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泉州刺桐中学招聘

泉州刺桐中学招聘

发布时间: 2021-08-01 14:07:50

A. 南益广场去刺桐中学多少路程

南益广场去刺桐中学,距离有17.4公里,可以坐15路公交车,在北岙站牌下车,再向前步行420米就到达目的地了。

B. 泉州节丰泽刺桐中学主要考什么

刺桐中学是私立学校,主要还是靠你的钱了,我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如果你入学考试在150名以内还可以减学费。真的,我初一

C. 泉州刺桐中学太差,生源就是差生,氛围就不行

附近有一个第九中学和一个实验小学,上学,放学人流量很大。傍晚公园聚集人口也比较多。平常时间就不是很多人的(据我所观察,我就住附近),但是那片在发展中,店面越来越多了,都是看中那片豪宅开发中吧。不知道您开店是在哪个位置?具体的,我只知道这些,不知道能否帮到您。

D. 泉州刺桐中学可以带手机吗

他的中学,他的一个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初中,高中都是不允许我们带手机的,高中会比较宽限,但最多也是大考人机。

E. 你好,你读泉州刺桐中学的

你说的刺桐中学,
如指泉州市丰泽刺桐中学,
是民办学校。
本地户籍的持户口本、小学学籍证明,。
外地户籍的还要有本地的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
居住证、
购买社保证明、
积分入学证明。
可询问教育局。

F. 城东中学和刺桐中学哪个好

城东中学是属于老牌城市学校,
文化底蕴丰厚,师资力量雄厚,
教育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而刺桐中学是农村学校,一是底
子薄,二是老师素质低,实必导致
教学质量差。
容易得到结论:
城东中学好。

G. 有谁能够详细的介绍一下福建泉州、石狮等地的发展情况吗

泉州经济:

2006年,泉州实现地区GDP1900.76亿元,增长15%,创1999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福建首位。财政收入185.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36.3%提高到77.5%。

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96家,比上年增加113家。下辖的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五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

五大新兴产业

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2006年泉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491.67亿元,重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五个基本”

至2010年,泉州将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亿吨大港,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228”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纺织服装、石化2个产值超千亿元,鞋业、建材2个产值超5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五金水暖、包袋制品、机械制造等8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至2010年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00亿元。

打造“亿吨大港”

立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定位加快构建设施完善、辐射力强、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泉州现代化港口体系。计划至2010年,实现港口年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200万标准箱,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

炼化一体化项目

是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公司合资,投资350亿元,在福建炼化公司现有400万吨炼油基础上扩建800万吨/年和新建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首期于2008年建成试投产,2009年全面投产。

中化重油加工

由中化国际石油公司投资177亿元,在湄州湾南岸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工业区内,建设包括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及配套码头、仓储物流设施。

泉州文化及其发展

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起之后,泉州迎来了新世纪又一个新年。伴随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番繁荣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姿。这里璀璨的文化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人们在赞叹泉州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泉州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风习俗 文化艺术 名城 历史文化
综述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 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地方戏曲由成熟,而趋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现了诸如郑成功等许多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人物,促进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对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期封建 政权实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体现出本土特色,地方戏曲等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无数英才俊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五四”运动后,群众性文化迅猛发展,首先是学校,而后走向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泉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应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运动。特别是“9.18”事变后,泉州人民同仇敌忾,进步团体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旧剧改革尉为风气,救亡戏剧不断上演,抗战歌曲响彻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谱写了革命文化光辉篇章。

闽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蒙科技工业区等县(市、区、管委会),其使用人口达658万多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汉时就有方士、隐者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大批道教宫观我佛教寺院相继创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
宋代,最高统治者确立以儒、道、释合一为格局的中国文化传统。限制道教、佛教势力的发展,严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箓制度,这样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质。所以宋代出现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盛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元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传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并传播。这与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贸易港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穆圣的后裔典·乌马儿,景教徒乔治·阔里吉思,相继担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驻扎泉州;对泉州伊斯兰教、景教的发展影响极大。泉州港主马八儿国挹伯鲁马尔,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湿婆神庙。泉州城内有三座欧洲人兴建的华丽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的高级僧官西雷蒙驻扎泉州。管领泉州路景教僧官吴咹哆呢思,住持兴明寺。泉州开无寺有三千多僧人。

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辐射点。
元末,朝廷内讧,泉州港成为争夺的焦点,出现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现盲目的排外运动,各门外来宗教受到严重摧毁。明末,天主教再度传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乾隆年间被禁绝。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对泉州教育、卫生带来影响较大。清末,日本教也传入泉州。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成立了种自的宗教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动。1978年以后,泉州的各门宗教相继恢复宗教协会。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之最在泉州
【伊斯兰教圣墓 唐】丰泽区灵山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
伊斯兰教圣墓: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区灵山景区内.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仁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逑 ”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千年古桑 唐】鲤城区开元寺内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树龄1300多年.
唐代桑树: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位于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开元寺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时,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园。传说有一天,桑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宇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不几天,满园桑树果然开放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只好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护大师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莲花寺”。至今寺内的这株老桑树,干分三叉,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桑树开莲花”虽属传说,但这寺却因之被称为“桑莲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净寺 宋】 鲤城区涂门街 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祈风石刻群 宋】 南安丰州九日山 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
祈风石刻群: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晋人衣冠南渡,聚居晋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远,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湖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届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品刻,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阳桥 宋】 惠安洛阳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天后宫 宋】 鲤城区天后路 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
妈祖
天后宫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据《泉州府志》载:“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郑和出使西洋路经泉州,曾奉旨修庙。此地昔日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为商舶出洋举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天后宫历代均有修复。目前,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近年来,在政府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已经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和民俗文物。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庙迎接妈祖赴海外奉祀,妈祖信仰随泉州外交往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因泉州古称温陵,故有“温陵妈祖”之称。

【安平桥 宋】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交界处 我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镇,横跨海滩,与对岸的南安水头镇相接。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工程前后历时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
安平桥落成后,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桥的东、西和中部,还建有五座“憩亭”,两侧设有扶栏,还有石塔、石将军等文物。桥中段的“水心亭”;俗称“中亭”,是从前五亭仅存的一座,但亦几经重修,现存为清代的建筑。亭的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无名氏所撰之对联,下联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既括了安平桥长度冠于古代桥梁之首。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砂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
自南宋建桥以来,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桥恢复了历史的面貌。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东西塔 宋】鲤城区开元寺 我国现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东西塔: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晋江罗山华表山 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
草庵摩尼教寺: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居泉,卒后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1.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宽0.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在20世纪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磁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宗教界的巨大兴趣。1987

H. 中学一下让学生住校16天,元旦放假只有2天怎么举报

因为中学课程紧张这样安排也是合理的。

热点内容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 发布:2025-05-21 13:29:14 浏览:494
求生之路在哪里下载 发布:2025-05-21 12:53:48 浏览:796
关于数学名人名言 发布:2025-05-21 12:49:49 浏览:889
美女老师让我 发布:2025-05-21 12:43:26 浏览:891
武汉汉阳美术 发布:2025-05-21 12:19:40 浏览:787
高二物理补课 发布:2025-05-21 11:08:24 浏览:304
什么网游可以挂机 发布:2025-05-21 10:37:31 浏览:11
piano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21 10:07:13 浏览:852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发布:2025-05-21 10:04:36 浏览:654
班主任节视频 发布:2025-05-21 08:52:45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