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中学王专
Ⅰ 科技创新教育大讲台的宣汉县东乡镇二完小四年级作文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亿万少先队员和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少先队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各级少先队组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以“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
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揽,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充分发挥少年儿童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知荣明耻、扬荣拒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深入了解“十五”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展望“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的美好前景,进一步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广泛开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活动,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是全团开展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少先队组织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大力深化“手拉手”、“雏鹰争章”、“民族精神代代传”、少年军校等品牌活动,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少先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好载体,成为少先队员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亿万少先队员自觉把“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养成符合“八荣八耻”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少先队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广大少先队员快乐接受、积极实践、长期坚持的成长历程,队员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红领巾永远与光荣同行。
在“红领巾心向党”、“寻找身边的变化”等体验教育活动中,少先队员在美好蓝图的激励下从小确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浙江省平湖市的少先队员写了2000多封饱含深情的书信“给身边的共产党员”,林埭镇中心小学的队员们还来到镇敬老院,采访模范共产党员郭其芳院长。河南省郑州市的少先队员举行“红领巾爱祖国”合唱比赛,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向着太阳歌唱》等歌曲,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江苏省太仓市的少先队员开展“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一个企业、社区,访问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了解一项家乡建设成就”,通过演、写、画、做等形式,设计家乡美好蓝图,表达“红领巾心向党”的真挚心愿。
“童心奔小康”主题队会、“小小画笔绘明天”图片展、“我的‘小五年计划’”演讲会、“十一五规划知多少”知识竞赛……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中,广大少先队员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十五”期间的辉煌成就;感受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发展;明确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深切体验过去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平凡的五年,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切实增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在不断深化的“手拉手”活动中,少先队员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员。河北省满城县白沙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昆鹏学校结为“手拉手联谊校”12年了。昆鹏学校的少先队员开展了“百套校服赠山区”、“百套课桌椅赠白沙”、“一元行动——电脑送白沙”等活动,为白沙小学捐赠了投影仪、电视机、VCD机等,还为山区小伙伴建立了“希望书库”,请来了满城部队电影放映队给小伙伴和全村百姓放露天电影。昆鹏学校也先后有200余名队员到位于保定西北山区的白沙小学体验农家生活,跟小伙伴一起干农活,还一起动手做航模、车模等,使山区小伙伴眼界大开。
“城乡少年儿童手拉手”、“东西部少年儿童手拉手”、“各民族少年儿童手拉手”、“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手拉手”、“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手拉手共建留守小队”……“手拉手”活动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增进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同生活状况少年儿童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城乡之间、不同少年儿童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广大少年儿童共同感受着少先队组织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在蓬勃开展的“争当科技小能手”和“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中,少先队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小能手”。在农业大省安徽,全省各地的少先队员通过雏鹰假日小队、班队会、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我是小小改厕员”、“我为家乡献一策”、“破除迷信我能行”、“学会科学种田好”等少先队活动,积极传播科学知识,树立文明新风。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成立了“孙冶方少年经济学院”,玉东大棚蔬菜基地、芦荟种植基地等都成了队员们亲身体验的乐土。相邻的藕塘中心小学“少年农学院”的队员们也在养鱼塘喂养小鱼,在“方桌实验田”种植花卉、卷心菜,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
小种植、小养殖、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这些农村少先队员广泛开展的科技兴农实践活动,使他们从小学习掌握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宣传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弘扬文明新风尚。这些农村少先队员广泛参与的“文明村镇”建设的实践,使他们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红领巾与新风尚同行,与新景象同在。
在“海尔科技奖”、“少年科学院”等科普体验和科普教育活动中,少先队员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希望之星”。江苏省常州市奔牛小学六(2)中队举行了名为“手脑运动会”的主题中队会,队员们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鸡蛋钻酒瓶”、“特制小汽车”、“带电筒的拐杖”……现场的气氛别提有多热烈了。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员们为了宣传环保家庭生活方式,特意将一间大教室改造成一个节能、节水、节电的“未来之家”,“未来之家”里的电是太阳能的,洗涤剂是无污染的,家具是用回收的软包装制作的……每一处生活设施,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向人们传递着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理念。
“科学改变生活”!少先队员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情中发现了科学的“大秘密”,如解决啤酒瓶爆炸、为聋人设计无线电振动门铃、为手抖的老人发明不洒汤的汤勺、方便的输液监视报警器、带伸缩挡雨板的公共汽车和解决空调机滴水问题的四种方法等等,少先队员们是一个个“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他们学科学、爱科学,乘着科学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未来。
在节约资源“四个一”、“李四光中队”等体验活动中,少先队员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小模范”。在少先队开展的“我节约,我光荣”主题论坛上,四川省南充市城北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王媛媛提出了节水的好主意:把各班清晨擦门窗、窗台和讲台用剩下的水收集在桶里,再用这些水去冲厕所。从此,每个班级在值日打扫厕所时,都用上了这个节水的高招,她也落了个“所长”的“官衔”。南充市西华师大附小的队员们也想出了教科书回收再利用的好主意。学期末,队员们把自己用过的教科书交到学校图书馆,到了新学期再传给低年级的小伙伴。现在,全校的音乐、美术、体育教科书都已经开始回收再利用。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四个一”环保节约活动正在各地少先队组织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少先队员开始有意识地两面用纸、自订草稿本、随手拧紧水龙头、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不剩饭菜……少先队员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体验中,明白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养成了环保节约的好习惯。他们还发挥“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深入社区、家庭广泛开展环保节约宣传活动,带动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在不断深化的“雏鹰争章”活动中,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消防章’救了我和妈妈!”这是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四(1)中队钱月亮同学经历火灾自护得救的真实经历。钱月亮说“我是在争‘消防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护知识和技能的。”在少先队开展的争章活动中,钱月亮和她的伙伴们收集消防知识,到消防队跟消防员叔叔学习使用消防器材的技能。回家后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与消防内容有关的家庭文化档案,并在队会上进行交流展示。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给钱月亮一家带来了命运的改变。适应家乡“旅游兴县”的战略,福建省连城县4.7万名少先队员开展了争“旅游章”、“小导游章”系列活动,队员们成立“小导游”兴趣小组,认真收集资料和图片,通过画册、照片、宣传卡片等展示家乡美景,聘请专业导游员进行指导,利用节假日为游客作免费导游。
“文明章”、“服务章”、“自理章”、“自护章”、“社会考察章”……一枚枚雏鹰奖章,激励着少先队员们从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发掘自身潜能,记载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
在广泛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中,少先队员继承和弘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江西井冈山活跃着一支支“红领巾小导游队”:“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井冈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里是茨坪毛泽东旧居,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便居住在这里……”身披着“红领巾义务导游员”绶带的小姑娘向游人娓娓道来,令人称赞。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少先队员来到航天城采访了神舟五号的设计师,与科学家一起参观飞船返回舱、指挥大厅,亲身感受祖国先进的航天技术,体会中国航天人的“航天精神”。青岛市少工委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了“最能体现‘青岛了不起’的十件事情”和“最能体现‘青岛了不起’的十个人物”评选活动,教育少年儿童向榜样学习,爱祖国、爱家乡。各地少先队组织还普遍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原创少儿歌曲传唱比赛活动。
“互联网上队旗飘,民族精神代代传”、“我是自豪的中国人”激情征集大赛、“拳拳赤子心,悠悠家乡情”网页设计大赛、“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小课题征集大赛……在一个个洋溢着伟大民族精神的活动中,少先队员们结合各地的历史文化和“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寻找身边体现民族精神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亲自做几件体现民族精神的身边小事,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悟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并把伟大的民族精神努力体现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际行动中。
在少年军校、平安行动、小甲A足球活动中,少先队员“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树立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在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中,少先队员通过参与“火眼金睛”搜索、“安全隐患”曝光、“平安娃娃”自护、“平安快乐”展示,学会了安全知识,掌握了自护自救的本领,为自身的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安全防护墙。在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活动中,队员们喊出了“用心出智慧、配合有力量、顽强能进步”的口号,高扬着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勇气、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在喊出“激情欣赏、文明表达”和“积极参与、热情服务”的口号中,倡导着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乐于奉献的文明新风……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完善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各项少先队品牌活动在“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下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发展。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时刻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是党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当代少年儿童生逢社会主义祖国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大有希望的一代。他们今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见证者和最大受益者,明天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用“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激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少先队开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祖国发展我成长,学习锻炼做准备,这是当代少年儿童面对时代呼唤发出的强音。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少先队组织开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少年儿童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代少年儿童将把“祖国发展我成长”的远大志向化做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从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做起,培养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优良品德;从爱劳动、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做起,培养有知识、能实践、会创造的实际本领;从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战胜每一个困难做起,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亿万少先队员将永远与光荣同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星星火炬代代相传!
全校教师在各级报刊发表和获奖的教研论文达600多篇,出席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会议者29人,国家级、省级学会会员36人,省、市学会的理事12人,省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才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先后有王专、李文钦、崔吉海、赵文祥、刘廷富等5人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优秀教师称号,章云格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郑雄策、庹传亮、牟必继、伍先华等15人获省级表彰,66人获市、县表彰,78人成为省、市骨干教师。
Ⅲ 宣汉有多少中学
宣汉中学是宣汉中学最好的翻开宣中厚重的历史,一股淳朴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明朝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在宣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来鹿书亭”;民国5年即公元1916年,同盟会员、宣汉知县景昌运改建“来鹿书院”为宣汉县中学堂,高举起新学的大纛,揭开了办学的新篇章。从这时起直到1949年,宣中一直处于革命运动的前沿。王维舟、王波、修陶、宋更新、郭俊铎、陈自卑……这些闪光的名字就与宣中紧紧联系在一起。穿过弥漫硝烟,历经时代风雨,百年学堂青春焕发,朝气蓬勃,1958年便成为达县地区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宣中人不懈努力,不负众望,宣中终于在2000年4月跨进了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2006年1月顺利争创为“国家级示范高中”。从来鹿书亭至今,四百余年教化一脉相承。今天宣中早已成为一所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瞩目的川东名校,它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国家级示范高中。
办学路漫漫,上下而求索。近年来,宣中以“厚德勤学,励志笃行”为校训,以“严谨笃学,求是创新”为校风,以“敬业爱生 博学求真”为教风,以“自强自律、勤学思创”为学风,始终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宣中大胆突破单一办学模式,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三结合的课程结构。特别是在文科教育中,突破书本限制,变革课堂形式,探索考试模式;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成了学生求取真知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深入高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下岗择业、社会低保、城市环保、川剧嬗变、地质灾害等社会问题作调查研究,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宣中文科教育现象。
学校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每年定期开展元旦晚会、“五·四”艺术节、九月军训、金秋歌手赛、秋季运动会、中学生成人仪式等活动。不定期举行反对邪教,笃信科学;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拒进网吧,热爱学习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夏令营活动。英语、写作、科创、电脑、田径、舞蹈等10多个兴趣小组有声有色,校园电视台成为亮丽风景,《德育》《来鹿文学》《今日宣中》特色鲜明,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了很好发展。10余名学生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上百人次获奥赛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奖,600多篇习作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形成了数百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美术作品获“中日少年儿童艺术展”特等奖,单人舞《雨花》获省中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武术比赛获省一等奖,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届届受瞩目,次次有奖杯。
宣中把握时代脉搏,抢占教育制高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999年投资数百万元,新建和装备了集信息技术、实验、图书于一体的科教大楼。建有3个网络教室,15个多媒体演播室,6个理化生标准实验室,5个仪器保管室,3个阅览室;拥有图书10余万册,微机300多台;班班实现了“三机一幕”,形成了“三网合一”信息技术教育平台。2000年引资400万元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档次。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有教学班91个,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410人。其中特、高级教师68人,中级教师122人;专科以上学历375人,研究生课程结业64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宣中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勤政,廉洁高效,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富于战斗力的团队。省“百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市“十佳校长”郑雄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极具人格魅力。副校长王专、张武坤、章云格学高身正,团结协作,富有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为宣中发展群策群力,倾情奉献,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从厚重的历史中,从竞争的现实里,宣中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实施了“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立了“一帮一”制度,推出了“教师校本培训工程”,大力造就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先后派出5名一线教师到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考察学习;2000年与西南师大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2年选送英语教师周伶俐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学校与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川大、西南师大、四川师大、达师专、市教科所等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与北大附中、北京四中、黄冈中学、成都七中等全国知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外籍教师上课,邀请各地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目前,学校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课题2个,市县共管项目45个,校级课题50个,个人申报课题30个。教育科研如火如荼,教育实践扎实高效。
Ⅳ 王专的主要履历
1965.09——1969.09,沈阳重型中等技术学校学生;
1969.09——1970.06,在沈阳重型机器厂炼钢车间学习;
1970.06——1971.02,在辽宁大学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进修学习;
1971.02——1974.05,沈阳重型机器厂宣传科干事;
1974.05——1975.07,辽宁省新民县大红旗公社流泉大队带队干部;
1975.07——1978.01,沈阳重型机器厂政治部副主任、总厂党委常委;
1978.01——1981.04,沈阳重型机器厂团委书记;
1981.04——1982.03,沈阳重型机器厂金工车间党总支书记;
1982.03——1982.11,沈阳重型机器厂党办主任、总厂党委常委;
1982.11——1983.09,沈阳重型机器厂干部处处长、总厂党委常委;
1983.09——1984.12,沈阳重型机器厂铸钢分厂党委书记、总厂党委常委;
1984.12——1985.01,辽宁省总工会副秘书长兼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部部长;
1985.01——1987.07,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1987.02—1987.07在中央党校学习);
1987.07——1995.05,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95.05——1997.09,辽宁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正厅级);
1997.09——2003.03,中共铁岭市委书记 ;
2003.03——2006.01,中共本溪市委书记;
2006.01——,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2006年1月24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补选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2008年1月28日辽宁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接受闫丰等辞去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职务请求的决定 (2011年1月23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因已到任职年龄界限,闫丰、王专请求辞去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肖洪昌、徐炳道、唐俊杰请求辞去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接受上述五人的辞职请求。
Ⅳ 宣汉县有哪些旅游特色
江口湖,百里峡
Ⅵ 南坝镇的建置沿革
南坝,古为殷商西方部族,土著民族为巴人。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其宗姬封于巴”(《华阳国志》),地即属巴国领域。
公前316年,秦灭巴蜀,地为秦国领属。公元前314年,秦行郡县制,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乡城坝村)地。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统巴、蜀、汉中31县,地即属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宕渠县为益州巴郡所领。公元24年(以下省公元二字),公孙述称王巴蜀,地为他所建立的大成国管辖。36年冬,东汉灭述统一巴蜀,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分宕渠县北部地方置宣汉县(今达县市)取义宣扬汉王德威,仍属益州巴郡。献帝建安六年(201年),改属巴西郡(治今阆中保宁镇)。宣汉县管辖现在的达县、宣汉、开江、万源、通江、城口等地区。
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6年,刘备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今渠县土溪乡城坝村),领宕渠、宣汉两县,属益州,222年省宕渠郡,后主刘禅延熙(238~258)中曾复置,“郡建九年省”,地划归巴西郡。仍属益州。263年,曹魏灭蜀后属梁州。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立平州县(今平昌县),废宣汉县。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分巴西郡复置宕渠郡并宣汉县,郡领宣汉、宕渠、汉昌三县,属梁州。303年,梁州郡县没于李特,宕渠郡实废。304年(永兴元年)李雄建立了成汉政权,复置宕渠郡,仍领宣汉等3县。347年东晋桓温灭成汉,地归东晋;373年,则为符坚的前秦所领;385年又还东晋,404年为谯纵所据,413年再还东晋。
420年,东晋灭亡。统治长江流域的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依次领有巴蜀地方。宋初(此处指420~439年间)新立巴渠郡(治今达县)辖与郡新立的宣汉、始兴、巴渠、东关、始安、下蒲(440~462年间立)、晋兴7县,其中2县在今南坝镇镜内,即巴渠(治今南坝镇黑溪寺)、东关(治今五宝乡境)。齐梁领属仍旧。
553年(西魏废帝二年),西魏攻取巴蜀,改宣汉为石城。恭帝二年(555年)分新安县东部乡里置东乡县(治今普光罗家坝),并在此置石州、巴渠郡。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废石州及巴渠郡,仍于东乡置三巴郡,郡领东乡、下蒲,改南晋郡为和昌郡,省东关入宣汉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省巴渠、下蒲入东乡县,废三巴郡改属通州;废和昌郡,宣汉属并州。五年(585后),自并州(前南晋郡)北二百里迁宣汉县治于东关故城(指和昌郡,今五宝乡境)。随即又废并州,宣汉也改属通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州为郡”,通州改名通川郡,宣汉等四四县为其所属。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通川郡为通州,辖东乡、石鼓;又于宣汉置南并州,并置东关县(今五宝乡境)为其所属。贞观元年(627年),废南并州,省东关入宣汉。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镇境属山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全国为15道,镇地属剑南东川道。
907~964,前蜀、后蜀统治期间,道、州、县的领属关系未作变动。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通州为达州,辖东乡、巴渠、石鼓、宣汉。五年,省宣汉入东乡县。镇地属巴渠县,达州管辖。
1279年,元朝统一了四川。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东乡县、巴渠入通川县,隶属四川行省川南道夔州路的达州。1363~1371年,四川为反元农民领袖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所统治。
1371年6月,明朝控制四川,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年)改属达州。崇祯十八年(1645年)五月,张献忠部破东乡城,属农民革命政权大西国。
1644年,清政权在北京建立,但到顺治十四年(1675年)张献忠余部杨秉胤,在今塔河乡小城寨战败降清,地始属清朝统治。初属四川省川东道夔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改属直隶达州,嘉庆七年(1802年)升达州为绥定府,东乡仍为所属。
1911年(辛亥)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义,11月30日东乡起义,东乡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东乡为重庆军政府所辖。2月,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即属蜀军政府;3月,蜀军政府改名四川都督府,东乡为川东道绥定府属地。民国3年袁世凯废府设道,镇地属四川东川道。秋。因避免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且古为宣汉县地,改名宣汉县。宣汉县先后(民国5年4月至22年10月)为护国军、靖国军、江防军、西北自治后援军和援川陕军、川陕边防军所统治.
1949年12月17日解放军入城,宣汉解放,属川北区达县分区。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属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又撤除地建市,改为达州市。南坝仍为所属,至今未变。
南坝镇人民政府驻南坝圣墩东路(四川省人民政府 川府民政[2005]6号 )。
Ⅶ 宣汉中学好还是平昌中学好
我把两个学校的资料给你,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平昌中学
学校介绍
四川省平昌中学创办于1938年,始名“私立巴阳初级中学”。创建伊始,陶行知先生就给学校题写了“追求真理,服务人群”的校训。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平中人传承着先生的求索精神,在大巴山这片文化荒原上辛勤耕耘,播撒文明,推动学校不断朝着巴蜀名校、中华名校迈进。2000年评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学校成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有教学班101个,近几年来,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800人以上,近200余人进入重点大学深造,高考十年蝉联全市同类学校之冠。2004年高考取得了上本科线913人,市文科第一、二名和理科第一名均在我校,上清华、北大4人的优异成绩。1990年至2004年,高中学生参加各学科联赛和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奖89人次,研究性课题在2003、2004连续两年获得省一等奖。学校有2个科研课题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毕业生近3万人。
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学校坐落在省级旅游风景区——平昌县佛头山森林公园下,占地153亩,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校园四季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有办公大楼1幢,教学楼7幢,有300米、20 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各1个,风雨球场1个,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藏书16万多册的图书阅览室,有能容纳3000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食堂,9000余个床位的学生公寓。拥有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校园网站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运动场馆宽敞,实验仪器先进,图书藏量丰富。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3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16人,中级教师149人。教师具有硕士学位5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29人,本科学历246人。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6人,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68人次,参加全国各学术团体8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80余人。现有教学班108个,学生9300余人 。
教育理念
办学思想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学校内部管理严谨。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思想,坚持“以管理正校风、以校风促质量、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求效益,以效益谋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机制和适应终身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铸就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善教”的教风和“勤学尚美”的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办学目标
开放型、实验型、示范型、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学校
办学特色
开放、民主、创新
育人目标
培养品质高尚、智能卓越、身体健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校新生和现代建设者
办学方略
学校按照“科研兴校、名师强校、优生名校、质量立校、特色树校”的办学方略,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教改科研空气浓厚.。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县教改科研课题36个,已结题24个。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600余篇,310多项教研成果在国际国内获奖,出版个人专著58部,合著103部。学生在参加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大赛和奥林匹克数、理、化、生等竞赛中共2000多人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奖励。
校 训
追求真理,服务人群
校 风
博学笃行
学 风
勤学尚美
宣汉中学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拥有东、西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52亩,建
校园环境(18张)
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5万余平方米。
1999年投资数百万元,新建和装备了集信息技术、实验于一体的科教大楼及图书大楼。建有3个网络教室,15个多媒体演播室,6个理化生标准实验室,5个仪器保管室,3个阅览室;拥有图书10余万册,微机300多台;班班实现了“三机一幕”,形成了“三网合一”信息技术教育平台。2000年引资400万元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1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高中93个教学班,初中44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504人。先后有40多人获得全国或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优秀教师称号以及 “五·一”劳动奖章。
从厚重的历史中,从竞争的现实里,宣中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实施了“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立了“一帮一”制度,推出了“教师校本培训工程”,大力造就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先后派出5名一线教师到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考察学习;2000年与西南师大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2年选送英语教师周伶俐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学校与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川大、西南大学、川师大、达师专、市教科所等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与北大附中、北京四中、黄冈中学、成都七中等全国知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外籍教师上课,邀请各地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学校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课题2个,市县共管项目45个,校级课题50个,个人申报课题30个。教育科研如火如荼,教育实践扎实高效。
3教学研究
全校教师在各级报刊发表和获奖的教研论文达600多篇,出席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会议者29人,国家级、省级学会会员36人,省、市学会的理事12人,省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才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先后有王专、李文钦、崔吉海、赵文祥、刘廷富等5人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优秀教师称号,章云格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郑雄策、庹传亮、牟必继、伍先华等15人获省级表彰,66人获市、县表彰,78人成为省、市骨干教师。
4办学模式
办学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宣中以“厚德勤学,励志笃行”为校训,以“严谨笃学,求是创新”为校风,以“敬业爱生 博学求真”为教风,以“自强自律、勤学思创”为学风,
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宣中大胆突破单一办学模式,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三结合的课程结构。特别是在文科教育中,突破书本限制,变革课堂形式,探索考试模式;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成了学生求取真知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深入高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下岗择业、社会低保、城市环保、川剧嬗变、地质灾害等社会问题作调查研究,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宣中文科教育现象。
学校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每年定期开展元旦晚会、“五·四”艺术节、九月军训、金秋歌手赛、秋季运动会、中学生成人仪式,入学典礼等活动。不定期举行反对邪教,笃信科学;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拒进网吧,热爱学习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夏令营活动。英语、写作、科创、电脑、田径、舞蹈等10多个兴趣小组有声有色,校园社团从零文学社魅力无穷,成为全国各类文学刊物及媒体争先报道的焦点,成立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社、全国百佳文学社、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校园电视台成为亮丽风景,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德育》《来鹿文学》《今日宣中》特色鲜明,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了很好发展。10余名学生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上百人次获奥赛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奖,600多篇习作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形成了数百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美术作品获“中日少年儿童艺术展”特等奖,单人舞《雨花》获省中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武术比赛获省一等奖,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届届受瞩目,次次有奖杯。
5高考成绩
据统计,从1573年来鹿书亭到1916年的“宣汉县立中学堂”,再到2000年的“四川省宣汉中学”。宣汉中学为社会培养了28000余名合格新生从宣中走进高校,其中800余人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5年宣汉中学文科上线人数一直稳居达州全市第一位。[3-4]
2015年高考,一本上线376人(文科93人,理科283人),比2014年净增64人,增长率21%,其中应届316人,创历史新高。本科上线1464人(不含艺体),其中应届1075人(不含艺体),上线率61%,创历史新高。600分以上28人,其中文科5人、理科23人。理科最高分640分,文科最高分616分。达州市文科前10名,我校有3人;理科前10名,该校占4人。文科本科上线529人,稳居达州市第一位。文、理科重本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均居达州市第二位。[4]
2014年高考,一本上线312人,较2013年增加101人,增长48%;本科上线1568人(不含艺体),较2013年增加178人,增长13%。一本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均创宣汉中学高考历史之最,居达州市第二位。文科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其中一本上线52人,本科上线452人,稳居达州市第一位。艺体类上线人数126人,居达州市前列。2014年,宣汉中学再次创造了达州教育界的升学神话。3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5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1名学生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由此,宣汉中学成为达州历史上,一年考入北大清华最多的学校。
6校园社团
从零文学社
2007年,从零文学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中诞生了,成为学校第一个学生创办的由学校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社团。文学社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发学生文学创作潜力,活跃校园文学创作,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配合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发展目标,以追求纯文学、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及社员的交际能力、口才能力以及艺术欣赏水平为活动目的。我们的宗旨是:“让文学之笔自由舞蹈,让青春之梦尽情翱翔!”宣传语是:“从零开始,一切精彩”、“零度文学,从心起跑”。文学社坚持学生自我锻炼的原则,均由学生担任社长、总编,学生也独立承担了撰稿、收稿、选稿、评稿到改稿、编辑、校对、排版的全程工作。文学社组织机构健全,分为社委会和编委会。文学社也大力开展从零杯创新作文大赛、诗歌朗诵、校园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和语文趣味活动,组织演讲、创作笔会、文学沙龙、社会调查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社员的积极性。成立以来,从零文学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已成为学校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社团。文学社的发展得到全国、省、市、县作协关心,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市作协主席邹亮等先后莅临我校指导工作,文学社还聘请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张政、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张金童担任文学社顾问团主席;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研究中心秘书长赫学颖,刘增杰、罗伟章、牛放、邱易东、李青、冯国平、陈晓辉等当代著名作家、杂志编辑出任文学社顾问,成为文学社不断进步的智力源泉和创新动力。文学社还是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研究中心团体会员。文学社先后被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课堂内外杂志社评为“全国创新作文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2010年被北京大学中国语文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等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团”。2011年被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语文报社评为“全国十佳文学社团”。《课堂内外》、《语文报》、《考试指南报》、《高中生学习》、《学生文摘》、《达州日报》、《华西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网、创新作文网、中国散文网、世界华人少年作家网等杂志社、报社、网站先后刊登我社社员文章或专版介绍、报道我社。文学社社员先后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在各项征文比赛中,有许多社员的作品获国家省市等各级奖励,社员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最佳编辑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散文类最高奖,还培养出了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等众多文学新星。才华横溢的从零之星,还被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青年政治学院、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众多名校录取。文学社还不断加强网络建设,QQ群、网站、博客、微博都成为文学社发展重地和社员畅所欲言的场所;社报《从零》也有着极大的特色,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比活动中荣获最佳社团报一等奖(四川省前列),并摘得全国最佳编辑奖桂冠。从零正在全面发展……
Ⅷ 宣汉 产科
宣汉县厂在水面上大量的维修电机厂旁,但不能保证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