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历史
1. 尉氏县是哪个市的
尉氏县是开封市的。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长葛县接壤,西与新郑县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南北长40.77公里,东西宽43.76公里,总面积约1307.7平方公里。尉氏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
(1)尉氏县历史扩展阅读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我国著名的八朝古都,是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
截止到2019年5月底,开封辖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兰考县、祥符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鼓楼区、禹王台区和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共4县6区,其中兰考县系省直管县。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人,共有91个乡镇(场)、27个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尉氏县
参考资料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开封概览
2. 尉氏县岗李乡霍庄村西小古城历史
秦始皇置。
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县,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新郑市龙王乡。秦属颍川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改作菀陵县。晋泰始二年(266),新郑县并入,属荥阳郡。东魏属广武郡。隋初属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其西境复置新郑县,大业年间(605~618)并入新郑县。后到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所移至山氏城(今河南省尉氏县南,贞观元年(627)又废。
3. 河南尉氏县从古到今有什么名人
尉 缭 战国时期,开封尉氏人,鬼谷子的门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兵书《尉缭子》。他曾献计秦始皇“捐金反间诸侯”,助秦统一天下。
蔡 邕 东汉末年,尉氏蔡庄人,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通天文、数术,以焦尾琴知名于世,工书法尤擅八分书,创“飞白书”;与杨赐等审定《六经》;著有《述行赋》、《郭有道碑》、《九嶷山碑》等诗、赋碑铭,书记四百余篇。
蔡文姬 东汉末期三国初期,尉氏蔡庄人,蔡邕之女,善鼓琴,精音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等。
阮 瑀 东汉末年,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当时文学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与陈琳齐名,擅长书檄等文体的写作,代表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等。
阮 籍 魏晋时期,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当时名士,字嗣宗,阮瑀之子,为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人物之一,行为怪诞,不交当世,蔑视权贵,与嵇康齐名。其代表有散文《大人先生传》,八十二首《咏怀诗》等。
阮 咸 魏晋时期,陈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陈人),阮籍之侄,阮瑀之孙,“竹林七贤”之一,行为怪诞,不交当世,蔑视礼法,精通音律,擅长古琴制作及音律研究。至今以其姓命名的古琴“大阮”、“小阮”到今天还一直使用。
高僧神秀 唐朝武则天时期高僧,尉氏张市沙门人,我国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他的诗作《菩提树》至今留传海内外,诗曰:“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神秀很受武则天皇帝、中宗皇帝的器重。
陈 越 宋朝初期,尉氏人,他与刘筠、陈从易共同主持了《册府元龟》的纂修,一生清贫,学识渊博,为我国断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望采纳
4. 河南省一个县,人口超90万,建县历史超2200年吗
河南省,古称中原,省会郑州,简称“豫”,与河北省相对应,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其中,就尉氏县来说,人口超90万,隶属于地级开封市。对于尉氏县这一建制,始于秦朝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三
最后,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尉氏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汴梁路总管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尉氏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清朝取代明朝后,尉氏县属河南省开封府。到了1913年,尉氏县属豫东道。一年后,尉氏县属开封道。1928年,尉氏县直属于河南省。1958年通许、尉氏两县合并称尉氏县。1962年,恢复了尉氏县、通许县原先的建制。1983年9月,尉氏县属开封市。截至2018年底,尉氏县总面积达130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6万人。在河南省各个县中,尉氏县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县。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5. 尉氏 的来源寻根问祖 越详细越好
蔚氏 =尉
历史来源
「蔚」源出:
蔚(Y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2、出自以地名为氏。南北朝时,北周宣帝置蔚州(今河北省蔚县),蔚州人有的以蔚为氏,称蔚姓。
得姓始祖:公子翩。据《姓氏考略》记载,以邑为氏,蔚州,代地,周宣帝置,望出琅琊。或去草作尉。实则系出姬姓的郑公子翩封邑于蔚,其后以邑为氏。”蔚州,即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汉朝以前,该地是代国之地,到了汉代被置为代郡之治,被正式置为蔚州,则始自南北朝的北周,至清代时,开始改州为县,属于直隶省宣化府,民国成立,正式定名为蔚县,而迄于今。春秋时郑国的公子翩的封邑在蔚州,其子孙后代便以受封地名为姓,称蔚氏。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故蔚氏后人奉公子翩为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蔚姓源出古代有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当地人以地名为姓,称为蔚氏。另一支蔚氏也是出自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据说是小国代国建都于此,当地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蔚氏。上古周朝时,周宣帝将郑国的公子翩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于是公子翩又被称呼为蔚翩,而其后代,就以封地为姓,蔚姓也就如此产生了。蔚姓大多繁衍于北方,如宋朝初年著名将领蔚兴、蔚昭敏父子,便是当时的祥符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人。蔚姓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堂号
清慎堂:明朝时蔚能,官拜光禄寺卿,后又升礼部右侍郎,仍掌寺事。他任光禄寺卿超过30年,清慎守法,从未取过俸禄之外的一丝一毫。先后在光禄寺为官的官员,都不如他清廉。
此外,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琅琊堂”等。
============================================================
【蔚姓宗祠通用对联】
〖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时陈八事;
威镇三关。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合肥人蔚春,字景元,弘治年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曾上书陈时政八件事、边务七件事,多被采纳。后参政广西,因耿直为人所忌,遭到中伤而辞官。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蔚昭敏,字仲明,曾被选人襄王(真宗)府中,真宗即位后,他历官崇仪使、冀贝行营兵马都监,曾击败辽兵。咸平年间,官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又多次击退辽兵。后历官唐州团练使、保静军节度使。
望隆八秩;
威镇三关。
——佚名撰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蔚元,官至司徒诏曰:“元以八十之年,官处三老之重。”下联典指宋·蔚昭敏为镇定高阳关先锋,抗辽有功。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蔚 兴:宋代武将,跟随宋太宗攻打太原,立有战功。
蔚 春:字景元,和蔚缓是同乡,都是安徽省合肥人。明代弘治进士。任兵科给事时,上疏议论时政八条,都施行了。由于为人耿直,不容奸诈,在官场中很很不顺利,常遭小人妒嫉,后来辞官回乡了。
蔚 缓:明朝安徽省合肥人,在朝中当礼部尚书的大官,很能干,又勤奋廉恭象这样有才学,又能干,又有修养的人在官场中难得,人们都加以称赞。
蔚昭敏:字仲明,宋代保静军节度使。咸平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辽兵退趋莫州,他斩敌万余人,拜唐州团练。
分布地区
琅琊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东南部诸诚、临沂、胶南一带。
6. 开封的历史及变化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位于豫东平原,西距省会郑州40千米。
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古都开封心。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此为开封故城。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为大梁。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历6君140年,在秦统一战争中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为秦所灭。秦将大梁改置浚仪县。以后浚仪、开封各为县治,互不隶属。直至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开封县。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发展水上运输,汴州地位日益显要。唐延和元年(712)开封县并入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列为附郭首县,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唐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来汴州,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藩镇。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最终废弃唐帝而自立,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朱温称帝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长安则降为雍州。从此,开封府不断扩大管辖范围,后梁时辖15县。右图为开封保存完好的城门。
至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相继在开封建都,开封府亦扩大,辖18县24镇。开封、浚仪称赤县,其余各县称畿县,浚仪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称祥符县。开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建都长达167年。公元1127年,为金人所破,毁于兵燹。金人先后在开封扶植张邦昌、刘豫两个傀儡政权,终因人民唾弃而夭折。金人将开封降为汴京路。海陵王于1153年以开封为南京,作为南进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颜珣受蒙古逼迫,迁都于此,仍称南京。蒙古灭金建元,在全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原地区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这是河南称省之始,省会及路治都设在汴梁路的开封。元末刘福通率农民起义军于龙凤四年(1358)攻占开封建为国都,仅维持了—年零三个月,在元军围攻中又退回旧都安丰。明洪武元年开封菊花(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以开封为北京,不久又撤销开封县并入祥符县,从此结束了一城由二县分治的局面。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称号,并封五子朱棣为周王,镇守河南。此后一直是河南的省会,清代继之。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道。祥符县改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开封仍为省会,并为豫东道治所。民国三年(1914)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开封市,市、县同城不相属,开封仍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翌年3月,日伪河南省会由安阳迁来开封。1945年日寇投降,开封复为河南省会。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开封, 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仍为省会。开封县政府仍设在市内,1949年5月,开封县政府迁往朱仙镇。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开封变为省辖市。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至开封,改名开封专员公署,辖开封县等10个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带县”体制,开封专员公署撤销,原辖5县属开封市领导。
7. 尉氏县历史上的水传说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右下图为开封龙亭。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8. 河南的尉氏县为什么叫尉氏
尉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地名一个是官名。地名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121ˊ—34°37ˊ,东经113°52ˊ一114°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121ˊ—34°37ˊ,东经113°52ˊ一114°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中共尉氏县委、尉氏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尉氏县地形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趋势,西部7条岗系交错,14条主脉南北起伏,最高点海拔133米(岗李乡冉家村北);西南部为海拔?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东部为黄河淤积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点海拔59米(永兴乡李岗村北)。境内南有双洎河、杜公河,尉氏
东有贾鲁河,中有康沟河,蜿蜒东南,先后汇流出境,注入淮河。尉氏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千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平均日照2481.9小时。本县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涝普遍,之后,渐呈干旱趋势。尉氏县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本县适宜各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林业西部以刺槐和大枣为优势,东部以泡桐和杨柳为普遍。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盛。已被国家确定为平原绿化先进县,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枣生产基地县。尉氏县历史悠久。早在7000——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在民主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反击战中,有407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尉氏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素有反抗剥削压迫,反对侵略的斗争精神。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本县水坡一带人民协助李自成起义军大败明将左良玉的几十万官兵。清咸丰三年(1853年),尉氏人民积极响应林风翔、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北伐。咸丰三年至同治五年(1853--1866年)的十二年间,尉氏人民先后9次支援协助捻军抗击僧格林沁和曾国藩清兵。咸丰四年(1854年),本县南曹乡农民王天佑领导农民抗捐、打官府、围县城,大烧凉马寺,大战四柏桥,虽遭失败,但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927年,共产党员石文卓回尉氏、次年创建了尉氏县第一个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领导人民同统治阶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1930年农历九月九日,领导了震惊豫东的农民暴动。1930年10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尉氏处于冯军后方,承受了兵佚粮饷的掠夺,深受军阀混战之苦。1938年6月,日军犯尉,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激起了尉氏人民的强烈愤怒,程庄、芦木张、寺前张、朱岗、朱曲、要尉氏
庄、小寨等村人民对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9年4月,中共党员周廷云奉命返尉,恢复了尉氏县党组织,领导了尉氏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尉氏人民先后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五分区,刘邓大军、华野八纵、四次解放尉氏县城和洧川县城,建立了人民政权,1948年11月人民政权机关进驻县城。之后,组织兵员和担架队,支援了解放开封的战斗和淮海战役,迎来了全中国解放的曙光。
9. 尉氏县有没有地震的历史
尉氏属于开封,开封位于华北断块南部,开封凹陷属断陷盆地,历史上多次地震,影响较大的有13次!
10. 河南的尉氏县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在河南开封有一个小县城,它是以一个姓氏命名的县城,交通不是很便利,经济也不是很发达。总面积有1307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00万,是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这就是一个不为太多人所熟知的尉氏县。
尉氏县,一个渐渐淡出人民视野的古县城,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故事和历史古迹值得我们去探寻,相信未来的尉氏县会越来越好,再次回到大众的目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