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东莞数字校园办公中心

东莞数字校园办公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8-01 09:06:46

① 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金融那个好

东莞理工学院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东莞理工学院198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酝酿兴办东莞理工学院。学院于1987年7月在东莞市区黄屋岭奠基,1988年5月破土动工;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 2002年3月,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11月学院松山湖校区举行动工仪式,2003年10月在松山湖校区首期工程落成;2004年3月实现办学主体搬迁。
中文名: 东莞理工学院
外文名: DGUT
简称: 东莞理工
创办时间: 1985年
类别: 公立学院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杨晓西
所属地区: 中国东莞
名誉校长: 杨振宁
名誉顾问: 王华生、方润华、梁麟
名誉会长: 陈瑞球、王锦
东莞理工学院
现有教学行政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体育馆、游泳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人文景观等二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建成使用。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11个,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通千兆校园网,建立了20000多个信息点;松山湖校区现有各尖教室共计188间,其中普通教室90间,多媒体教室77间(座位8076个),语音教室5间(座位224个)计算机房16间(座位1228个)。学院运动场面积52196万平方米,生均面积5。15平方米,松山湖校区体育场馆中心面积达86000平方米,现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足场、20多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0个羽毛球场,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 年 8 月,我院以高标准、高规格的体育设备成功地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
学术交流中心礼堂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总 35,700平方米(其中松山湖新馆25,600平方米,莞城校区馆9600平方米),阅览座位3200个(含莞城校区图书馆700个);藏书(含电子图书)200万册,期刊1800余种。松山湖新图书馆建筑采用国际流行的等层高、同柱网、等载荷设计,外形呈四边形几何体结构,造型恢宏、线条简洁。内部为大空间、全通透结构,各功能区之间基本无隔断、无分割。建筑外墙大量采用玻璃与铝合金材料,使整个图书馆建筑清新、明快、通透,极具现代感。 松山湖新馆整体建筑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与东侧的综合教学楼.南侧的经管系楼形成群体组合,围合出校园中心广场,使之成为主要的校园活动、集会、仪式场所。图书馆建筑外部四周皆有通廊。内部为 "内街"式空间组织形式,为阅览座位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新馆采用国际先进图书馆管理模式,营造开放式、多功能知识超市,集藏、借、阅、咨、查于一体。
图书馆
图书馆全天连续不间断开放达 14.5小时,各功能区之间实现无障碍互通,图书借阅手续集中在接近出口处的总台办理,咨询服务由分散在各功能服务区的工作人员提供。读者可随意在各功能区阅读图书报刊、欣赏多媒体、检索联机数据库、网上冲浪等,自由享受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读者可随意使用图书馆内密布的信息点和工作站,迅速、准确、方便地获取包括馆藏书目、联机目录,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等,利用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虚拟咨询等图书馆相关服务,获得深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还在图书馆一楼开设报告厅、校史展览厅、文献速印中心、咖啡厅、书亭等,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丰富服务内容。
田径运动场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已形成了以计算机、化工、机械、电子、管理等学科为重点的文、理、工、管、艺并重的藏书体系。近年来,在院图书情报委员会的指导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也大大增强,先后引进了《科学引文索引( SCI)》(1997-)、《科技会议录索引(IST Proceeding)》《工程索引(EI)》(1995-)、《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springer》、《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1995—)、《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7—)、《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国研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四六级英语学习库》等大型数据库。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4个院(系)、26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其中本科层次
东莞理工学院
省内在第二批A线招生,同时面向其他十多个省、市、区招生;专科层次在第三批A线面向省内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0460人,其中本科生8599人,专科生1861人。创办了按新机制运作的本科独立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莞城校区办学。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工1106人,其中正高职称88人,博士1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专任教师中,64.7%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4.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中院士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编辑本段发展前景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积极支持“科技东莞”战略,重视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外机构联合,建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在校内联合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中科院与市政府共建的“散裂中子源”项目。近四年来,学校还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200多项。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学校切实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开展覆盖整个学年的校园文化巡礼活动、“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7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设立了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乒乓球、游泳、赛艇等7支高水平运动队。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学校组建的学生艺术团坚持“送艺下乡”,多次到东莞市镇街、村(居)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学校积极扩大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探索开办“东莞McMaster大学项目”,与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瑞士、加拿大、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根据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东莞理工学院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巡礼活动中,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项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为展示大学生风采、培养其创新精神提供了广袤的沃土,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活动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东莞理工学院在现任院长的领导下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立足东莞,面向广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东莞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院校。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杨振宁
名誉校长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周致纳
党委书记
东莞理工学院
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联系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杨晓西
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教学、继续教育、国际交流(港澳台事务)、政策法规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党委的全面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成人教育学院。联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王江水
党委副书记 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两课”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招生就业、共青团等工作。分管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党校、机关党总支。联系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师范学院。
黄碧莲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负责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工会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审计监察处、信访办、工会。联系文学院、外语系。
安少华
副校长 兼任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院长。负责人事与师资队伍建设、校办产业工作。分管人事处、科技产业公司、城市学院。联系体育系。
邹晓平
副校长 负责科研、资产管理、基建、后勤保障、学报、计划生育工作。分管科研处、资产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学报编辑部、网络中心。联系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戴炳源
副校长 负责财务、武装保卫、图书工作。分管财务处、保卫处(武装部)、图书馆。联系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编辑本段校徽校训

校徽
■ 校徽释义——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英才辈出、生机无限。
校训
■校训释义——学而知不足 校训为“学而知不足”。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我院的题词。 “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编辑本段学系学院
软件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软件学院经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批准成立,是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2004年面向广东省招生。软件学院是在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中心、高等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集中了学校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人才和资源,于2004年7月创建的新学院。学院聘请了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兼任院长。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学院紧密结合广东和东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社会紧缺、急需的软件相关专业的强能力、实用型人才。同时,软件学院同时承担东莞理工学院公共计算机教育课程和高等数学课程。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0多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教职工平均年龄小于35岁。软件学院教师承担有国家、省、东莞市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课题多项。 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多种专业方向选择。软件学院为IBM软件人才教育合作伙伴中唯一的一所地方型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技术认证。软件学院教师中已经有十几个在多方向通过IBM教师资格技术认证。 学院现拥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建有计算机软、硬件专业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开放创新实验室等,依托软件开发项目,学生参与进行实战开发和管理。同时软件学院建设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致力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高质量软件技术人才。
电子工程系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1年奠基,建校之初,采用联合办学方式与华南理工学院、北京航天大学、桂林电子学院等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共同招收学生,利用他们的优秀师资和设备条件,为东莞培养电子人才。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建校,电子工程系亦正式成立,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又名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工业生生产自动化三个专科专业,94年新增通信技术专业,考虑到东莞的人才需求和学生分配,95年系里的专业调整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大专业,96年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师资班,98年开始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开办专升本教育。为满足东莞IT产业发展对国内IT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人才,2000年电子系分为: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专注于电子信息有关的专业,而计算机系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200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在十年发展的基础上,经国家教委考核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电子工程系批准了两个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并在2002年9月面向广东地区招收了首批本科学生160人,2003年10月电子工程系本科随学院整体迁入东莞松山湖新校区(1500亩),2004年7月学院将同时批准的“光信息处理”专业及物理基础课部合并入电子系,2005年9月电子系专科班亦迁入松山湖校区。在学校升格为本科之后,电子工程系随着学校的升格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机电建筑工程系
机电-建筑工程系的党政管理机构设置:① 系党总支部(总支委员5人,书记与副书记各1人)。② 系行政领导3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③ 系办公室人员4人(主任1人,教务秘书2人,行政秘书1人)。④ 学生辅导员2人。⑤ 系图书资料室管理员1人。 机电-建筑工程系的教学管理机构设置:① 按专业设有5个教研室(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程管理、工业设计、土木工程)。② 按实验实习教学需要设有3个中心(院级示范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实习中心、院级示范基地-机电技术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产学研合作机构设置:① 国际技术合作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② 现代制造工程研究中心。③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和挂靠单位。④ 东莞市建筑学会理事单位、东莞市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单位。⑤ 美国Solidworks中国授权教育基地。⑥ 美国Solidworks中国授权CSWA考试中心。⑦ 美国Solidworks三维CAD软件原厂认证联考授权考试网点。⑧ Cimatron授权认证培训中心。⑨ 东莞市模具与数控技术培训中心。
应用化学系
应用化学系成立于1992年,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之一。开设了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两个专科专业,1994年,创办商品检验与养护专科专业,1995年又开设了环境监测专科专业,1998年,根据东莞众多外资企业大量需要品质管理人才的实际,我们将“商品检验与养护专业”改为“商品检验与品质管理专业”;2000年,新增加环境保护与管理专科专业,应用化学系已培养1117名大专毕业生。 为顺应东莞市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院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应用化学系更名为化学生物工程系,现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方向涉及环境保护、材料工程、生化制药等领域,是东莞理工学院有特色的名牌专业。 近三年来,学院加大教学条件的投入,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实验设备更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系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建成了基础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学仿真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材料工程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生化制药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和俄歇电子能谱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3090m2。分布在12 E和12F。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设备先进、齐全,属国内领先水平。包括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保障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套高质量的仪器设备,包括有机碳/总氮分析仪、快速溶剂萃取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膜分离成套设备、超临界实验装置,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满足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了教学大纲实验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 化学生物工程系充分发挥东莞现代化企业多的资源优势,注重突出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陆续选定东莞市环境监测站、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东莞金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东莞市樟村水质净化厂、东莞市亚洲制药有限公司、东莞拓扑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及两个校内实习基地,可满足应用化学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的需要,稳定的实习基地能保证实习教学正常有效地开展,通过校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实际训练中得以提高。
管理系
东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系前身为工商行政管理系,于1991年成立,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与研究的系,刚成立的两年只开设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在本校代培的财务会计,中英文秘书及企业管理三个专业;1992年,设立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中英文秘书三个无学校依托的专业和一个由华南师范大学开办的经济管理与财会专业;1993年5月26日,工商行政管理系撤销,正式成立工商管理系;我系党支部也在此年成立。此后,我系也随着学院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开设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工商与行政管理、国际商务和经济法五个专业,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到了2001年我系已经成为拥有财务会计、国际商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和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七个专业的大系;2002年,我系设立了第一个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生80人,专科也新增了工商管理(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行政管理)四个专业;2003年,我系本科专业继续扩招,并且新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招生人数也增加到了272人;同年9月,本科教学点随新校区建成迁移至松山湖; 200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撤离我系成立了经贸系,同时会计学专业也成为本科专业;2005年9月,我系专科教学点移至松山湖,03级的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财务会计等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同在一校区教学,至此,我系主要机构已移至松山湖,同时我系在继续招收会计学、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前提下还招收了松山湖校区第一批专科的财务会计新生,进一步的扩大了我系的规模。
政法系
政法系前身社会科学部,2000年建系,命名为政法系。我系现设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教研室,共有78名教师,76名专任教师,5名教授,20名副教授,44名讲师,7名助教;7名博士,10名在读博士,42名硕士,在读硕士2名,27名学士。 2003年招收首届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现有法学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共18个班。在校学生915名,其中本科生809人,专科生106人。 2007年我系122名首届法学本科学生毕业,其中五人分别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烟台大学和广东商学院读取硕士研究生。 我系立足东莞,围绕社会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依托学院以及东莞社会经济资源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较高政治觉悟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中文系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成立于1996年6月,前身为应用外语系,200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本科专业,2005年,增设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目前,中文系已经发展成为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拥有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中文秘书、广播电视新闻),在校生达800多人的大系,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准逐年提高。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名(博士后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2名(在读博士3名)。已经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轻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多名教师先后获南粤教坛新秀、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年优秀党员、学院教书育人先进等荣誉称号)。我系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被列为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整齐。 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本着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突出师范性、实用性的原则,立足东莞。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中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外语系
录取分数线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 理科生源地: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西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 512 527 519 -- 3 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② 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的解决方案

G-Cloud云操作系统是:国内首个自主产权云计算平台产品
获2011年工业与信息化部CSIP“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重点推介项目在云计算IaaS核心产品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应用于电子政务、教育、制造等行业主要特点:
(1)多中心架构
(2)多级安全保护
(3)迁移与热备
(4)一键安装
适用于IDC和信息中心等需要迚行大规模资源管理的场景。 云数据库系统
通过数据虚拟化技术,提供面向社区和个人两种模式的信息资源统一部署、集成、发布、共享,支持多社区多租户模式的在线服务与开发,实现应用代码相对物理数据源及操作系统平台的完全可移植性。通过云数据库系统,能对分布式异构资源数据,实现数据整合,应用与联通。
云存储
为云计算中心打造的一整套大规模分布式文件存储产品,采用先进的加密标准,对保密的数据提供全程保护,主动实时加密文件,不需要从存储器上解密就可以正常使用,解决加密文件正常使用时的安全隐患;采用分块多副本冗余备份机制,管理海量数据资源,为企业和客户提供廉价、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具有数据压缩、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传输策略设置、数据传输监控以及操作日志查看等功能。 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把政府信息化资源统一接入和管理起来,利用电子政务网的基础网络,以服务模式为有需要的政务部门提供政务服务。将政府部门的公开资源通过平台有效整合,以服务模式提供给相应的部门或应用。
特色:
·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公务人员可随时处理公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
·统一资源管理、实现信息于通:对政府内部的IT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资源于联于通、消除信息孤岛;
·统一平台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在同一平台上部署各类政务应用,对资源进行整合和按需分配,避免数据孤岛、基础设施分散,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
典型应用
——东莞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采用广电院自主研发的安全可控的云操作系统产品,建设一个涵盖东莞市电子政务网络、为东莞市民和企亊业单位提供有限范围内公有云服务的电子政务亍平台。
电子政务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是教育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系统进行整合,在云平台上统一部署,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云平台包括数字校园、教育即时通讯、教育云存储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实现单点登录,于为补充和支撑,实现基二城域教育网的校园数字化、即时通讯和资源共建共享。
2012年3月,以教育云为基础,东莞、中科院签订了“推迚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市”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市建设,努力打造进程教育、课件存储系统、考勤、家长无缝查询系统等平台。 智慧办公云平台是针对政企业的IT部门,提供客户终端桌面,应用软件和服务支持,主要包括如下产品:
(1)云办公桌面:基于云构建的一个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以及整个客户桌面。
(2)云办公软件套装:统一在云平台安装部署的各种政府或企业的应用系统,包括企业即时通讯软件、社区系统、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和手写签批系统等。
智慧办公云平台主要案例:
(1)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云办公桌面和云办公软件套装
(2)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云办公软件套装,构成单位内部的通讯、交流平台
(3)广州市南沙区经信局云办公桌面和云办公软件套装。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是通过路灯的智能调节达到按需控光减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延长灯具寿命的目的;同时该系统具有灯具防盗、故障报警、线缆防盗、设备参数采集、自动抄表、电子地图、进程监控功能;可通过云中心统一集中管理,实现数据分析和统一调控,方便城市公共照明的科学管理与发展。2012年获得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创新奖。
与同类产品相比,该系统特点如下:
(1) 通过云中心平台统一管理
(2) 改造成本低
(3) 可与其他系统整合,共用现有公共基础设施(摄像头、传输线路等)
(4) 通用性强(可用二钠灯、LED灯)
(5) 节能效率高(60%以上)
(6) 可视化程度高(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式)等特点。 基于自主国产卫星、国内外商业卫星、自主航空遥感测量系统和无人机应急遥感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服务。
根据政府城市管理、企业运营和公众生活对于空间信息的需求,定期生产和发布国土、环境、水利、农林、城市、防灾等方面各种与题信息产业。
建立并运营遥感云服务平台,将遥感数据、信息产品、应用软件与计算机设备作为遥感公共服务设施(类似自来水、煤气、电力等),通过网络或者秱劢终端提供用户按需使用。
典型应用——智慧松山湖GIS基础数据平台。 ·交通云平行管控与服务中心:基于独创的ACP方法研发的平行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PtMS)解决方案已经在苏州道路交通控制和广州亚运公共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成功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成果已经先后取得多项国际大奖,国内专家鉴定也认为:“整体设计与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tMS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另外,团队还在交通物联网、轨道交通、智能停车、交通云服务等领域开展研发和应用实践。
·企业云平行管控与服务中心:结合企业管理、生产优化决策等方面实际需求,围绕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优化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智能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独创的ACP方法研发有综合了“人”的因素和社会复杂性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培训、考核和管理相关成果——学习与培训平行系统TPS、绩效管理平行系统PPS、车间综合管理平行系统MPS、应急管理平行系统EPS等,以及企业实现“物”的管理为主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生产执行系统MES。
·平安云平行监管与服务中心:团队在社会计算、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等领域积累有成熟的成果,具体包括面向视频监控、公安局警务通、社区治安监控的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服务于地区公安机构、宣传部门等政府部门维稳舆情信息云服务平台,集成舆情数据配置采集(主题信息和区域性站点)、负面信息分析、地区热点分析、全文检索与统计分析、地区性舆情报告生成功能舆情软件功能。
存储云、灾备云 围绕平台的建设,提供促进文化繁荣、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孵化、培养、育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研发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企业集中发展态势,促进东莞网络新媒体产业发展。
(1) 将建设专门的新媒体服务体验环境。
(2) 向运营商的展示并推动网络新媒体在东莞及广东的大规模应用;
(3) 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运营成功的网络新媒体应用,提升东莞在网络新媒体应用与服务的影响力。

③ 东莞的东华中学如何

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是私立的学校,师资一流,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办高中,校园建筑面积155312.2平方米。学校规模环境有87个教学班,学生4900余人。

师资力量:

学校从一万多名应聘教师中,精选了327位教师,他们集南方人之聪慧,扬北方人之豪放。在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9人,特级教师2人,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69人。高级、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62.4% 。

以“心止于善,行止于美”为校训;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组——德育处——德育检查组——级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指导教师”七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了养成教育、砺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的德育管理“五育模式”。

(3)东莞数字校园办公中心扩展阅读:

社会荣誉: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学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肯定,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赞誉。

办学七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无毒学校”、“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全省先进民间组织”。

忆往昔,信心百倍;看未来,豪情万丈。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力求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走东华特色之路,实施品牌战略,把学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品牌、全国民办名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莞东华高级中学

④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东华初级中学简介:
东华初级中学创建于2002年8月,是东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由东莞市东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办,是东莞市东华教育集团三校一园(东华高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东华小学、东华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市一级学校、东莞市文明学校、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由“南粤优秀校长”江仲达先生担任。

学校坐落于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东侧,北靠旗峰山,东傍同沙湖,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典雅。占地面积163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不含教职工公寓)。整个校园分为两大校区,每校区中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布局井然,错落有致。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艺术楼、科学实验楼、教育资讯楼、学生公寓等主体建筑新颖别致,富有现代气息;塑胶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育教学设备高起点、高标准配置,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数字化音乐室、美术室,现代化的演播厅,以及由近千台计算机构筑而成的一千兆大型校园网。宽敞明亮的多媒体学生教室、温馨洁净的学生食堂、整洁舒适的学生公寓,为学生在校学习营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更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9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5083人。教职工460人,其中专任教师254人,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坛精英,他们都经过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学历达标率为100%,拥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立足教育、奉献社会
~~~~~~~~~~~~~~~~~~~~~~~~
学生的看法是:像个地狱一样生活,很严厉。

说实话我也是一个东华学生今年初一

⑤ 在东莞的朋友有谁能告诉我有关松山湖的资料呀!松山湖哪个地方最好玩,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位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地处东莞市的几何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4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建新城”, 积极招商选资,促进产业聚集;落实工作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新城建设。园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在未来东莞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松山湖将成为: 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松山湖将成为东莞今后进一步整和国内外优势资本、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新载体。 东莞产业机构升级的龙头。松山湖将在继续做大做强IT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松山湖将以科研产业、教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 【总体规划】 强调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以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特征,适宜和有效支持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的城市环境。内核式圈层结构:内圈层是生态核心区,中圈层是生活活动区,外圈层是生产活动区。 【中心区规划】 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崇匠心于自然,倾情于山水,致力于空间,山、水、园融为一体的城市理念,塑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市形象。 【生产力大厦】 生产力大厦位于松山湖中心区中心地块,主要景观大道礼宾大道的东南侧。大厦总用地面积约560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约24米,长达240米。生产力大厦致力于培育和发展园区内的产业支援服务业,将吸引一批专利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咨询机构、产品创新设计中心、企业策划和营销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型的培训中心入驻。生产力大厦充分考虑了内部空间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和机构使用。内设商务中心和数字化的办公平台,并提供多种规格的办公室空间,可为近百家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机构提供便利的、现代化的、环境优美的经营、研发和交流场所。 【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以高标准设计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建筑空间开放、流动。图书门类齐全,分类详备,并设有电子信息系统,资料的检索、借阅和管理极为方便,使读者可以轻松畅游知识海洋、连通信息世界。图书馆还设有灵活的办公空间,将成为网络服务机构、数据中心、软件研发企业和IT服务企业的理想工作场所。作为生产力促进基地三大建筑队功能单位之一的图书馆与其他两个功能建筑一起,集中着整个基地对外、对内的办公、技术资料库和学术交流的功能。 【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交流中心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生产力促进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建筑面积15194平方米,造型雅致,集多功能的展示、报告、办公、培训为一体。其中包括办公教学区、学术交流区以及由展厅、花园、咖啡厅等组成的开放空间。学术交流中心遵循星级会所式的服务标准,提供种类会议场所,可以承办国内、国际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灵活设置的办公教学区,体现了对科技和人才的充分尊重,将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理想场所。 【行政办公厅小区】 松山湖行政办公小区是园区的行政中心,总建筑面积36738平方米,包括主办公区、附属办公区和展览接待中心,总投资1.2 亿人民币。行政办公小区建筑构思独特,五幢贝壳似的主体建筑呈半圆形分布在松山湖北岸,向内围合成绿荫广场;向外则可观碧波湖面,高空俯瞰,宛若珍珠撒落松山湖之滨,美丽之至。正观似舟,侧看似帆的建筑外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恰似远航归来的科技之舟,停泊在松山湖畔,尽情享受着这里的山水风光,建筑南依湖面,波光倒影,融自然山水于一体,建筑因山水而生辉,山水因建筑而增色,是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具体体现。 【文化长廊】 东莞松山湖“文化长廊”位于松山湖中心区,依托松山湖中心区,依托城市生态公园、大型居住区和科研、商务办公区,沿城市展示性通道--礼宾大道,呈南北向线形布局。文化长廊北端连接城市背景山体公园,南端指向湖滨的松山湖广场,是表现新城与水天一色的核心地区。文化长廊总用地面积10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在区域内,剧院、音乐厅、影城和艺术博物馆四大建筑,围绕幽静的生态谷地组成了有机的建筑群体。建筑功能、空间互相交融,人工与自然积极互动,使这一地区成为新城最富有魅力的公共活动区。剧院规模为800座,以精致、前沿的剧目演出为主,剧场掩映于古荔枝和湿地之间。音乐厅为1000座,对要求高品质的室内乐和交响乐有杰出的表现效果。音乐厅还设置有专业培训和多功能厅,为新城和爱好音乐的人士提供活动基地。影城是整个文化长廊的公共核心,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影城包括两个80座的影城精品厅,一个150座的放映厅,三个40座的小放映厅和一个200座的多功能厅。同时,利用影城灵活的空间设计,配置主题游乐设施、商场、精品店、餐饮、服务等公共设施,营造欢愉、热情的美好城市生活氛围。艺术博物馆位于文化长廊最北端,面积8000平方米,与山体和湿地穿插设计,构造开放、平和的艺术欣赏环境。博物馆立足于本地文化、本地资源,展示松山湖新城的历史脉络和建设过程,展示东莞地方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当代展示场所。四大建筑以生态山谷为内的部空间,在礼宾大道一侧联络构文明主题步行道,建筑环境与人工环境有序融合,使文化长廊成为未来新城文化活动和对外交往的形象空间。 【园区主干道路网】 松山湖园区主干道路网总长68公里,共分10路段,总投资15亿人民币,它勾勒出松山湖未来的城市轮廓。松山湖一号路全长1.6公里,主线双向6车道,标准路段道路红线宽100米,中央绿化带宽10米。最长的三号路南起石大路,北至莞惠路,全长13公里,标准路段道路红线宽150米,部分路段中央分隔带最宽可达148米。一号路于今年年初动工,今天正式通车,其余九条主干道今年4月份动工,争取明年春节前基本建成通车。园区道路依山就势,减少了对自然丘陵地貌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特色,充分体现了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理念。满足产业功能需要的规则式道路与满足生活功能需要的自由式道路相结合,道路系统有效地实现货运交通与生活交通分流,并营造安全、自然、舒畅的步行系统。 【商务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是松山湖进行商务金融活动的重要功能区域。它位于松山湖中心区核心位置,总占地面积133980平方米,建筑面积81958平方米,是由20栋三至六层的单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商务办公区由我国最年轻的建筑大师崔恺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小区的每一个空间,整个小区建筑掩映于坡地、沟壑、绿树丛中,栈桥、水榭、古树林、风铃塔.....都是一幅幅与自然生动对话的情景。商务办公区完善的信息服务设施,自然、流动、灵活的使用空间,是知识经济时代理想的办公场所。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新校区包括:教学区、科研学术交流区、生产后勤服务区、文体区及学生、教工生活区。 新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所具有的生态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建筑规划布局既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又结合了自然环境;建筑单体设计采用了依山就势,临水依水,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校园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空间、城市文脉、平面构成、交通组织、环境层次及高科技的全新概念。 在由教学楼、现代数学中心、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围合成的主题广场,可以充分感受新时代的活力;而在生产后勤区、学生及教工生活区又可以享受自然的宁静,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松山湖酒店】 松山湖酒店座落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东北部,紧临园内重要景观松山湖。松山湖酒店占地面积约1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62000平方米。松山湖酒店以自然、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建造,充分体现了依托自然,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松山湖酒店是拥有350间客房的豪华五星级酒店,建筑内部布局独特,首二层为公共活动空间,三层以上中间部分均匀排列350间客房,而穿插于自然中的两端则为会议及娱乐用房。建筑师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的同时,使酒店大堂、西餐厅等主要空间以及绝大部分客房都获得了良好的景观朝向,充分利用松山湖这一特有的自然景观。 【北部科技工业园】 北部科技园地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北部,面积约10平方公里。规划为四部分:即A、B、C、D区,首期计划开发A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北部科技工业园区在产业选择上将与各镇区形成纵向分工,重点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档次产业,主要引进电子资讯产业、精密机械装备科技产业、光电产业、 生物制药产业、环保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鼓励和扶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及龙头企业。松山湖北部科技工业园的规划充分考虑投资者对城市功能的功能的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休闲、商业、银行、公安、邮电、通迅等现代化的城市服务体系。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努力营造舒适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松山湖北部科技工业园将成为东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领跑者,它标志着东莞新产业的主流、引领东莞新产业的走向、开拓东莞新产业的未来! 【锦绣山河商住区】 锦绣山河商住区是松山湖首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它座落于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的松山湖新城核心地段,东临碧波万倾的松山湖,西依翠绿的生态园林。商住区划设计理念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条主线展开,充分满足多元生活的需求。 锦绣山河商住区以“生态、环保、文化、科技”为宗旨,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规划,将几百幢湖景别墅和多层山景公寓自然散落在山水与绿野之中,疏朗有致,处处体现人、住宅、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协调,是一个融山、水、园为一体的低层、低密度的高尚商住区。 锦绣山河商住区就象耀眼的明珠镶嵌点缀在美丽的松山湖畔,是追求高品位生活的现代人的理 编辑本段发展成就 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年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称号。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试点计划”。 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当年价,下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88%,工业销售产值103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0.9%。 2007年园区生产总值(GDP)达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7.7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6.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比上年增加396.07%,比第二产业快354个百分点。 2007年,园区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31% 。2007年园区完成总税收5.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其中国税收入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地税税收总额1.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 截至2007年12月末,园区工商登记的企业户数达145家。 2007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1.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8%。房地产业投资1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6.73%。

⑥ 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规模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东莞理工学院有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师范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筑工程系、能源与化工系、经济贸易系、外语系、体育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22个二级学院,50多个专业(方向)。 序号院系名称专业设置01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网络工程
3.软件工程
4.软件工程(卓越班)
5.信息与计算科学 02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1.电子信息工程
2.电子信息工程(卓越班)
3.通信工程
4.通信工程(卓越班)
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自动化 03东莞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环境工程
2.应用化学
3.应用化学(食品质量检测)
4.应用化学(化工工艺)
5.应用化学(化工工程与工艺)(卓越班)
6.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4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3.工业设计
4.工业工程
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5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1.工商管理
2.会计学
3.会计学(卓越班)
4.人力资源管理 06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1.汉语言文学
2.汉语言文学(师范)
3.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
4.广播电视学
5.人文科学(实验班) 07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1.法学
2.法学(卓越班)
3.行政管理
4.社会工作 08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1.小学教育(语文
2.小学教育(数学)
3.音乐学(音乐教育)
4.音乐学(舞蹈教育)
5.汉语言文学(师范) 09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 工程管理
2.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3. 土木工程(路桥工程)
4. 建筑学(五年制) 10东莞理工学院能源与化工系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11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1.国际经济与贸易
2.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
3.经济与金融
4.产学(实验班) 12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1.英语(商务英语)
2.英语(师范)
3.日语 13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4东莞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个专业15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学院20个专业 16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制造)
2.自动化
3.工业设计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设计)
5.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
6.经济与金融 17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1992年成立18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2013年成立19东莞理工学院中兴通讯学院 2013年成立20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自动化学院2014年成立21东莞理工学院华为网络学院 2014年成立22东莞理工学院微软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成立(注:更新至2015年07月28日)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东莞理工学院有理工学院与中科院高能所联合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个,广东高校创新团队项目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研究中心13个。 科研机构机构名称校所联合实验室(5个)01.中子探测与快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
02.中国散裂中子源机电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
03.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04.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01.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01.广东省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2.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3.广东省化工材料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01.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02.广东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03.广东省普通高校嵌入式与测控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个)01.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核能装备遥控维护作业机械手研发)广东高校创新团队项目(1个)01.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应用创新团队广东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7个)01.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0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04.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5.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6.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07.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01.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02.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 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01.东莞市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02.东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03.东莞市复杂网络重点实验室
04.东莞市现代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
05.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重点实验室
06.东莞市快电子技术与测控系统重点实验室
07.东莞市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
08.东莞市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09.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中心(13个)01.东莞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
02.东莞生命教育研究中心
03.东莞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04.东莞市知识产权促进中心
05.经济法律研究咨询中心
06.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心
07.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
08.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09.现代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10.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
11.软件研究中心
12.材料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13.图像信息与测试研究中心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达57000平方米,藏书180.2万多册,期刊5000多种,电子图书112万多种;建成有万兆带宽主干、百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20000多个信息点。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东莞理工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2月。 2012年11月7日,东莞理工学院的“基于飞秒激光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组织实施。
2012年12月5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签批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东深供水工程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课题编号:2012ZX07206-004)”课题任务合同书,该课题正式立项。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揭晓。学校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6个项目获准立项。
截止到2013年,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200多项。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⑦ 东莞市理工学校位于东莞市哪里(不要牛头不搭马嘴!!!!)

有两个~
一个是`
莞城~的学院路~
一个是
松山湖的`~大学路1号
回答者:大米加小麦 - 举人 五级 5-12 10:33
-----------
这个分明是牛头不搭马嘴!
把中专的理工学校理解为理工大学!在松山湖大学路的分明是理工大学!(莞城也有个东莞理工城市学院)

楼主问的就是城市学院旁边的理工学校!!!

⑧ 数字校园办公中心已经选了课,而且审核了,怎么取消呢

这样的情况应该还和那个中心沟通。
表明原因。
应该是需要申请一下。

⑨ 东莞东华转入教育行政部门

东华是谁都知道是很严格的学校,进来东华后别想放长假了.
首先一个星期放一天.星期六下午4点放.星期日下午6.30到学校.遇到考试前2个星期要连续上2个星期.有时候放了节假日后,要补课,一般也是连续上2个星期.寒假高一有3个星期,高二2个星期,高三9天左右.高一暑假5个星期左右,一般都是8月中旬就开始补课.高2的暑假.3个星期.
总之东华放的假很少.一般都是别的高中的3分之2或者一半
东华初级中学简介:
东华初级中学创建于2002年8月,是东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由东莞市东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办,是东莞市东华教育集团三校一园(东华高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东华小学、东华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市一级学校、东莞市文明学校、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由“南粤优秀校长”江仲达先生担任。

学校坐落于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东侧,北靠旗峰山,东傍同沙湖,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典雅。占地面积163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不含教职工公寓)。整个校园分为两大校区,每校区中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布局井然,错落有致。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艺术楼、科学实验楼、教育资讯楼、学生公寓等主体建筑新颖别致,富有现代气息;塑胶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育教学设备高起点、高标准配置,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数字化音乐室、美术室,现代化的演播厅,以及由近千台计算机构筑而成的一千兆大型校园网。宽敞明亮的多媒体学生教室、温馨洁净的学生食堂、整洁舒适的学生公寓,为学生在校学习营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更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9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5083人。教职工460人,其中专任教师254人,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坛精英,他们都经过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学历达标率为100%,拥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东华高级中学创办于2001年8月,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是东莞市教育局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也是“民办公助高中可持续发展研究”省立课题唯一研究点,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办高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学校由东莞市东华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办,按照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办学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配备教学设备、设施,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络。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155312.2平方米。办公楼、教学楼、科学实验楼、教育资讯楼、图书馆、艺术楼、体育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主体建筑新颖别致、美观大方;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天象馆、生物园、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育装备先进完善。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

学校规模80多个教学班,学生近5000人。学校从六千多名应聘教师中,精选了两百多位教师,他们集南方人之聪慧,扬北方人之豪放。现有教师261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69人。高级、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65%。全新的办学体制,使学校既有公办学校师资水平高、队伍稳定等优势,又有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好、服务意识强等特点。

教师均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经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符合条件的教师可调入东莞市,人事关系由东莞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均享受与市直属学校教师同等的待遇,工资标准高于当地同级同类教师10%以上。校区有教师村,购买校区住房,可提供成本价的住房一套;选择在校外购房可按东莞市公立学校教师购房津贴标准给予购房津贴。

学校以“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立足教育,奉献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德育为先、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为办学理念;以“感恩教育、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具有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一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组——德育处——德育检查组——级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指导教师”七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了养成教育、砺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的德育管理“五育模式”。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学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肯定,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赞誉。

办学仅四年,先后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无毒学校”、“国家定点考场”、“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全省先进民间组织”。

高考成绩辉煌。2004年首届高考:4人次夺得市单科状元;本科上线874人,居全市第一;总分700以上31人,列全市第二;单科800分以上11人,居全市第一。2005年高考:5人次夺得市单科状元;重点大学上线297人,占全市上线总数的1/5,本科上线1041人,占全市总数近1/4,重点、本科、三A上线人数均居全市第一。两届升学率均95%以上,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2006 年高考,东华高级中学 凯歌高奏,捷报频传,群星灿烂,成果辉煌。
杨创侨、张吉胜两位同学分别以 878 分、 869 分勇夺东莞市总分第一、第二名!
杨创侨同学以 900 分夺取广东省综合科单科状元!
张吉胜同学以 900 分夺取广东省英语单科状元!
倪松佳同学以 812 分夺取东莞市化学单科状元!
陈岸生同学以 809 分夺取东莞市生物单科状元!
尹志钊同学夺取美术高考东莞市术科第一名!
本科上线 1053 人,省大专上线 1475 人,均位列全市第一!
有 6 人次总分超过 800 分, 76 人次总分超过 700 分, 11 人次单科超过 800 分。
重点大学录取 254 人,本科录取 1360 人,大专录取 1795 人。
杨创侨、张吉胜两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倪松佳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有一大批学生先后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录取,东华高级中学的高考成绩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双丰收

顾往昔,信心百倍;看未来,豪情万丈。我们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力求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走东华特色之路,实施品牌战略,把学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品牌、全国民办名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点内容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 发布:2025-05-21 13:29:14 浏览:494
求生之路在哪里下载 发布:2025-05-21 12:53:48 浏览:796
关于数学名人名言 发布:2025-05-21 12:49:49 浏览:889
美女老师让我 发布:2025-05-21 12:43:26 浏览:891
武汉汉阳美术 发布:2025-05-21 12:19:40 浏览:787
高二物理补课 发布:2025-05-21 11:08:24 浏览:304
什么网游可以挂机 发布:2025-05-21 10:37:31 浏览:11
piano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21 10:07:13 浏览:852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发布:2025-05-21 10:04:36 浏览:654
班主任节视频 发布:2025-05-21 08:52:45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