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中学
㈠ 保定这名字由何而来
中山国地
战国时为中山国地。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 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为京畿重地,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此后一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秦上谷郡
上谷,是古郡名。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了河北的都会, 人们就把保定称为上谷。
始建保州城
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这一带发生战争。金代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
重建保州城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了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
建府学及书院
宋熙宁四年(1071)保州建州学。明代改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学,并建有二程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
明代改建保定城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的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设立莲池书院
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唐执玉移直隶总督署至明朝大宁都司故址。十二年(1734)在莲池边设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知名院长有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后期并开设英文、日文专科班,有日本人来此留学。书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修浚府河
乾隆十七年(1752)大规模修浚府河,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赴上游察看水源,深挖和开凿一亩、鸡距、申泉、五花诸泉,疏浚候河、白草沟河及下游数十里河道,使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府河码头呈现"舳舻相接,樯帆如林"的景象。
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
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命人刻制棉花图,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并将其献与乾隆皇帝,对河北植棉和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建官刻印书局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城内建官刻印书局,约有200多名员工,为直隶较大的印书局,曾印《畿辅通志》、《保定府志》、《清苑县志》和《四库全书》的一部分,八国联军侵保时废。
创办畿辅大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
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闰八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大肆烧杀抢掠,对文物古迹肆意破坏,并将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恒、淮军统领王占奎等以"纵拳杀西人、烧洋房"的罪名,枭首示众。 《辛丑条约》签订后,侵略军始撤离保定。
创办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凯在保定练新军,设陆军速成学堂和将弁学堂(后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巡警学堂等。三十年设立农务学堂,三十一年设立直隶学堂、法政学堂,以及测绘、军需、马医、医务等学堂。三十三年设直隶全省警务学堂、崇实中学、直隶女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军校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
保定军校广场图片
创办育德中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幼云等同盟会员在保定创办育德中学(保定育德中学),培养青年先进分子,并作为河北省同盟会的机关驻地。民国6年(1917),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为第一班学员,刘少奇为第二班学员。宣统元年(1909),又创建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清苑中学堂和盲哑学校。
曹锟兵变
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曹锟受袁世凯指使发动兵变,保定兵匪乘机抢掠府库,焚烧街市,连续烧抢两昼夜,火光冲天,官民财物被劫掠一空,后由驻军入城镇压始息。
建立河北农业大学
1921年直隶农专(农务学堂)、医专(原医务学堂)、法律、法政、高等师范学堂合并,建立综合性的河北农业大学。
创办协生印书局
1926年,清苑人张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创办协生印书局,除印刷课本和报纸外,还负责印刷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的文件和马列著作,出版单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协生印书局被国民党保定行营查抄,张培植被逮捕关押,1936年释放政治犯时获释。
日军侵占保定
1937年9月24日,日军侵占保定。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扫荡",残酷屠杀抗日军民。日伪还于1944年以保定城关及附近村庄成立保定市,并建立伪保定市公署。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保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10月军警宪特联合在保定城中进行大搜查、大逮捕,镇压革命活动。1947年9月,在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担任要职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谢士炎、丁行等5人相继被捕并遭杀害,此案在国民党军政界引起很大震动。10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开始由保定迁往北平。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8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
河北省会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为省会,8月9日建立保定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区所属22县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定县(现定州市)、阜平、涞源、涿县(现涿州市)、易县、高阳、徐水、安国、唐县10县(市)。1960年2月,专、市合并称保定市。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22县1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
保定地区
1968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4区2县。1987年撤销郊区。
地市合并
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
㈡ 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㈢ 韩国 首尔和京畿道的初中、高中有哪些
我不明白你说的意思,你是说所有的初中跟高中嘛?
虽然不像中国那么多,,但韩国每个区都有1~3个高中,,这个没法一一说出啦啊,,
㈣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学校领导
前进,前进,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披着世纪的霞光,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
风华园里花似锦,时代育新人。
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
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带着“一二·九”的征尘。
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
巨浪翻飞黄河韵,惊涛赤子魂。
旌旗展,号角震,荡风云。
前进,前进,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写作背景
《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原是该校教师为一个班创作的校园歌曲。首演于该校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举办的“弘扬《讲话》精神,展示校园风采”主题演唱会,受到师生喜爱,引起领导重视。后在学军基地试唱,又得到学军师生的肯定,基地教官的赞赏,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暂代校歌使用。歌曲采用一段式。
“披着世纪的霞光,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风华园里花似锦,时代育新人。” 为第一层是总起,强调的是老校迎春,从新世纪、新时代,哺育新人的角度,启迪师生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带着“一二·九”的征尘。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此为第二层,顾往。张之洞废科举兴办学堂,原想挽救大清,可新学却培育了不少满清王朝的掘墓人。遥想当年畿辅学子,定然处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之中。而燕冀师生参加的我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确已载入史册。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使老校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赋予了莘莘学子肩负起强国的历史重任。 南筠文学社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南筠文学社,下简称南筠文学社,由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文学社团发展而来,2007年正式创立,2009年正式更名为南筠文学社。南筠文学社是在北京十四中校方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有较完整组织与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南筠文学社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审美素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促进文化交流。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文学社创始于2007年,2009年正式更名为南筠文学社。
南筠文学社曾成功在校内发行过数期报刊《南筠文刊》并于2011-2012开始发行校刊杂志《一页青春》,并联手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未央汉服社,一起在校内外举办“中秋节”与“七夕节”等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同时保持与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模拟联合国社、北京第十四中学网球社等校内外各社团组织合作与联系。
十四模联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模拟联合国社团简称十四模联。北京市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协会创始理事校之一。十四模联作为十四中创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十四模联在学生团体中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承办了包括植树节、校园安全日等多项活动。在UMUNC、BJMUN、IMUNC、SSMUN、OMUNC、HWMUN中,都可以看到14MUNERS的身影,并于2011年11月成功举办了十四中十五中联合校内会(ACMUN),并取得了成功。2012在北京大学举办的PKUNMUN也将首次迎来十四模联人。
十四中科学院
十四中科学院于2012年11月2日由2012级学生共同发起成立,社团全称为“十四中科学院”,旧称“14中科学研习院”,简称“中科院”,英文全称”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NO.14 Middle School(14-AS)”。
社团发展大事记:2012年11月2日 成立
2013年8月 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组成立
2013年11月4日 向根与芽组织申请成立“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科学根与芽小组”
2014年3月1日 联合十五中逐梦科技社、北京十三中科技社、师大二附科学俱乐部、北京四 中科技俱乐部,发起成立了北京高中科学社团联盟。
日常活动: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项目研究,有关比赛,学科竞赛培训,联盟活动,校科技节策划等。
历届社长:2012~2013年 社长:刘通宇 副社长:刘子越、鲍云毅
2013~2014年 社长:刘通宇 副社长:王宇琪、潘牧宁、鲍云毅 2006年是北京十四中建校100周年,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十四中的光荣传统,开创十四中未来发展的新局面,学校将举行一系列庆典活动。2006年9月16日、17日,学校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了校庆文艺演出,正式拉开了十四中百年校庆的序幕。
㈤ 邯郸的情况
邯郸,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京广铁路线上,地处北纬36。21′-- 44′,东经114。03′-- 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千米。邯郸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战国时赵王城遗址在市区西南,古赵王阅兵之台——“武灵丛台”在市中心中华路上,现已建成一座综合性公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 [编辑] 历史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是战国时赵国的国都,后改称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历史。邯郸早在春秋时代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卫,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赵国从中牟迁国都于邯郸,至秦灭赵,达158年之久。秦为邯郸郡治所,至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城区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万之多;手工业、商业和冶铁铸造发达,有“冶铁都”之称。三国后渐衰,唐朝时期,今天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沦为建筑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人的商业集镇。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1952年复析邯郸县设市,1956年将峰峰市并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目前在日用瓷生产方面已经超过唐山,成为北方最大的瓷都。邯郸火车站广场设胡服骑射铜像,候车大厅的壁画展现了有关邯郸的历史成语故事,包括:“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围魏救赵”、“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所以邯郸也被称为“成语城”。[编辑] 地理 邯郸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拨最高1898.7米,最低 32.7米。属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8度,降水量平均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00天。市境内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其支流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皆流经市区。[编辑] 行政区划 邯郸市区街景 现辖4市辖区,14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丛台区。市辖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 县级市:武安市 县:邯郸县、磁县、成安县、大名县、肥乡县、馆陶县、广平县、鸡泽县、临漳县、邱县、曲周县、魏县、涉县、永年县 [编辑] 人口 邯郸市各区(县、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区划名称 面积(公里
㈥ 杨幂在哪里上的中学
※ 初中: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初中部1999级2班
※ 高中: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2002级1班
㈦ 保定历史
保定市徐水区沿村有个名叫周洛昆的人 民国时期他曾是沿村的村长 他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义和团时期曾做过生意 1940年日寇侵略中国周洛昆被选为村长与他们周旋 在1942年他急中生智救下了游击队长李子清也就是《平原游击队》中的原型李向阳 解放后李子清已是沧州军分区司令曾多次来到村里看望周洛昆对当年智救他的恩情念念不忘!此人已写入徐水县志有据可查!
㈧ 北京十四中学是北京重点高中吗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是宣武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Beijing No.14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中学。
北京十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为首批获得宣武区重点学校称号的学校,是北京市高中示范学校,是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是北京市批准国际学生留学的开放学校。
截至2019年,第十四中学现有博士后1人,博士1人,硕士16人,60余人获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特级教师4人,北京市骨干教师6人,高级教师60余人。优秀的师资条件,为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8)畿辅中学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903年(农历癸卯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在学习西方技术基础上设置课程的新学堂。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前身畿辅学堂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1906年,在张之洞的畿辅先哲祠内,诞生了“畿辅学堂”,此为学校的前身。
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畿辅中学校,由于大多满清官员因辛亥革命返回原籍,学校也从原来的公立变为私立。
辛亥革命后,由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号召数名河北籍知名人士,对原畿辅中学进行了改建。 畿辅中学也由原来的公立彻底变为私立1928年更名为燕冀中学。
1935年燕冀中学迁入畿辅先哲祠,也许是秉承了伯夷、叔齐等燕冀先哲的灵气,学校吸引了大批仁人志士,成为当时爱国图强,为世人称道的北京著名中学。
1951年11月市时任教育局长孙国梁、侯俊岩来到燕冀中学宣布市政府接管决定,将燕冀女校、育华中学男生部、嵩云中学并入燕冀中学命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㈨ 看花的正文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仔细想想,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193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