楼山区,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划入流亭区外,其余12个行政村归属楼山区。1956年1月,郊区改划为27个乡,实行农业合作化时,楼山地区各村分别划入枣园乡和双埠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全部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个行政村改为13个生产大队。1961年10月崂山县成立后,将楼山后,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西南渠、东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8个生产大队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归沧口区领导。1962年5月,又将以上8个生产大队仍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2年11月,经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楼山地区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西南渠、东南渠、湾头、坊子街、楼山后、大枣园、小枣园、十梅庵、南岭、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从仙家寨人民公社划出,组成楼山后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楼山后人民公社划入沧口区,但农业生产仍由崂山县管理。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生产后,全部归沧口区领导。 1984年体制改革后楼山后人民公社改为楼山乡人民政府,所属13个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 机构设置 1991年底,乡设有党委、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及乡工会、共青团、妇联、武装部等机构。乡党委下设组织、宣传、信访等部门;乡政府下设经委、财政、审计、民政、司法、土地、计划生育、农机、农技等部门。区有关部门还设立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机构驻乡。 人口土地 1991年全乡总户数1.02万户,总人口2.9万人。 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91年底全乡可耕地面积仅有2 000余亩,粮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种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个村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92年办理了集体农转非手续。至1992年非农业人口已占全乡总人口的55.8%。全乡95%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文物古迹 乡境内有文物古迹多处,现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遗址——古城顶和大枣园石牌坊。 商周遗址——古城顶 位于十梅庵村东,据考此处属商周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处海防城堡,占地约10亩。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头、短剑、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还发现了夯土城堡的基础和穴居洞室。 大枣园石牌坊 大枣园村中心大街矗立的两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时饰物被毁,现仅保留主体)。据牌坊上刻字和大枣园村《王氏祖谱》载,该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为表彰“国师”王懿及其祖父、父亲而立,建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属村庄 坊子街村 位于楼山乡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南临凤山,南接小枣园村,北邻楼山后村和青岛汽车制造厂。村庄占地0.28平方公里,住户460户,人口1 500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小的村庄之一。 据该村《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李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于、王、孙等姓陆续迁来,多以开坊子(小吃店)为生,故名坊子街。该村历史上延续下来一集市,农历逢四遇九为集日,俗称枣园集。村东原有一自然小村——刘家台,解放后划归该村为一行政村。 该村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曾与楼山后、小枣园、东小庄联合成立一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坊子街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坊子街村至今。 该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南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石山,南与崂山区李村镇石沟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与大枣园相邻。村庄占地面积0.35平方公里,住户680户,人口1 900人,均为汉族。 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地处丘陵地带,故名南岭村。 该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南岭生产大队,1984年后改称南岭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余亩,后土地被陆续征用。从60年代初开始创办一些副业项目,以采石、烧砖为主。改革开放后,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至1991年全村企业11个,固定资产700余万元,年总收入1 800万元,人均1 600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建有幼儿园、小学、医疗保健、液化气站等设施,村民子女免费入学。1986年起,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1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十梅庵村 位于楼山乡东部,东临围子山,南临虎头石山,西南与大枣园村相接,北与湾头村相邻。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993户,人口2 829人,均为汉族。 该村起源于明永乐初年,庄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有臧、张等姓也陆续迁来。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庙宇,门前种植十株梅花树而得名。该庙于解放前战乱中被毁,遗址在“四清”时被清除。 解放前,隶属李村区、四沧区、夏庄区等。解放后,划归楼山区。1956年划为枣园乡。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十梅庵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十梅庵村。该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于土地多为山岭薄地,贫瘠干旱、产量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单纯的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从60年代起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建材业,以采石、烧砖为主。至1991年,村办企业已达30多个,固定资产1 000多万元,年总收入4 300万元,人均收入1 128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1989年开始发展外资企业。1988年和1989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花园式单位、文明卫生村称号,1987年起,连续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198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楼山后村 位于楼山乡中部,东与青岛汽车制造厂相邻,西靠四流北路,南与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义路。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住户1 156户,人口3 650人,均为汉族。 楼山后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南临楼山,故名“楼山后”。 楼山后村公益事业发展较快,建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体育场、公园等设施。1980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1989年开始均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湾头村 位于楼山乡东北部,东、北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西接东南渠村,南邻十梅庵村,西与东南渠村相接。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1 025户,人口3 069人,均为汉族。 据考,该村始建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赵两姓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有一天然大湾(池塘),故取名“湾头”。原湾头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栾家泊子,村东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许家庵子,合作化时划归湾头村为一行政村。现栾家泊子与湾头村连成片,许家庵子住房也陆续迁至湾头村内。1956年湾头村与东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湾头生产大队。现称湾头村。 西南渠村 位于楼山乡北部,东临小白干路,南至遵义路,西靠青岛钢铁总公司,北到青岛人造板厂。村庄占地面积0.27平方公里,住户640户,人口2 100人,均为汉族。 据考西南渠村始建于1410年(明永乐8年),相传该村张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北处有一处土埠(现归东南渠村),村名定为安家(甲)埠。后因战乱,村民不堪骚扰和负担,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将村名改为南渠(谐音“难去”)。1936年分为东、西南渠两个村。 西南渠村在农业合作化时,曾与东南渠、湾头村合并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后人民公社,称西南渠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西南渠村。 刘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接胶济铁路,西与徐家村相接,北临瑞金路,南靠楼山火车站。村庄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243户,人口3 716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大的村庄之一。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即墨县留村镇东葛村迁至,时已有石氏居于西部,后又有徐氏迁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国初年建立村行政时分为三村,该村冠以刘家宋哥庄。合作化时曾与徐家村合为一个高级社。1958年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为楼山后人民公社刘家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刘家村。 该村建有中共刘家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徐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连刘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岛钢丝绳厂,北至青岛电站阀门厂。村庄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000户,人口2 900人。 据该村《徐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徐氏从莱阳迁至。时已有刘、石两姓居此,统称宋哥庄。民国初年宋哥庄一分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时,曾与刘家村合并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两村分别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该村称徐家生产大队。1962年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划入新成立的楼山后人民公社,为徐家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改称为徐家村。 该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大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头石山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南与南岭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靠楼山乡政府。是楼山乡较大村庄之一。村庄总面积0.7平方公里,住户1 480户,人口3 988人。多为王姓,汉族。 据该村《王氏族谱》记载,该村祖先王氏于明朝万历初年由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棘村迁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后因此名陋俗,且本地当时多枣树,遂将村名改为枣园村。后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迁至村西南处,至20世纪30年代,取名小枣园。原枣园村改名为“大枣园村”,沿用至今。 大枣园村王氏家族人丁兴旺,繁衍较快,且崇尚科举。清康熙年间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举入仕。据《王氏世谱》载,王懿曾入翰林院,做过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师傅,故有“国师”之说,盛极一时。现大枣园村内尚存建于康熙24年(1685年)为表彰王懿祖孙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两座(“文化大革命”时其饰物被毁,现保留主体)。近代书画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枣园村人,青年时曾东渡日本留学,后因生活所迫回村务农,闲时潜心书画,尤对山水画造诣颇深,风格独特,曾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大枣园村解放前属四沧区,1951年划入楼山区,1956年以该村命名的枣园乡为郊区27个大乡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时称大枣园生产大队。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为大枣园村。 该村建有中共大枣园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总公司管理村办工商企业。 大枣园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余亩,后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从60年代开始陆续办起了一些小型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后,该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到1991年共创办工业企业48个,商业网点34个,处全乡领先地位。全村固定资产总额1 747万元,年总收入5 870万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大枣园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发展村民公益福利事业。建有医疗保健室、幼儿园、液化气站等各1处。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0年被青岛市、沧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小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与青岛碱厂宿舍相邻,南接东小庄,北靠凤山。村庄占地0.18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750人。是楼山乡最小的村。 东小庄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邻兴城路小学、青岛造纸厂仓库,西邻原青岛园艺六分厂,南靠青岛泡花碱厂,北接小枣园村。村庄占地面积0.2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800人,是楼山乡较小的村之一。 东小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子周围土地原归即墨县大族黄家所有,并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渐成村,取名小庄。民国时期,为与海西(阴岛)的“小庄村”相区别,遂改为东小庄。 东小庄解放前作为乡区归四沧区管辖,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曾在此设“卡子门”(封锁线出入口)。解放后,划入楼山区。合作化时曾和坊子街、楼山后、小枣园合并成立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东小庄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东小庄村。 东小庄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随人口逐年增长和耕地逐步减少,从60年代开始兴办一些小型工、副业。改革开放以后,村办企业发展较快。至1991年,村办企业共5个,固定资产达123万元,年总收入256万元,人均收入800元。东小庄村建有幼儿园一处,从1986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 第二节 西流庄人民公社、沧口区第二工业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辖区域在青岛解放初期属四沧区,1951年7月划归沧口区。经过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8月,在原13个自然村形成的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沧口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属沧口区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县领导,居民生活供应、文教卫生仍归沧口区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划回沧口区统一领导。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属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领导的香里大队、阎家山大队先后划归沧口区西流庄人民公社领导。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农业户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 1984年9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为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原生产大队,先后更名为经济公司、工贸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改名为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各分公司遂更名为企业总公司。1991年底,设局党委、局机关、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共青团、工会、妇联、武装部等组织。下设板桥坊、晓翁、盐滩、水清沟、香里、阎家山等六个企业总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于沧口区东南部,东至小白干路,与崂山区的李村镇毗邻,西接沧口区四流中路一带的工厂和居民区,南至水清沟南山,与四方区接壤,北至楼山,与楼山乡相连。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多丘陵,牛毛山和东南山是境内的两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东南山河、板桥坊河均属季节性河流,自东向西流入胶州湾。 经济情况 1991年底,沧口区第二工业局所辖工业基层单位64个,工业产品品种51个。其中局直属工业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4 239万元,利润总额73万元;村办企业56个,工业总产值4 065万元,利润额443万元。另有第三产业网点36个,营业额4 515万元,利润总额111.1万元。

热点内容
幻想老师漫画 发布:2025-07-09 07:13:31 浏览:900
六年级语文补充答案 发布:2025-07-09 06:19:21 浏览:21
保证书写给班主任100字 发布:2025-07-09 06:00:31 浏览:240
南科生物 发布:2025-07-09 04:15:57 浏览:993
蹲踞式跳远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09 03:09:33 浏览:84
高中历史岳麓 发布:2025-07-09 02:45:51 浏览:353
新开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01:27:47 浏览:276
物理实验教师 发布:2025-07-09 00:46:01 浏览:21
怎么删除朋友圈 发布:2025-07-09 00:19:21 浏览:154
包钢股份历史 发布:2025-07-08 22:01:23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