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肖川中学

肖川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6-18 19:41:07

Ⅰ 新初中语文老师应该买哪些书看很困惑。

您指的是哪方面的书?
如果教学用就买一些参考书。
而且,最好看一些英文原版的外国名著,因为是新老师,所以您应该会英语吧!
给学生们上课时,说几句英语,活跃一下气氛!
十本适合教师看的书
1.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
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旧”了一点)、《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等。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如果有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竟然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那是可耻的。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系列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为一本《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特别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
3.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
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
4.[日]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 》。它可能让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关“文章”)。
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

6.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给老师。

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
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几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启蒙”的大任。

8.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以及作者相关的《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等)。
推荐理由:张文质老师的书几乎都可以视为“教育文艺”作品。好的“教育文艺”总是悄悄地不显山不显水地把“教育道理”隐含在作品中。按照这个标准,张文质老师的书堪称优秀的“教育文艺”作品。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我们所憧憬的“教育启蒙”是指“对教育现实问题表达关注,并对真实问题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让中国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这条道路上,肖川老师的作品是闪闪发光的灯塔(尽管也还只是一座微小的灯塔)。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观看。三者之间,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是值得阅读的;而许锡良老师的《教育观察》(我个人自做主张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会令老师们眼前豁然一亮,或许会在阅读许锡良老师的文章当下便发誓不再过“旧式的生活”。

10.[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

Ⅱ 王家新简介

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楼梯》(英译本,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及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种。

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

Ⅲ 我大四学生,工作签到一所私立中学当语文老师。九月份开始上班,除了备课写教案以外,现在该做什么准备呢

要熟悉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高考(中考)。
推荐的书籍方面,李海林和商友敬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我认为是最好的: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摩罗、余杰,汕头大学)
8、教育病(赵健伟,中国社会)
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
10、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南京师大)
11、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
12、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
13、爱心育人(斯霞,江苏教育)
14、播种爱心(程翔,广西教育)
15、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6、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四川人民)
17、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四川少儿)
18、民主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9、语文教学探赜索隐(刘永康,成都科大)
20、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四川大学)
21、于漪与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2、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
2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4、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国际文化)
25、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
26、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
27、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
28、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湖北教育)
29、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
30、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山东教育)
31、语文论稿(顾之川,湖南教育)
32、多元智能(加德纳,新华出版社)
3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

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
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 (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
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
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
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
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
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
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
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8、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9、《说文解字》
10、《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纪》选本
11、陈鼓应先生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
12、《墨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新语》、《昭明文选》
七、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
1、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2、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4、《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
6、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代)名家词选》
7、《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
8、张岱的《陶庵梦忆》
9、《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
10、刘衍文先生和刘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八、杂学旁搜
1、袁行霈先生等,主编了一套“大家小书”
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格律概要》、陆宗达《训诂简论》、柴德赓《史籍举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共10种。
3、俞陛云《诗境浅说》、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李长之《鲁迅批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共10种。
4、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龙榆生《词曲概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姜亮夫《敦煌学概论》、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林庚《西游记漫话》、陈从周《梓翁说园》、黄裳《笔祸史谈丛》,共10种。
5、周作人《我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翦伯赞《史料与史学》、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共10种。

Ⅳ 在山的那边预习笔记

王家新 1.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楼梯》(英译本,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及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种。 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 王家新看上去是那种很真诚的诗人。也就是说,他的个人气质与他诗歌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几乎一致:简断、坚定、似有深意存焉。我指的是《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卡夫卡》或《瓦雷金诺叙事曲》。至于那些大量嵌入洋人诗句并美其名曰互文性写作的东西(看上去像一面中国劣质水泥墙上镶满五颜六色的洋玻璃碎片,闪闪发光,眩人眼目),我以为这和一个诗人的真诚劳动无关;或者说,它们创造了另一种风格的王家新。 在真诚的王家新身上,我们充分体会到里尔克那句名言的真切含义:挺住意味着一切。朦胧诗后期就已成名,经过第三代诗潮,再到如今的个人化写作,其间风云变幻潮涨潮落。跟王家新同时出头的诗人其中许多漂泊海外,许多改行下海,还有许多在迅速崛起的后来者如西川、海子的锐气和才气的逼迫下黯然袖手。王家新却我自岿然不动,而且历久弥新,逐渐成为当今诗坛的一个头面人物,和后进们如陈东东等同台亮相。这一切,不能不说明王家新身上有着某种坚持和独立的品格。此种品格不仅促成他在现实中的成功,也是他部分优秀之作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王家新不是一个玩弄繁复技巧并以此为乐的诗歌杂耍者。长久以来,他致力于“深度意象”的营造与开掘。思力的集中和深入使他能够比旁人较出色的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反过来说,正是思力深沉而单一的特性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从这个角度来构建他的诗歌王国。在《铁》、《乌鸦》、《楼梯》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触摸到王的诗歌特质:语言像钉子一样从多个角度切入单一意象的外壳,试图抵达它之内核同时穷尽此一意象的多重含蕴;独白手法的频繁使用令此种意图显得更为尖锐(针对意象来说)而明朗(针对读者来说);此外,一种难言的沉郁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这是王家新个人气质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特质在那首为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帕斯捷尔纳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在诗中已不完全是那个在俄罗斯坚持写作的大师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个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倾诉了自己的隐痛和经验。在此种意义上来说,帕斯捷尔纳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这首诗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再没有比营造“自我”这个意象更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深入而真切的阐释了,对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来说更是如此。《卡夫卡》的出彩与此也不无关系。王家新与卡夫卡气质部分接近:一种灰色的坚定,还有命中注定的忧郁。这令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奥地利天才的内心,并部分的道出其心声。卡夫卡自喻为穴居动物,处于真诚状态的王家新也像某种穴居动物,老是往一个方向不停的挖掘。坚持不懈终于使他有所成就,也使他区别于像一只花蝴蝶四处卖弄技术之舞姿的欧阳江河。毋庸讳言,在技术圆熟方面王不及欧。但这一点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干脆不在词语表层上用力,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因此他的部分优秀之作面目明朗而内蕴深沉,具有动人心灵的力量。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指人心的诗作稀少如濒临灭绝的野天鹅,因此,真诚的王家新显得弥足珍贵。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全部的王家新,或者如我所言,存在着另一种风格和品格的王家新。品格即风格,诗如其人,这类古老的命题在王家新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这与他不像西川那样善于并乐于“转化”有关)。尽管我热爱王的一些作品并受到启迪,我还是不得不指出,他还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虚伪。这一点我在阅读《游动悬崖》时就有所觉察。王在《帕斯捷尔纳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然而通读全集,我不得不说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被人煽情而致落泪最后却发现对方原来是在作戏般的感觉——王恰恰是撇开一切在谈论他自己。王将自己的忧郁和失意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许多诗中反复的倾诉,生怕别人不晓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胸襟狭隘、目光局促、有着自恋情结的小男人,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声叹气,满嘴沉痛。此后读他的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感觉亦复如此。在《饥饿艺术家》中他还多少反映了几个外国艺术家的清寒处境以及他们的独立品格;然而文章中让人感觉到真正令王痛苦而至愤怒的却是他身为诗人却为人打工的经历。而在更多的篇什中,他却故作谦虚的抖露他在国外朗诵的骄人成绩以及某个听众认为他的作品超过米沃什的外行之论。至于“北方牲畜的泪光”、“人民胃中的黑暗”,则连影子也没有看到——当然,诗人王家新也是十三亿人民中之一员,表现自己大概也算是在替人民说话。对此我实在无话可说。只是照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宫体诗作者比王家新更有资格高喊“我怎能撇下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的壮语,因为他们毕竟还描写了一群人的啼笑。后来我又有幸拜读了王的长诗《回答》,题目竟跟北岛的出世作一模一样。未料瞻仰完毕,才知竟有些跟离了婚的妻子说赌气话的意思在里头。这首诗体积超重,然而与北岛的铿锵二十八行一比,其境界气度、视野情怀,高下立判。当然,技术上或许有所翻新。然而光秃秃的技术若无大气驱使,就只能带来缠夹不清的后果,更何况技术并非王之所长。王诗人经历丰富,大概十分明白在此时此境,若真正去关心和表现“风中燃烧的枫叶”和“人民胃中的黑暗”,会落个什么下场,所以只是在嘴上做做秀,实际并不执行。这一点,不但使他在北岛面前矮了大半截,而且也比不上他所鄙夷的伊沙。好在王家新早就有理论烟雾弹掩护自己从容撤退。早在《回答四十四个问题》中,他就抛出高论:只有从文学中才能产生文学,从诗中才能产生诗。这句话常为人所忽略,实际上却是他的被某些所谓批评家所大肆吹捧的“互文性写作”的理论依据。对此我只想问一句:最初的文学是从哪里产生的?最初的那首诗是从哪里产生的?生活,只能是无处不在的生活。王家新那些最好的作品不就是得益于他在生活中产生的痛感么?一旦他不仅自觉躲开人民和大地,而且失去了自身的痛感后,就只能缩进大师们的引文中,编织着一个个看似五光十色实则贫乏空洞的“文本”。我并不认为在诗中引用外国人名、地名有什么不对——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某种程度上的“世界文学”逐渐成为可能,各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尽可以通用——但当一首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却是人家洋大爷的名句,而且全诗之转接、展开乃至意境营造都以此为基石时,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写作对于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基于这种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止王一人)之振振有辞、道貌岸然的态度,我只能称这种写作为:虚伪的写作。 2.王家新,男,经济学教授,生于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同年分配至南京经济学院任教,1993年起任南京经济学院经贸系副主任、主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1996年10月起任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4年12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家新同志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多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方向主要为产业经济学。近年来围绕中国体制转型时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重要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中国经济问题》、《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余部;同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顾问、省“十五”计划顾问专家组成员、省科委软科学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计经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3.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在山的那边》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参考资料: 书上

Ⅳ 王家新的个人简介。。。

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曾用笔名北新、磅家。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了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他的作品《在山的那边》被选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课中,作为精读课文。

Ⅵ 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职业素质: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的角色,教师专的任务就是属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学科素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

(6)肖川中学扩展阅读:

语文学科培养人的目标:语文的积累、语感、句式、语法、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

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Ⅶ 延寿县第一中学怎么

简介:延寿县第一中学始建于 1927年,原名黑龙江省延寿立中学校,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学校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为90年历史文化的龙江名校,为哈市著名、省内知名的一所品牌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行列的特色高中,并建成了北京四中合作网校,与哈三中、哈师大附中、哈一中结成友好学校;坚持实施科研牵动战略,邀请肖川等著名教育家来学校讲学。全校38个教学班,校区占地面积8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363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和餐厅等。整个校园布局合理、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各种建筑与树木相映成趣,和谐、自然、优雅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010年学校荣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省级师德先进集体、哈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级花园式单位等荣誉,2011年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黑龙江省公众满意金奖单位,2012年获国家特色学校称号。 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以质取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明德厚学,自强不息”的校训示人。 延寿一中在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秉承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高擎不辱使命、追求卓越的大旗,培养了大批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和特色人才。延寿一中成为蚂蚁河畔一颗璀灿的明珠和家乡人民的骄傲。
注册资本:2498万人民币

Ⅷ 肖川的介绍

肖川(原名:肖贵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Ⅸ 王家新是什么人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在山的那边》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热点内容
南科生物 发布:2025-07-09 04:15:57 浏览:993
蹲踞式跳远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09 03:09:33 浏览:84
高中历史岳麓 发布:2025-07-09 02:45:51 浏览:353
新开的英语 发布:2025-07-09 01:27:47 浏览:276
物理实验教师 发布:2025-07-09 00:46:01 浏览:21
怎么删除朋友圈 发布:2025-07-09 00:19:21 浏览:154
包钢股份历史 发布:2025-07-08 22:01:23 浏览:878
囚禁教师电影 发布:2025-07-08 20:48:26 浏览:962
化学键复习 发布:2025-07-08 20:42:29 浏览:831
北京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8 19:38:24 浏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