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最近的距离最真诚的沟通
㈠ 真诚与家长沟通的五大忌是什么
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十忌”
一忌不热情,态度凉冰冰。讲礼貌,知礼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起码的道德素养。遇到学生家长来访,老师应该热情接待,起身、握手、让座、倒茶、问候、道别等一些应该有的礼数不可随意省略。接待中,老师应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集中精力与学生家长交谈,若确实有急事要办,也应向学生家长道歉并讲明理由,以取得学生家长的谅解,绝不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旁若无人、 不理不睬,让学生家长“坐冷板凳”。
二忌不文明,言行粗又俗。老师是文明的传播者。老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谈中,举止要文明,绝不可口无遮拦、出口成“脏”,绝不可有低级、下流、庸俗的语言和行为,要注意为人师表。
三忌告恶状,学生最反感。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时,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要全面、客观,既要介绍学生的不足,更要介绍学生的优点。尤其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介绍要慎重,绝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全盘否定学生,否则,不仅易损害师生感情,激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让家长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耽心,如对学生的前途丧失信心,耽心老师这种看法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等。
四忌不适时,打扰家长烦。老师家访或给学生家长打电话,也要注意选择时间,应尽量避免在深夜和午休时间去打扰家长休息,老师到农村学生家里家访,还应尽量避开农忙时间。总之,老师家访前最好与学生家长预约,家访的时间不宜太久,次数也不宜太多,
五忌私心重,以权谋私利。个别老师师德水平低下,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存在索要财物,撮吃撮喝,强制用车等不良现象,家长稍有不从,即对学生打击报复。这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教师形象。
六忌涉隐私,令人难启齿。每个人都有隐私权。老师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要尽量避免主动谈及学生家长的职业、收入、婚姻、身体状况等,以免涉及隐私,触及禁忌,引起家长的反感。当然,家长主动告知的除外。
七忌陪训斥,家长失脸面。学生犯了错误,偶尔请家长到校与老师共同教育,家长一般都理解,也都能尽力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到学校,因此,老师应首先感谢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后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演教育学生的“双簧”戏。但是,个别老师却不是这样,在学生家长面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往往表现为单纯的训斥,在训斥中又缺乏对学生家长的尊重,有的甚至把学生的错误转嫁到家长身上,把对学生的怒气发到家长身上,对家长横眉冷对,让家长坐立不安、尴尬异常。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实在可笑、可悲!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八忌“扔包袱”,家长苦无奈。个别教师在教育违纪学生时,作法过于简单,动不动就喊家长,好像家长就是老师“呼之即来唤之即去”的随从,更有甚者,让家长把学生领回家管教。这种推卸教育责任的作法,我们称之为“扔包袱”。这样做,老师是省心了,但家长又要工作,又要管束和教育“赋闲在家”的学生,真是苦不堪言。
九忌假大空,神侃无实用。本来,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的机会就不多,双方都应加倍珍惜。家长最希望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因此,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交谈就应紧紧围绕这一话题,言简而意赅。然而,有的老师不了解家长的这一心理需求,交谈中口若悬河,东扯葫芦西扯瓢,离题万里,废话连篇,无实际意义,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一次宝贵的交谈机会。
十忌不用心,一问三不知。这主要是指老师平时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不够,对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面对学生家长的提问,一问三不知,甚至张冠李戴,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关心或者关心不够,心生失望。
㈡ 家访效果怎么写
1、“家访”很受学生和家人的欢迎,全家都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老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而且还寄予这么高的厚望,不管怎么样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特别是我自己工作原因,平时不够关心孩子,更是让我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原来我的孩子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女儿在教师的心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还是注视和关心着自己的女儿。王老师家访精神饱满,资料准备充足,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幼儿教师那份强烈的责任心。
2、老师家访拉近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心灵的距离。心灵的距离有时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老师与我们家庭的零距离接触。
老师在家里坐一坐,聊一聊,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胜过许多天若口婆心的劝说、教育。老师家访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孩子的心田,必然会激孩子心灵的浪花,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3、通过与教师沟通,我们明白首先要一个构建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多一些时间、多一些精力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学习的重视,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再次是在“吃苦”教育上下功夫,多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对孩子的要求也不有求必应,让她尝尝“被拒绝”的滋味儿,让她慢慢学会坚强、自主和独立。教师鼓励、表扬的话语增强了我们家长、孩子的信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理解了老师苦心,领悟教育方法。

4、增强了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科学教育孩子。教师借家访广泛宣传,大力倡导家长参与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程度,明确自己在家庭就是一位最贴近的老师。家访增加了教师与家长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机会,也增进相互了解,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
实现教育学生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另外教师和家长沟通时还会发现教育过程中已经出现而未觉察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够采取相应措施而不至于错失教育良机。
5、促进了班级建设和管理。家访过程中的交流进一步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克服缺点,服从管理,发挥他们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学习,这对班级的和谐文明发展极为有利。
㈢ 家访有哪些方法
1、走访家庭;2、电话家访;3、家访联系卡;4、预约家长来校;5、飞信联系;6、建立QQ群等等。现在的信息发达,家访的方法及形式也就很多很多了哟!
㈣ 如何真诚的沟通
最近对于沟通这件事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本以为是驾轻就熟的强项突然就让我觉得无所适从,好似上帝给我开了一扇门,而我却在门里越走越迷茫,后来干脆在路上迷了路,惶惶然而不知其解。
总结起来,最近沟通的几大困惑之处如果用沟通的方式来说,大概都分布在了电话、短信、面对面交流这几种沟通方式里,归结起来就是无法将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与达到的效果很好的传递给对方,而对方的意图也无法为自己所知晓,因此沟通的缺陷由此而生。
首先来说说短信。诸如短信与QQ等靠文字来表达的通讯方式,在我似乎变成了最难表达清楚的方式。一直以来我自认为用文字是最能够表达清我的意思的,但这似乎只是我单方面的认为而已,在我表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似乎并没有考虑对方能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只是自认为表达的清晰完整,但实际的情况就是,我总会发现对方的理解与自己的意思出现偏差,之后就是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甚至最后反目成仇。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首先,文字的对话是无法加入口语沟通时的语气等表达情绪的语境的,于是经常就会出现,同一句话,但看起来与听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比如一句调侃的话,在对方看文字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种侮辱,而如果是听朋友说出来,可能这就变成了一个转眼就过的玩笑;其次,文字对话也无法加入面对面沟通时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等,因此在用文字沟通时,语句就显得格外单薄,无法加入人体下意识的行为,而看的人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中的真情实感,以至于忽视文字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其结果一样是导致沟通的不够充分。
那么,如果文字的表达不够准确,就用电话吧,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差呢?其实不然,那么接着就说说我在用电话沟通时感到的困惑。
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沟通可以不再只通过面对面与书信等古老的方式进行,可以说电话这个“顺风耳”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的沟通现状,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急速缩短,所有需要交流的事情只要你有一部电话、对方的号码,立刻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达,但这种便捷的沟通虽然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也能传达一部分情绪,但由于人们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等,所以对与某些信息的准确把握就形成了障碍,同时电话的沟通只是纯口头的沟通,人们既无法通过对于表达者的下意识表现辅助判断,也不像文字信息那样可以留下真凭实据,因此很多时候电话沟通的信息的可信程度就有待商榷了。而且,随着短信、QQ、电话的普及,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以来于科技,虽然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却让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好,以至于在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也是这世界的人情味越来越淡的原因之一。好的留言
如果说以上两个沟通方式都有各自的缺陷,那么是不是说面对面这种最为原始、最为亲近的沟通方式就是传达意思最清晰、情感交流最顺畅、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呢?其实我觉得不然。许多时候,面对面的沟通都带有表达者的主观意愿与情绪,面对面的沟通最容易把这种情绪与意愿传达给对方,当然,如果沟通双方都带着友好的态度与客观的认知,这必然是皆大欢喜的,但现实是,人总是希望对方可以完全的接受自己的意愿,这就存在着争议的风险,同时,如果刚好表达者情绪激动,生气、急躁、大发雷霆,那么这样面对面的沟通反而使双方都下不来台,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面对面的沟通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其所造成的伤害也是最为直接并且难以挽回的,所以如何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与情绪就成了最大的问题,那么我们在面对面表达的时候既要保证意思的完整,又要考虑情绪的把控,这种沟通方式时间长了就会让人感到疲惫与力不从心,也许这也是很多人现在为何越来越偏向用短信等方式沟通的原因吧。
如此说来,每一种沟通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至少在我看来,只用一种沟通方式是很难完整表达自己的,也常常因此而产生误会,致使他人不理解我,同时我也越来越厌弃自己。虽然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沟通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虽然这会让人很困扰,但至少在沟通时,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面对怎样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因为有了真诚,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有自己的出口。
㈤ 怎样才可以做到真诚的沟通
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利器,一切皆可迎刃而解。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回问皆作精湛的研答究,但是那所谓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育了一般的常识,倘若能巧妙地运用起来,那么应付任何人作十分钟的兴趣谈话,想是不难的须多读书多看报,
所谓真诚沟通,当然,首先就在于真诚啊!双方都得真诚,不假打,不装蒜,不忽悠,有啥说啥,彼此都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还有就是泰顿要诚恳,本着解决问题,小消除隔阂的意愿,互谅互让,不固执己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诚沟通。
㈥ 家访后家长的感想(简短的)
写作思路:首先感谢老师不辞辛苦来家访,接着可以写一下作为家长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工作的态度,可以对老师和学校提一些对孩子学习有力,积极向上的,传递正能量的建议。
正文:
家访,如同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播洒在家校两地。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进行家访,对学生特别有责任心,在家访中能够抓住学生的个性,纠正学生的缺点,体现出了老师尽职尽责的精神。
我的孩子从不多言多语,很静,做事让老师很放心,但也缺少活力和自信,这一点一直让我很困惑。从和老师的交流中,我明白了:现在竞争激烈,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就需要自荐和自信,能够大胆地推销自己,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别人的安排走。况且周围的世界瞬息万变,别人能为你安排什么呢?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
因此,在孩子的求学阶段就要培养其竞争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心态和能力。一个人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很难改变,但要考虑到自身性格中的某些弱项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因此要学着慢慢尝试引导孩子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生活和交往。
作为家长也将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多和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希望持续这种良好的互动。
最后有点小建议,希望上课期间,可以经常去教室听一下上课情况,了解一下学生状况,能够随时和老师沟通。
㈦ 怎样与学生家长沟通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学(053000) 郭素贤 现在的中学生这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较,他们在性格上更多表现的个人情绪比较强,自制力、坚持性比较低。为了使得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教育目标顺利得以实现。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所以,现代的学校教育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这有助于加深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助于指导,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更好的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教师需要学会一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 1 尊重是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尊重家长是做好沟通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对家长指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家长当学生来教育。这样会使沟通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互相尊重。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应该把家长放在对等的位置和家长沟通,而不要拿对自己的学生说话的语气居高临下的和家长交流。否则,很容易造成家长对老师的抵触和不认同,就不能很好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明白,和家长沟通的目的是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把学生家长当做出气筒。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家长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孩子的教育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才能增进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全面的了解。这种“互补性沟通”会更好的帮助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2 “家访”是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家访,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是否一致。总之,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手机、电脑及通讯器材的普及,现在的教师很多都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家长沟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各不相同。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是由家庭的因素造成的。相对来说,传统家访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传统家访能让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朋友,缩短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更乐意和教师配合,更好地关注孩子成长。所以我们家访的时候应该注意新旧方式的结合,使沟通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家访时要讲点艺术性,家访不是告学生的状,反映情况要讲究点策略,语气要婉转、和气,从成绩入手,以表扬为主,进行疏导,使家长乐于接受,愿与我们配合,共同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 真诚是与家长沟通的催化剂 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和素质修养都不尽相同。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的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这时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家长理解学校,理解老师。最好的事实是学生对你的喜欢、对你的爱,用学生对你的肯定开启家长的心扉,让学生架起你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自然会被软化,给你多一些理解,家长会认同我们的教育措施,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少一些阻力。由于学生家长与教师的接触不多,与教师沟通交流时,不容易做到畅所欲言。我们应该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为了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老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让家长表达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如果我们真诚以待,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诉,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确实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沟通时的方式无处不在,涉及的内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更要把教师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的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我们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一定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的目的。
㈧ 老师家访时最想与老师交流,沟通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谢谢